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陶瓷裝飾工藝概說
http://www.gg-art.com/China/other/index_b.php?tid=60
裝飾工藝是中國古陶瓷器制作工藝技術之一,其技法有化妝土、划花、刻花、貼、印花、剔花、鏤空、彩繪、雕塑等。
所謂化妝土裝飾,是指用上好的瓷土加工調和成泥漿,施于質地較粗糙或顏色較深的瓷器坯体表面,起瓷器美化作用的一种裝飾方法。化妝土的顏色有灰色、淺灰色、白色等。施用化妝土可使粗糙的坯体表面變得光滑、平整,坯体較深的顏色得以覆蓋,釉層外觀顯得美觀、光亮、柔和滋潤。這是制瓷工藝的一項重要成就。這种工藝最早出現于西晉時期浙江金華婺州窯,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等處也開始采用,南北朝起,湖南、江西、四川、河北等地的窯口相繼使用。
划花是在半干的器物坯体表面以竹、木、鐵杆等工具淺划出線狀花紋,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窯焙燒。划花手法靈活、線條自然、纖巧、整体感強。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上。其應用廣泛,還往往与刻花、剔花結合使用。唐代越窯、北宋定窯、福建同安窯瓷器多應用划花裝飾。
刻花是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表面以鐵刀等工具刻制出花紋,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窯焙燒。刻花的刀法分為“單入側刀法”和“雙入正刀法”,前者刀鋒一側深,一側淺,截面傾斜;后者刀鋒兩側垂直,刻花線條有寬有窄,轉折變化多樣,兼有線和面的藝術效果,整体感強。刻花裝飾在北宋耀州窯瓷器中最為典型,形成了耀州窯獨特風格,為宋代刻花裝飾最具代表性的瓷窯。刻花還常常与划花,剔花結合運用。
貼花又稱“模印貼花”、“塑貼花”。是將模印或捏塑的各种人物、動物、花卉,鋪首等紋樣的泥片用泥漿粘貼在已成形的器物坯体表面,然后施釉入窯焙燒。貼花紋樣生動、逼真,具有較強的立体感。這种技法出現于漢代。流行于三國兩晉南北朝及至唐代,如唐代長沙窯瓷器。
印花是將有花紋的陶瓷質料的印具,在尚未干的器物坯体上印出花紋,或用有紋樣的模子制坯,直接在坯体上留下花紋,然后入窯或施釉入窯燒制。印花技法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隋唐時代有了較大發展,宋代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以宋代定窯白釉印花盤、碗、枕等最為典型。印花紋飾构圖嚴謹,層次分明,密而不亂,題材丰富。
剔花是先在器物表面施釉或施化妝土,并刻划出花紋,然后將花紋部分或紋樣以外的釉層或化妝土層剔去,露出胎体,施化妝土的部分罩以透明釉。器物燒成后,釉色、化妝色与胎地形成對比,花紋具有線浮雕感,裝飾效果頗佳。剔花技法始于北宋磁州窯,陸續被其他一些窯場采用。
鏤空也叫“鏤雕”、“透雕”。在器物坯体未干時,將裝飾花紋雕通,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窯燒制,鏤空的紋樣一般較為簡單,多為三角形、圓孔、四邊形等几何形圖案。其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陶器上,后來繼續延用,并有所發展,工藝日趨复雜。元代出現雙層結构的鏤空高足杯,清代又出現外層鏤空、內層繪畫的轉心瓶。
彩繪,即用毛筆蘸各种顏料,在陶瓷器上繪制紋飾。彩繪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漢、唐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明、清時期最為盛行。彩陶上的彩繪是在器物坯体或涂施陶衣的坯体上繪畫花紋,入窯一次燒成。彩繪陶則是在燒成的陶器上繪畫。彩繪瓷器有釉下彩繪和釉上彩繪之分,釉下彩繪是用顏料在坯体上繪畫花紋,然后施釉入窯經高溫一致燒成;釉上彩一般是以顏料在施釉后高溫燒過的器物釉面上繪畫,然后再入窯以600℃-900℃的低溫烘燒。彩繪紋飾主要有人物紋、動物紋、花卉紋、山水紋、詩文紋、故事紋等,使瓷器更加絢麗多彩,惹人喜愛。
雕塑是將以手捏或模制的立体人物、動物、亭闕等密集而又有規律地粘貼在器物坯体上,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窯燒制。這种裝飾技法的代表作品是三國兩晉時期流行的青釉雕塑罐,在雕塑罐上雕龍、熊、鳳凰、麒麟、獅子、狗、雞、各种人物、亭台樓閣等。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