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關鍵點:“即是胎、釉和青料難仿或不可仿”。

http://tw.myblog.yahoo.com/totem95@kimo.com/article?mid=1092&prev=1410&next=1085&l=f&fid=6

二、 關鍵點:“即是胎、釉和青料難仿或不可仿”。


什麼是瓷器鑒定的關鍵點?難仿或不可仿的東西是關鍵點,瓷器的優劣在於胎、釉和青料的好壞。如果現在的高仿器達到元、明和前三清胎、釉和青料的品質,那現在的瓷器業就已復興了中國瓷器製造的鼎盛歷史了,也就不會說“中國現在的瓷器製造落後國外一百年”。

明代及清三代官窯瓷特徵,胎土優質加工細緻,工序繁多以致胎泥細而結構緊密,敲擊有“銅音”餘韻徐歇

圈足露胎處質感細膩,如蒸熟的糯米有“Q”的質感,即使不平整,撫摸起來仍然光潤不澀手,像有滑石粉的感覺,明朝的胎骨透視還呈“肉紅色”。



這些特徵難仿,因現在沒有過去那種胎土了,即使有生產偽仿品也不可能不計成本,投入那麼多人力、物力和財力來進行那樣繁瑣的工序。在瓷器製造的頂盛時期,各朝朝廷把製造官窯瓷器的興衰看作“國力興衰”的標誌,以國庫為後盾,不惜代價及成本的追求最高品質。

青花“發色”最難也無法仿。
這跟材料、提煉和調配方法有關。
正德時期用的回青價格高過黃金一倍,
元、明時的“蘇泥勃青”在宣德時已完,

即使現在交通、資訊高度發達,但仍然沒人能說出當時取料的具體地點,即使國名也是不確定的。這種青料促成了青花製造的最輝煌時期,其價值與黃金相比自然不是只高出一倍的問題。

這種青料獨具的暈散、自然凝聚、咬入胎骨形成器表凹凸不平並在表層產生金屬光澤,這些特性加上獨具的深翠色與白中閃青的亮青釉相映成趣,令人爽心悅目,這都是不能仿的。

有人說前幾年雲南已經研製成功,仿得和進口蘇青料幾乎一模一樣,或許是道聼塗説、聳人聽聞,這是了不起的科技發明,真能如此,青花“貴宣德”該改為貴二十一世紀了。




圖片說明:1.剝釉關鍵性的一點。2.元代盪釉流痕暢快。3.上釉前素胎崩裂傷痕。4. 至正九年置帝王年號款大發現。5.“頭青”頭等蘇麻離青發色樣本。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