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1234567890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18842&extra=page%3D1&page=24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
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

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釉层肥润,呈色鲜红,
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
器物以碗、盘、洗多见。


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


此洗凭其造型和红釉特征来判断,
应为稀有的宣德红釉器珍品。


1234567890 蘇州附近 真山吳王墓

元青花“苏来麻尼”钴料产地迷案、与伊斯兰文化比较研究及釉面的微观呈相规律等重要考察成果。

http://www.m6789.com/mbbs/dispbbs.asp?boardid=14&replyid=213838&id=25096&page=1&skin=0&Star=1


元青花“苏来麻尼”钴料产地迷案、


与伊斯兰文化比较研究及釉面的微观呈相规律等重要考察成果。

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1234567890红木家具始于明代。即紫檀属、黄檀属崖豆属及铁力木属


红木家具始于明代。





红木的命名

根据国家标准,“红木‘的范围确定为5属8类。5属是以树木学的属来命名的,

即紫檀属、
黄檀属、
崖豆属及
铁力木属。

8类则是以木材的商品名来命名的,即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类、红酸枝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

同时,红木是指这5属8类木料的心材,心材是指树木的中心、无生活细胞的部分。

除此之外的木材制作的家具都不能称为红木家具。



红木的特征

紫檀木是红木中的极品。其木质坚硬,
色泽紫黑、凝重,手感沉重,年轮成纹丝状,
纹理纤细,有不规则蟹爪纹。


紫檀木又分老紫檀木和新紫檀木。


老紫檀木呈紫黑色,浸水不掉色,
新紫檀木呈现褐红色、暗红色或深紫色,
浸水会掉色。



酸枝木俗称老红木。木质坚硬沉重,经久耐用,能沉于水中,结构细密呈柠檬红色、深紫红色、紫黑色条纹,加工时散发出一种事宜酸味的辛香,故称为酸枝木。



乌木颜色乌黑发亮,结构细密凝重,有油脂感。乌木多见制作筷子、墨盒之类小件,少见制作家具。



花梨木又称香红木,与酸枝木构成相近,其木质坚硬,色呈赤共同或红紫,纹理呈雨线状,色泽柔和,重量较轻,能浮于水中,形似木筋。目前市场上的红木家具以花梨木居多。



鸡翅木木质坚硬,颜色分为黑、白、紫3种颜色,形亿鸡翅羽毛状,色彩艳丽明快。但因含有细微沙砾等杂质,故难以加工,宜做装饰边角材料。市场上很难见到成套的鸡翅木家具。

 其他回答大叶檀:非洲紫檀

  小叶檀:印度紫檀

  紫檀是一种稀有木材,亦称“青龙木”。豆科。常绿大乔木。奇数羽状复叶。蝶形花冠,黄色,圆锥花序。荚果扁圆形,周围有广翅。一般分为大叶檀、小叶檀两种。小叶檀为紫檀中精品,通常也简常“紫檀”(以下所述“紫檀”为小叶檀)。紫檀密度较大,棕眼较小,多产于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以印度紫檀最优。常言十檀九空,最大的紫檀木直径仅为二十公分左右,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紫檀

  (《本草经集注》)

  【异名】紫真檀(《别录》),赤檀、胜沉香(《纲目》),紫檀香(《本草备要》)。

  【来源】为豆科植物紫檀的心材。

  
  乔木,高15~25米,直径达40厘米。
  【采集】夏、秋季采。

  【药材】通常为长条状的块片,长约1米,宽约7~15厘米,
树皮及边材已剥除,内外均呈鲜赤色,
久与空气接触,则呈暗色以至带绿色的光泽
  【化学成分】紫檀含紫檀素、高紫檀素、安哥拉紫檀素。同属植物Pterocarpus santalinus L.f.心材含紫檀红、去氧紫檀红、山托耳、紫檀芪、紫檀素、高紫檀素、紫檀醇。

  提取液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可使腹水生成减少,
生存时间延长,死亡率有所降低。

 

1234567890比重最大、质地最坚硬的木材是黄檀



比重最大、
质地最坚硬的木材是黄檀,
1立方米木材重1150公斤,


是制作高级家具、乐器和雕刻工艺品的最佳木材。

1234567890 康熙戒之在得

此璽制作于康熙晚年。乾隆于此述之甚詳:“我皇祖聖壽望七時,嘗欲鎸通用璽,命內廷翰臣擬文,皆無當聖意者。乃定‘戒之在得’字用之。此語聞之張照,蓋爾時伊在南書房行走也。”此璽成,常鈐用之。


http://tw.myblog.yahoo.com/rockytai-rockytai/article?mid=1381&prev=1465&next=1084&l=f&fid=24

.

戰國印璽

1234567890北宋官窯瓷款鑒識 官字款,亦有三種形式:刻「官」字款、凸「官」字款

http://www.gg-art.com/identityroom/index_b.php?single=1&termid=654


由此可見宋官窯。中含有貌痔字款

字款,亦有三種形式:刻「官」字款、凸「官」字款兩種是楷書款,北宋就是專指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昜笢


窯」笢昜胎質細潤有多種,釉色有淺灰色、灰色、粉青色、天青色、淡黃色等
釉面因傳世已久很光亮,一般都有細密開片

1234567890建窯油滴釉屬於鐵系結晶釉

http://www.gg-art.com/identityroom/index_b.php?single=1&termid=186

由上可知,燒銀色斑紋,成功率就大大減少,若燒斑紋有色彩的,就更難了。之所以難根本原因就在這裡,是還原氣氛不僅影響色彩,還影響斑紋的形狀和清晰度等所以結晶釉在析晶時,受還原氣氛影響越大, 通過上述比較,其燒制難度就越大。這也是建盞釉與鐵紅釉及其他結晶釉在燒成方面的一個重大區別。


油滴有兩類一類是建窯油滴,另一類是華北油滴


而建窯油滴的斑點是隨機所以分布不均勻,有疏有密。




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1234567890清康熙 黑地素三彩

 http://images.gg-art.com/identityroom/index_b.php?single=1&termid=288


http://pm.findart.com.cn/sopmp.jsp?txt=0&key=%E6%B8%85%E5%BA%B7%E7%86%99%E9%BB%91%E5%9C%B0%E7%B4%A0%E4%B8%89%E5%BD%A9


清康熙 黑地素三彩九凤纹盘

名称:0162 清康熙 黑地素三彩九凤纹盘

售价:1,430,000元

估价:1,200,000元

公司:北京中嘉国际

拍卖会:2007年秋

清康熙 黑地素三彩九龙纹盘

名称:0161 清康熙 黑地素三彩九龙纹盘

售价:1,485,000元

估价:1,200,000元

公司:北京中嘉国际

1234567890硬彩者彩色甚浓,釉付其上,微微凸起。真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是相当珍贵的,宣德时所烧红彩并且色调有浓重和浅淡之分其红彩色呈黑紫,深暗凝厚,明成化黄上红嘉靖孔雀蓝孔雀绿彩

五彩瓷器成熟于明代, 据《陶雅》上说:“康熙硬彩,雍正软彩。” 五彩瓷


  又据《饮流斋说瓷》中解释
硬彩者彩色甚浓,釉付其上,微微凸起
软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  
 
 真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是相当珍贵的
瑰丽多彩,品种繁多,它的最大特征是:  
 1、胎釉和青花、斗彩相似;  
 2、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但以红彩为主;
  3、其绘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画人的颜面,不填颜色,用红色笔加勾;  
 4、多用小开片,裂纹向下而紧合。
 
 宣德窑生产的瓷器品种之多是空前的,单纯的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彩。
 
有文献记载:“彩瓷始自宣德。”但从近年考古发现,洪武时已有红彩出现。
 
然而宣德时所烧红彩,较之洪武红彩更加鲜艳,并且色调有浓重和浅淡之分。“宣窑五彩深厚堆垛”,也许就是指这种色调浓重的红彩。
 
河北安次县曾出土明宣德《红彩缠枝八吉祥三足炉》,
其红彩色呈黑紫,深暗凝厚,
表面无光,纹样线条粗犷。
宣德时红彩是釉上红彩和五彩的开端,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成化时的五彩,己相当成熟。
 
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所藏的明成化《五彩莲池禽戏纹盘》,内外两面都用红色的颜料画轮廓,没有用青花勾线,而盘面图案中的莲纹采用色泽明艳的进口青料。图案以鸳鸯莲纹为主,构图精巧活泼,彩绘技巧纯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画面中使用了不少黄彩,主要图案以黄彩打底,上面再以红色渲染,使色彩更显浓艳厚实。这件彩瓷证实了明代彩瓷所谓“黄上红”的彩绘技法,开创于成化,非始于嘉靖。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嘉靖至万历时期


  明代五彩瓷器经过数朝的发展,到嘉靖、万历时已是相当成熟,质量和数量蔚然可观,开创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嘉靖朝瓷器生产量在明朝最多,由于采用“官搭民烧”的做法,出现了官窑民窑竞烧的局面。同时瓷器的对外输出也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陶瓷品种的创新。
 
《景德镇陶录》记载:“制作益考,无物不有。”
嘉靖釉上五彩以红、绿、黄、紫、
孔雀蓝、黑彩描画图案,
其中红、绿、黄为三主色,亦有金彩等多种色彩的五彩器
 
 
嘉靖《五彩云鹤纹罐》,造型圆浑饱满,纹饰粗犷豪放,通体以青花加红、绿、黄三色彩绘;黄鹤均先以红彩勾画轮廓线,再填以黄彩,杂宝及朵花点缀其间,主题纹饰上下分别绘变形莲瓣纹及蕉叶纹,整个画面热烈而不浮躁,非常典型地显示了嘉靖五彩的特点。   
 
 
嘉靖五彩瓷器的装饰内容丰富,有以龙凤为主体并配以水波、祥云纹的图案,也有以花卉、禽鸟为主题的图案,还有以婴戏或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图案。《五彩天马纹盖罐》造型端庄,胎坚釉润,主体纹饰绘四匹天马,形象夸张简练,极富动态,其他配衬纹饰有彩云、海水纹,整个画面不使用青花,属纯正釉上五彩作品。   
 
 
在国内外许多博物馆中,嘉靖五彩瓷传世品很多,其中大器较多,如大罐、大缸、大盘等。嘉靖五彩器,多数有六字青花楷书款。
 
 
  明代万历窑的五彩瓷仍以前代风格为主体,没有新的创造。万历时五彩的装饰改变了前代构图清新疏朗的风格,以图案纹样满密为胜,特别是采用镂空工艺。装饰的内容仍以龙凤花草为主,并有婴戏、八仙、百鹿等图案。也有用雕塑手法来表现的,并带有道教色彩。另有以吉祥内容为题材的,如福、禄、寿这些祝福的吉语用得较多,更显出了平民化、市俗化的意味。《博物要览》载;“漏空花纹,填以五彩,华若云锦。”以镂空工艺和五彩相结合的装饰方法,是五彩瓷在明代出现的新品种。万历款《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是典型的镂空五彩装饰。该器运用镂雕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纹样繁密,多而不乱,镂雕工艺与施彩搭配得巧妙无比,色彩热烈,红、黄、绿、青花等诸多色彩把整个器物烘托得艳丽华美。   嘉靖、万历五彩器的共同特点,即装饰繁密、色彩绚丽,制作工艺和造型大同小异,因此常被归于一类器物。
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绿彩,而万历五彩则不然,这是两朝五彩瓷之间的重要区别。   明代的五彩瓷博取中国陶瓷艺术近千年的精华,从初创到发展以至成熟,从洪武、永乐到嘉靖、万历,无论是五彩瓷的颜料,还是彩绘工艺、烧成工艺都已达到历史上的高峰阶段,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浅谈陶瓷龙纹的演变

浅谈陶瓷龙纹的演变(2010-05-21 21:08:2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258d220100ivgr.html


标签: 龙纹下颚龙爪朵云龙柄云龙文化

历史上,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有众多的民族,随之,也产生了众多的图腾。但龙图腾却是中华民族远祖的共同图腾,源远流长,流传至今。

传说中最早的人类要算盘古民,“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这算是对龙这一远古图腾比较早的一个记载了。龙文化为我国大部分民族所接受,历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成为各民族文化的象征。早在原始社会,龙作为一种稀奇而善良的动物出现的。而到了商代龙这一形象却被丑化,成了邪恶的象征。到了周代,在商代的恶龙减少,而是向纤细文弱发展。而把龙真正作为统治者的象征是在汉代,也就是刘邦这个赤龙斩杀白蛇成为真龙天子之后。从此以后,龙成为皇家专有,百姓就只有望龙兴叹了。

因此,龙成了我国艺术常见的表现题材,并深深影响了中国艺术。就陶瓷而言,龙纹作为以传统纹饰伴随陶瓷史发展的始终。

陶瓷上的龙纹装饰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 在甘肃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彩陶瓶的外上, 绘有一只圆首、圆眼、张口、身折曲、饰有方格纹的龙形纹。山西汾陶寺墓地出土了一件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 内绘龙纹, 其形为蛇身, 有鳞片,头小, 口微张, 上下颚长, 舌细长而外伸, 舌端呈禾穗状。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夏代精制陶片上, 也有浅刻的龙纹图案。它们都具有我国早期龙纹的形象特征。

商周时期一些灰陶器物表面刻印有夔龙纹, 特点是龙身肥胖, 有双角, 四肢, 作奔跑状或盘旋状, 它与饕餮纹、云雷纹、人字纹、方格纹、旋涡纹、乳钉纹等一起构成这一时期陶器装饰的主要纹饰。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使用堆塑、捏塑、合模等方法制作的龙, 用以装饰在器物的颈、肩等部位。这一时期龙的形体上突出了兽的特征, 被加上了与虎相似的四足, 看起来不再是像蛇、鳄那样爬行的了。这种加工使龙变得威武健骏、神采飞扬。

秦汉时期的彩绘陶壶常绘以青龙、白虎、朱雀, 或绘龙、虎、雀相逐于云气之间, 色彩绚丽, 线条流畅,画面生动活泼。这一时期的龙纹通常为四足, 三爪, 尖耳, 双角, 长身躯, 全身布满鳞片, 鼻面上归拢皱纹, 两眼外凸有神。这些特征在汉代陶瓷器物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大致可以说已为后代的龙形奠定了基础, 使龙的形象更加艺术化与世俗化, 宗教色彩逐渐淡化。

南北朝时期, 龙的形象已被广泛地用于装饰陶瓷器物,技法有立雕、浮雕、压印等。常见龙柄瓶、双龙耳瓶、龙柄鸡首壶等器物, 瓷器印纹图案也经常出现龙的形象, 有仅印龙纹的, 也有由龙、凤、虎、朱雀等飞禽走兽相互交错组成的图案。

隋唐五代时期, 陶瓷上的龙多为雕塑龙,品种有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 如白釉龙柄鸡首壶、青釉蟠龙灯、龙柄壶 、龙纹三足炉、白釉双龙耳瓶、白釉龙柄、白釉龙柄双身瓶等, 特别是三彩双龙耳瓶,造型挺拔庄重, 堪称唐代陶瓷中的杰作。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此时的龙纹装饰,又有了新的艺术形象。整体的龙纹艺术,也体现了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所以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凤眼是最美丽的眼睛,是智慧、聪明、感情丰富的象征。唐代龙纹还有一种为右腿与尾部相互缠绕。

唐长沙窑是唐代我国南方的重要瓷窑之一。以烧制釉下褐绿彩为其特色。产品销往国内及世界各地。采用龙纹装饰的器物所占比例不多,有青釉褐彩龙系壶、青釉褐绿彩云龙纹壶。云龙纹壶先在坯上刻出龙纹的轮廓,再用褐绿彩填绘须与鳞片,并衬以云彩,然后施釉烧成。 唐巩县窑是唐代北方地区重要瓷窑之一。以烧制白瓷、黑瓷、纹胎及三彩为主。尤以烧制唐三彩著称于世。三彩双龙耳瓶,盘口,细颈,长圆腹,口肩饰以双龙耳,双龙衔住瓶口,造型美观。同类器物还有白釉者。除双龙耳瓶之外,还有龙柄壶,在壶的肩腹一侧,饰一条龙柄。三彩、黑釉均有此造型。三彩龙纹三足炉,撇口,扁圆腹,下承三足。肩部饰三组火珠纹,腹部贴三组龙纹。龙昂首翘尾,腾跃欲起,龙与火珠施蓝、黄、白彩釉。

唐鲁山窑是唐代花瓷的著名产地,以黑釉或茶叶末釉衬托出窑变的月白或蓝白斑。常见器形有瓶、罐、壶、盘、拍鼓等。龙柄壶壶身似罐,一侧饰龙首,另一侧饰龙柄。白釉瓷器是北方此窑普遍烧制的品种,唐代邢窑、定窑、巩县窑、浑源窑等窑均有烧造。以龙作装饰的器物有双龙耳瓶、龙纹莲瓣炉(图八)等,炉作博山炉形,下有托,在炉的中间支柱部分,饰两条龙,龙紧紧盘绕在柱上,仅龙头抬起。  

 五代龙纹,在陶瓷上作为装饰的常有两种。一种以浙江杭州五代钱元罐墓出土的双龙抱珠纹瓶最有代表性。龙作兽状,身体粗壮,鱼鳞状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这时期出现了回首龙,两龙中间饰一珠,也叫“宝珠”、“玉珠”。龙的周围衬以云朵、海水波涛,显示龙的那种上天入海的神威。其形象仍有隋唐遗风,显示出雍容矫健的姿态和豪迈威猛的气势。

  宋代是我国陶瓷艺术繁荣时期,是陶瓷工艺的飞跃阶段。南北窑场林立,形成了著名的五大名窑,八大窑系,是陶瓷史上百花争艳、多姿多彩的黄金时代。此时龙纹的装饰极为普遍,有立体的有平面的。平面的龙纹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和彩绘等。龙纹发展到宋代,其体形变化已基本上形成格局。过去的兽体已经消失,固定了蛇的长体。身上的鱼鳞纹代替了唐代的网状纹,脚渐渐的缩短,以强有力的、锋利的鹰爪代替了过去的兽爪或马蹄爪。脚上的肘毛画得较长而有曲线,改变了过去短、少或无的情况。上下唇也有变化,长而尖的上唇缩短了,改变了过去上长下短的现象。宋代龙纹身胖体粗,张大舞爪,给人一种凶猛、威武、气势冲天之感。这是非常成功的艺术佳作。

  元代陶瓷中以龙纹作为装饰的很多,有堆贴的,有釉上彩绘的。

元代龙纹很有特色,变化不大,
其特征是:身体为弯曲的长蛇体状,体胖身粗,身上饰以鱼鳞纹或网状纹;头细而圆,比宋代或明代的龙头小得多,龙首多无头毛,有个别的绘疏毛;上下颚较长,分张口和合口,下唇上翘,长出一小块似如意头状,张口的多伸舌,舌小如戟状;颈部细小;四肢细而颚力,肌肉隆起,显得颚骨有肉,爪长而微内弯。龙分三爪、四爪和五爪,但以三爪、四爪为多。龙的周围往往衬以灵芝状的朵云,其尾巴长得长而尖,同时还衬以长长的火焰纹。

 明清时期 

洪武时期官窑处于初创阶段,器物造型及纹饰逐渐从元代向明代过渡,产品风格承上启下,瓷器纹饰以花卉题材为主,龙纹少量出现。以龙作装饰的瓷器有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红彩等品种。龙纹主要见于盘、高足碗、瓶、炉等器物上。据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中的资料及其它资料,主要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龙纹盘、红釉龙纹盘、美国堪萨斯阿脱肯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外酱釉、里霁青釉高足碗、上海博物馆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釉里红龙纹双耳瓶、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青花云龙三足炉以及菱花口龙纹盘、龙纹高足碗、绶带葫芦瓶等器物。



洪武时期的龙纹兼有元、明时期的特点,龙的形象不如元代凶猛。龙有三爪、五爪之分,且这时期的五爪想靠较近。五爪龙约占二分之一强。有的指甲尖利。形态多为张口,吐舌,有角,有肘毛,肘毛两根至数根不等。胸背多出火焰状飘带。尾有鱼尾形、如意形。翼龙出现。龙鳞的画法多以网格状线条表现,少数象双耳龙瓶鳞的画法为一片一片所绘。龙的形态见有行龙、立龙。辅助纹饰有火珠、云纹、海水、花卉,形成云龙、海水龙、龙穿花卉等不同题材组合。龙以双龙形式出现较多。流云的云角粗短,中心三朵云呈品字形排列,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正德年间。从装饰方法来看,洪武时期龙纹还保留元代的装饰方法,印花、暗刻花还有一定数量。总体来看,洪武时期瓷器上的龙纹继承了元代龙纹的某些特征,又开创了有明一代龙的风格,对永乐、宣德等时期的龙纹产生一定影响。

 永乐、宣德时的龙纹,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变得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形象高大,龙首比元代变大,上下颚较长,下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口之分,张口的伸舌,闭嘴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马头,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较少后期的发多。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显得很有神威。龙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人们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这时的龙纹,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这时的朵云与元代完全不一样。元代的是一头一尾,而永宣时是一头三尾或四尾;元代的云尾显得瘦而长,永宣时的云尾显得肥而短。

  到明代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龙纹又有所不同。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闭嘴的龙首呈扁长方形,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鼻端和眼眉有对称毛上竖着,头毛束成疏发或成蓬状,也向上冲,几乎和首垂直成90度,下唇须三条一束向前上冲,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爪五趾紧靠成风车状。身上的鳞片,早期绘工精细后期简单粗糙。

  成化、弘治、正德时的龙纹,多为游龙,已失去前朝张牙舞爪、凶猛威武、叱咤风云的雄姿,而表现出一副性情温顺的神态。其时龙纹的周围,往往衬托着缠枝莲花、折枝莲、海涛纹、凤凰纹、朵云纹等。朵云纹和前期明显不同,有一头一尾、二尾、三尾、四尾之别,尾中往往又突出一小块,变得尾中有节,不像元代时仅一条细长曲尾或头大尾特别细长。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龙纹形式多样,以游龙为多。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龙的头部略圆,比前朝显细,鬃毛成蓬,毛有向上冲或向后斜上冲之势。下颚较长,特别是上颚端肌肉发达,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所以人称“猪嘴龙”。鼻翼的两侧长出对称的长须,向上冲或向前冲。两眼并列,圆睁视前,眉毛绘成锯齿状或是并列对称成束,像匕首状前冲。张口龙往往伸舌,舌短直成匕首状,有的舌端微上弯,龙爪五趾,像前朝绘成“风车状”,往往是形似而无力。

  晚明的龙纹,正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从崇祯五彩龙纹盘中可以看出,崇祯时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头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所以说龙纹的艺术表现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

 清代的龙纹

  入清以后龙纹形象远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例如,顺治云龙纹花瓶,龙为张牙舞爪,头细圆,上下颚长,上颚突起,如意状鼻,鼻翼两侧对称的长须向前起舞,头毛成蓬向上竖。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像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时期,龙纹以新的形象出现。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嘴收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康熙时龙口形略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比过去显大,雍正后期角的分叉则成山字形,明代龙头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冲势;这时的头毛细密成蓬,为了绘成老龙形,下颚都有细密鬃须。龙的眼睛,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其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三角形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这时所绘的衬托云纹,其朵云的尾云不大清楚,呈长长的块状,或在尾中长出几大块,一头三尾的,给人印象是两条尾成了两翼,或把几个朵云画在一起,成一枝灵芝状。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

 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腰体有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清末龙纹喜欢衬以火宝珠、火焰纹、朵云、花卉等。朵云也由过去的一头几尾变成二头一尾、三头一尾;或在尾中长一头、二头。纹饰从设计到描绘都显得简单粗糙,工艺大不如前。 “老态龙钟”可谓是对这一时期龙纹特点一个比较中肯的描述了。

龙纹贯穿与整个陶瓷发展之中,了解龙纹的演变发展将会对陶瓷鉴定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1234567890青花瓷只不过是釉下褐彩的衍生品种

http://bbs.m6789.com/dispbbs.asp?boardid=12&Id=12216

汉代是器物装饰已经非常完美,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装饰瓷器在宋金时已经十分成熟,无论南北窑口都已经大量使用,早期青花从中国绘画入手颜料厚度大,色泽深重,且使用进口青料,色调偏紫,因此显得发色靓丽,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从生产成本考虑颜料涂层逐渐变薄,而且开始在进口青料中添加国产青料紫色调降低,灰色调增加,让人感觉发色鲜明度没有早期青花鲜艳夺目,到清代为了节约颜料,又发明了“淡描”这一装饰手法,我在80年代初到景德镇时青花发色普遍浅淡,

苏麻离青~~要彻底解开元青花之谜,伊朗是突破口。

http://bbs.cntv.cn/thread-13732435-1-1.html
德黑兰,2007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纪 [选]

http://bbs.cntv.cn/forum-20273-1.html


文 /许明 图 /王炜麦









编者按:2001年3月,许明先生作为中国专家代表团成员之一随团赴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考察馆藏元代瓷器,同年在《收藏》第9期(总第105期)发表《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一文,引起古瓷收藏和研究领城的热烈反响.此后,许明先生一直与土耳其、伊朗等国收藏元青花的文博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2006年11月,由他主持的上海元瓷国际研讨会上,多国文博机构专家代表参会并作研讨.2007年5月,许明先生受邀赴德黑兰考察伊朗馆藏中国元代瓷器,并应《收藏》之邀撰写专稿,作为上篇要文的姊妹篇介绍元青花“苏来麻尼”钴料产地迷案、与伊斯兰文化比较研究及釉面的微观呈相规律等重要考察成果。此行对于彻底解开元青花之谜以及元青花的鉴定问题,都有着特殊意义。

一、楔子




离预定的5月2日离沪起飞时间还有6天,但我和助手小王的准备工作已经忙得不亦乐乎了。考察伊朗馆藏元青花,对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天方夜谭式的故事。5年前中国专家代表团访问土耳其时,反反复复地准备、联系了好几年,最后等到土耳其政府总理批准后方进人托普卡比宫。这次不同,我们在上海召开了元代瓷器国际研讨会,请了伊朗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前来,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企求。但对方很热情,不久,邀请函来了,并且费用包了。想象中太困难的事来得这么容易,这与收藏中那种不期而遇的感觉完全相同。



5年前我们到托普卡比宫访问时,我对元代瓷器的认知还很粗浅。今天不同了,身经百战,苦甜尝尽,脸皮也厚了,胆也壮了,眼光也锐利了,要去看个究竟!这可是世界上馆藏最为神秘的地方之一啊!伊朗方面非常大方地同意让我们上手,条件是不要搞坏(参加上海会议的几件蒙古残片被我们不小心搞坏了,赔了一笔钱才了事)。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那次朝拜托普卡比宫时,我注意到,元代不少青花瓷底部硬是没有火石红!我的文章在《收藏》发表后.关于“瓷器越老火石红越浓重”的经典结论发生了动摇。这次宝贵的西亚之行,我和许多藏友仍有无数的问题想求解,只是苦于平时没有标准器可上手,自己原来的一些认识是否可靠不得而知。这次看伊朗馆藏,谁敢怀疑它的可靠性呢!有朋友说:每一个细节都是重要的,因为它们是标准器。底部处、内旋纹、釉沾、边线、钴料、气饱、发色、重量、纹饰、胎料、落款——有没有大元款或其他什么款?这可是至关重大。还有,伊朗人说元代有伊朗工匠在景德镇,有没有史书记载?西亚的钴料矿在哪里?现在伊朗用的钴料与元时有什么不同?再有,伊朗有釉面检测,我们带了一个玉壶春瓶去请他们检测,以与我们国家博物馆的检测比比看,情况如何?




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家的文化是充满魅力的。当年与阿拉伯海、波斯湾有关的那些传说、故事,曾使我少年时期为其着迷。而它与中国的关系,更有泉州的伊斯兰墓地为证。德国出生的美国学者劳费尔1919年写了一部书,名叫《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史的贡献》,揭示了两国关系之渊源,这是欧美人类学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意义非凡。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与中亚、西亚文明的关系,欧洲的某些学者曾提出不少荒谬的说法,其中最骇人听闻的就是法国人拉库普列(Terriende lacouperie)的“中国文明西来说”,这个荒谬说法现在已不值一驳。但详尽地考察中国文明与西亚文明的相关影响。在这方面中国人没有专门论著,伊朗人有没有写?要去看了才知道。

劳费尔写了些什么呢?他详细考证了伊朗传进中国的植物、矿物等特产,条目有“苜蓿”“胡桃”“胡麻产”指甲花”等76项.中国传入伊朗的有方竹、丝绸、黄连、高岭土等26项。关于高岭土,他写道:“伊宾·阿尔发鸠称赞中国的技艺工业,尤其是陶器、灯,和其他这一类的耐用工具,之后多人称赞是由于它们的制造技巧高和经久耐用。波斯人称高岭土为“xak-i cini”(“中国土”)。波斯语里的“瓷”字是fagfuri-i cirri。就我所知,fagfur是伊朗语里唯一的指中国事物的字眼,它直译汉语“天子”。






关于中国陶瓷的记载非常有限也非常宝贵。法国人费琅编的《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1912一1914年)作为“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由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其中雅库特一节提到了中国瓷器。雅库特(yakut,1179 --1229年)是祖籍东罗马帝国的希腊人,大官人的奴仆,被派往东方旅行和贸易。他编写的《阿布·杜拉夫·米萨尔·本·麦哈黑尔说学记》写道:“这里(指印度)制造陶瓷器皿,销售给我们的国家,声称是中国货,其实不然。因为中国的粘土比这里的粘土要坚实得多,耐火性也好。用该城的粘土制造与中国器皿相同的器皿,用火焙烧三日,而耐火性不过三日,然而中国粘土可在炉中连续焙烧十日。故这里瓷器是黑色,而来自中国的瓷器无论透明与否均为白色或其他彩色。”




这则宝贵资料出自相当于中国元代时的波斯典籍,提供了十分珍贵的信息:第一,中国瓷器很有名,以至于其他地方要冒充它出口;第二,中国瓷器无论釉面透明与否,是白色还是彩色,皆质地好。我们已知的现存西亚地区的元青花瓷的确是美丽非凡的工艺杰作。元代的波斯人也作了如此记载。


波斯人究竟都保存了什么样的中国元代瓷器呢?对国人来讲,还是个谜。我们只是通过图片知道了一个大概,但图片的数量十分有限。这个谜马上要解开了,我们迫切地期待着那一刻!


二、再返托普卡比宫




这是到伊朗去的附带收获。从上海到伊朗要从迪拜转机。既要转机,为什么不到伊斯坦布尔转一转呢?再去一次,观感会完全不同!于是马上与托普卡比宫联系。好在途经土耳其不用签证,我们就多了两个白天的时间再去托普卡比宫考察。



5年前,我写《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时,确实是带着朝拜的心理去的。元青花对中国人太神秘了。托普卡比宫的元青花对中国专家来讲,都是第一次见到,在中国也没有相同的馆藏。当时来自心里的神奇之感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



5年过去了,随着国内对元代瓷器存世情况的认识发生变化,国内持有元青花瓷器的收藏家不在少数,通过触摸、赏玩、切磋,我们对自己手上的东西可以说是知根知底,熟悉至极了。它们像自己的家里人那样,天天可以见到,可以对话,甚至可以与你相知。有没有这些感性的积累,对于观摩托普卡比宫的元青花而言,情况是不一样的。让我再看看你,托普卡比宫的珍宝!我们收藏的东西究竟与你是不是同出一胎?



我想象着再到伊斯坦布尔的那一刻,令人难忘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碧蓝的色彩与澄明的蓝色天空相衬映,夏宫坐落在细浪拍岸的蔚蓝色的马拉马拉海边,而托普卡比宫周边的圣·索菲亚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土耳其古代艺术博物馆、如织的游人……这一切令人陶醉的程度与托普卡比宫所藏的蓝白相间的元青花完全可以媲美。



从上海到伊斯坦布尔要飞12个小时,当地时间清晨6时到达机场,而北京时间已是上午10点多了。快速地打点安排后,当地时间9点整,我们已迫不及待地等候在托普卡比宫的入口处了。约定与其馆长见面的时间是下午3时,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再看土耳其的元青花。











再到熟悉的地方,再站在当年留影的地方拍一张照,可惜当年中国随团专家汪庆正先生已经作古,而下午托普卡比宫副馆长艾丝维尔达女士告诉我,他们的馆长也已在3年前去世!令人感慨系之!岁月易逝,人生苦短,元瓷正名,时不待人啊!
这次我可以清楚地告诉各位,托普卡比宫的展出品与5年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元青花是14件,其中一件他们把它当作明青花放在另外的柜子里,而一件明洪武大碗他们把它当作元青花。器型有碗、盘、梅瓶等,没有人物图案,全部是花卉、龙纹、凤纹。与我在国内接触的元青花相比,它们的特点是:青花发色浓艳、纹饰繁密,伊斯兰装饰风格突出。其中一只鱼藻纹罐5年前我曾拍照过,不过那时还没有高级数码相机。现在不同了,我们用的是几台专业数码相机,同时从各个角度拍摄,并且马上输入手提电脑选择编辑,在许多张中挑一张能看最佳效果的,放大微观,细部、局部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我仍要说这句话,如不是在托普卡比宫的展柜中放着,让今天的许多人看这只罐,不判它死刑才怪呢!用“一点否定论”的观点看,此罐鱼纹上的荷花呈色“黑白分明”,几乎没有过渡色,这与一般常识不符,但它却是典型的元青花。另一只元青花花卉纹梅瓶,国内仿品很多,而且很像,但细看青花呈色,它是“活”的,在浓艳之处有鲜活的“流动状”。而仿品由于用料不同,也可作出浓艳妆,但釉面是“死”的。这种区别要有相当的实践经验才可把握。




总括起来,托普卡比宫公开展出的14件元青花总体风格不同于中国南方出现的元青花,其中一件花草纹盘,发色浓中偏蓝,青花呈色稀薄,用笔处浓艳不一,率性随意的制作心态跃然器上。











此次访问托普卡比宫,由于是途经性质,我们想上手展品的目的没有达到,副馆长回答我:“太难了,这要经过文化部的批准”。确实,托普卡比宫的警卫之严令人感叹。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上午、下午各有一人拿着单子,一件件地与展品核对,他们每天有两次清点展品的程序。所以,5年前中国专家上手其馆藏品几十件的幸运事,今后大概不会再有了。但我们很幸运,艾丝维尔达是老朋友了,她答应亲自去拍摄馆藏元青花的底部,并将照片给我传过来。外国人从未到过中国,从不了解中国人如何为元青化吵得你死我活,怎么会想到那些不起眼的元瓷底部是关键性的地方啊!她让我在图案上排选需要拍摄哪些器物的底部,我当然就是拣典型器啦——我相信她不会失信的。



我尽了最大努力去弥补5年前由于自己知识准备不足的缺憾。5年前是上手了几十件托普卡比宫的元青花,但由于知识准备不足,不像今天这样即使没上手也能看得更多,想得更多。此次旧地重游,我最大的感慨是:一批托普卡比宫馆藏品与我国北方出现的元青花完全相同,它们当年的外输路线是怎样的呢?可能不是海上,而是陆上丝绸之路。要解开这个谜,必须到伊朗。好在马上就要飞往德黑兰了,对方已经做了周密的招待准备,我们提交的访问清单也够可以的——要全部看到伊朗馆藏元青花,并上手,要看钴料产地,要带一件中国元青花机检…




临行前,有朋友关切地说美国的航母在波斯弯游戈,不要吃炸弹哦!为了这百年难遇的机会,冒点风险也是值得的。我们不是单纯的旅游者,我们有相机,媒体,电脑……我们背后又有多少双期待的眼睛,期待着看到伊朗馆藏的中国元瓷,看伟大的波斯文化。我有责任把这一切传达给国人。



三、元青花上的“波斯纹饰”




5月5日凌晨3时,土耳其航班把我们送到德黑兰机场,出口处有伊朗国家博物馆的英文译员Nouri女士在等候。我们是老朋。2006年11月上海元瓷国际会议就是她陪同伊朗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前来,此次相见,格外高兴。去宾馆的半小时路上,我力所能及地用英文跟她闲聊。她告诉我,这次邀访,伊朗方面非常重视,通过外交途径与中国方面取得了联络,共同作出了安排。我终于明白了我们的签证当天就下来的原因,原来元代瓷器这个项目还真是不简单呢!



德黑兰不是一个漂亮的城市,灰蒙蒙的天,遮住了远处雪山的真面目。大多数黄灰色的房子正正方方,现代和历史的痕迹都



难以一目了然地寻觅。但我们的宾馆是一流的五星级,“LALEHLNTL HOTEL"意为郁金香宾馆。伊朗方面把我们当贵宾接待,而且还允诺几十件元代瓷器可以细看,可以上手,可以拍照。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中国的文化研究者、收藏家、文博专业人士,所盼望的就是这一机遇啊!今天,幸运之神如此眷顾我们,德黑兰之行即使会炮火连连,也值得去一趟!



还有几个小时,下午将去伊朗国家博物馆。中国人等待多少年的这一刻,终于快来临了。



但我们听到的是“……很遗憾,下午不是去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馆长的接待是次日上午开始,中午还要一起用餐。所去的是伊朗地毯博物馆。”疲劳令人昏昏欲睡,到伊朗地毯馆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钟。我从来没有对地毯感兴趣过,所以,一进暗暗的大厅,我有点心不在焉。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伊朗地毯与元青花有关系!我被这一发现震得精神一振。











竟然看到了横s纹、缠枝莲纹、卷草纹、莲花纹……与元青花大罐上的装饰非常相像。于是我再寻找更老的地毯,一直到公元前500年的波斯地毯,从中都可以发现元青花花纹的影子。无独有偶,我们发现的元青花器上也有波斯文字。这些文字,国内有人写文章猜想是维吾尔文、阿拉伯文等,但经伊朗专家分析,确认这是波斯文,看不出意义,可以推断是签名,伊朗工匠有对自己作品留名的习惯。如这是伊朗工匠在中国的窑厂作画后的签名,那么,一切均可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说,元时有一批伊朗工匠在景德镇根据西亚人的审美要求作画,并将这批瓷器运到西亚。当时中国元朝与伊朗同为蒙古人入主。



到伊朗古城伊斯法罕的发现更让我坚信了上述推论。该城位于德黑兰南400公里处,是伊朗第二大城市。伊朗历史上几个重要的王朝在这里建都。著名的四十柱宫建于16世纪,而现在最老的清真寺建于12世纪。真没想到,在德黑兰地毯馆见到的波斯花纹,在这里的清真寺的装饰上随处可见!伊朗清真寺的装饰花纹,我称之为“露土思风格”的,即以莲花为中心的各种变形,S形的连接、阔叶、小葫芦纹、卷草等等,真是意想不到的应有尽有。




最令人惊奇的是坐落在大清真寺广场上的直径1米的石刻大碗,从外表上看与我们熟知的洪武器完全一样。而它的表面,都是典型的满工“露土思风格”。其以缠枝莲为中心的横S形连接,底座的仰莲瓣纹,令人信服地告诉你,这个12世纪的石刻大碗,与中国的元代、明早期的青花,有着必然的血脉上的联系。伊朗清真寺中的大碗是盛水给朝拜者饮用的。我们见到的6座古清真寺,都有石制大碗。

种种迹象表明,要彻底解开元青花之谜,伊朗是突破口。


谜底在伊朗,而不在土耳其。

伊朗是当时丝绸之路的西部终点,又是蒙古人入主的政权,现在的伊朗语中,仍有许多完全来自中国的词汇,发音是汉语的谐音,如“等”“王”“大王”“牌子”“太白”“夫人”“公主”“承相”等。古波斯一直延续到公元6世纪,是一个西亚强国。更多地深入了解伊朗文化,便发现元青花的秘密一定与此有关!









中视微风. 发表于 2008-11-17 19:56
四、苏来麻尼!Soleimsni!




伊朗时间2007年5月6日上午10时,与伊朗国家博物馆伊斯兰部主任Rohfar女士的会见是宝贵的开端。我们求知心切,直奔主题。谈话内容大致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元代瓷器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双方合作的。



她肯定地告诉我们说,元时有伊朗人在中国,是伊朗派到中国去学习制瓷的。但具体材料在什么书上有什么记载,要去专门查找。元代瓷器上的花纹,如横S纹、莲花纹等,与伊朗文化有十分深厚的渊源关系,不仅在元代的12、13世纪,而且早在古波斯时代就十分流行,是伊朗文化中十分常见的纹饰。

关于中国人叫“苏麻尼青”的外来钻料,我们得到了想象不到的答案。Rohfar主任说:在德黑兰以南大约400公里的地方,有个小村庄叫"Ghamsar",属于卡尚市,这个小村庄的人在古代发现了闪着银色光芒的石头,当地人叫“穆罕默德蓝”,即现在学名叫“钴”的矿物,提炼后经火焙烧成为蓝色,用以装饰清真寺。由于太神奇了,当地人用伊斯兰圣人的名字“Soleimani”(苏来麻尼)称呼它,即中国人所称的“苏麻尼青”。



中文翻译为:“艺术家们说,这种石头被称之谓‘苏来麻尼’,产自卡尚山区的格哈默沙。他们说,这名字也许与先知苏来麻尼有关。”




主任告诉我们,现在这种钻料早就没有了,伊朗也没有。(我心里说,现在景德镇的仿家吹牛吹破了天,说仿品用的钴料都是进口的,竟然也有人信!)主任还说,伊朗有书记载:“苏来麻尼”曾作为货物卖到中国。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人所能获取到的关于苏来麻尼产地最直接的信息!我们到了伊朗国家博物馆所知道的产地,并见到了老矿工,知道了“伴生”等情况。我马上联想到国内对苏料的种种传言和景德镇造假者编排出的弥天大谎。一则谎言说他们进口苏料造假。我们到现场后就很清楚了:60多年前该矿已经洞毁封门,伊朗的“苏来麻尼”已经不存在了。另一则谎言说现在用化工的办法能加工出与苏料完全一样的钻料。“伴生矿”这个信息完全打破了他们的谎言。

伊朗的伴生矿有铁、铜等元素,由于与铁矿相连,所以,它才是“高铁”。“伴生矿”是大自然惠赐下的特礼物,是“个别”,是“不可复制”!要想在中国的几个土窑厂配出伊朗的伴生矿钻料,存在这种可能吗?这是中科院实验室也做不到的事情!造假者连基本的科学常识都不具备,具备的是被金钱昏了头脑中的胡思乱想!




虽然没到矿山里去,但这烟雾迷漫的对中国有特殊意义的我神奇矿藏如此诱人,令我们在伊朗高原火辣辣的阳光下出神远眺,心里默默期盼着元青花原料产地雾开日出的这一天!



五、钴料呈相:对鉴定元青花有特殊宜义




当伊朗朋友带我们走进他们的库房“中国之家”时,我真的是激动得心跳加快,背脊冒汗。“这是700年来第一次有中国人能触摸到这些中国瓷器!”这是博物馆馆长向我介绍时说的第一话。简陋的白色铁皮柜慢慢打开,放满柜子的是青白相隔的美丽的青花瓷。伊朗国家博物馆的专家明确告诉我:他们馆藏28件,别的地方没有发现有中国元代瓷器。



他们一件件地将元青花搬出来,我们上手、拍摄、用放大镜观察呈色,用手电筒看器里……馆藏元青花计有凤纹大堆、花纹梅瓶、卷口碗、留白花卉纹大盘等,还有龙纹盘和鱼藻纹罐各1件。每件上面都有后刻上去的伊朗16世纪国王的印章,是方形印。由于是传世品,件件釉面老旧。比较而言,托普卡比宫所藏43件元青花更完美、漂亮,但伊朗馆藏28件的青花发色和画工实是美,实在是典型。

钴料发色是典型的苏来麻尼(soleimani),深蓝中透着纯蓝,亮丽、晶莹,件件器物都采用典型的波斯装饰手法一一莲花阔叶缠枝横S纹,即“露土思风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伊朗馆藏品的底足处理方法。底足有火石红的少见,只有一两件有典型的火石红,大部分是没有火石红的。圈是有倒梯形的,直角的,底平的,阔旋纹的,总之,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样子。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建阳窑又称建窑

瓷器窑场简介 http://baike.baidu.com/view/183985.htm


  建阳窑又称建窑,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民办窑场,窑址位于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大路后门、牛皮仑等地。

建窑烧制的黑釉瓷产品,摆脱了传统的单纯黑色釉阶段,它充分发挥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创烧出丰富多彩、

变化万千又富有装饰效果的黑釉瓷产品,品种包括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曜变釉、结晶冰花纹釉、芝麻花釉、龟裂纹釉、酱褐釉等由窑变产生的自然结晶釉产品,以及黑釉点白斑、黑釉铁锈花、黑釉描金彩等人工绘饰艺术的作品。

黑釉装饰多样性的成就,突出表现在茶盏釉色装饰艺术上,这与宋代社会盛行饮茶、斗茶的风尚是分不开的。由于黑釉茶盏利于衬托白色茶末,易于观察茶色而广受时人喜爱,即使是北宋末年的徽宗皇帝赵佶,亦常与臣属斗茶,上行下效,颇具影响。由于黑釉茶盏为斗茶的最佳器具,故黑釉盏的烧制盛极一时,从而促进了宋代黑釉瓷器的普遍发展,以至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瓷窑,包括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名窑均有烧制黑釉瓷

其中建窑生产的黑釉盏(简称"建盏")最为著名。


以烧制黑釉盏供人们斗茶而发展起来的建窑,利用当地特有的瓷土,创烧出许多不同凡响、色彩瑰丽,又别具一格的黑釉瓷茶盏,成为当时风行一时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产品。

文献记载

  建窑瓷胎 宋人察襄《茶录》称:“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又称:“凡欲点茶,先须熁盏,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兔毫坯厚,久热,用之适宜。” 文献所指的茶盏即为建窑生产的兔毫盏。建窑产品胎土富含高铁成份,含砂量较多,胎体厚重,胎质粗糙而坚硬,其产品胎色分别有黑、紫黑、灰黑或红褐等色。其优点是含铁量高易于受热,厚胎和胎内蕴含细微气孔,亦利于茶汤的保温,正适应了当时斗茶要求茶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茶汤温度的条件。故在鉴别该窑器物时,应注意其器物手感相对较重,器底露胎处一般都有一层浅红、酱红、或深黑等胎色面,为含铁质元素的胎土在高温作用下,铁质成份析出所造成的变化使然。其表露出来的胎面色泽较沉实、均匀而无光泽。就其胎质相对来讲亦有粗细之分,其中结晶冰花纹釉、青黑釉类盏(中型),胎质较细腻;而大多银兔毫、银油滴等釉类盏一般胎体含砂量较多,为粗砂胎,其胎色亦特别黑,腹底釉较平齐。现代仿制的茶盏胎面泛铁红色,显得较艳而薄,胎质相对较细腻,其修胎亦过于工整而圆滑,给人以拘谨之感。

首创数种特殊结晶釉

  建窑在中国制瓷史上的杰出成就,就在于它首创了几种特殊的结晶釉,这些具有装饰性的结晶釉,变化最为奇异独特,并博得众多文人雅士的赞许和喜爱,从现有实物资料看,建窑烧造的黑釉瓷产品,立足于黑釉中求取变化,其千姿百态的自然窑变结晶釉所焕发出的神奇异彩,令人叹为观止。釉色装饰品种更被人们冠以各种美名,诸如金兔毫、黄兔毫、银兔毫、灰兔毫、鹧鸪斑、油滴釉、曜变釉等美誉,此类品种亦最为名贵。该窑制品的胎釉化学成份和所用原料基本相同,仅于釉中铁及微量氧化物含量配方不同。这些不同配方的黑釉品种,因不同的烧成温度和气氛,形成了不同的釉纹机理和釉面效果。在烧制过种中,火的温度和气氛,起着复杂而又微妙的作用。

纯黑釉:

  纯黑釉为建窑产品的常见釉色,文献称为“绀黑”。其釉药的主要着色剂为氧化铁和氧化锰,尤其是氧化锰的含量接近1%时,呈色为纯黑光亮,纯黑釉釉层相对较厚,由于正烧缘故,盏、碗口沿釉层较薄,但仍有光泽,腹部以下釉层渐厚,釉内气泡细小而多,呈雾气状成片分布。有的釉面泛蓝、黄色块斑,有的釉面可见到棕眼,有的黑釉内散布状若芝麻大小的金黄色结晶斑点,有的黑釉色黑如漆,用放大镜观察,可看到重叠密布的银白色结晶状斑点,新仿建窑黑釉盏,釉面光亮刺目,有的釉面棕眼较大和多。

兔毫釉:

  为宋代黑釉茶盏中最为流行和特殊的品种,亦为建窑生产最多、最具特色的产品。因其在黑或褐色釉釉层中透射了均匀细密、状若兔毫的自然结晶釉纹,故名。又因其釉中闪现出各种变幻莫测的色彩,故民间又有金兔毫、银兔毫、黄兔毫、灰兔毫、蓝兔毫等别称。关于兔毫盏纹饰,宋代文人墨客就有许多诗句赞颂,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 蔡襄《北苑十咏》有“兔毛紫瓯新,蟹眼清泉煮。”句。苏轼《送南屏谦师》曰:“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舂翁鹅儿酒。” 并赋诗赞曰:“蟹眼煎成声未老,兔毛倾毛色尤宜。”黄山谷诗赞:“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 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诗赞:“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亦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以上所记兔毫、兔毛、玉毫、兔褐金丝等,均为兔毫盏之别名。其形成的釉纹机理与胎釉有关,由于瓷土含氧化铁成份高,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受热产生的气泡将熔入釉中的铁微粒带至釉面,当温度达1300℃以上时,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流成细长似兔毫的条纹。由于兔毫釉盏施釉厚,釉药在高温下流动性较大,釉水由上而下逐渐加厚,形成盏口沿内外釉层较薄,口沿上部无光泽,呈现褐色或酱色,亦有的泛青黑色,表面呈现粗糙的小斑点,故有的传世品口沿镶银或铜边,其底部釉层厚,外壁近底足部分的釉水呈聚釉状或垂流成滴珠状。毫毛颜色由深渐浅,纹理由密渐疏,用放大镜观察,各长条形的兔毫内均可见到线条柔和的黑色鱼鳞状纹,其褐色毫毛纹理中间显深,向两侧边缘渐浅。金兔毫釉纹较粗而清晰。黄兔毫釉纹亦较粗,釉内结晶斑纹呈酱黄色,有垂珠现象。

银兔毫

  在放大镜下可见毫毛泛蓝或银白色光泽,结晶纹较粗,有的间杂以泛蓝色的曜斑,釉面用侧光看有的闪蓝,有的泛银色光泽;盛清水观察,其釉面带银蓝色,一般外壁的黑釉至底部聚釉凸起的部分相对较均匀、整齐。灰兔毫釉口沿无光泽,釉内气泡清亮爽朗,毫纹微显得向下凹陷,由上至下逐渐变成蓝色,或显白色。

蓝兔毫

  釉面泛蓝光,有的散布针眼大小的黑点,随光晃动可见蓝色条纹闪动。新仿黄兔毫釉,釉层较显薄而亮,釉面光亮刺眼,仿佛镀了一层银白色薄膜,其黄色的兔毫纹排列整齐,纹样相对较模糊,腹下部垂流的釉均匀整洁。

油滴釉:

  为宋代独具特色的釉种之一,以建窑烧制的最为上乘,北宋初人陶谷《清异录》称:“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所指正是建窑生产的这种釉饰。油滴釉表面遍布大小不一的具有金属光泽斑点,小的如针尖般,大的直径达1厘米,色泽呈金色或银白色。因斑点在黑色釉面呈现酷似鹧鸪胸前的羽毛斑纹,故古文献称之为“鹧鸪斑”。油滴釉在烧制过程中,主要着色剂氧化铁发生分解,生成气泡,致使气泡周围氧化铁的含量比其他部位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气泡不断产生和聚集,且气泡 愈加增大,当达到一定程度时气泡爆裂,富含水量铁质的溶体升至釉面于原气泡处密集,当釉冷却收缩变平时,釉面形成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析出结晶体,即形成富金属光泽的油滴状斑点。油滴的形成与烧造火候和釉层厚薄相关,烧造操作火候恰到好处方可形成油滴,温度过低难以烧出,过高又会使油滴过小,故油滴盏口沿处由于釉层稀薄一般不会形成油滴。油滴釉盏口沿一般无光泽,其器腹上部色泽泛金黄色,下部逐渐变淡而泛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各油滴斑点内,均分布有大小不一的黑色鱼鳞状纹。有的银白色的油滴釉,由于烧窑时温度过高而开始形成长条形状,或油滴斑点间相杂以银白色条状结晶体。银油滴隐约见有蓝光。金油滴在放大镜下观察,呈不规则的酱釉色鱼鳞状纹,大小重叠在一起。新仿油滴釉各斑点内的鱼鳞状纹较少。

曜变釉:

  为建窑烧制的名贵品种,其特点是在凝厚的黑釉层面出现大小不一、分布不匀的油滴状结晶斑点,斑点边缘呈现以蓝色为主的五光十色的光晕,随着观察方向的改变,光晕所产生的变化仿佛夜幕之星光芒闪烁。曜变釉烧制成功的产品为数极少,仅有的几件于早年流散到日本,日本学者称之为“曜变天目”,现被视为“国宝”珍藏。

结晶冰花纹釉:

  在烧窑过程中,由于受烧窑温度和气氛的影响,使器物釉质发生各种化学变化。亦可能是出于偶然性,烧造出各种奇特的结晶釉纹。结晶冰花纹釉为少见的名贵品种之一,未见文献记载,笔者有幸见过一件完整的冰花纹釉斗笠形盏,其酱色釉的口沿釉层薄而无光泽,腹壁为自然开冰裂纹的酱色釉,开片纹线柔和,纹路呈三角形、矩形、多边形等多种自然组合形状;釉面清亮平滑,釉汁莹润。用放大镜观察,釉内气泡呈雾气状,釉中间杂以无光泽的棕褐色纹,盏内底心聚黑釉。盏壁从侧光观看,随光转动可产生紫、棕、金、黄、银、蓝、黑等各色折射光,由于该品种稀少,而且釉纹独特,故将其作珍贵品种在此单独介绍。

黑釉瓷分类介绍

  虽然结晶形成的釉色和纹理不同,但釉药化学成份与黑釉基本相同,同属一个体系,同以铁作呈色剂,同为高温烧成的结晶釉,其区别仅在于釉中微量元素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的含量比值不同。由于在入窑烧过程中,受烧造温度和气氛的影响(如温度偏低或火焰气氛掌握不当等),产生出黑釉以外的其他颜色的结晶釉,多为烧制过程中的一种釉色变异现象,故亦在此纳入黑釉瓷加以介绍。

青黑釉

  ~釉色光亮,黑中泛青,器口沿青黑色,釉层较薄,有的口沿甚至无釉、无光泽,器口沿至底部釉层由薄渐厚,有垂珠现象,釉色由青渐黑。用放大镜观察,釉内见到大小不一、分布均匀的清爽透亮的气泡。

灰黑釉

  ~全器釉面较匀净光泽,黑釉内遍布乳白色釉,犹如黑色釉面罩以灰白色薄纱。

灰白釉

  ~全器施釉较均匀,釉色灰白,有乳浊状的结晶斑点,在泛黑色的釉内有一层薄薄的白色呈雾状气泡。有的釉面开纹片较多,有的灰色釉面带有窑变紫斑纹。

芝麻花纹釉

  ~在灰青色釉内满布均匀的针眼大小的青褐色结晶斑点,口沿釉层较薄。

龟裂纹釉

  ~所施工釉层较均匀,在灰黄色釉内,均布金黄色小点,釉面均匀分布有深褐色若龟裂状的釉纹。

黑褐釉

  ~褐色釉面无甚光泽,褐色釉内时有黑釉显现,或成片覆盖于黑釉上,黑釉内有褐色的丝状纹。

紫金釉

  ~釉色显深红,口沿无光泽,在其橙色地上散布褐黄色与红色小斑点。

砂金釉

  ~釉面较紫,金釉粗,无甚光泽,从垂釉珠的断面观看,釉内为亮黑色,仅于表面有薄薄的一层铁红色釉层。

柿红釉

  ~釉面光泽不强,红褐色釉面有深红色小结晶点,放大镜观察,釉中遍布圆形雪花状红色结晶小斑点,各小圆斑点内又有放射纹,显得极为美丽。

窑变花釉

  ~用放大镜观察,釉自器物口沿由上至下,如针眼般的黑色结晶釉小点逐渐增多,有的盏内壁有呈放射状黑色釉装饰。

窑变红釉

  ~釉面呈紫红色,用放大镜观察,釉内黑褐色地上满布紫红色无规则的条状纹理,酱红色口沿无光泽,底部聚釉处近似黑色。有的器物纹理基本一致,但色泽呈黄色。

褐红釉

  ~釉色呈褐红色,釉面温润,釉光较弱,口沿无光泽,较平滑的褐红色釉面上,有一层泛银白色雾状小气泡密布。

酱褐釉

  ~口沿至器腹施釉较均匀,较少垂珠现象,其浅褐色釉层内,密集散布有酱紫、红色的小点混杂。

装饰

  另外,建窑还烧造人工绘饰的纹样,即在黑釉瓷上加饰各种装饰。这类装饰器物,纹样明朗,强调了图案布局的对称性。


其烧造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未烧胎坯上,先施釉,再绘饰纹样,经入窑一次高温烧成。


如黑釉点白斑装饰,即先施黑釉,再以毛笔蘸乳白釉人工点饰白斑,烧造出的白色釉斑较平滑,气泡清晰爽朗、大小分明、分布均匀,其黑白接面较柔和协调地形成一体。现代仿制此种装饰为二次烧成,所点白釉斑表面明亮泛灰且突起,气泡浑浊,白色釉斑覆盖于黑釉面,黑白接面清晰,对比分明,显得十分呆板。又如黑釉铁锈花装饰,即在施好黑釉的坯体上用氧化铁作着色剂绘饰纹样,经入窑一次高温烧成,纹饰中的铁结晶体呈现出铁绣红色。铁绣红色中部均无光泽,两侧近黑釉处有一层淡淡的光泽。有的在黑色的盏壁上部饰以排列整齐的铁锈红色;有的在黑釉盏壁上点饰铁锈斑纹,由上至下,由大渐小,分布均匀,带规律性地排列;有的盏壁为褐色釉,仅盏内心为黑色釉,黑色釉呈放射状图案,可能为当时工匠着意仿制兔毫纹而烧制的品种。二是在经高温烧成的黑釉瓷面上绘饰纹样,再经入窑二次低温烧成。如黑釉描金彩装饰,即在经高温烧成的黑釉器面上描绘花蝶、竹兰、书写文字、诗句等金彩,经二次低温烧成,此类彩饰经年久日深发生氧化作用极易脱彩,故常见此类装饰的纹样及为暗淡,模糊不清。

总结

  宋代建窑烧造的黑釉盏,品种繁多,装饰异彩纷呈、瑰丽璀璨,受其生产的结晶釉茶盏影响,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瓷窑亦烧制兔毫盏;河北定窑、磁州窑、陕西耀州窑、河南鹤壁集窑、山西临汾窑等烧制油滴盏,形成了以建窑为代表的黑釉瓷窑系。

宋代磁州窑瓷器

宋代磁州窑瓷器 - 正文

 http://www.hudong.com/wiki/%E5%AE%8B%E4%BB%A3%E7%A3%81%E5%B7%9E%E7%AA%91%E7%93%B7%E5%99%A8


  磁州窑是中国宋代北方重要瓷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磁县境内,以观台镇、彭城镇为中心。因磁县宋属磁州,故名。该窑创烧于北宋初,经金元至明清,经久不衰

明曹昭《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淛《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等文献对磁州窑均有记述,但记述并不全面,也很不公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磁州窑进行了多次调查与局部发掘,揭示了以“观台镇”、“彭城镇”为中心的磁州窑窑场的分布、各窑口制品种类、工艺技法、装饰风格及历史沿革。

  磁州窑产品专供民间,绝大部分产品为民众生活日用的饮食具、酒具、梳妆用具、灯具、寝具、供器以及小动物形玩具等,品种丰富,既有白与黑单色釉,又有白釉绿斑、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刻花、白釉黑剔划花、白釉黑绘、白釉黑绘划花、绿釉黑剔、绿釉黑绘、珍珠地刻花、三彩釉和红绿彩绘等,按装饰技法划分不下12种


其中以白瓷为主,白釉黑花最有特色,享有盛誉并影响四方。河南、山西、江西等地区的部分瓷窑都烧制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白釉黑花器。器类有碗、盘、碟、杯、瓶、壶、罐、坛、尊、钵、盒、洗、盆、奁、枕、灯、香炉等。198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对观台窑址的再次发掘中,还新发现了古乐器之一的拍鼓。

磁州窑产品的特点是器类多,器型丰富多变,如枕类,即有腰圆、八角、如意、银锭、长方、鸡心、花瓣、梯形等形式。且各类造型都具有实用性强,粗犷、质朴、美观的特色。河北巨鹿古城出土的磁州窑白釉八方枕、翘边如意枕,河南省博物馆所藏汤阴出土的白釉剔花长瓶,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绿釉剔花卷口瓶,都是范例。

磁州窑烧瓷原料低劣,产品的胎体多呈灰色且粗糙,因此要运用化妆土技法,

先于灰色坯体上涂一层细白色泥浆(俗称化妆土),施釉烧成后,即为色白光润的白瓷。

严格来说磁州窑白瓷应称做化妆白瓷,与定窑细胎白瓷有别。

  磁州窑装饰技法多样,可概略分为刻、划、剔花和彩绘花两大类,装饰题材多取材于生活景物,如花卉、禽鸟、虫鱼、动物、鸟戏、熊戏、婴戏等。以婴戏为最突出,如蹴球、赶鸭、放鹌鹑、逗鸟、扑蝶、骑竹马、抽陀螺、钓鱼等。另有表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民谚及诗文、词曲的装饰题材,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民间色彩。

磁州窑装饰艺术的突出特点是,在白化妆土上运用划、刻、剔花、彩绘等装饰技法,造成纹样与底面间的色调对比,纹样轮廓鲜明。白釉划、刻、剔花,是利用刀线形成白化妆色与土褐或灰白胎色的对比,使宾、主分明,形象突出,具有柔和雅丽之美。如河南汤阴出土的磁州窑白釉剔花牡丹纹瓶,以剔露的土褐胎色托起满缠腹体的洁白色牡丹花枝,富丽典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磁州窑白釉划花花卉纹碗,白色花纹跃起在灰色地上,既鲜明又含蓄;日本神户白鹤美术馆所藏的磁州窑白地黑剔划花龙纹瓶,白地托起雄勃的黑龙,大有“翻江倒海”、“腾云驾雾”之势,充满神幻色彩,堪称杰作。白地黑绘是在白化妆土上用含铁的彩料 (俗称斑化) 绘出纹样,再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呈现在白地上的黑花,简练活泼,气韵生动。此类装饰以枕面上的白地黑绘装饰最为出色,几乎每一幅都是一帧精彩的水墨小品。

如鸟纹枕,在腰圆形枕面上斜出嫩竹一枝,小鸟飞落在颤动的枝头,与宋人花鸟画同出一格;鸟戏纹枕,则在八方形枕面上,绘一身着短衣少年,倒立在飞驰的鸟背上,矫健生动。红绿彩绘是以红、绿、黄等多种彩料,在化妆白瓷上作画,低温复烧而成。器物上画红点绿,以白相衬,鲜艳明丽,开创了多色彩装饰之先河,为明清两代釉上彩绘装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题款以瓷枕上最丰富,绝大多数是制瓷作坊的标记,如“张家造”、“张家枕”、“张家记”、“张大家枕”、“王家造”、“王氏寿明”、“王氏天明”、“赵家造”、“刘家造”、“滏阳陈家造”、“李家枕”等。其中以“张家造” 款数量最多。最早题“张家造”款的瓷器为甘肃省博物馆所藏白地黑花长方枕,枕面绘一虎,右上侧题“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枕底印“张家造”款。磁州窑枕的题款皆戳印在底部,字体多为楷书,有阴、阳文之分。款形有横式、竖式、带边框、不带边框、双边框与单边框之别。有的于边框上端覆罩一荷叶,下端以荷花相托。

宋代褐釉磁州窯

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清雍正青花瓷互动百科的词条

雍正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尤其精美,某些方面已经明显超过了永宣的水平,带有雍正朝特征。

http://baike.baidu.com/view/1417695.htm

雍正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尤其精美,某些方面已经明显超过了永宣的水平,带有雍正朝特征。

雍正仿永乐、宣德青花与真品相比较,真品圈足未经打磨,雍正仿品圈足多经过打磨而呈滚圆的泥鳅背状;


真品因淘洗不精底部见火石红,雍正仿品淘洗精细底部无火石红;

真品胎较厚重,雍正仿品胎较轻薄;


真品青花中有分布自然、深入釉底的铁锈斑,雍正仿品青花中无铁锈斑而有重笔点染、分布规则的藏青点;

真品青花中可见小笔绘画的痕迹,雍正仿品青花中无此笔痕。


雍正仿古瓷不是刻意模仿,而是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模仿,对于古瓷的缺陷,则是利用新的技术去克服。


例如,宣德时期的玉壶春瓶是拉坯制作的,


雍正时期的玉壶春瓶则是利用模具倒出来的;

宣德时期的青料采取的是水洗法提炼青料,铁锈斑无法完全清除,

雍正时期对青料采用的是火锻法提炼,可以完全清除青料中的铁锈斑。


然而,为了达到宣德青花的效果,工匠没有刻意使用含铁锈的青料,而是在绘画时,在画中使用青料点染,同样可以达到宣德青花的效果,又在青花中不见铁锈斑。

1234567890双圈足在早在永乐是就有了

http://bbs.findart.com.cn/showforum/20277589-forum/

双圈足在宣德时代已经有过!许多专家都已承认了在宣德时就有了双圈足,据说是专为出口瓷使用的!供参考!




回贴6:宣德青花花卉瓜果纹双圈足菱口盘请评!

早在永乐是就有了,只是在国内发现得很迟!专家们到后来才知道,也就是说在老外发现后才预以承认!



宣德青花特征

宣德青花特征


2009-04-15
http://special.artxun.com/show/zhuanti264/jiedian_1224642500722/200904/15-163171.html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


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


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


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





  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

自明代成化朝开始到晚清民国均大量烧制,最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宫旧藏的宣德青花为蓝本,去精心烧造,造型、尺寸、纹饰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宣德青花的韵味,


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纹碗、缠枝花纹钵缸,折枝花果纹花口碗,缠枝花纹鱼篓尊,海水异兽纹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叶纹玉壶春瓶、花果纹梅瓶、花卉纹书纹灯、团龙纹葵式洗、海水龙纹天球瓶、绶带耳葫芦瓶、牵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锦纹盖罐、凤穿花纹罐、松竹梅人物纹盘、把莲盘、花果纹执壶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一、胎釉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

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二、青料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也曾提到。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

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


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

如果此处釉层薄会出现干涩、无光的现象;


国产钴料呈现一种色泽蓝中带灰,没有黑褐色铁锈结晶斑点;另一种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幽雅;在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





三、造型

  宣德青花造型丰富,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从几厘米的鸟食罐到几十厘米的大罐、大缸应有尽有。





  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宝月瓶、扁腹绶带葫芦瓶等。





  壶有执壶、葫芦口执壶、玉壶春执壶、方流执壶、军持、扁壶、背壶、梨形壶、僧帽壶等。





  罐有壮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荷叶盖罐等。





  碗有撇口碗、花口碗、墩式碗、菊瓣形碗、鸡心碗、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等。





  盘有敞口盘、撇口盘、折沿盘、菱花口盘等。





  盆有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等。





  洗有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等。





  另外还有砚滴、笔管、油灯、八角烛台、香薰、渣斗、水盂、盏托、花浇、盘座、高足杯、钵、盒、豆、匜、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





  梅瓶,小口微撇,肩部丰满,瓶体肥胖与元代比颈部粗而短。盘类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敛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圆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种造型有多种尺寸,小的十几厘米,大的近八十厘米。以把莲盘传世最多,无论大小极少见塌底现象,胎体都比较厚,足墙不是很高,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手抓起,为无釉细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多写本朝年款。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台阶底,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造型摹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点,如天球瓶,瓶颈短粗,上阔下敛,花浇、鱼篓尊、盘座、折沿盆、八方烛台等。

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四、纹饰

  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瓜果纹有石榴、柿子、荔枝、葡萄、碧桃等。





  龙纹有云龙、团龙、夔龙、螭龙、海水龙、赶珠龙、飞翼龙、龙穿花、莲池龙、龙纹牡丹等。





  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龙嘴翘如猪,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多见三爪,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龙除了与朵云和海水组成图案外,当时也常和凤结合在一起。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





  凤纹有团凤、云凤、双凤、穿花凤、龙凤等。





  其他动物纹还有鱼藻纹、麻鹊纹、飞象纹、麟麟纹、海兽波涛纹、狮球纹、枇杷绶带鸟纹等。





  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箫引凤、仙人乘凤、婴戏图、琴棋书画、歌舞人等。仕女常常和庭园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格调清幽,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





  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气势壮阔。





  另外庭园小景、山石栏杆、莲托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梵文、藏文也经常出现于青花瓷器上。





  辅助纹饰比较常见的有正反相连的回纹、正反山字、弦纹、十字杵、法轮、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点珠纹、朵花、卷草、蕉叶、忍冬、璎珞、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





五、款识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





  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书于瓶、罐、碗、洗、壶、盘等器物底部。六字横款多书于缸、盂、鸟食罐、弦纹炉、撇口盘、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竖款一般书于香炉、碗心里部及壶流柄上。四字款一般书于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楷书款“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这是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写法。“德”左右两部分靠得很紧,看似不太协调。“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篆书款书写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体清晰、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德”字“心”上有一横,“宣”字左边一点多不过横,右边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横较短。

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 專題摘要

 http://special.artxun.com/show/zhuanti264/

 一、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  


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器始烧于元代前期,到元后期至正年间达到了成熟阶段。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造型种类繁多,生产数量增大,产品不仅供宫廷与民间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作为赠物及商品大量流往海外。


  (一)、永乐宣德青花瓷器款识 


 传世永乐青花瓷器书写款识的为数极少,这就为判断永乐青花增添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带永乐款的青花瓷器仅见到三件,款识均为四字篆书,三件为同形同纹的压手杯,仅在款识外面的局部纹饰有微小的不同,三件压手杯现为藏于故宫博物院。


带永乐年款的还见之于白釉薄胎碗及红釉高足碗上,款识与青花不同,是与纹饰用同一印模于修坯时印上的。


宣德青花瓷器则绝大多数均书写“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书写位置不同,有书于器物外口的,写法均为六字横书;有书于器物肩部的,也为六字横书;书于器物底部的最多;也有书于器物里部中心的,两种均为六字双行直书楷款,外画双圈;有书于壶流外侧的,为六字直书楷款,外画双方栏;也有只书“宣德年制”四字楷款的,但为数较少,多写于器物底部。


永乐宣德两朝相距时间不远,在款识书写上有四字与六字,篆书与楷书的不同差别。流传国内外的永乐宣德青花如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八百余件永乐宣德青花藏品也如此。长时期以来对于流传于世的十五世纪初期无款青花瓷器,在断代上经常摇摆于永乐宣德二者之间,有把无款的一概视为永乐时期作品,方法失之于简单,还应进一步从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帮更为细致的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细微变化,从而总结出带规律性的断代依据。

乾隆珐琅彩瓷的断代及鉴定(下)

乾隆珐琅彩瓷的断代及鉴定(下)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3HQPE41&xpos=90



  不少学者将乾隆朝珐琅彩瓷的终止与当时杰出督陶官唐英去世产生必然联系,但若考查历史资料会发现该观点并不确切。从瓷胎画珐琅制作技术角度讲,乾隆中期的珐琅彩瓷制作已经相当成熟,并不存在唐英之后瓷胎工艺不合格等问题。

  乾隆珐琅彩瓷的前期制品由于传世品资料丰富、造办处珐琅作档案保存相对完善,人们对该时期制品的认识也就相对深入,但是对乾隆朝中、后期珐琅彩瓷制品而言,制作档案资料与确凿的传世品资料都不太多,因此人们对该类制品的认识也就显得相对模糊。

  根据现有乾隆中、后期珐琅彩瓷落款、制作风格等情况来看,可以将该时期珐琅彩瓷的分为两大类: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品与景德镇御厂制品。



一、造办处珐琅作中、后期珐琅彩瓷



  在乾隆中、后期风格的彩瓷中,不少底款与图1、2基本一致。由于该类落款与造办处珐琅作乾隆前期落款极其相似,因此很可能为造办处珐琅作的后期制品。

  撇开装饰风格,仅就底款而言,乾隆中、后期珐琅彩瓷的书写款式与前期制品基本相同,只是在落款周围使用了松绿釉装饰。同时,中、后期制品在器物装饰上普遍使用色地或锦上添花,器体也使用松绿釉进行装饰,口、足部一般镀金。绘画图案的选用也与前期发生显著变化,除在选材上少见意境深远的山水情调绘画外,还放弃以往题词、篆印等文人气较浓的构图手法。客观地说,虽然这一时期绘画图案变得越发豪华繁缛,但从彩瓷意境来说,这一变化反映了清代珐琅彩瓷的一个历史倒退。



二、景德镇前期珐琅彩瓷



  景德镇制作珐琅彩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乾隆二年,根据《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中历史资料记载:

  “乾隆二年五月十一日:首领吴书来说太监毛、胡世杰传旨:著做瓶样画些呈览,准时交与唐英,将填白瓶烧造些来。钦此。

  于本月十三日,画得胆瓶纸样一张……天盘口纸锥瓶纸样一张,首领吴书持进,交太监毛、胡世杰,高玉呈览。奉旨:准照样发去烧造。

  于本年十月二十二日,照画样烧造得填白胆瓶四件……每样持进一件,七品首领萨木哈交太监毛、胡世杰,高玉呈览。奉旨:著将直口胆瓶著唐英嗣后不必烧造,再嗣后烧造此八样填白釉瓶时,著唐英令窑上人随意画各样画样烧造些,随填白瓶一同送来。钦此。”(《江西烧造瓷器处》)这一资料曾在笔者文中屡屡提及,此处主要围绕“再嗣后烧造此八样填白釉瓶时,著唐英令窑上人随意画各样画样烧造些,随填白瓶一同送来”来探讨。其中所提及的“八样填白釉瓶”表明:在乾隆二年,景德镇御厂督陶官唐英除制作供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烧制瓷胎画珐琅使用的“填白釉瓷胎”之外,还因乾隆钦令而特意制作了同类瓷胎的“随意画各样画样烧造”的彩瓷。

  这些彩瓷与造办处珐琅作的瓷胎画珐琅存在以下区别:

  1、瓷胎造型标准

  由于瓷胎地点、时期一致,因此该类瓷在瓷胎方面与珐琅彩瓷同一标准。

  2、绘画水准

  由于绘画者为“唐英令窑上人”,因此理论上讲,绘画者虽然属于御厂绘画好手所制,但可能绘画水准、严谨程度不如宫内珐琅作。

  3、所用彩料

  “雍正六年七月十二日:……造办处收贮的料内月白色、松花色有多少数目?尔等查明回我知道,给年希尧烧瓷用。遵此。”

  此处资料可知,早在雍正六年时,景德镇御厂已经使用宫内造办处提供的珐琅料。乾隆二年的珐琅彩瓷彩料炼制应该更加成熟,使用也应更为普遍,因此,绘画所用彩料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所用彩料差别不大——即彩料发色等基本一致。

  4、落款

  乾隆前期有极少数御厂彩瓷除落款为青花篆字款外,其它无论瓷胎还是绘画、题词、篆印等方面与当时造办处珐琅作的制品几乎完全一样,在不看底款的情况下很难辨别区分。

  由于这种彩瓷与造办处制品如此接近,因此笔者怀疑这就是上文资料所提的“再嗣后烧造此八样填白釉瓶时,著唐英令窑上人随意画各样画样烧造些,随填白瓶一同送来。”如果真这样,则称这类彩瓷为景德镇御厂制作的珐琅彩瓷也很难辩驳。



三、景德镇中、后期珐琅彩瓷



  1、填白地蓝料“乾隆年制”篆字款(见图3、4)

  2、松绿釉地蓝料“大清乾隆年制”篆字款(见图5)

  3、松绿釉地蓝料“乾隆年制”篆字款(见图6)

  这里笔者需要订正上篇文章一处错误:

  乾隆珐琅器使用篆字款的历史记录曾见粤海关相关资料:“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于本月十 二日郎中白世秀、员外郎金辉将写得“大清乾隆年制“篆字长方并横款纸样一张持进,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照样准做发往钦此。于十二月十五日发往粤海关行文知会讫。”

  “乾隆二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郎中白世秀、员外郎金辉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著画瓶、罐等纸样呈览,准时发往粤海关烧造,西洋珐琅的要乾隆年款。钦此。于二十三年二月初七日,郎中白世秀、员外郎金辉将画得瓶、罐纸样大小四十张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准得瓶、罐纸样二十九张,著粤海关按样自配花纹,做西洋珐琅的要“乾隆年制”款,随贡陆续呈进,俟有传旨不必烧造时,再行停止烧造。钦此。”(《行文》)

  由于上文资料中的珐琅器落款涉及到“大清乾隆年制”篆字长方并横款,同时,联系现有传世珐琅彩瓷中存在的上述实物(即器3、4、5、6),笔者此前一度误认为以上落款珐琅彩瓷均为粤海关所制,因此才在上篇文章中出现的粤海关珐琅彩瓷一说。后来重新考查,发现粤海关并没有瓷胎画珐琅制作记录,联系景德镇御厂制瓷资料,为御厂洋彩制品的推断更符合实际情况。因此上篇的粤海关观点牵强有误,此处特作更正,希望读者原谅。

  器3、4、5、6底部落款写法虽然有三种变化,但都是蓝料篆字,从蓝料、字体上分析四者应为同一处的同类制品——即珐琅彩瓷,仅因制作先后时间才导致部分制品没有使用松绿釉装饰。观察器物的制作风格与装饰特点,又带有明显的乾隆中、后期彩瓷特征。因此该类彩瓷很可能为景德镇御厂乾隆前期珐琅彩瓷的延续制品——即景德镇中、后期珐琅彩瓷。

  这里需要说明:上述蓝料篆体字落款珐琅彩瓷的具体制作时间、地点暂时并没有确凿历史档案资料认证,以上观点仅是笔者推测,因此个人主观片面性很重,猜测是否属实还需日后严谨考证。



四、洋彩与珐琅彩瓷的区别



  参考1924年《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可以得知部分器物的原始名称,器5记为“磁胎画珐琅白地人物瓶”,器6记为“磁胎洋彩三多三果胆瓶”,上篇中的器5记为“磁胎洋彩锦上添花玉环胆瓶”, 说明当时或记为“珐琅彩”或记为“洋彩”。提及洋彩,这里又要牵扯一些笔墨,有人将洋彩与珐琅彩视为同一种彩瓷,但以清宫资料看,二者似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除某些特殊情况外(例如器5的名称),洋彩应是景德镇御厂在掌握珐琅彩烧制后,把宫内珐琅料带到御厂并制作的风格与宫廷珐琅彩瓷极其接近的御厂官窑。

  一般情况而言,造办处所制的“珐琅彩瓷”是景德镇制胎,宫内造办处珐琅作烧制,制作最正统、严谨;洋彩则既有绘画图案、彩料使用等按照宫内珐琅彩的规格标准来烧制的彩瓷制品(例如器3、4、5、6等蓝料篆体字“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珐琅彩瓷),也有略低于造办处珐琅彩瓷标准的其它彩瓷(例如部分青花篆体字“大清乾隆年制”、矾红篆体字“大清乾隆年制”等现在称其为粉彩的彩瓷)。

  在康熙后期至雍正六年之前,造办处所用珐琅彩料主要依赖于进口,此时珐琅彩料与景德镇粉彩料应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随着雍正的珐琅彩料研制成功,景德镇御厂也开始逐步推广烧制该类彩料。随着御厂彩料制作的不断发展,珐琅彩彩料与粉彩料应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因此二者区别应该在逐渐缩小。至少笔者感觉乾隆后期各类彩瓷的许多彩料在直观上很难找到明显区别。也正这些原因,才导致不少学者对上述一些特殊洋彩制品是否归属珐琅彩问题上产生争议,由于该类彩瓷不是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正统制品,因此存在一定的边缘性,大家难以统一看法。



五、端凝殿珐琅彩瓷藏品及珐琅彩瓷的制作量



  根据现有历史资料可知:一九二四年之前,清宫始终将珐琅彩瓷与景德镇官窑瓷器分开储藏,所藏地址主要为内廷乾清宫东庑、端凝殿北小库,并设帖册专库储藏。一九二四年初,故宫博物院开放的前一年,专家曾对这些珐琅彩瓷进行过一次审定和整理记录(即故宫丛刊之一《故宫物品点查报告 第一编 第三册 昭仁殿弘德殿端凝殿》,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二十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刊行),这些珐琅彩瓷于此后移至承乾宫陈列展出。一九三三年,古物因日军侵略而南迁,随后这批珐琅彩瓷也因国民党内战失败、辗转运至台湾。因此,这批端凝殿清宫传世珐琅彩瓷基本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珐琅彩瓷藏品则多是后来民间征收的。

  上述点查报告记载着这些传世珐琅彩瓷的各自匣盒编号。从编号来看,雍正年制品为“西**号”,乾隆年制品为“东**号”,偶有不一致者。从现存档案资料可知,匣盒为乾隆三年开始陆续配制的:

  “乾隆三年九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磁胎外黄内白五彩珐琅碗十件(内二件有璺),磁胎五彩珐琅碗二件……传旨:著按对配楠木匣盛装,将各色年号刻在匣盖上。钦此。”(《乾清宫》)

  “乾隆十五年五月十七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配匣珐琅磁器为何不做?查明回奏。钦此。于本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查得原交出珐琅器皿磁器并已完、未完匣子目单一件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奏闻。奉旨……”(《记事录》)

  虽然匣盒配备终止时间有待考证,但总体感觉端凝殿藏品中乾隆后期珐琅彩瓷所占比例不多,是否是由于配匣上限时间较早,乾隆后期制品没有重点列入配匣范围都值得今后探讨。参考乾隆十八年珐琅作活计档案,发现当时的珐琅彩瓷制作量相当惊人:

  “十一月十二日:员外郎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白磁盘一件(有透璺),白磁暗龙盘一件(二等,无款)。传旨:著交珐琅处烧珐琅,烧的烧不得的,将小些的试用。钦此。”(《珐琅作》)

  “十一月二十日:员外郎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填白磁碟大小一百三十件(二等)。传旨:著交珐琅处烧珐琅。钦此。”(《珐琅作》)……(略)

  “十二月初六日:员外郎白世秀来说总管潘凤交白磁盘大小十四件。传旨:著交珐琅作烧珐琅。钦此。”(《珐琅作》)

  撇开其它没有历史资料的数年时间不提,仅乾隆十八年十一、十二月份的珐琅彩瓷制作任务就是492件,数量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这与以往人们对珐琅彩瓷数量的推测很难吻合。现在两宫珐琅彩瓷传世品过少的原因除乾隆时期的赏赐、流失外,是否由于人们对乾隆后期珐琅彩瓷认识不足而导致部分该类制品被忽视也值得笔者思索。



六、清朝珐琅彩瓷制作的终止原因



  此前,不少学者将乾隆朝珐琅彩瓷的终止与当时杰出督陶官唐英去世产生必然联系,但若考查历史资料会发现该观点并不确切。从瓷胎画珐琅制作技术角度讲,乾隆中期的珐琅彩瓷制作已经相当成熟,并不存在唐英之后瓷胎工艺不合格等问题。从现有历史资料看:

  “乾隆二十七年九月……十七日:催长海陛持来……磁珐琅小瓶一件,玻璃水盛一件……黄磁牡丹瓶一件……白磁五彩珐琅双耳瓶一件……彩釉磁白鹿桃椿花插一件……传旨:著交造办处带进京内交进。钦此。于本月二十一日,郎中白世秀将磁珐琅小瓶二十三件,持进,交讫。”(《记事录》)

  “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司库刘山久、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毛xx、胡世杰、高玉传旨:今日所进磁胎珐琅碗、盅、碟花样烧造甚好,有从前交出磁瓶,亦照此盘、碗盅碟花样烧造。钦此。”(《行文》)

  以上资料虽然残缺不全,但都表明珐琅彩瓷在乾隆后期依然生产制作,下限很可能为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十三日的圆明园珐琅作解散,这些资料都可以表明乾隆珐琅彩瓷的制作终止与唐英的去世并无直接联系,且下限在原有基础上应该向后推移。



七、乾隆朝的非本朝珐琅彩瓷胎使用情况



  一般情况下,乾隆朝所制珐琅彩瓷基本是使用本朝景德镇御厂所制的钦令填白釉、脱胎瓷胎,但是也偶尔出现过类似康、雍时期使用它朝制品的情况:

  “乾隆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员外郎白世秀来说总管潘凤交填白磁靶碗四件(宣德暗款,二等)。传旨:著交珐琅处烧珐琅。钦此。”(《珐琅作》)

  “乾隆十九年三月……二十八日:员外郎白世秀来说总管潘凤交嘉靖明款白磁茶盅八件(二等)、永乐暗款白磁茶盅八件(二等)、无款白磁茶盅八件(二等)、无款白磁茶盅六件(三等)、无款白磁盘八件(头等)、无款白磁盘大小七件(二等)。传旨:著交珐琅处烧珐琅。钦此。”(《珐琅作》)

  如果历史资料保存齐备,应该还会发现更多类似档案记录,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资料中所提的非本朝瓷胎制品至今未见传世实物。



八、总结



  坦诚地说,乾隆珐琅彩瓷存在的未解问题很多,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又充分暴露了笔者对该类彩瓷的认识局限性。因此文中出现的狭窄、错误观点以及存在争议的地方希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以使笔者进一步提高自己对珐琅彩瓷的认识。





琺瑯彩瓷器的兩大特點與鑑定要領

琺瑯彩瓷器的兩大特點與鑑定要領


http://www.chritrs.com/news.jsp?id=109



琺瑯彩瓷器的兩大特點與鑑定要領



琺瑯彩瓷器是在清康熙皇帝的親自授意下而創造的新品種,因仿製於銅胎畫琺瑯器,所以琺瑯彩又稱瓷胎畫琺瑯。琺瑯彩瓷器的製作不同於其他瓷器,先由景德鎮御窯製作優質素胎,送至皇宮,再由宮廷畫師繪畫,最後由清宮造辦處的琺瑯作坊進行二次燒製。

琺瑯彩起始於康熙後期,頂盛時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琺瑯彩水平最高,工藝最美。

乾隆時期慢慢轉向粉彩,故琺瑯彩終止於乾隆後期,


同時還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琺瑯釉和粉彩共存。


由於康熙時期尚屬瓷胎畫琺瑯研究製作時期,因此康熙瓷胎畫琺瑯造型相對較少。此外,因為康熙時期是清代琺瑯彩瓷的初創時期,不論是在彩釉、造型,還是製作技術上都存在極大的局限性,因此康熙琺瑯彩瓷的種?與雍乾相比都顯得略微單調。



兩大特點



第一,它的數量不多,由於琺瑯彩製作難度大,成本昂貴,往往製作一件琺瑯小瓶要精描細繪三至四個月時間,所以傳世很少。

據現存的資料統計,雍正七年八月十四日至十三年十月,呈進琺瑯彩為“碗80對又17件,碟44對,酒圓36對,盤12對,茶圓26對又3件,瓶6對”。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收藏清宮琺瑯彩瓷有400多件,近200個花色品種。



第二,沒有相同的兩件琺瑯彩。



素胎入宮時都由宮廷畫師自行選擇繪畫圖案,因此每件琺瑯器都單獨繪畫,琺瑯彩被稱為“古月軒”瓷,然而傳世琺瑯彩中無一件署此款,“古月軒”也成為了琺瑯彩高貴身份的代名詞。



鑑定要領



■瓷胎:瓷胎細薄,修胎規則,完整無缺,大多為小件,超過一尺大的都少見。



■造型:多為碗、瓶、煙壺之日用小件瓷和動物擺設品。



■底軸:為純白軸,不偏青也不偏黃,軸面光滑潔淨無疵。



■琺瑯彩色:色極鮮豔且柔和,很少為純色而為粉彩型偶合色。色種多,同一物上可出現七八種顏色,多達十多種。



■色料特點:每一圖案均由多種色料調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質反光感,有時還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觀。

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顯的立體感,閉眼用手摸可明顯感覺到,若用10倍放大鏡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葉上看到極小的開片紋


這一現像用肉眼看不出,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徵。


而粉彩則感覺不到有凸出的情況。



■繪畫與紋飾:琺瑯彩器畫功特別講究,多為功筆;各個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琺瑯彩大多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紅、黃、藍、綠、紫、胭脂色等。

康熙琺瑯彩的特點是有花無鳥,其色彩調配比雍正乾隆兩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琺瑯彩比較成熟,工藝上有所突破,彩料更為豐富。乾隆時期琺瑯彩繼承了雍正的風格,但技藝上沒有雍正時嚴謹,而且還出現了粉彩兼琺瑯彩之間的作品



■款識:康熙時期的款識有一度是被禁止寫款的。康熙四十年後才開放禁令讓其落款。康熙的款識在琺瑯彩器上均用色料寫款,有紅、藍、紫、黑等色。落款僅為“康熙御製”四字楷書,加雙方框。四字款有三種形式,其區別在於“康”字和“禦”字各有兩種不同用筆。雍正時期的款識也有兩種方式,一為仿宋體,一為楷書體,均由四字組成外加雙方框,仿宋體是“雍正年制”,楷書體是“雍正御製”,只見蘭科款。乾隆的款識只有“乾隆年制”四字雙方框形一種,乾隆有藍料也有赫色料款。



1234567890鄭州驚現一塊1600克田黃石 疑為已知中最大(圖)

鄭州驚現一塊1600克田黃石 疑為已知中最大(圖)

http://big5.ce.cn/kjwh/scpm/sctd/200806/24/t20080624_15936038.shtml

特别是几件康熙五彩大盘康熙五彩拍卖有"钱途

波士顿美术馆馆藏清早期瓷器在京城的专题拍卖,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特别是几件康熙五彩大盘,展现了康熙五彩瓷器所独有的那种劲健的笔法和豪放华丽的气质。相比近年来在拍卖市场火爆的珐琅彩以及粉彩瓷器来说,康熙五彩在内地的拍卖市场上还是不温不火,海外拍卖市场上往往可以高出一两倍,这也显示出其大有“钱途”。




康熙五彩瓷的绘画题材相当广泛,不但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还常常从小说戏剧、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当中取材。在瓷器的画法上,与明代的嘉靖、万历五彩相比,康熙五彩瓷器笔法更加细腻。绘画风格受到明末清初的画家影响,线条简练,生动传神,前人曾评价说,康熙时的画笔为清代之冠,这从拍卖成交上也可见一斑。在目前位于成交前列的康熙五彩瓷器来看,工笔花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像香港苏富比2005年秋拍推出的清康熙·五彩果鸟图碗(一对)以及200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推出的御制珊瑚红地五彩花卉碗(一对),成交价均为546.96万元,是目前身价最高的康熙五彩瓷器。从这两组拍品来看,在对于花鸟的刻画上,称其为传神,一点也不为过。

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550万北宋青釉刻花倒流壶

550万北宋青釉刻花倒流壶


2007年11月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7-11/05/content_7013032.htm



在近日落幕的纽约苏富比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只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倒流壶,以约合55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其买家是英国资深古董商斯比尔曼。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1984年国内一家文物商店也曾收购过一只类似的倒流壶,当时的价格只有600元。







北宋倒流壶创下天价的背后 当年只值六百元(图)



在近日落幕的纽约苏富比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只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倒流壶,以约合55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其买家是英国资深古董商斯比尔曼。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1984年国内一家文物商店也曾收购过一只类似的倒流壶,当时的价格只有600元。



耀州窑早在唐代已开始烧制瓷器,到宋代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凡宋代名瓷窑中常见的器型,都大量烧制。器物花纹图案丰富,既有莲花、牡丹、菊花、葡萄等植物花卉纹,也有游鱼、鸳鸯、龙凤等动物纹样。装饰工艺有刻花、印花,纹饰布局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刀锋犀利洒脱。这件倒流壶,无论是它的造型,或是具有立体感的装饰纹样,为莲花和鸳鸯,再罩以晶莹透亮的青绿色釉,无不说明它是耀州窑瓷器中的精品。

灌水(酒)时要先将壶倒置,把水从壶底中央的小孔中注入壶腹。由于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将壶放正后,则滴水不漏,显示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制作者高超的技艺。



从目前的拍卖市场来看,倒流壶非常少见,而且高价并不多,如去年秋拍中,有一件清乾隆窑变釉倒流壶,成交价达82500元,这已经算高价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虽然倒流壶的制作比较复杂,但瓷器本身并不精,而这件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倒流壶,本身就是一件瓷器精品。精湛的瓷器制作工艺,加上高超的技术含量,无疑造成了这件北宋倒流壶身价的迅速飙升。(来源:新民晚报)



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青花扁壶以100万英镑的高价成交

但如此完整的青花瓷是第一次被发掘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8-01/05/content_7365315.htm

瓷器鉴定专家耿宝昌、王莉英专程到郑州鉴定,认为这两件唐代青花塔形罐是国宝级的文物,弥补了我国长期以来未发现完整唐青花的缺憾。


张松林认为,此次发掘的唐代青花塔形罐不但为研究唐代青花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寻找巩义唐代窑址提供了线索。


但如此完整的青花瓷是第一次被发掘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巩义市黄冶村大片耕地和民宅下发现唐代的青花瓷片和接近于青花的蓝彩白瓷。目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代青花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鱼藻纹罐。



新瓷做旧一般可分为6种方法

新瓷做旧一般可分为6种方法,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1/21/content_7465440.htm

磨损:用细砂轮磨平瓷器表面特别是胎底毛糙处,后用硬器轻轻敲打出崩口,还可用玻璃裁刀根据需要在瓶内外划出鸡爪纹混充“自然磨损效果”。



剥釉:造假者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撬出釉层缺口。



去火光:新瓷因没经自然氧化“火气”太足。造假者需将某种酸液(氢氟酸)兑水后均匀涂刷器物表面,用水冲洗干净消去新瓷高光。



做色:用一种酸性溶液(高锰酸钾)掺入少许甜蜜素涂遍器身,后用干布擦拭干净。则露胎处、开片处均呈不同程度紫褐色,给人一种瓷器经长时间使用,已有脏质渗进瓷器缝内的感觉。



做土锈:在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胶水,拍上搀杂石灰的黄泥墓土做土锈。也有在器物上放置铁钉、撒盐长时间(1周)露天堆放,瓷面上会生成刀刮不去,盐酸难洗的铁锈。



陈旧感:器物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虫子,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



知道上面的6种做旧方法再来识别就要容易多了。

用过某种酸性溶液的瓷器在水冲洗时,水可能会呈紫色;


砂轮打磨过的,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瓷器表面釉层,可见交错划痕,且痕迹粗细深浅不一,线条、方向和力度一致;


新瓷剥釉为硬物敲打,胎釉结合处质地紧密,
而自然剥釉周围还可以再剥;


去火光使用的某种酸液会使瓷器腐蚀出小孔;


做出的土锈短时间内生成,颜色很艳、不自然。



高科技仿出高仿瓷



和新瓷做旧相比,高仿瓷的鉴别因其手法不同而欺骗性更强,鉴别难度也更大,部分造假者更是用上高科技。



或者老胎新绘、老釉新胎,或者旧件新器、复火,浙江大学文物保护鉴定研究中心周少华说,部分瓷器艺人在仿制古瓷上可谓费尽心思。



老胎新绘:比较常见的是利用清代中后期及民国的白胎,在上面绘上粉彩等釉上彩,使其价值增倍。鉴别时不能单纯依据胎质状况,而是要参考颜色釉是否到位、釉光是否温润。



老釉新胎:近几年景德镇也陆陆续续地出土一些过去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鉴别时应重点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



旧件新器:在业内亦称为“补货”。造假者到各地古窑场遗址搜罗大量“垃圾”残片,然后拼凑成一件完整的赝品。这种方法制造的瓷器,即使科技鉴定专家采用多点取样的办法,得到的分析结果也可能是“真品”。藏友应仔细对比整器的各个部件包括颜色、线条、高低是否一致。



复火:是指将残缺的旧器(残缺部位较小,如器身的冲或器口的磕口)的残缺部分修补好,再放入窑中复烧,出窑后完整无缺,价格便提升数倍。鉴别时用硬物刮过补口时的声音会发生变化。



周少华还担心说,目前有一些专业人员的研究成果也被造假者利用,甚至变成了他们的造假秘方,而这样烧制的“古瓷”很难被鉴别。“有瓷器研究所对每个时期的瓷片成分做了详细分析,测明瓷器烧成温度,这样的成果给仿造者提供了胎釉成分和烧造温度、气氛等方面万金难求的秘方。

据记者了解,有些地方造假者破解了测定文物年代的一种科技手段——热释光法,即1秒钟的X光照射,在热释光测试法下约相当于器物1000年的演变;而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的一项新鉴定方法也引起了造假者的兴趣。该方法一旦被破,专家们要破解造假者的赝品将会更困难。(鲍亚飞)

1234567890康熙花盆上所画的山石的边部黑彩黝黑目前按照市值估价千万元。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1/25/content_7493904.htm

深圳市民将欣赏到代表中国瓷器巅峰时代的一批瓷器珍品。记者昨日获悉,80余件清朝康熙、乾隆、雍正时期的皇家御用瓷器正在深圳博物馆展出。




据悉,
清代康乾雍三朝堪称瓷器生产的黄金时代。这批瓷器中件件都是珍品,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最为珍贵的是康熙年间一件豆青地五彩寿带荔枝花盆,五彩瓷器是康熙朝瓷器的特色品种,花盆上所画的山石的边部黑彩黝黑,金彩菊花颜色非常纯正亮眼,而蓝彩菊花则是最早的釉上蓝彩,这样的色彩搭配是康熙五彩瓷器独有的。




来自南京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
这种完整保存的花盆非常罕见,造型较大
烧造时非常容易中间塌掉,且容易变形,可见清代官窑对瓷器烧造质量要求非常严格。(鲍文娟)

一般元代“青花瓷”真品在敲打器物声音上前者清脆、有震手之感,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29/content_7692044.htm

近年古代青花瓷的市场价一路攀升,所示两器物其价格分别达到60万至80万;380万至460万,但目前市场上的赝品不少,藏家应从以下几方面辨伪存真:




1、元代青花器的特点是纹饰层次多,画面满,清晰和严谨,繁而不乱。



2、在器物图案体裁上常以花草山水、人物等做纹饰,花草、山水、人物的绘画手法生动活泼,笔法挥洒自如,不但流畅而且多样化。



3、元代“青花瓷”在用料上,官窑用的是含铁高的进口钴矿料,故鲜艳色散晕。民窑则使用的是国产青花料,呈色暗蓝。



4、元代“青花瓷”在图案绘画填色手法上所呈现出的留白空间特点成为元代“青花瓷”最显著的特色。



5、辨别元代“青花瓷”的真伪要从瓷器胎质及声音加以考证
一般元代“青花瓷”真品在敲打器物声音上前者清脆、有震手之感
而后者则声音坚硬,钢化成度高。



6、在绘画手法上,真品笔法流畅、洒脱形象、生动活泼。而仿品追求形似及纹饰,故呈现出笔法生硬滞涩,毫不流畅洒脱。(首都博物馆 张如明)

目前明清官窑瓷器依然是市场的热点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8-03/28/content_7873602.htm

在瓷器这部分,目前明清官窑瓷器依然是市场的热点,尤其是明清出自景德镇烧造的官窑瓷器最受藏家的追捧。从类别上来讲,”青花瓷“的成交最为活跃,另外单色釉瓷器和粉彩瓷器的行情也比较”热“,目前的市场中只要有精品出现,肯定也会拍出较理想的价格


玉器拍品的买气也很旺,例如一件清中期《青白玉龙纹如意》就以51.5万元成交,清《黄玉凤形炉》以36.9万元成交,对于目前玉器的市场行情,刘越认为:“由于近两年新疆和田玉玉料的数量急剧减少,玉器的价格上涨很快,所以玉器整体交易的行情有所升温。具体到拍卖市场,目前一些大的玉器摆件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关注,这与前两年小的、适合把玩的玉摆件受市场欢迎的情况有所变化。”



:“文房类拍品受欢迎,主要是因为这类拍品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它们适合近距离把玩。这类拍品中一些有特色的东西比较受藏家看好。所以在购藏的时候要关注文房拍品自身的特色,

瓷器这部分的清代官窑瓷器还是市场的热点,从类别上来讲,“青花”还是很稳定的,粉彩瓷器也是不错的,斗彩的价格更高一些。从这场拍卖的成交前10位来看,“青花瓷”占据了7席。


现代粉彩瓷:吸收国画形式

现代粉彩瓷:吸收国画形式


2008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8-03/29/content_7879337.htm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出现在约17世纪中叶的清代康熙年间(1622年~1720年),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有“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粉彩富有层次感立体感



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温度烘烤而成。我国传统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



现代粉彩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竞芳斗妍的局面。在装饰上,线条仍被重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出现了一些新的工艺技法;从形式来看,粉彩艺术家结合“珠山八友”的瓷上绘画,吸收国画的形式,有图案构图,也有图案与绘画结合起来表现的。



现代粉彩瓷工艺涌现了一批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等为首的优秀工作者。第一批被命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的王锡良擅长粉彩人物花鸟,在传承“珠山八友”王大凡的“落地粉彩”工艺上,不断摸索。“落地粉彩”即在彩画人物花鸟时,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将色料平涂于瓷胎,再罩雪白、水绿。



在“雪景大王”余文襄、雪景名家余世文等人将粉彩雪景带进了粉彩新领域后,现代粉彩名家张松茂将粉彩雪景艺术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亚凤、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平继承了“珠山八友”刘雨岑首创的粉彩经典之作“水点桃花”技艺。“水点桃花”是粉彩瓷绘上的一种创新画法,能凸显国画的写意风格。借鉴了中国画的写意没骨形式,先用玻璃白水点花瓣,画出花形(不用勾勒花头轮廓线),再用水调彩料,在玻璃白上进行第二次点染。



瓷盘的瓷胎,在底部底足附近圆滑的过渡是灌浆胎的表现

http://www.jdzmc.com/Article/Class9/Class37/2008/06/30/10005.html

盘的在底部底足附近圆滑的过渡灌浆的表现

薄度不 够 做极薄的又 只 能 采 用 灌浆技 。

http://www.doc88.com/p-90925324575.html

接上 期 真 品 画 得 还 细 从 画风 上 找 不 出什 么 破 绽
 只 是 造 型 上 多有改 变
或 者 比真 品 笨拙 或 者 比真 品 小巧

 题记
 现 代珐琅彩瓷仿 品 的瓷 胎首先 不 过关
在 旧 藏珐琅彩中找不 到 同样的造 型
是 作者凭想象 手 工 拉 坯
 薄度不 够 做极薄的又 只 能 采 用 灌浆技 。
 烧制 的
但也 有与 真 品完全 相 同 的
如 故 宫陶 瓷资 。 。 术
 造型不 秀美 没 有灵 气 呆傻盆笨居 多
 图案至 、 。 多属 二 三 流 画家构 思
根本谈不 上 欣赏品位
 我们犯比较低级 的错误 清代珐 。 琅彩是 闪耀着 宫廷 艺术光辉 的高档 陈设

瓷器貴族:琺瑯彩瓷

瓷器貴族:琺瑯彩瓷


http://big5.huaxia.com/gate/big5/www.chinayigou.com/news/Article/szyl/wmys/gybk/200911/53926.html



精美的琺瑯彩茶具。

在燈光中,琺瑯彩花盆透光性好。


  清代的琺瑯彩瓷器,色彩絢麗、雍容華貴、工藝精湛讓人嘆服,再加上其宮廷御用品的特殊身份,堪稱瓷器中的“貴族”,極少流入民間,其工藝還曾經一度失傳。如今,隨著現代的制瓷技術破解了琺瑯彩瓷器的製作奧秘,現代的琺瑯彩瓷器也在收藏人士的熱捧下“飛入尋常百姓家”



  琺瑯彩瓷器“百里挑一”



  一件乾隆禦制題詩“琺瑯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在蘇富比的一次秋拍中曾拍出1.22億元的天價,令全球收藏界人士咋舌。



  琺瑯彩瓷器,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只能在博物館裏看到,民間收藏少之又少。不過,現代琺瑯彩瓷器正逐漸受到收藏者的喜愛。在今年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國家政要及貴賓禮品中,琺瑯彩瓷器悄然亮相,雖是現代製造,也足以驚艷全場。



  日前,在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廣西收藏家協會主辦的首屆中國-東盟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上,記者看到了展出的琺瑯彩瓷器。這些瓷器做工精細、造型優美、焙燒講究、釉色鮮艷,讓人大開眼界。據介紹,由於要經過多道工序,焙燒100個現代琺瑯彩瓷器,可能才得幾個成品。因為面市少,現代琺瑯彩瓷器價格不菲。



  南寧的韋先生喜好收藏瓷器,他今年最大的收穫就是買下了3件現代琺瑯彩瓷器精品,看到博覽會期間的“國禮”名單上有琺瑯彩瓷器,他更是為自己的收藏感到高興。韋先生說,琺瑯彩瓷是瓷器中的“貴族”,清代宮廷裏使用的瓷器眾多,別的在景德鎮燒造,只有琺瑯彩瓷器是在故宮內燒造的。清代康熙晚期,在景德鎮挑選最好的白色瓷胎,琺瑯料從歐洲進口,在北京由宮廷專門設立的“琺瑯作坊”裏彩繪、焙燒。當時,所有的瓷器要數琺瑯彩瓷器最貴,不僅如此,民間人士即便是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也不見得就能買到。2006年,韋先生曾經在國外的一家博物館裏見到過清代琺瑯彩瓷器,之後一直唸唸不忘。正當他苦於想收藏到一件清代琺瑯彩瓷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接觸到了現代生產的琺瑯彩瓷器,便一下被迷住了。



  在韋先生看來,琺瑯彩瓷胎質地潔白細膩,釉面瑩潤如玉,色調明快艷麗,其油畫效果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



  幾經週折破解奧秘



  琺瑯彩瓷器創燒于康熙年間,沒落于乾隆末年,作為“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有著不計成本製作的“底氣”。如今採用現代技術燒制的琺瑯彩瓷器,其工藝、美觀、色澤等方面能否比得上自己的“前世”,這是不少瓷器收藏人士都關注的問題。



  收藏翡翠多年的蘇女士在半年前迷上了琺瑯彩瓷器,或許是出於女性的角度,她尤其喜歡花卉圖案、紋飾。蘇女士說,如果是收藏其他種類的瓷器,還是容易有比較的機會,而想要對比古、今琺瑯彩瓷器,只能通過資料、圖片來進行了。蘇女士玩收藏,最重視的是藝術性而不是年代,她就覺得現代燒制的琺瑯彩瓷器不比清代的差。



  南寧紅官窯瓷器的唐宇介紹說,琺瑯彩料與中國傳統釉上彩料不同,主要成分是硼酸鹽和硅酸鹽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琺瑯料中加入適量金屬氧化物色素,品種非常豐富。清朝宮廷使用的琺瑯彩瓷曾經在宮廷裏秘密生產,隨著這類瓷器失寵于乾隆皇帝,其燒制秘方也失傳了。近年來,文物部門費了不少功夫,幾經週折才破解了琺瑯彩瓷器製作的奧秘。



  唐寧介紹,現代琺瑯彩的燒制也具有相當的難度,主要的問題在於成品率低,由於胎薄而色彩豐富,稍有差池就會功虧一簣。



  收藏不要盲目跟風



  清代的琺瑯彩瓷器是有錢也買不到,現代的琺瑯彩瓷器依舊身價不菲,動輒就要數萬元,這也令不少瓷器收藏人士感覺有些難以理解和接受。



  “我2007年買的這件宋代的瓷瓶是將近5萬元,而2008年年底買的這件琺瑯彩瓷瓶卻是8萬元。”藏家馬先生收藏有一件琺瑯如意大冬瓜瓶,瓶身碩大、色彩艷麗,買的時候是作為藏品的一種補充,沒想到買入後不少朋友追著想要,只是問過價錢後就沉默不語了。馬先生心裏十分清楚,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價格,買家擔心買後還能不能漲價、升值。



  馬先生說,近年來,南寧喜好現代琺瑯彩瓷器的人士逐漸增多,有的人專門到外省淘現代琺瑯彩瓷器,但也有不少人選擇觀望。有些人認為,現代瓷器的生產由於借助於現代技藝已經提高了生產水準,但是所使用的原料卻不見得“原汁原味”,而是加入了化學元素。此外也沒有歷史的沉澱,價格自然是不能與古玩類相比。有的人士想收藏現代琺瑯彩瓷,但覺得現在市場待規範,想等等看再做收藏。馬先生認為,收藏現代琺瑯彩瓷器是見仁見智,關鍵是看藏家的判斷力。他了解到一些藏家收藏的現代琺瑯彩瓷器,現在均有所升值。



  對此,廣西收藏家協會的一位人士談到,收藏現代瓷器應該重點從技術含量、藝術性來判斷其價值。時下,不僅是現代琺瑯彩瓷器,一些現代的青花瓷器精品同樣也是價格高昂。對於收藏人士來說,玩收藏要從自己的經濟實力、個人喜好出發,避免盲目跟風。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為“華夏經緯網”或“中國藝購網”各類新聞﹑資訊和各種原創專題資料的版權,均為華夏經緯網及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通過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上述來源。

關鍵詞:民間工藝,傳統工藝,北京,琺瑯彩瓷



清宮琺瑯彩存世稀少

清宮琺瑯彩存世稀少

http://wnjcngzh.pixnet.net/blog/post/41687882


清乾隆禦制琺瑯彩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價值1.1548億港元。

清乾隆禦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價值1.5123億港元。

現代琺瑯彩瓷目前的市場價位在數千元至數萬元之間。


 “2009年底,一件殘損的清康熙琺瑯彩小碗在北京拍賣,結果被藏家們爭搶至400多萬元成交。相信1.5億元的拍賣紀錄會在不久的將來得到突破!”據廣州市文物總店總經理曾波強介紹,琺瑯彩瓷是瓷器中的極品,是中國制瓷工藝發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頂峰時期的產物,由于存世稀少近幾年拍賣價不斷飆升。2006年清乾隆禦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就拍出了1.5123億港元的天價。

清宮琺瑯彩瓷存世稀少

據悉,琺瑯彩瓷器是一種極名貴的宮廷禦用瓷,產量極少,僅見于康、雍、乾三朝。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鎮燒制,唯有琺瑯彩瓷器是在故宮內(一度遷至圓明園)造辦處燒制,是皇室禦賞器,當時都由景德鎮官窯精挑出最潔白細膩之瓷胎,再送往宮中造辦處,由如意館宮廷畫師(而非工匠)再加繪琺瑯彩飾,在爐中以低溫燒成。所以,在歷代瓷器中,琺瑯彩瓷造價最貴,藝術水平最高,被喻為“官窯中的官窯”。

對于它的生產數量,多年來理論界爭論不休。有不完整的歷史檔案顯示,僅雍正八年4月至雍正十三年10月的五年半的時間裏,共燒造瓷胎畫琺瑯500多件。但僅乾隆十八年十一二月份,琺瑯彩瓷制作任務就是400多件,數量之大令人難以置信。所以,琺瑯彩瓷器的存世量最終沒有達成共識。

“先不論琺瑯彩瓷器的真正存世量有多少,事實上,市場難得一見其蹤影,是有錢也買不到!”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梁戊年坦然自己沒有清宮琺瑯彩瓷:“陶瓷收藏家們都以能夠擁有一件清宮琺瑯彩瓷為自豪,一旦擁有也是秘不示人的。”

“清宮收藏的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是非常稀少的,有據可查的是,約有200多件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40余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有少部分零散于世界各地博物館及私人手中。”

曾波強告訴記者,國內大型拍賣行也鮮見清宮琺瑯彩瓷身影,偶有1~2件面市,也多是有瑕疵的,即便如此,也至少可拍至數百萬元。“現時在一些中小型拍賣會上露面的所謂清宮琺瑯彩瓷基本都是‘不開門’,但依然吸引了不少藏家爭搶。”

  近10年來拍賣價不斷飆升 記者在雅昌藝術網數據庫查詢得悉,各大拍賣行的琺瑯彩的歷史拍賣記錄為,總成交拍品442件,總成交金額738,844,301元,均價1,671,593元。據業內人士介紹,琺瑯彩瓷最貴的都是白釉的東西,因為琺瑯彩在白色底上顯得更漂亮;色地釉面(康熙朝)的價格要差很多。

近10年來,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琺瑯彩瓷器拍賣價不斷飆升,並且跨越億元關口。


1997年,一件清雍正“粉彩過墻枝蝠桃紋大盤”,以1520萬港元成交;同一場拍賣會,清乾隆“琺瑯彩黃地開光式胭脂紅山水紋碗”,以2147萬港元成交。2002年,一件雍正琺瑯彩題詩過枝梅竹紋盤以3252.41萬港元成交。



2005年10月23日,一位身份不明的中國商人通過香港古董商翟建民在蘇富比拍賣行舉行的秋季單件專品拍賣會上,以1.1548億港元買下一只清乾隆禦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據悉,該瓶曾于1975年出現在倫敦佳士得的拍賣會上,當時的成交價格為1.6萬英鎊,30年時間,身價暴漲了近千倍。

此外,2006年11月28日,在佳士得中國瓷器及工藝品秋季拍賣會上,清乾隆禦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更以1.5123億港元拍出,創造了中國琺瑯彩瓷器拍賣世界紀錄。 海外拍賣價格高于內地

另外記者了解到,清宮琺瑯彩瓷雖然近年來頻頻出現在海外市場,但其總數大概不超過50件,其最高成交紀錄多由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家老牌拍賣公司壟斷,而且大致形成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價格空間,如出現最多的康熙色地琺瑯彩花卉紋碗,最高成交紀錄(胭脂紅地)760萬元,最低成交紀錄(藍地)427萬元,大體穩定在500萬元左右。

內地雖然也時有相關東西推出,但往往成交價較海外低。如中貿聖佳2004年春拍推出的“清康熙黃地琺瑯彩折枝蓮紋碗”(直徑13cm),成交價僅為319萬元。上海崇源2003年春拍推出的“清雍正琺瑯彩花卉紋碗”(高6.5cm,口徑14.2cm),是集詩、書、畫、印為一體的雍正琺瑯彩瓷中的名品,成交價僅為134萬元。而紐約佳士得1999年春拍會推出的“清雍正琺瑯彩月季綠竹詩意小杯”(直徑6.2cm),小巧精致,成交價達1891萬元。

  相關報道

現代琺瑯彩瓷收藏萬元起步

“收藏琺瑯彩瓷,動輒數百萬元,不是一般收藏愛好者有財力企及的,要過這把收藏癮,不妨花萬余元買只高倣品來玩玩。”景德鎮古禦窯陶瓷研究所副所長周俊所指的“高倣品”實為彩瓷收藏新秀——現代琺瑯彩瓷。

“現代琺瑯彩瓷是本著倣舊如舊的原則研制出來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目前的市場價位在數千元至數萬元之間。”周俊告訴記者,清代的琺瑯彩瓷器,色彩絢麗、雍容華貴、工藝精湛讓人嘆服,再加上其宮廷禦用品的特殊身份,堪稱瓷器中的“貴族”,極少流入民間,其工藝還曾經一度失傳。如今,隨著現代的制瓷技術破解了琺瑯彩瓷器的制作奧秘,現代的琺瑯彩瓷器也在收藏人士的熱捧下“飛入尋常百姓家”。

周俊介紹:“從制胎到燒窯,每件現代琺瑯彩瓷器的制作時間最少需要90天,包括採石、碎石、淘泥、洗泥、拉坯、吹釉、畫坯等幾十道繁雜工序,不是簡單倣制,而是制作工藝的延續。”而廣州市文物總店總經理曾波強認為,雖然“現代琺瑯彩瓷”因用料等不同與真正的清三代琺瑯彩有著本質的差別,但也不失為一種學習琺瑯彩瓷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據了解,清代的琺瑯彩瓷器是有錢難買到,現代琺瑯彩瓷器則身價不菲,動輒就要上萬元,這令不少瓷器收藏人士感覺有些難以理解和接受。“玩收藏要從自己的經濟實力、個人喜好出發,避免盲目跟風。”收藏愛好者馬先生認為,收藏現代琺瑯彩瓷器是見仁見智的行為,關鍵在于藏家自身喜好:“工藝精湛的作品,無論新舊都將具有投資升值空間。”

名詞解釋

琺瑯彩

琺瑯彩始創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將畫琺瑯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種釉上彩裝飾手法,後人稱“古月軒”,國外稱“薔薇彩”。



琺瑯彩料與中國傳統釉上彩料不同,主要成分是硼酸鹽和硅酸鹽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琺瑯料中加入適量金屬氧化物色素,品種非常豐富,主要有白、綠、黃、藍、紫、礬紅、胭脂紅、赭、墨等,且有濃淡之別,更有中和色出現,如倭瓜黃、杏黃、蛋黃、葵綠、孔雀藍、孔雀綠等等難以計數。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中國瓷器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歷代二十件名瓷之一

http://www.stnn.cc:82/investment/200706/t20070626_564313.html

北京翰海2007春季拍賣會23日至25日舉槌,12個專場已全部落幕,其中,最後的古董珍玩專場成為最火爆的焦點——本次拍賣最重要的拍品乾隆粉彩重器、官窯“粉彩霽藍描金花卉大瓶”(見圖)最終以2408萬元(含佣金)的高價為中國藏家所購得。


回流文物受到藏界關注



  古董珍玩專場是瀚海今年春拍的最後一個專場,吸引了眾多買家前往。本次古董珍玩專場共272件作品,匯集了眾多古董珍品,從現場來看,272件拍品總成交率64.21%,拍品總額高達9116萬元(含佣金)。



  當“粉彩霽藍描金花卉大瓶”亮相後,隨即受到競拍者的熱烈追逐,價格穩升,以2365元成交,連同佣金共2408萬元。輿論分析指出,此大瓶的高價拍出,表明越來越多的國內買家日益看重海外回流文物的價值。



  此件粉彩大瓶高64.7cm,瓶為撇口,長頸,六瓣瓜棱形圓腹,圈足。內施白釉,外口、頸、足分別為霽藍描金纏枝花卉、吉罄、如意雲頭紋、卷草紋、回紋,這是乾隆時期經典的畫法。腹部主題紋飾為白地粉彩繪菊花、杏花、荷花、牡丹、芍藥、梅花六組花卉,寓意富貴連連和不畏嚴寒的高風亮節的品格,肩與頸上所飾藍地描金如意雲頭紋凸起,寓意吉祥、延年益壽。此件器物碩大,造型規整端莊,充分體現出乾隆時期燒造大件器物的高超技藝,設色豐富雅致、圖案華貴嬌艷,流光溢彩,盡顯皇家氣韻。



  據翰海方面透露,此件大瓶原為美國著名收藏家舊藏。此件珍品一經露面,即引起全球瓷器專家的關注。經美國費爾德博物館館長何翠媚女士和專家學者們認定,為乾隆時期禦窯廠燒制的官窯重器。



  據專家考證,《粉彩霽藍描金花卉大瓶》原為一對,曾陳設于圓明園內,供皇帝賞玩。19世紀60年代,圓明園遭遇浩劫,此文物流出中國,其中一件帶出中國後,捐贈法國吉美博物館,現藏于該館;本件同時散出,後輾轉流入美國芝加哥,由美國著名藏家收藏。翰海於今春從美國芝加哥徵得此巨作,使在海外漂流了160余年的國寶級珍品得以回流。



  北京故宮藏有一隻清乾隆“粉彩霽藍描金花卉詩文大瓶”,與此件大瓶尺寸相同,如出一轍。故宮是三面花卉,三面詩文帶印章款,而本件粉彩大瓶則是六面花卉,乾隆皇帝喜歡詩書畫一體的風格,此件極有可能是其前身,尤其此瓶的體型碩大,腹部呈六瓣瓜棱形,工藝難度相當高,粉彩花卉細膩,頗有畫琺瑯的風格,實為乾隆早期難得一見的高檔清瓷。



  北京故宮清乾隆“粉彩霽藍描金花卉詩文大瓶”在2004年首度在芝加哥費爾德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Chicago Splendors of China's Forbidden City:The Glorios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中國紫禁城風華:乾隆盛世)乾隆大展展出,展覽後在2006年,由中國各大博物館專業人員膺選為“”(此一引述取自芝加哥費爾德博物館館長何翠媚的專文中),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清三代粉彩瓷拍賣價居高不下的行情,令全球收藏投資者興奮不已。

http://www.stnn.cc:82/culture/collection/t20060323_172558.html


香港蘇富比拍賣行不久前舉行了一次中國古瓷拍賣會,其中一件高37.5cm的清乾隆胭脂紅地軋道錦紋粉彩纏枝花卉紋梅瓶頗受眾人關注,競拍激烈,最後以41502400港元成交,清三代粉彩瓷拍賣價居高不下的行情,令全球收藏投資者興奮不已。


  據了解,粉彩瓷創燒于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瑯彩製作工藝影響而發明的一種釉上彩工藝,由於色調淡雅和有粉潤之美,故而稱為“粉彩”。



  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來的。製作時,在燒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國畫技法以彩粉繪畫紋樣,然後用低溫爐火燒烤而成,粉彩器均由景德鎮窯燒造。



  康熙時的粉彩製品,由於初創階段,所以流傳下來的官窯品甚少。當時器物的胎骨較厚,彩繪也簡單,圖案以花卉和雲龍為主,畫面上多有留白,于疏朗中見典雅,令人遐想



  到了雍正時期,粉彩進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的頂峰時段。雍正皇帝是一位促進社會發展的政治家,他使景德鎮官窯廠得到迅猛發展。當時的製品胎薄透光,釉面白潤如玉,繪畫精緻,筆線纖細有力,極為精美。畫面紋飾以花卉、草蟲、蝴蝶為主,尚有山水、人物、走獸等。



  乾隆時的粉彩甚為盛行,在彩瓷領域中,已取代了五彩,趨於主導地位。乾隆時期的器物以新、奇、巧而聞名,沒有明代瓷器的大氣典雅,沒有康熙的古樸渾厚,也不如雍正的秀美雅致,而呈現出一種雍容華貴、玲瓏精緻的風格。在工藝技巧上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造型上,別出心裁地創造了轉心瓶、燈籠瓶、帶托爵等。在裝飾方面有倣漆器、石器、玉器、木器、竹器、山石等粉彩器物。往往在白瓷上又加繪一種色地,如綠色、黃色、藍色、胭脂紅、紫色等,引人入勝。



  乾隆粉彩裝飾的圖案追求華麗繁縟的風格。題材內容廣泛,在傳統的花卉、禽鳥、山水、人物的基礎上,增加了大量寓意福祿壽、太平盛世、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內容,很多紋飾運用諧音來表達吉祥的祝願,朗朗上口。

清雍正粉彩過枝福壽雙全碗

http://www.stnn.cc:82/investment/200904/t20090414_1013240.html

http://www.stnn.cc:82/investment/200705/t20070510_534910.html



香港佳士得“中國宮廷禦制藝術精品”春季拍賣會將於5月底舉槌,屆時將上拍一對清雍正粉彩過枝福壽雙全碗。該拍品是現今市場上唯一流通的一對雍正桃蝠紋碗,預計成交價將超過三千萬港元,並將打破清朝桃紋盌的世界拍賣紀錄。




技藝超絕 一對碗三千萬港元



  佳士得此次拍品包括三百多件明清制瑰寶、漆器及畫作。香港媒體援引佳士得中國古代陶瓷及藝術品部資深專家及副總裁曾志芬的話說,此次拍賣會中的焦點,是一對清雍正時期的粉彩過枝福壽雙全碗,她指出,此對幫胎體輕薄細膩,光潔瑩潤,並繪以六桃五蝠寓意祥瑞的圖案,相信是為雍正賀壽而特製的,極具收藏價值。



  曾志芬還解釋說,該碗的圖案也是一種美學,桃是熟透的桃,實墜于枝頭上,桃花在風中搖曳,與豐碩的果實相映成趣,蝙蝠則空中翻飛,佈局巧思。然而,桃實還喻意長壽,“六桃”比喻“福壽常留”,“五蝠”則諧音“五福”,紅色的蝙蝠即寓意“洪福齊天”。



  值得一提的是,該幫外還繪上花枝,花枝由器足攀過幫沿一直伸延至幫內,此種名為“過墻枝”的裝飾風格,諧音“長治”,既恭賀雍正政通人和,也含有祈求長治久安之意。此對碗曾為著名收藏家陳仁濤、白納德夫婦及T.Endo先生等人所收藏。







  據介紹,目前類似的桃紋碗在全世界只有四對,但都不及這對完整,“這對碗可說是一模一樣,從胎體、釉色估計,它們可能是一起‘出世’的,如此完整的真的十分罕有。”







康熙龍座叫價1200萬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从而难逃遭拒的命运。

http://cn.wsj.com/gb/20110111/eoe081717.asp


招聘资讯似乎把对求职者的一切要求都设定得可以轻易达到,让人难以抗拒。
但不幸的是,
大多数求职者都只是在同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竞争,
从而难逃遭拒的命运。





人是关键,简历其次:挖掘你的同事、朋友、亲戚等社交资源,找到能为你向决策者递交简历的内部关系。如果你无法建立直接的联系,那就试试找你的朋友的朋友和老同学,甚至直接给能为你提供有关公司文化的内部资讯的人打电话。不要忽视与公司客户有关人员之间的联系,他们通常被公司的决策者视为可以信任的推荐人才的来源。




你的职位越高,社交的圈子可能会越小。
所以,你需要加入专业的行业组织,
出席各种行业展览、
大会以及研讨会。



让别人能够轻易地发现你: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文匯論壇» 投資 » 收藏 »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雙龍系魚紋壺

http://bbs.wenweipo.com/thread-248413-1-1.html

ti0

大宋藍釉“易定”梅瓶

http://bbs.wenweipo.com/viewthread.php?tid=248375

唐代,蓝釉双耳壶

唐代,蓝釉双耳壶



 http://zx.findart.com.cn/10391725-zx.html


  收藏地:河南偃师市文管会



  蓝釉不匀,有露胎现象



  此壶1998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乡唐代恭陵哀皇后墓中。盘口,细长颈,溜肩,肩部有两个细长弯曲状龙柄,龙嘴衔盘口,鼓腹,下腹急收,小平底。蓝釉,不匀,有露胎现象。



  清新的纯蓝釉瓷器



  唐三彩是一种彩釉陶器,黄绿蓝三色,自然调渲流淌,互相浸润,色彩斑斓,晶莹剔透,使人观之赏心悦目。但除三彩器外,仅施黄、绿、白、蓝、红、淡青和黑等单色釉者,也清新自然,颇具特色。七十年代在巩义市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中,就出土少量的单色釉陶器,这种纯蓝釉陶器在唐代较为少见,恭陵出土的这件纯蓝釉双耳壶可能就是巩义三彩窑之单色釉产品。zx.findart.com.cn




  唐代流行的双龙耳壶



  双龙耳壶是时代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种器物,主要流行于唐代,其前身可能是源自三国以来一直流行的鸡首壶。目前此类双龙耳壶发现不多,主要集中在西安和洛阳两个唐王朝时期最为繁盛的京畿之地。

珍贵的国宝级唐蓝釉陶器

珍贵的国宝级唐蓝釉陶器吸引专家关注。/本报记者 陈炳辉摄

来源: 顺畅网—珠江商报 时间: 2010-12-29

其中包括20多件红山文化玉器及10多件唐宋瓷器


本报讯 记者廖帆报道:由广东省收藏家协会、顺德区文联主办的“2011新年宋代五大名窑特展”,昨日在顺德容桂潘源艺术馆开幕。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出的500多件文物,包括了商周玉器、唐朝瓷器和明清官窑瓷器,总价值超亿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所展出的50多件玉器极为精美,虽经历了岁月洗礼,但仍旧晶莹剔透。如一件商周时期的裸女玉酒器,造型精美,由新疆和田玉所造,是新疆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历史证据。



  备受世界收藏家所珍视的“唐三彩”,在此次展览上也有涉及。其中一件唐蓝釉兽头罐,由于色彩鲜活,造型精美,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捧。“
蓝釉是以蓝宝石打碎后上色的,
是唐三彩中的上等色。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潘继生解释说。





  据介绍,本次展出的500多件文物,包括了红山文化玉器20多件、商周玉器10多件、战国玉器20多件、唐朝瓷器5件、宋代五大名窑瓷器10多件。本次展览会将持续至明年2月28日,向全体市民免费开放。

1234567890证明了巩义窑在唐代巳成功烧出了高温蓝釉,从而改写了只有元代才有高温蓝釉的错误历史。

2009-03-06


震撼唐蓝釉:巩义窑牛首葫芦樽

http://www.ruci.net/show.aspx?id=1002&cid=30



大唐的波斯客给中原的陶瓷业带来了蓝釉钴料,于是唐三彩有了美丽的蓝彩。



专烧唐三彩的巩义窑,也创新出了一种单色蓝彩釉。
钴料来之不易,蓝彩釉成了陶瓷界的新贵,
受宠于李唐王朝贵族。
上世纪末,唐恭陵出土的一件蓝釉灯,进入了《国宝档案》。

恭陵哀皇后的殉葬品蓝釉双龙耳壶,也成了偃师市文管会的至宝。

据专家考证,唐代的蓝釉器都是巩义三彩窑的单色釉产品。



我收藏的蓝釉牛首葫芦樽也是盛唐之器,高36公分,上囗径5.5公分,底径11.5公分,腹径27公分,平底。葫芦囗下有三只堆塑青蛙,跃跃欲试.颈部六片覆莲瓣,瓣尖挺拔上翘,是唐器的主要特征。莲瓣下伸出三只牛首,栩栩如生。 腹部堆塑三圈开光仕女图,个个园脸垂耳,丰乳肥臀,典型的唐代贵妇造型。蓝釉稀薄均匀,有垂釉和积釉, 釉面布满细碎开片,有的开片纹呈暗红色,俗称“鳝鱼血”。垂釉奔流不息,直至足部。 积釉如蓝彩宝石,晶莹闪烁。浅浅的蓝釉表面在光照下跳动着瑰丽的珍珠光泽。



这件蓝釉器虽不如恭陵哀皇后的殉葬品蓝釉双龙耳壶的釉色乳浊深沉,但正是它的淡薄透明

,证明了巩义窑在唐代巳成功烧出了高温蓝釉,从而改写了只有元代才有高温蓝釉的错误历史。

搜狐博客

http://blog.sohu.com/
http://chenyilin1975.blog.hexun.com/6852662_d.html

和訊財經網

http://www.hexun.com/

http://chenyilin1975.blog.hexun.com/6852662_d.html

中华博物

http://www.gg-art.com/register/Do_Register.php

ti0

聚友堂

http://www.gg-art.com/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1234567890高溫鈷藍釉瓷器則是元代景德鎮發明的。

http://www.gg-art.com/profesional/index_b.php?detailid=2465

這件清祭藍釉天球瓶,高48厘米,腹徑35厘米。通體施霽藍釉,內施白釉,無款,內底施白釉。從胎、釉看應為晚清作品


  霽藍釉是以鈷為呈色劑的一種藍釉,

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三彩陶器。

高溫鈷藍釉瓷器則是元代景德鎮發明的。


鈷是青花的呈色劑,融入釉中,即可燒成鈷藍釉,呈色十分穩定。藍釉若想達到呈色鮮艷的效果,除釉色須純淨外,尚須有潔白的胎質映襯,方能顯現出藍如寶石的理想釉色。

景德鎮陶工在元代發明高溫鈷藍釉後,
又於明清時發明了回青、灑藍和天藍等釉色,絢爛多彩,
耐人尋味,明、清藍釉習稱「霽藍」,
其繼承元代的傳統,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用器。

明代霽藍最為後人稱道者首推宣德一朝。其釉色藍如海,釉面勻淨,呈色穩定,後稱其為「霽青」,與白釉和紅釉並列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


清代霽藍釉瓷器生產歷代未斷,均有精品傳世。有刻暗花紋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見造型仍是宮廷祭器和陳設用瓷。

  此件藏品為洛陽博物館珍藏。

中華博物資訊

http://www.gg-art.com/archives/index_b.php

中國古陶瓷裝飾工藝概說貼花這种技法出現于漢代。流行于三國兩晉南北朝及至唐代,如唐代長沙窯瓷器。

中國古陶瓷裝飾工藝概說



 http://www.gg-art.com/China/other/index_b.php?tid=60




  裝飾工藝是中國古陶瓷器制作工藝技術之一,其技法有化妝土、划花、刻花、、印花、剔花、鏤空、彩繪、雕塑等。

  所謂化妝土裝飾,是指用上好的瓷土加工調和成泥漿,施于質地較粗糙或顏色較深的瓷器坯体表面,起瓷器美化作用的一种裝飾方法。化妝土的顏色有灰色、淺灰色、白色等。施用化妝土可使粗糙的坯体表面變得光滑、平整,坯体較深的顏色得以覆蓋,釉層外觀顯得美觀、光亮、柔和滋潤。這是制瓷工藝的一項重要成就。這种工藝最早出現于西晉時期浙江金華婺州窯,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等處也開始采用,南北朝起,湖南、江西、四川、河北等地的窯口相繼使用。

  划花是在半干的器物坯体表面以竹、木、鐵杆等工具淺划出線狀花紋,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窯焙燒。划花手法靈活、線條自然、纖巧、整体感強。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上。其應用廣泛,還往往与刻花、剔花結合使用。唐代越窯、北宋定窯、福建同安窯瓷器多應用划花裝飾。

  刻花是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表面以鐵刀等工具刻制出花紋,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窯焙燒。刻花的刀法分為“單入側刀法”和“雙入正刀法”,前者刀鋒一側深,一側淺,截面傾斜;后者刀鋒兩側垂直,刻花線條有寬有窄,轉折變化多樣,兼有線和面的藝術效果,整体感強。刻花裝飾在北宋耀州窯瓷器中最為典型,形成了耀州窯獨特風格,為宋代刻花裝飾最具代表性的瓷窯。刻花還常常与划花,剔花結合運用。

  貼花又稱“模印貼花”、“塑貼花”。是將模印或捏塑的各种人物、動物、花卉,鋪首等紋樣的泥片用泥漿粘貼在已成形的器物坯体表面,然后施釉入窯焙燒。貼花紋樣生動、逼真,具有較強的立体感。這种技法出現于漢代。流行于三國兩晉南北朝及至唐代,如唐代長沙窯瓷器。

  印花是將有花紋的陶瓷質料的印具,在尚未干的器物坯体上印出花紋,或用有紋樣的模子制坯,直接在坯体上留下花紋,然后入窯或施釉入窯燒制。印花技法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隋唐時代有了較大發展,宋代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以宋代定窯白釉印花盤、碗、枕等最為典型。印花紋飾构圖嚴謹,層次分明,密而不亂,題材丰富。

  剔花是先在器物表面施釉或施化妝土,并刻划出花紋,然后將花紋部分或紋樣以外的釉層或化妝土層剔去,露出胎体,施化妝土的部分罩以透明釉。器物燒成后,釉色、化妝色与胎地形成對比,花紋具有線浮雕感,裝飾效果頗佳。剔花技法始于北宋磁州窯,陸續被其他一些窯場采用。

  鏤空也叫“鏤雕”、“透雕”。在器物坯体未干時,將裝飾花紋雕通,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窯燒制,鏤空的紋樣一般較為簡單,多為三角形、圓孔、四邊形等几何形圖案。其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陶器上,后來繼續延用,并有所發展,工藝日趨复雜。元代出現雙層結构的鏤空高足杯,清代又出現外層鏤空、內層繪畫的轉心瓶。

  彩繪,即用毛筆蘸各种顏料,在陶瓷器上繪制紋飾。彩繪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漢、唐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明、清時期最為盛行。彩陶上的彩繪是在器物坯体或涂施陶衣的坯体上繪畫花紋,入窯一次燒成。彩繪陶則是在燒成的陶器上繪畫。彩繪瓷器有釉下彩繪和釉上彩繪之分,釉下彩繪是用顏料在坯体上繪畫花紋,然后施釉入窯經高溫一致燒成;釉上彩一般是以顏料在施釉后高溫燒過的器物釉面上繪畫,然后再入窯以600℃-900℃的低溫烘燒。彩繪紋飾主要有人物紋、動物紋、花卉紋、山水紋、詩文紋、故事紋等,使瓷器更加絢麗多彩,惹人喜愛。

  雕塑是將以手捏或模制的立体人物、動物、亭闕等密集而又有規律地粘貼在器物坯体上,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窯燒制。這种裝飾技法的代表作品是三國兩晉時期流行的青釉雕塑罐,在雕塑罐上雕龍、熊、鳳凰、麒麟、獅子、狗、雞、各种人物、亭台樓閣等。

陶藝與工藝在 隋朝有了新的貼花手法突破,

陶藝與工藝http://210.60.63.26/90_pdlib/6/simple/index.php


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懂得用火之後,就懂得用參過水的泥土燒製成堅硬器皿,此即陶器製作之起源,約5000~3000左右發現外型及顔色美麗的陶器

坯體成型方法有幾種,手捏、泥版、泥條、模具、拉坯等方法,表面裝飾方法有堆泥、雕花、印花、拍打等方式,裝飾完後之作品經陰乾後,放入窯中素燒後成爲素坯,爲增加其美觀,我們可爲其添上美麗的釉色,上釉之方法有淋釉(可得較厚的釉色)、浸釉(可得較均勻的效果)、塗釉(可畫上自己想要的圖案)、噴釉(又薄又均勻,可做出漸層之效果),經高溫烘燒後,美麗作品即完成。



我國陶器製作之歷史已有八千多年,秦朝有著名的兵馬俑,真可說是陶藝史上之創舉,中國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所以中國被命名為瓷器之國(China),china即爲瓷器之意,在隋朝有了新的貼花手法突破,唐三彩是唐代最重要的藝術品之一,顔色以黃綠青白爲主,宋朝是瓷器之黃金時期,五大名窯爲河北之定窯,河南省之汝窯、均窯,浙江一帶之官窯、哥窯(特色爲釉面有開片之特徵),元代後,江西景德鎮逐漸成爲全國瓷器製造中心,明朝清朝結合青花及釉裏紅之技術,有許多傑出之作品。



我國傳統工藝除了陶藝作品外,尚有青銅器、玉器、漆器、石雕、木雕、織繡。玉器在中國受到普遍之喜愛,因爲它的質地溫潤、色澤美麗,古人更將玉之美比喻成君子之美德,清代著名之翠玉白菜正因其巧妙運用其天然色澤雕成,最爲人所喜愛,石雕是最早之工藝美術品,做的最好的大多是佛像之雕塑,明朝以剔花彩繪漆器最爲發達。

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特色。

http://www.hudong.com/wiki/%E5%90%89%E5%B7%9E%E7%AA%91


  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的丰富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吉州窑的位置与分布



  吉州窑位于江西 吉安县永和镇境内,北距吉安市约8公里。在永和镇西侧约2公里长、1公里宽的范围内,废窑累累,瓷片和窑具俯拾皆是。现今永和镇仍残存着一条条匣钵和窑砖铺砌的长街古道,这一带就是古"东昌"县县城的所在地。东昌地属吉州管辖,故名为"吉州窑",又称为"永和窑"。



  吉州窑地处吉安县东南隅,滨临赣江,上溯赣州,下达南昌,浅山丛林绵亘数十里,面对瓷土基地青原"鸡冈岭",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交通条件极为 便利。吉州窑在当时"海宇清宁"的环境下.又在邻近的丰城洪州窑、新干塔下窑、临川白浒窑、永丰山口窑和赣州七里镇窑等的相互促进下得到飞速发展。宋代元丰年间,已是"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天下三镇"之一的瓷城了。



  吉州窑遗址现有废窑24处,即窑岭、茅庵岭、牛牯岭、后背岭、窑门岭、官家塘岭、屋后岭、猪婆石岭、蒋家岭、七眼塘岭、松树岭、曹门岭、乱葬戈岭、尹家山岭、本觉寺岭、上蒋岭、讲经台岭、曾家岭、斜家岭、枫树岭、拓树岭、自家岭、天足岭、下瓦窑岭等。



吉窑的创烧与断代



  过去陶瓷界前辈对吉州窑的烧造历史曾有过不少研究。有的认为吉州窑创烧于唐,至宋末或元两度衰退。另一种意见认为吉州窑创烧于北宋,至南宋末年停烧。笔者从考古发掘资料分析,认为吉古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有l200多年的烧造历史。



  晚唐时期以烧造酱褐、乳白釉瓷器为主。从北宋开始,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继续烧造,但形制已发生变化,同时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这一时期的乳白釉瓷有涩圈、高圈足、瓜棱腹碗、饰褐色点彩钵、器盖、菱口碟、唇口和莲瓣纹高足杯等。莲瓣纹高足杯为北宋常见物。碗、钵、碟等施釉不及底,底式切削粗涩。乳白釉钵厚唇或卷唇,釉不及底,支钉烧,有褐色彩斑,平底或近宽圈足,似五代至北宋时烧造。南宋时期的乳白瓷有各类碗、盏、粉盒等。这些器物多满釉,碗釉色晶莹润泽,开冰裂细纹。



  元代乳白瓷没有各式碗、碟、高足杯和玉壶春瓶等。高足杯、芒口太平底印花碗、玉壶春瓶和芒口双鱼纹印花碟等,都是元代典型断代器。



  吉州窑黑釉瓷似在北宋时期才开始烧造南宋时期的黑釉瓷有芒口、敛口、卷唇、深腹、外黑内白釉碗、盘、芒口薄唇碟、罐、瓶、注壶、鼎、杯和器盖等。芒口、底足矮内凹.为吉州窑黑釉碗、盏最常见的特点,且多施满釉。



元代时期的黑釉瓷有碗、碟、杯、高足杯、罐、黑釉彩绘折唇盆、扁腹壶、鼎、器盖、镂空炉和褐釉柳斗纹罐等。碗盏、杯多芒口,腹斜削,较粗糙。折唇盆这种胎型装饰为宋代所不见,与元代仿银器作风近似。长颈瓶元墓常有出土。黑釉瓶与元代梅瓶风格接近。各式器盖和白色乳钉纹作风以及镂空和半环形小钮装饰在南朝鲜海域中国元代沉船的大批元瓷中已有发现。荷叶形器盖也是元代瓷器盛行的一种。总之吉州窑黑釉瓷器经历了北宋、南宋和元代3个不同时期,延续时间较长,形制也略有变化。



  从南宋开始,吉州窑出现了一种新的彩绘瓷,至元代彩绘瓷生产盛极一时。主要器型有粉盒和方唇盆。粉盒盖面有的彩"尹家个"、"粉合十分"。这"尹家"似与"舒家"(舒翁窑)同时。方唇彩盒的形制近似宋代磁州窑器作风。



  元代时期,彩绘瓷有很大发展。主要器型有耀、海涛鸳鸯戏水纹瓶、杯、器盖和折唇盆等。海涛梅竹纹罐与南宋时期跃鹿纹罐纹饰风格不同,海涛纹瓷在中国元代沉船内已有发现。其他如连续几何纹地、锦地开光图案和乳钉纹以及半环形小钮均系元代瓷器中典型的装饰风格。镂空乳钉纹杯荷叶形盖和半环形、三角形小钮器盖均与元代瓷器造型相似折唇盆的彩绘纹样在宋代吉州窑少见,与磁州窑纹样近似但其折唇的造型装饰则为元代瓷器仿银器的一种作风。



  吉州窑在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
出现了一种新的绿釉瓷其中以枕为多
新出土的那种腰圆形蕉叶纹绿釉枕在修水清江和吉水等地均有发现。有的枕底印有"舒家记'款,似为宋代"舒翁窑"产品。



吉州窑瓷器的类别与纹样装饰



  吉州窑瓷器种类繁多,纹样装饰丰富多彩。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变幻无穷,在瓷器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统一。



  青瓷类 有青绿、米黄、酱褐等釉色。在酱褐釉瓷方面本觉寺窑床底下层和同层位的天足岭堆积层中发现有酱褐釉豌、罐和短流注壶等一类器物。这两处都是未经扰乱的堆积层。它的烧造方法和浙江绍兴出土的三国青瓷及唐越窑烧造技法相同,使用的是高岭土衬块烧。此类器与丰城洪州窑晚唐间烧造的短流注壶、双系罐,河南鹤壁集窑瓷壶、注子和双系罐等相近似。青瓷器质粗夹细砂,胎釉间先施一"化妆土",再烧一层酱褐釉。釉不及底,碗内衬贴五六块高岭土,以免叠烧时搭釉。这些产品的烧造年代可提早到唐代晚期。青灰、米黄釉瓷器在尹家山岭、上蒋岭、茅庵岭等均有出土,胎质灰白,较坚,数量很少,与吉州窑的胎质相同。主要器物有莲瓣纹高足杯、刻画缠枝暗花碗、浅腹盘、鼎炉、圈足盘、素面高足杯 和碟等,有的施釉不及底,开冰裂细片。盘、碗和素面高足杯等,底露紫红色不施釉"血底足",其中莲瓣纹高足杯似五代期间烧造,其他器物均见于江西省南昌、清江、东乡和新干等地宋元墓。从胎釉分析,应是吉州窑烧造。有的如仿龙泉釉高足杯,因火候、胎土和烧造技术上的差异,釉色青中泛黄。



  乳白釉瓷类 胎质灰白较细。以碗、盏、碟、钵为多。釉色白中泛青黄,釉薄不及底,近似早期影青瓷。底足切削较粗糙.底式有平底、圈足之分,有的圈足高达2.7厘米。乳白釉瓷以碗为多,窑床底下堆积层所出厚唇和折唇碗始烧于晚唐五代,至元代末期。碗内底一般多印有"吉"、"记"、"太"或酱釉书以"吉"、"记"、"福",少数器书"慧"、"太平"和"本觉"等款识。常见器型还有玉壶春瓶、器盖、粉盒、小罐和玩具等。乳白釉瓷以印花装饰为主,多见于碗、瓶和碟一类器。印花碗内底多饰梅花、缠枝花卉、双鱼戏水或凤采牡丹图案,口沿空间以回纹填补。玉壶春瓶器腹两侧压印一组鸾凤主题图案,图案以外的空间部位饰以缠 枝牡丹,近底部环以凸如意首纹一周。主题突出,纹样严谨精致,布局匀称明丽,达到了装饰与造型的统一,具有定窑型印花瓷的典型风格。这说明吉州窑不仅富于创新,还善于博采众长。



白釉彩绘瓷类 彩绘瓷属釉下彩,是直接在胎坯上彩绘,然后施加薄釉。它与磁州窑彩绘瓷先在胎壁上涂以白粉,然后施釉再着色彩不同,两者似有承前启后的密切关系。此类彩绘瓷的胎釉与乳白釉瓷相同。主要器物有罐、瓶、盆、炉、壶、枕、粉盒、器盖和玩具等。纹样装饰多为吉祥如意等与民间习俗相关联的写意画。如蛱蝶、双鱼、双鸭戏水(成双)、跃鹿(禄)、鹊(喜)、回纹(连续不断)等,以及与绘画相联的折枝梅、芦草、梅竹,和图案有关的海涛、八封、六边形和连弧纹等。画面的各种构思都是根据不同的造型需要而设计的,远看主题突出,近观纹样精细。一般来说,瓶类颈部饰弦纹、回纹,腹部饰海涛或六、四连弧开窗,内多绘跃鹿、双鸭戏水图案,有的则绘芍药、飞蝶、梅花,点缀以竹叶或缠枝花草,构图静中有动,具有安定、和谐、新颖的美感。罐类器亦多饰连弧开光、跃鹿、海涛、花蝶、芦草和莲瓣纹;盘多绘双鱼戏水,与器物的形制配合得十分协调。壶类器多饰花蝶、缠枝蔓草、梅花、芦草纹样。杯形器多饰弦纹、梅蝶纹。粉盒盖面多为弦纹、葵花、梅花、芦草、芦雁、莲瓣和乳钉纹样。瓷枕边沿多为宽带弦纹,内为三弧、八弧开窗,窗内绘以梅竹、松枝、海涛纹,有的为四边或六边连续"山"字形构图。鼎炉颈部多饰回纹,腹为连弧开窗,内绘梅竹、莲花、跃鹿、八卦、鸳鸯戏水、窗外衬托以莲瓣、四边或六边几何纹样,装饰和造型十分统一。



  黑釉瓷类 黑釉瓷是吉州窑开放"异彩的山花",又称之为"天目瓷"。

它利用廉价的天然黑色涂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巧,产生变化多端的釉面与纹样,达到清新雅致的效果,表现出民间的"实用艺术和朴素风格"。常见器物有碗、盘、碟、钵、瓶、壶、杯、高足杯、鼎炉、罐、器盖和玩具等。胎质夹细砂。



  黑釉瓷纹样装饰大体有剪纸贴花、彩绘、洒釉、剔花、刻花.划花、木叶贴花和素天目等。其中剪纸贴花和木叶贴花装饰仅见于吉州窑,是风格独具的装饰。而"油滴"、"兔毫"、"洒釉"等窑变色斑更是黑釉瓷中的名贵品种。据史书记载,宋人斗茶品茶专尚兔毫盏。宋徽宗说过:"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新近出土的黑釉瓷纹饰有木叶纹、鸾凤纹、鹿树兔毫纹、月梅纹、月竹纹、洒釉芦荻纹、散缀梅花、虎皮斑、剔花填釉折枝梅等。各种窑变色斑犹如云雾、细雨、芦花、玳瑁的甲壳虎皮的纹斑或青、蓝、绿、紫的火焰,这些异彩缤纷的釉面装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美好的记忆。剪纸贴花多运用在碗盏内壁,采用同一样式的剪纸,三点或四点均齐排列,口沿衬以二方连续的带状花边,使画面整体与盏碗轮廓匀称协调。木叶纹装饰和剪纸贴花一样是吉州窑装饰艺术中的两朵奇范。这种木叶纹多装饰在黑釉碗(盏)内,有单片的木叶,有半叶挂于盏边的,也有双叶萱落或三叶散点的。吉州窑黑釉彩绘瓷多为月光底下的梅树、竹枝、飞蝶或风雪中的芦花,有含蓄的风味和浓厚的国画意境,开创了釉上彩绘的先河。在文字装饰上,有压印、彩书"吉""记"、"福"、"慧"、"太平"、"粉合十分"、"尹家个"、"本觉"、"舒家记"或剪纸"金玉满堂"、"长命富贵"和"福寿康宁"等,表达了民间习俗和向往美好康乐的愿望。黑釉剔花填釉折枝梅装饰,迎雪盛开,别具雅趣。简练的刀法,剔画得形神兼备。



  瓷塑技艺也颇具盛名。各种瓷塑包括有人像、牧童骑牛、鸡鸭、牛、虎、象棋、瓷珠等。其个牧童骑牛与南朝鲜海域中国元代沉船中的景德镇窑牧童骑牛瓷塑极相近似。其中有一彩绘瓷片,上绘人像,侧置一酒坛,极似宋画。这些优秀的装饰艺术对研究宋代窑业、地方历史和服饰是重要借鉴,至今仍是我们陶瓷工艺上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珍贵遗产。



  绿釉瓷类 绿釉瓷属于低温铅釉。主要器型有盆、枕、碗、盏、碟、长颈瓶、壶、三足炉、器盖和建筑饰物等,以枕为多。胎质粗松。主要纹样有弦纹、蕉叶、乳钉、缠枝牡丹和水波纹等,均系釉下刻画或压印。瓷枕以北部各窑堆积发现最多,这类瓷枕在江西修水、临川和丰城等地均有发现。



  吉州窑还烧造黄釉瓷。主要器型是三乳足鼎炉、炉壁压印有凸瓣牡丹或水波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