浅谈陶瓷龙纹的演变(2010-05-21 21:08:2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258d220100ivgr.html
标签: 龙纹下颚龙爪朵云龙柄云龙文化
历史上,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有众多的民族,随之,也产生了众多的图腾。但龙图腾却是中华民族远祖的共同图腾,源远流长,流传至今。
传说中最早的人类要算盘古民,“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这算是对龙这一远古图腾比较早的一个记载了。龙文化为我国大部分民族所接受,历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成为各民族文化的象征。早在原始社会,龙作为一种稀奇而善良的动物出现的。而到了商代龙这一形象却被丑化,成了邪恶的象征。到了周代,在商代的恶龙减少,而是向纤细文弱发展。而把龙真正作为统治者的象征是在汉代,也就是刘邦这个赤龙斩杀白蛇成为真龙天子之后。从此以后,龙成为皇家专有,百姓就只有望龙兴叹了。
因此,龙成了我国艺术常见的表现题材,并深深影响了中国艺术。就陶瓷而言,龙纹作为以传统纹饰伴随陶瓷史发展的始终。
陶瓷上的龙纹装饰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 在甘肃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彩陶瓶的外上, 绘有一只圆首、圆眼、张口、身折曲、饰有方格纹的龙形纹。山西汾陶寺墓地出土了一件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 内绘龙纹, 其形为蛇身, 有鳞片,头小, 口微张, 上下颚长, 舌细长而外伸, 舌端呈禾穗状。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夏代精制陶片上, 也有浅刻的龙纹图案。它们都具有我国早期龙纹的形象特征。
商周时期一些灰陶器物表面刻印有夔龙纹, 特点是龙身肥胖, 有双角, 四肢, 作奔跑状或盘旋状, 它与饕餮纹、云雷纹、人字纹、方格纹、旋涡纹、乳钉纹等一起构成这一时期陶器装饰的主要纹饰。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使用堆塑、捏塑、合模等方法制作的龙, 用以装饰在器物的颈、肩等部位。这一时期龙的形体上突出了兽的特征, 被加上了与虎相似的四足, 看起来不再是像蛇、鳄那样爬行的了。这种加工使龙变得威武健骏、神采飞扬。
秦汉时期的彩绘陶壶常绘以青龙、白虎、朱雀, 或绘龙、虎、雀相逐于云气之间, 色彩绚丽, 线条流畅,画面生动活泼。这一时期的龙纹通常为四足, 三爪, 尖耳, 双角, 长身躯, 全身布满鳞片, 鼻面上归拢皱纹, 两眼外凸有神。这些特征在汉代陶瓷器物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大致可以说已为后代的龙形奠定了基础, 使龙的形象更加艺术化与世俗化, 宗教色彩逐渐淡化。
南北朝时期, 龙的形象已被广泛地用于装饰陶瓷器物,技法有立雕、浮雕、压印等。常见龙柄瓶、双龙耳瓶、龙柄鸡首壶等器物, 瓷器印纹图案也经常出现龙的形象, 有仅印龙纹的, 也有由龙、凤、虎、朱雀等飞禽走兽相互交错组成的图案。
隋唐五代时期, 陶瓷上的龙多为雕塑龙,品种有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 如白釉龙柄鸡首壶、青釉蟠龙灯、龙柄壶 、龙纹三足炉、白釉双龙耳瓶、白釉龙柄、白釉龙柄双身瓶等, 特别是三彩双龙耳瓶,造型挺拔庄重, 堪称唐代陶瓷中的杰作。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此时的龙纹装饰,又有了新的艺术形象。整体的龙纹艺术,也体现了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所以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凤眼是最美丽的眼睛,是智慧、聪明、感情丰富的象征。唐代龙纹还有一种为右腿与尾部相互缠绕。
唐长沙窑是唐代我国南方的重要瓷窑之一。以烧制釉下褐绿彩为其特色。产品销往国内及世界各地。采用龙纹装饰的器物所占比例不多,有青釉褐彩龙系壶、青釉褐绿彩云龙纹壶。云龙纹壶先在坯上刻出龙纹的轮廓,再用褐绿彩填绘须与鳞片,并衬以云彩,然后施釉烧成。 唐巩县窑是唐代北方地区重要瓷窑之一。以烧制白瓷、黑瓷、纹胎及三彩为主。尤以烧制唐三彩著称于世。三彩双龙耳瓶,盘口,细颈,长圆腹,口肩饰以双龙耳,双龙衔住瓶口,造型美观。同类器物还有白釉者。除双龙耳瓶之外,还有龙柄壶,在壶的肩腹一侧,饰一条龙柄。三彩、黑釉均有此造型。三彩龙纹三足炉,撇口,扁圆腹,下承三足。肩部饰三组火珠纹,腹部贴三组龙纹。龙昂首翘尾,腾跃欲起,龙与火珠施蓝、黄、白彩釉。
唐鲁山窑是唐代花瓷的著名产地,以黑釉或茶叶末釉衬托出窑变的月白或蓝白斑。常见器形有瓶、罐、壶、盘、拍鼓等。龙柄壶壶身似罐,一侧饰龙首,另一侧饰龙柄。白釉瓷器是北方此窑普遍烧制的品种,唐代邢窑、定窑、巩县窑、浑源窑等窑均有烧造。以龙作装饰的器物有双龙耳瓶、龙纹莲瓣炉(图八)等,炉作博山炉形,下有托,在炉的中间支柱部分,饰两条龙,龙紧紧盘绕在柱上,仅龙头抬起。
五代龙纹,在陶瓷上作为装饰的常有两种。一种以浙江杭州五代钱元罐墓出土的双龙抱珠纹瓶最有代表性。龙作兽状,身体粗壮,鱼鳞状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这时期出现了回首龙,两龙中间饰一珠,也叫“宝珠”、“玉珠”。龙的周围衬以云朵、海水波涛,显示龙的那种上天入海的神威。其形象仍有隋唐遗风,显示出雍容矫健的姿态和豪迈威猛的气势。
宋代是我国陶瓷艺术繁荣时期,是陶瓷工艺的飞跃阶段。南北窑场林立,形成了著名的五大名窑,八大窑系,是陶瓷史上百花争艳、多姿多彩的黄金时代。此时龙纹的装饰极为普遍,有立体的有平面的。平面的龙纹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和彩绘等。龙纹发展到宋代,其体形变化已基本上形成格局。过去的兽体已经消失,固定了蛇的长体。身上的鱼鳞纹代替了唐代的网状纹,脚渐渐的缩短,以强有力的、锋利的鹰爪代替了过去的兽爪或马蹄爪。脚上的肘毛画得较长而有曲线,改变了过去短、少或无的情况。上下唇也有变化,长而尖的上唇缩短了,改变了过去上长下短的现象。宋代龙纹身胖体粗,张大舞爪,给人一种凶猛、威武、气势冲天之感。这是非常成功的艺术佳作。
元代陶瓷中以龙纹作为装饰的很多,有堆贴的,有釉上彩绘的。
元代龙纹很有特色,变化不大,
其特征是:身体为弯曲的长蛇体状,体胖身粗,身上饰以鱼鳞纹或网状纹;头细而圆,比宋代或明代的龙头小得多,龙首多无头毛,有个别的绘疏毛;上下颚较长,分张口和合口,下唇上翘,长出一小块似如意头状,张口的多伸舌,
舌小如戟状;颈部细小;四肢细而颚力,肌肉隆起,显得颚骨有肉,爪长而微内弯。龙分三爪、四爪和五爪,但以三爪、四爪为多。龙的周围往往衬以灵芝状的朵云,
其尾巴长得长而尖,同时还衬以长长的火焰纹。
明清时期
洪武时期官窑处于初创阶段,器物造型及纹饰逐渐从元代向明代过渡,产品风格承上启下,瓷器纹饰以花卉题材为主,
龙纹少量出现。以龙作装饰的瓷器有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红彩等品种。龙纹主要见于盘、高足碗、瓶、炉等器物上。据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中的资料及其它资料,主要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龙纹盘、红釉龙纹盘、美国堪萨斯阿脱肯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外酱釉、里霁青釉高足碗、上海博物馆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釉里红龙纹双耳瓶、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青花云龙三足炉以及菱花口龙纹盘、龙纹高足碗、绶带葫芦瓶等器物。
洪武时期的龙纹兼有元、明时期的特点,龙的形象不如元代凶猛。龙有三爪、五爪之分,且这时期的五爪想靠较近。五爪龙约占二分之一强。有的指甲尖利。形态多为张口,吐舌,有角,有肘毛,肘毛两根至数根不等。胸背多出火焰状飘带。
尾有鱼尾形、如意形。翼龙出现。龙鳞的画法多以网格状线条表现,少数象双耳龙瓶鳞的画法为一片一片所绘。龙的形态见有行龙、立龙。辅助纹饰有火珠、云纹、海水、花卉,形成云龙、海水龙、龙穿花卉等不同题材组合。龙以双龙形式出现较多。流云的云角粗短,中心三朵云呈品字形排列,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正德年间。从装饰方法来看,洪武时期龙纹还保留元代的装饰方法,印花、暗刻花还有一定数量。总体来看,洪武时期瓷器上的龙纹继承了元代龙纹的某些特征,又开创了有明一代龙的风格,对永乐、宣德等时期的龙纹产生一定影响。
永乐、宣德时的龙纹,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变得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形象高大,龙首比元代变大,上下颚较长,下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口之分,张口的伸舌,闭嘴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马头,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较少后期的发多。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显得很有神威。龙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人们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这时的龙纹,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这时的朵云与元代完全不一样。元代的是一头一尾,而永宣时是一头三尾或四尾;元代的云尾显得瘦而长,永宣时的云尾显得肥而短。
到明代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龙纹又有所不同。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闭嘴的龙首呈扁长方形,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鼻端和眼眉有对称毛上竖着,头毛束成疏发或成蓬状,也向上冲,几乎和首垂直成90度,下唇须三条一束向前上冲,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爪五趾紧靠成风车状。身上的鳞片,早期绘工精细后期简单粗糙。
成化、弘治、正德时的龙纹,多为游龙,已失去前朝张牙舞爪、凶猛威武、叱咤风云的雄姿,而表现出一副性情温顺的神态。其时龙纹的周围,往往衬托着缠枝莲花、折枝莲、海涛纹、凤凰纹、朵云纹等。朵云纹和前期明显不同,有一头一尾、二尾、三尾、四尾之别,尾中往往又突出一小块,变得尾中有节,不像元代时仅一条细长曲尾或头大尾特别细长。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龙纹形式多样,以游龙为多。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龙的头部略圆,比前朝显细,鬃毛成蓬,毛有向上冲或向后斜上冲之势。下颚较长,特别是上颚端肌肉发达,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所以人称“猪嘴龙”。鼻翼的两侧长出对称的长须,向上冲或向前冲。两眼并列,圆睁视前,眉毛绘成锯齿状或是并列对称成束,像匕首状前冲。张口龙往往伸舌,舌短直成匕首状,有的舌端微上弯,龙爪五趾,像前朝绘成“风车状”,往往是形似而无力。
晚明的龙纹,正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从崇祯五彩龙纹盘中可以看出,崇祯时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头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所以说龙纹的艺术表现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
清代的龙纹
入清以后龙纹形象远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例如,顺治云龙纹花瓶,龙为张牙舞爪,头细圆,上下颚长,上颚突起,如意状鼻,鼻翼两侧对称的长须向前起舞,头毛成蓬向上竖。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像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时期,龙纹以新的形象出现。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嘴收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康熙时龙口形略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比过去显大,雍正后期角的分叉则成山字形,明代龙头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冲势;这时的头毛细密成蓬,为了绘成老龙形,下颚都有细密鬃须。龙的眼睛,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其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三角形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这时所绘的衬托云纹,其朵云的尾云不大清楚,呈长长的块状,或在尾中长出几大块,一头三尾的,给人印象是两条尾成了两翼,或把几个朵云画在一起,成一枝灵芝状。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
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腰体有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清末龙纹喜欢衬以火宝珠、火焰纹、朵云、花卉等。朵云也由过去的一头几尾变成二头一尾、三头一尾;或在尾中长一头、二头。纹饰从设计到描绘都显得简单粗糙,工艺大不如前。 “老态龙钟”可谓是对这一时期龙纹特点一个比较中肯的描述了。
龙纹贯穿与整个陶瓷发展之中,了解龙纹的演变发展将会对陶瓷鉴定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