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頸部刻兩條弦紋為北宋工藝特點

http://tw.myblog.yahoo.com/totem95@kimo.com/article?mid=914&prev=954&next=820&l=f&fid=6


景德鎮的位置在昌江以南,原名“昌南”(註釋:西洋人所說的昌南“China”就是指中國), 北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年),官府遣官督燒瓷器以充貢品,該地因制瓷名揚天下而改名景德鎮。景德鎮窯自五代時期即生產青瓷和白瓷,在此基礎上創燒出一種風格獨特的青白瓷,因其釉色白中閃青,青中顯白,釉色透亮光照見影,又稱“影青”有“假玉“之稱。古陶瓷的製造一般是就地取材,原料為當地產的優質瓷石,產品胎體較薄質地細膩。請參考圖A:

北宋初期的景德鎮青白瓷花口瓶一對,器口五花瓣仍承襲五代風格,
頸部刻兩條弦紋北宋工藝特點


元代以前的景德鎮燒瓷史,歷來就是以燒製素瓷為主,白瓷更是出眾
,這種白色瓷石原料,也只有江西所專有,
青白瓷的發源地湖田窯,
為以後景德鎮成為全國製瓷業中心奠定基礎;



圖B:元泰定帝至文宗時期(1324-1332年)青白瓷大瓶大罐產品各一件。元代官府作坊浮粱磁局由將作院監管,目前發現最早用帝王年號款記年的白瓷,蓋罐上有“至正七年置”(1347年),已使用進口蘇麻離青鈷藍料書寫,元青花無正規年款,有款的都是根據個人需要而燒製的。



1988年5月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在風景路,
發現一條狹長溝道中有雙角五爪龍紋青花瓷殘片,經拼貼
復原的元青花龍紋新品種
有硯盒、鼓形平頂蓋罐、筒式蓋罐。


2007年4月號《文物天地》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首次揭露這一批雙角五爪龍紋瓷器殘件,包括黏合復原瓷硯、圍棋罐、筒式蓋罐(舍利罐見附圖) ,
證實珠山遺址明御廠故址北端,正是蒙元皇帝的御窯所在地,

可參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元青花研究》首篇李一平〈景德鎮元代瓷窯遺址概述〉。此一重大發現可證景德鎮地下,藏有大量禁絕流入民間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瓷碎片,成為中國目前品類最完整、年代最可靠、資訊最豐富的官窯遺址和“地下瓷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