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1234567890清康熙 景德镇窑白地墨彩山水人物图长颈瓶

明万历 景德镇窑蓝釉贴白蟠螭蒜头瓶

明万历 景德镇窑蓝釉贴白蟠螭蒜头瓶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18842&extra=page%3D1&page=267
明万历 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贴浮雕白胎八仙狮钮盖碗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18842&extra=page%3D1&page=268

1234567890明嘉靖 景德镇窑深蓝釉划云凤纹罐

明嘉靖 景德镇窑青花海水龙纹大罐 颈青花楷书款

明 景德镇窑深蓝釉划双龙纹碗

12345678900-明 景德镇窑孔雀绿蓝釉万寿耳

1234567890元 龙泉窑青瓷印花荷塘鹭鸶纹方碟

元 龙泉窑青瓷印花荷塘鹭鸶纹方碟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18842&extra=page%3D1&page=256

1234567890元 钧窑天青釉玫瑰红斑碗

1234567890唐初 北方窑 白釉双龙柄瓶 七世纪 高37[1].3cm 最大直径 18.1cm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1234567890宣德青花雙底

bbs.findart.com.cn

http://bbs.findart.com.cn/showforum/20277589-forum/

宣德青花花卉瓜果纹双圈足菱口盘请评!








回贴1:宣德青花花卉瓜果纹双圈足菱口盘请评!

双圈足是在康熙朝才出现的。



回贴2:宣德青花花卉瓜果纹双圈足菱口盘请评!

引用:






支持!应是康熙中后期出口瓷!乘兄说错见谅!



回贴3:宣德青花花卉瓜果纹双圈足菱口盘请评!

错了,双圈嘉靖就出现了




回贴4:宣德青花花卉瓜果纹双圈足菱口盘请评!

几位兄台的探讨使我们长见识又长知识. {/em44}



回贴5:宣德青花花卉瓜果纹双圈足菱口盘请评!

双圈足在宣德时代已经有过!许多专家都已承认了在宣德时就有了双圈足,据说是专为出口瓷使用的!供参考!



回贴6:宣德青花花卉瓜果纹双圈足菱口盘请评!

早在永乐是就有了,只是在国内发现得很迟!专家们到后来才知道,也就是说在老外发现后才预以承认!



回贴7:宣德青花花卉瓜果纹双圈足菱口盘请评!

引用:



乘云飞于2006-10-16 7:21:21在大作中提到:双圈足在宣德时代已经有过!许多专家都已承认了在宣德时就有了双圈足,据说是专为出口瓷使用的!供参考!



云飞.看削足,康熙风格



回贴8:宣德青花花卉瓜果纹双圈足菱口盘请评!

引用:



博雅于2006-10-16 7:29:41在大作中提到:云飞.看削足,康熙风格



呵呵!还是博雅老兄一语中地



回贴9:宣德青花花卉瓜果纹双圈足菱口盘请评!

如果照成规来说明朝的双圈底要万历朝才开始有.不过这件收藏品有一眼.



回贴10:宣德青花花卉瓜果纹双圈足菱口盘请评!

云飞兄,此器看青花发色浓淡深浅,渲染不一,层次感较重,确有康熙风格,供参考!!



回贴11:宣德青花花卉瓜果纹双圈足菱口盘请评!

我听专家们说双圈足在永乐时就有了,但这件我不认为到代,釉下气泡太细密了点与宣德的有差距!釉层也薄了点,釉面淡淡的鸭蛋青的现象不是很明显!还有修圈确是清早风格!



回贴12:宣德青花花卉瓜果纹双圈足菱口盘请评!

这么大的器物,看釉面是否桔皮纹.
只能云飞兄自己看了.有即宣德,
无即三代仿.



回贴13:宣德青花花卉瓜果纹双圈足菱口盘请评!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吉州窑——东方海洋文明的传承者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975289&extra=page%3D1

收藏人常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先生果然不同凡响,要么不亮剑,亮剑必封喉。此真大家风
吉州窑——东方海洋文明的传承者
宋代吉州窑的风格,与倡导简洁宁静、和敬清寂的宋代主流儒家文化礼教传统精神是大相庭径,所以我们在它的身上,看不到宋代五大名窑之内敛肃穆。


它也不同于大陆文明的东方代表之中原,不同于燕赵秦晋旧地磁州上京西夏之粗旷豪迈,听不到姜笛胡笳,看不见玉门阳关、戌民牧野。它也有别于江南龙泉越窑的婉约清雅。。。。。。


吉州窑所代表的地域风格,是一种中土文化中从来就没有在典籍中露面过的

,从来都受到傲慢而老迈昏庸的士大夫们轻薄怠慢的沿海边区民俗文化,它,从来就不是中土的正统文明的代言物。它是中国古陶瓷史上的文化异端,更是东方海洋文明的一个先驱。


吉州窑文化,是中国古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是与中土文化骈俪斗艳的细腰楚鼎,是埋没千年的金沙面具。它最大的贡献,是早在儒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全力倡导了一种新东方的海洋文明,我们在其他任何一个窑口产品的身上,从来看不到吉州彩绘的那种波澜壮阔、海滔汹涌,只有后来的景德镇窑元代青花瓷器,我们才会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影子。


吉州窑产品的装饰风格的最典型特点,可以归纳为“妖”、“变”两字,以最深沉如水而晦涩莫测的黑色为主调,以走兽飞禽和山林之变为点缀,奇诡变幻,犹如充满山豺虎豹、烟瘴弥漫的千里南岭一般的诡秘妖艳。你会看到野鸭鸳鸯、梅枝月影的南方边民生活的清纯恬静,看到活泼可爱的南岭奔鹿,家中搁置的如意,看到山藤蔓延和野草芳华,看到飞凤翔龙的行云流水、潇洒风流,以及那披着一身绚丽诡秘色彩、如金钱纹锦般的狸猫野豹、巨蟒山妖。吉州之妖之变,有如夜魔之眼,弥漫着神秘而致命的无尽诱惑。但它远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的冲击,更重要的是,相对于那老迈古旧、封建腐朽的传统,它带来的是一种奔放热烈、自由清新的海洋空气,一种全新的南方海洋文明。。。。。。

1234567890景德镇珠山至今未发现元青花瓷堆积地层的主要原因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2215523&extra=page%3D1&page=4

景德镇珠山至今未发现元青花瓷堆积地层的主要原因  


据笔者所知景德镇原始元、明、清三代官、民窑烧制青花瓷器的中心,可是至今景德镇那里连一个元代青花瓷器堆积的地层都没有发现,另外还有许多有关元瓷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又从哪里得来大量元代资料呢?



其实,解放以后,全国各地出土元代青花瓷器方面的实物资料十分匮乏。我们一些同志对它的研究至今基本仍是步外国人的后尘,雾里看花没有什么新的发展。景德镇珠山原是元代御窑的故址,所以许多人都企盼若是在那里发现元代堆积的地层,哪怕是一个灰坑,那无疑将是对元代及其以后青花瓷器,诸如类比、断代等方面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遗憾的是解放以后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一般地说,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元代中晚期,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已经大量烧制青花瓷器供作宫廷日用的器皿,许多残次品的遗留,肯定会在珠山地下有大量的存在。


笔者以为有许多迹象表明,假若不是我们走入误区,把大量元代青花瓷器仍按传统观念视为明代中晚期产品的话,在珠山那里是绝不可能不发现元代御窑厂所遗留的青花瓷器的。



中国对元代青花瓷器的发现和研究很晚,及至解放后50年代,中国还没有一个人承认元代还能烧制青花瓷器,古玩商成了“专家”,这是一个不可争的事实。

若论元瓷,犹如1942年北京古玩商赵汝珍著《古玩指南》书中所说:“元代以蒙古入主中华,不重文艺,且享国不及百年,完全渡征剿生活,无暇于享乐事业,故元代瓷业无特殊进展,……元器多仿钧窑”,


又说:“元代官瓷最少,其器有青器、白器、印花、划花、雕花等,进御之器亦甚精妙,器内均烧印有‘枢府’字号。”赵氏却不知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有天文学家郭守敬、农学家王祯、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水利家贾鲁,还有文学家关汉卿等,假若没有当时农业、纺织、水利、天文科学以及戏曲的发展,能够产生出这些杰出的人才吗?


但是赵氏《古玩指南》之一席话却后果不堪设想,它不仅说明国人这时对于认识元代青花瓷器的一无所知,严重的是同时也将国人对青花瓷器的研究推向歧途。


因为如此来元代没有青花瓷器,无疑不论出土或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器都全部被混迹到明代中晚期产品序列之中,且一一作了定位。



1952年美国波普博士根据英国人霍伯逊发现带有“至正十一年”铭的青花五爪云龙瓶为标准器,对照伊朗阿特别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所藏元代青花瓷器进行对比研究,发表了两本书,这时国人刚刚如梦方醒,才知道景德镇元代窑工还能烧制青花,且美不胜收。


中国人虽然这时也开始承认元代有青花瓷器的存在,但仍坚持过去被他们混迹到明代青花序列中的元代青花瓷器依旧是明代中晚期的产品,至今我们很难看到一件过去曾被混迹到明代青花序列中的元代青花从中分离出来,也从未见过有谁提过这方面的异议。这不能不说是中国陶瓷史的悲哀。



景德镇珠山那里至今没有发现元代青花瓷器堆积地层的主要原因,宏观地说,就是我们没有仔细研究国人对元代青花瓷器的认识是如何起步的,又是如何从过去否定再否定元代青花瓷器的历史。

假若仍从民国年间古玩商的视角,把大量元代青花瓷器视为明代的产品,那么景德镇珠山元代御窑的地层,也就休想发现了。


这里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有人提出1987年景德镇珠山出土了几件八思巴字款青花海水云龙盘和碗,其中一件碗口径11.2厘米,发表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出版的《景德镇出土陶瓷》一书上;另外还有一件碗,口径22.8厘米,发表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皇帝的磁器》一书中。这两件碗被标明是出土于珠山明代中晚期正德年的地层中。



  美国弗立尔美术馆对馆藏青花八思巴字款五爪龙纹盘的年代更正
笔者曾三次去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得刘新园所长等同仁关照,并亲眼见过珠山地下出土的这几件八思巴字款青花云龙纹碗和盘,另外还有一件涩胎云龙纹高足杯,龙均五爪。


在碗盘和高足杯足底所书的八思巴字款识,不仅一样且十分规整。

他们说是所里一位年轻人发现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清楚,把它断代是明正德年的产品只是根据民国年间的一种通说。

他们所谓的这种通说是最早来于国外,出自1920年美国华盛顿弗立尔美术馆收藏的一件青花八思巴字款五爪龙纹盘,由于当时在国内外大家还不知道元代有青花瓷器的情况下,被该馆波普博士断作它是明代正德年间景德镇的产品,所以至今在国内均对波普博士关于青花八思巴字款瓷器年代的看法深信不疑。


如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对正德时期青花瓷器的各方面的特征,就谈到正德瓷器“亦有八思巴文书写的款识”就是指此。英国人霍伯逊包括国人一些同志,还为此说编了一些离奇的故事应声附合。


但是我们有些人并不清楚,其实波普博士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没有弄清所藏青花瓷盘上的八思巴字款的内容,因为款识重要的属性是它标识瓷器烧制的年代。波普博士故去后,1992年,美国弗立尔美术馆似乎对馆藏青花八思巴字款五爪云龙纹瓷盘原定的年代产生了怀疑,

所以是年特派詹尼博士(注:美籍华人苏芳淑女士)利用参加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考古学术会议机会,携带八思巴字文题字来北京请相关部门帮助确认。据笔者所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十分慎重。他所派人请同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八思巴字专家、研究员蔡美彪先生予以鉴定,结论为款识当纵读,是元朝亡国前顺帝妥欢贴睦尔“至正”的年号和“年制”四字。同时又指出,款识右面两个字不是“正德”,

更释不出“嘉靖”的读音。“至正”与“正德”、“嘉靖”,两个朝代,前者是元代年号,后者明代中晚期朱厚照、朱厚-的纪年,两者时间相距一个半世纪,可谓是天差地远。


之后,美国弗立尔美术馆已根据中国专家的意见,更正了他们对馆藏青花八思巴字款龙纹盘的年代,改定元代末年烧制,不再称其是明代中晚期正德年的产品,并记录于馆藏档案中(编者注:见文后所附档案)。

几年后,在不知上述情况的前提下,吉林考古研究所刘振华研究员再次对景德镇珠山出土的青花龙纹碗上八思巴字款进行诠释,结论也是元“至正年制”四字。



笔者以为明代地层如若不经扰乱是绝对不会出现八思巴字款瓷器,因为这种犹如天书的文字创制极不科学,是一种音标式文字,并无标示声调的符号,如果用它来拼写汉字的读音,也只能做到约略地描写汉字的声韵构成,而不能反映声调的差异。所以说元朝虽然多次诏令推行全国使用八思巴字,也难为汉人接纳,只好暂时在官书上应用,明初已经废行。

另外我们从考古学资料中也可以得到佐证,就是我们所发现的无论是墓葬或是遗址还从来没有见到过明初和其以后的年代,在器物上或是碑碣有书刻八思巴文的内容,

所以也进一步说明这种文字在元代之后已为人摒弃。既然八思巴字是元代产物,可见景德镇珠山元代御窖故地出土诸多的青花八思巴字款五爪龙纹碗盘和高足杯,包括同出的大量青花和其它的瓷器,就绝不可能是在明代堆积层发现的


这也就是笔者与诸先生讨论话题目的的所在。当今景德镇那里仍把原本是元代御窑和其它民窑地层堆积中发现的青花等器物,照本宣科错误地按传统观念把它们都视为明代中晚期的产品,并用它做所谓“标准器”,显然是混淆视听且对后学者是一种误导。
清雍正青花瓷 http://www.hudong.com/wiki/%E6%B8%85%E9%9B%8D%E6%AD%A3%E9%9D%92%E8%8A%B1%E7%93%B7






清雍正青花瓷为清朝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年号)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







清雍正青花瓷清雍正官窑青花花鸟纹双耳扁壶



清雍正青花瓷为清朝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年号)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



清雍正的官窑青花瓷,早期接近康熙时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具有当朝特点,青花色调灰暗,一部分仿明宣德青花瓷,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没有金属光泽,也不沉入胎体;一部分仿明嘉靖、万历的青花瓷,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一部分仿明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



注释:右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官窑青花花鸟纹双耳扁壶”



清雍正青花瓷 - 历史源流

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到明代青花瓷的烧造技术达到了顶峰,至清代开始走向衰弱,只是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在工艺上又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雍正青花瓷工艺水平极高,处于历代之最。雍正在位13年,所烧制的青花瓷的数量有限,物以稀为贵,因此雍正青花瓷极具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许多收藏者孜孜以求,其市场价格稳中有升。



清雍正青花瓷仿清雍正 青花婴戏图小碗 清雍正青花瓷

仿清雍正青花婴戏图小碗

仿清雍正青花海水云龙纹碗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为此,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年希尧、唐英根据旨意,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尽全力地烧制,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对这时期瓷器的造型、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清雍正青花瓷 - 胎釉

清雍正青花瓷 清雍正青花瓷 清雍正青花瓷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云龙天球瓶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穿花玉壶春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云龙天球瓶







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光亮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花,带有明代风格。



清雍正青花瓷 - 青料

采用浙江省产的上等青料,加以精炼。从颜色上看可分两种:一种是色泽幽静匀润,发色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没有太多的深浅浓淡的色阶,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或仿明嘉靖青花的蓝中泛紫,淡描青花经常出现在一些小件器皿上,用笔纤细,淡雅宜人。另一种是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系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风格,由于是用中国产料代替进口料加以描绘,只能采取人工浓色堆点的方法,来体现黑色斑点及晕散,比较而言,还是显得死板一些,缺少永乐、宣德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



清雍正青花瓷 清雍正青花瓷

清雍正青花瓷盘(正面) 清雍正青花瓷盘(背面)







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如故宫博物馆藏雍正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盖罐、青花釉里红三果纹双耳扁瓶等,即为此类器的代表性作品。



清雍正青花瓷 - 造型



清雍正青花瓷清雍正青花桃蝠纹瓶

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康熙青花中广为流行的棒槌瓶、凤尾尊、琵琶尊等器形很少出现,瓷器足部处理也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盅及各种小件文房用具外,还有许多大件琢器及创新式样。



碗类: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为流行。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很精细,有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切削整齐,比较大。民窑青花足内有砂底,带旋坯痕。



清雍正青花瓷

清雍正青花童子持荷罐



清雍正青花瓷



青花釉里红水波云龙纹双耳大壶



茶壶类:壶形俊秀,既实用又美观,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壶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类:有玉壶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头瓶、葫芦瓶、双耳六方瓶、直口瓶、赏瓶(赏赐之用)、灯笼瓶(形似灯笼)、四连瓶、六连瓶、撇口瓶、橄榄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丰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溜肩式样。天球瓶有细砂底和釉底两种。



尊类:造型古朴,多是皇室的大型陈设器。 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双螭耳尊、灯笼尊、蒜头大尊、撇口圆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



雍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工艺,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从仿烧的青花来看,有的不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纹饰色彩描绘逼真,这是因为以宫中真品为摹本去仿烧,所以有时是真假难辨,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



总体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每件器皿都有多种式样。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



清雍正青花瓷 - 纹饰



清雍正青花瓷清雍正青花八宝勾云纹高足盅

雍正青花非常注重纹饰布局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能够按照器物的形体,配以适当的构图。用笔精细纤柔,构图疏朗、明快,纹饰简洁清晰,强调主题突出。官窑青花以绘龙凤及缠枝莲花为代表,画风工丽,花式一致。民窑青花不拘一格,运笔熟练,追求自然随意的画风,具有很强的民间风格。



雍正青花的装饰题材十分丰富,有植物花纹、动物纹、人物纹、吉祥图案等,总体上看,雍正青花绘画技术法多样化,纹饰中大量使用团花、皮球花、过枝花,非常新颖独特。图案整体感强,规矩中富于变化,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清雍正青花瓷 - 款识



清雍正青花瓷清雍正青花提梁壶

雍正青花的款识主要是在器物底足内写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其次是六字篆书款和四字篆书款。四字楷书款少。从故宫博物院藏品看,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书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写楷书款,个别也写篆书款。仿明代款识有“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但也有仿明代器物写清朝官款,有的写仿款,有的不写款,对于这种不写年款的仿品要仔细研究分析,如仿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就有这三种情况。另外比较特殊的是青花四连瓶,在每一个瓶底分写一字,加在一起正好是“雍正年制”四字款。青花六连瓶是在中间小瓶的足内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雍正本朝官款一般字体清晰、秀丽、工整,是典型的宋体小楷,字与字之间排列要比康熙官款紧密得多。



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与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阁制”、“敬恩堂”、“椒声馆”、“庆宜堂”、“养和堂”、“燕喜堂”、“立本堂”等。



清雍正青花瓷 - 评价

清雍正青花瓷

清雍正青花樊红云龙大盘



清雍正青花瓷清雍正釉下三色瓶

清雍正釉下三色瓶

雍正帝当朝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从景德镇青花瓷器看,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



雍正官窑青花瓷的胎子坚致洁白,非常细润,胎体轻薄,修胎非常规整,造型俊秀。仿明永乐、成化两朝的瓷器釉面洁白光润,仿明宣德朝的瓷器则为橘皮釉,釉面闪青,仿明嘉靖、万历两朝的瓷器釉面是亮青釉。此时青花纹饰的总体风格是清秀雅致,常见的纹饰有皮球花、过枝花、过墙龙、八桃、蝠桃等。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文字中有用梵文装饰的,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满饰器面,也是此时独有。总体看,雍正青花构图疏朗,简洁明快,人物面目洁秀,花卉则细腻纤巧。



雍正青花瓷器造型很多,除仿永乐、宣德等前朝的器型,还有一些具有当朝风格的器型,这时盘、碗的口面、底足都比较大(在清代一朝中,只有雍正、道光时的盘和碗有这一特点)。雍正青花瓷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雍正青花官窑瓷器的款,字体基本一样,应是一人所写,楷款、篆款全有,字体洁秀规矩,六字二行、三行款都有。双圈画得很规矩,几乎看不出起落笔。



清雍正青花瓷 - 特色分析

雍正在位13年,所烧制的青花瓷的数量有限,物以稀为贵,因此雍正青花瓷极具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雍正青花瓷器的基本特点:





清雍正青花瓷仿清雍正青花花浇

(1)在工艺上,雍正青花瓷的成就极高,讲究精工细琢,露胎处洁白细润,没有窑红出现,整个器物看上去很柔和。由于当时工艺水平极高,后代作伪者很难仿制出与其媲美的青花瓷,因此只要仔细观察青花的做工是否精细,就能辨别其真伪。

(2)在色泽上,雍正青花瓷色调浅淡,由于呈色不稳定,青花有晕散现象,而伪造的青花瓷往往通体一色,没有浓淡层次的变化和晕散现象,在鉴定时应注意辨别。

(3)在纹饰上,雍正青花瓷线条纤细而圆柔,纹饰内容主要有折枝花果、缠枝花卉、八仙、双喜字图案等;人物画有麒麟送子、福寿三星等并以男性为多,琴棋书画则以女性居多。从雍正早期开始,这些图案在整个青花瓷体上所占的面积逐步缩小,这是雍正青花瓷在纹饰鉴定上的重要特征。

(4)在胎釉造型上,从雍正开始,青花瓷的胎体开始变薄,且厚薄均匀;胎质洁白莹润,胎釉结合良好,釉汁滋润,光泽度好。雍正青花瓷的器型多继承康熙时代的造型特点,新品种很少,另外,雍正时期的碗和盘都是大圈足,鉴定时要注意这些特点。



清雍正青花瓷 - 真伪鉴别



清雍正青花瓷清代雍正青花瓷罐

鉴别清雍正青花瓷与后仿品

清雍正青花瓷有多种色调同时并存,有的发色浅淡而深沉,略有晕散;有的发色灰暗,但呈色稳定,色泽深浅不一;有的发色青翠,色调鲜艳而稳定;有的发色晕散,仿明宣德青花色调。胎体坚致、洁白、细腻,釉面呈青色,表面呈现橘皮纹。雍正官窑青花有书“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即后代仿前代官窑年号的;其余都书“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少数书三行六字篆书青花款。



近现代仿雍正青花瓷品种很多,常见的器型有双耳瓶、双耳扁瓶。但青花颜色不如雍正青花厚重,雍正青花略有晕散,而仿品没有。另外,雍正青花面多呈橘皮纹状,而仿品没有这一特征,这是区别雍正青花真伪的重要标志。



张浦生谈《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

张浦生谈《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http://www.douban.com/note/81066258/


2010-07-17 19:15:49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

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芝麻酱口、康熙都有。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梵文扁长,图案化。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乾隆色鲜,康熙青灰。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后期开始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

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乾隆鲜丽纯真。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乾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五.嘉庆以后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线条生硬。瓶罐有饰耳的制作方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新的品种有:青花邓罩、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

3.胎釉:胎质细致而脆,密度不强,硬度不够。釉色细薄,不够滋润。道光时釉面有波浪纹、不平整,光绪时部分有桔皮纹。

4.青花:发色鲜艳少,白洋闪灰多,个别闪灰褐色。总的特点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较薄。出现洋蓝,呈色漂浮刺目。

5.纹饰:不够精细。吉祥图案流行,勾莲图的盘碗较多,福禄寿三星图,始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增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还有五福捧寿(团寿字)。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起,意为瓜迭绵绵。还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嘉道时楷篆两用,咸丰后多为楷书。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丰时蝙桃各一,咸丰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以后有百结。                        

苏麻离青主要特征(二)

鉴定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


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1.靛蓝

永、宣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
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

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2.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


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3.结晶斑。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

4.浓艳。为呈色靛蓝浓艳,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蓝中微泛紫或紫色较明显;结晶斑少见,且多呈褐色,不见浓黑色者;浓淡色阶明显,有明显晶莹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浊状,但仍显晶莹。这种呈色,以故宫所藏并于现在展出的永乐狮球款及花心款两件压手杯最具代表性。学界多认为这是永乐也包括宣德在内的“细路活儿”。颇有道理。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载:“永乐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说明这种呈色正是时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烧成。

目前,景德镇仿永乐、宣德青花多以此为蓝本,但其与真品相比,相差实在是太远,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不论。

5.淡雅。以故宫藏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和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较具代表性,其呈色特征是:色泽淡雅,蓝中泛紫,或呈浅天蓝色,不含紫色;晕散情况较轻或不甚明显;不见结晶斑。因此,有专家认为这是以



耿宝昌谈《陶瓷鉴定小常识》(三)

鉴定古陶瓷除了要掌握有丰富的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历史的相关知识外,还要有长期“摸爬滚打”出来的“眼力”。简单说,鉴定古陶瓷,要从造型、纹饰、胎质、釉色、款识五方面下手:

一看造型。造型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该件古陶瓷器物所作时代的社会审美需求和技术工艺水平、官窑器还能反映出皇帝的个人喜好。这些特点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固定的,在掌握了各时代陶瓷器的品种类别和时代风貌的同时,要研究造型的古朴、华丽、秀美、敦实等风格,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分辨真伪了。观察造型时,要细致认真,从器口、颈、腹、底、足、耳、柄、流到器内壁,器物各部分的比例大小等知识熟记,则对鉴定大有裨益。

二看纹饰。纹饰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如成化斗彩纹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着单衣。这些细部微妙的纹饰的特征,往往被仿者忽视,成为鉴别真伪的证据。施彩上,时代特征更是鲜明。用黑彩勾轮廓线始于明正德,粉彩出现于清康熙中晚期,明代绿彩多发黄绿色,清晚期彩瓷出现雪青色等等。纹饰的笔法上,明永乐时期的纤细,明晚期的勾勒填涂,清康熙有披麻皴法绘出的重峦叠嶂、远近疏密,雍正时的笔触纤柔,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三看胎质。先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陶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序。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呈肉红色,而清代民国的仿品则发青白色。康熙器胎质的纯净,细腻和坚硬,清末民国仿品也很难做出。体轻质软的浆胎也是清初才开始盛行的。元明以来胎体足部所呈现出的火石红,年代越早越凝重,到了乾隆初年基本就消失了。

四看釉色。釉是陶瓷器的外衣,观察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注、疏密程度等数据,都要牢记于心。如明宣德桔皮釉与清雍正、晚清、民国后仿器的小波浪纹釉面之间的差别,清早期釉面上的蛤蜊光、彩晕和民国新仿品釉面火光之间的差别等等。这些不自然的旧光泽绝无古瓷陈年日久而成的“酥光”现象。而各时代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与疏松及浓缩或者积釉等现象的出现,比如宣德釉面的棕眼、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集等都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

五看款识。首先要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真品反复琢磨字体结构、排列形式、落款位置以及款字色泽等,从中得出规律。

总之,在鉴定陶瓷器时,以上五点缺一不可,需相互结合。如孙瀛洲先生讲“耳、目、手三者并用”,即用眼来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用手摩挲别其粗细,手指轻叩听其声响。不能只满足于局部特征的符合而不计其它,或只看器表不看器里,或只观釉色不问胎质,都是很片面的。所以,在鉴定中,造型、纹饰、胎质、釉色及至款识都要同时观察应用,才能收到全面一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