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包漿寶光的產生──關鍵的毛氈結構

 http://blog.sina.com.tw/alexchuit/article.php?pbgid=99354&entryid=594434

玉,在中國人的心中,自古以來便是高貴和純潔的象徵,因此幾乎只要是東方人,上了一定的年紀,幾乎沒有不愛玉的,即使對玉沒有特別的收藏嗜好,但一提到「玉」,心裡總是會泛起一種莫名的情愫。

如果有幸覓得一方久已心儀的美玉,那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福分。


俗諺說「黃金有價玉無價」,玉的高貴自然不在話下,特別是這二年,一塊上好的和闐美玉,每公克的價格是黃金的30~40倍,可就對這句俗諺有戚戚焉之感了。玉的美麗,不像鑽石白金那樣給人冰冷的感受,卻也不像象牙、琥珀蜜蠟那般必須小心呵護,稍有不慎即泛黃內裂,玉的獨特之處,乃是與人親近產生互動之後更益美麗、潤澤,好像有靈性一般,故有「玉養人、人養玉」之說。




  所謂的「養玉」,講的不只是對玉的清潔及保養,還必須將她貼身而藏盤,使她脫胎換骨,化蛹為蝶。接下來,我們便簡單地談談如何養玉、盤玉。



包漿寶光的產生──關鍵的毛氈結構



  《天工開物》上說,和闐玉是吸收月光精華而成的靈石,具有靈性,透過盤戴吸收人的習氣、體溫和油脂而相得益輝,變得越來越光潤、活了起來;也有人的玉越盤越髒、越戴越黯淡,因此認為自己的「氣」或「磁場」不好,實際上往往是因為所配戴者非和闐玉,或是盤玉技巧錯誤而造成。



  和闐玉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辨識特徵,就礦物學上來講,即是「毛氈狀隱晶質變晶結構」。所謂的「毛氈狀隱晶質變晶結構」,是一種極細的纖維狀透閃石單晶交織,粒度在光學顯微鏡下無法分清其輪廓,就像一塊羊毛氈毯一樣交錯而成,而其他的透閃石玉石如俄羅斯玉、青海玉、韓國玉等在顯微鏡下則呈現柱狀、羽毛狀、粒狀的結構。和闐玉這種細膩的毛氈狀結構決定了她許多優良的特性,包括了硬度、密度等,而「包漿」的產生也拜此結構所賜--和闐玉經過了長時間的盤玩之後,在玉的表面上會形成一種緻密的氧化膜,就是所謂的「包漿」。包漿會隨著時間而逐漸增厚,

其最主要的成份,是來自人體皮膚、布料、毛髮上的「角蛋白」,而並非許多人誤解的油脂、汗水等,而和闐玉細膩的毛氈結晶結構,阻隔了外界的髒汙,而巧妙的將角蛋白保留在玉的表面,隨著歲月而豐盈。具有「包漿」的玉器,上手溫潤,觸手生溫,細而不滑,且能夠對光線產生漫射,產生一種獨特的柔和內斂的光澤,俗稱「寶光」。「


寶光」是一種溫潤不蒼白、典雅不張揚的光澤,很符合中國儒家文化中君子「曖曖內含光」的特質,如同一個有才德的君子,光芒內斂,只求內在充實,不求表面的虛榮。而其他透閃石系的玉石,如俄羅斯玉、青海玉、韓國玉等,因不具備毛氈狀結構的結構,因此在玉表面上無法保留角蛋白而不會產生包漿,相反的還因其柱狀、羽毛狀、粒狀的結構,容易使雜質、汙垢「卡」在玉器表面,因此才會越盤越髒、越戴越黯淡,不如和闐玉隨著時間而更顯美麗。



養玉前的準備:清潔玉器



  一塊和闐玉上手之後,無論新玉、老玉,首先最重要的便是清潔的工夫,同時也是盤玉前的準備工作,有的人喜歡保留玉器上的污垢,好像古玉就是這樣,那才有古舊感,那才證明是古玉。其實新東西就是新東西,老東西看的是玉質、做工、紋飾等多方面的因素,不是有古舊感就是古玉,很多仿古的新玉,反而會故意將玉弄得髒髒的,甚至在細縫處塗上膠水,再埋在土中,刻意營造舊感,讓人哭笑不得。



  清潔玉的方法很簡單,一塊玉器到手之後,準備一盆熱開水,將玉器徐徐放入熱水中浸泡至自然放涼,在過程中,如果玉本身經過染色或化學處理,自然會原形畢露,產生化學藥劑的氣味,染色部分會有脫色的現象。而新作的玉器,往往為了增加光澤使得賣相好看,在表面會打上一層薄薄的蠟,在泡熱水的過程中,蠟受熱而軟化熔解而飄於水面之上。如此反覆三四次,在過程中也可用軟毛刷沾些中性的肥皂水清除污垢、油脂;一般玉戴久了,難免也會沾上油脂、汙垢,也可以用此法來達到清潔的目的,建議可以每月清潔一次。



  如果泡熱開水嫌不過癮,還可以將玉放在盆中,表面灑上小蘇打粉,再用熱開水往上一澆達到更徹底的清潔,這種方法是博物館常用的清潔方法,實際上不用擔心小蘇打粉的鹼性會破壞玉質結構,但會破壞玉表面、好不容易形成的「包漿」,因此一般博物館利用此法清潔玉器之後,需要另外打蠟維持光澤以利陳列展示,在個人玩玉上筆者倒不建議此法。



盤玉的方法



  盤玉主要有「文盤」和「武盤」之分。所謂的「文盤」,就是藏玉在身,通過長時間的佩戴、把玩達到養玉的目的。文盤不會傷及玉器,但效果甚微,往往非三五年不能奏效。而「武盤」則是借助外力盤養,譬如使用乾淨的布料不斷磨擦玉器,使之快速累積包漿,同時就古玉而言,透過盤玉產生的溫度使玉中的土氣迅速逼出,恢復晶瑩潤澤。



  「文盤」大抵上不用講,就是戴在身上,讓時間來成就寶光,平常只要注意清潔即可。而「武盤」的方法,可以用毛鬃刷、也可以用乾淨的布擦拭,我個人最常用的方法,是選條不容易掉色的珠寶繩(就是用來打中國結的那種),繫在玉的一端,掛於外褲與內褲之間,隨著走路活動時候自然摩擦而達到盤玉的目的,與皮膚接觸也沒關係,注意衛生就好。閒暇看電視或無聊的時候,便拿在手上盤玩,或可以找塊乾淨的布料包盤,我個人使用過蠶絲手絹盤擦,擦出來的光澤非常細緻有如珠光,十分美麗,但離開絲絹改以手盤之後,又喪失了珠光之感,可見得與角蛋白的種類有關,因此若能以獸皮、羊毛氈應也有不錯的效果。我比較不建議使用豬鬃、馬鬃刷等來刷玉,雖然在短時間內可產生光澤,但其光澤銳利、不溫潤,與寶光有很大區別,就是俗稱的「賊光」。



  另外,還有所謂的「意盤」,就是觀想玉的美德,並從玉的美德中提升養自身的品性,時間久了自然便可達到人玉合一的境界。如此說來,與其說是人養玉,倒不如說是玉養人了。

教你如何盘玉玩玉识玉鉴玉

教你如何盘玉玩玉识玉鉴玉




 http://za19820515.blog.163.com/blog/static/54900603200829114144345/




许多古玉鉴藏家对古玉的盘玩,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留下了许多心得。他们认为盘玩古玉,首先是“四到”,即眼到、手到、嘴到、鼻子到.近器 眼到,就是拿到一块玉器,首先看它的材料、器型、纹饰、雕工和沁色,经综合分析后,初步认定它的真伪;



手到,就是采用各种方法对初步认定的玉器加以检验,用手感觉玉的重量,用小刀刻玉检验玉的硬度(刚出土的高古玉器不能用小刀检验),来推断玉的材料;



嘴到,是一种十分不卫生的方法,据说古人比较喜欢用,就是用舌头舔玉,古玉是发粘的,有些刚出土的小玉件甚至粘在舌头上掉不下来;



鼻子到,就是用鼻子闻,方法是用开水泡玉,趁热拿出来在鼻子下闻,刘大同在《古玉辨》中介绍说:“若尸水所沁,即带臭气;碱水所沁,即带腥气;土沁者,多土锈气;铜沁者,多铜臭气。”有了这些气味一般说有可能就是古玉。如果闻到的是刺鼻的化学气味那就绝对是伪古玉无疑;



还有一些民间的方法,诸如开水泡玉。此方法除了能使玉器变热,使内中的气味易于挥发外,还能提供另一种鉴别古玉的办法,那就是“出灰”。“出灰”是古玉的一种标志,凡是出土的古玉,用滚水一泡并趁热取出凉干,在其雕玉处,有时是整个玉,特别是沁色重的地方会有一层白灰。清人刘心瑶在《玉纪补》中特别强调:“凡系土斑盘化(受浸蚀之意)之玉,以滚水泡煮,其斑鱼处必有白土泛出。”而新仿伪古玉就没有这种现象。


与滚水泡玉使之“出灰”有着异曲同玉的办法,就是用冷水浸玉。据说用泉水或井水要比自来水好,特别是农历三月份的泉水、并水被称为“桃花水”,浸玉更为理想。

将玉放入水浸泡一两天,真古玉就会“分泌”出一种既稠又粘的液体,受沁重的地方更浓,用手捏摸,好像是抓泥鳅,滑腻异常,取出来凉干,玉表面也是一层白灰。而没有入过土的传世古玉、新玉和伪古玉则没有发粘的现象。(关于这一点,滨鹤纪本人已经做过N次试验,亲身经历确实如书所言丝毫不差。在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种粘液万不可擦拭掉,应该将古玉放到阴凉通风处等其自然干透再做收存。

还需提到的一点是,以滨鹤纪本人的切身经验,此方法可总结为“只要有‘吐灰’现象尤其此现象明显者基本可确定其为真古玉,但是老玉新工者不在此参考范围内。没有‘吐灰’现象者也不能就定为伪古玉,因为也有一些小件的高古玉‘吐灰’现象不很明显甚至几乎没有,如果这样的话就应该具体情况结合多方面的鉴定方法来具体判断,以做出更为精确的鉴定结果,万不可因为某一点的不符而与真古玉擦肩错过。”)



古玉由于长眠地下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受湿度和地热的影响往往会变软,刚出土的时候如果放置的姿势不好,古玉就会变形。这时的古玉不能马上就盘,需佩带在身边,用体温养一段时间,使之逐渐恢复玉性后方可盘玩。盘玩有“文盘”、“武盘”和“意盘”三种。



“文盘”,就是将玉佩在身上,用人气养玉,使玉慢慢吐出原先在土中浸蚀进去的杂质,这要米多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玉通透起来。这种“盘”,适用于小的玉件。大的玉件就要“武盘”。



“武盘”,就是雇请多人先用旧白布,后用新白布,昼夜不停的摩擦古玉,让其发热,逐渐吐出玉中的杂质,这样也要好多年才能使玉变得通造起来。“武盘”也可以用用水煮、趁热用棕老虎(一种用棕捆札而成的圆刷)猛擦。但”武盘”容易伤玉,盘时须看火候,过与不及,均于玉有伤,不如人气养之为佳。



“意盘”,就是时不时地将玉握在手上,一边盘玩,一边想象着玉的种种美德,与之心灵相通,使玉吐出杂质,变得通透起来,这种办法也要经过许多年。



如果古玉最终被盘握得晶莹通透,像宝石一样了,那就是”脱胎”,就如羽化登仙而脱去了凡胎,是盘玩白玉的最高境界。但是、古玉能盘“脱胎”,除了盘功之外,还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玉质、沁色、人土的时间、出土的地点等等,并不是所有的古玉都能盘“脱胎”。不过有一点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盘变”。可以说真古玉都会有“盘变”现象,只是变化有大小而已。伪古玉则绝对不会有“盘变”现象。



总之,只要是真古玉,经过盘玩,玉会由”生”变“熟”,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正如清人刘心瑶《玉纪》所云:“至其始终,颜色时聚时散、变化多端、竟似晴云舒卷,幻化无穷,令人莫测,亦莫知其所以然也。”这也正是人们喜爱盘玩出土古玉的原因吧。



收藏如何盘玉

收藏如何盘玉

http://art.taocang.com/art/yuzs/74501.htm

新疆和田玉籽料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他的形状、皮色自然天成,非常适合贴身把玩,玩玉之道重在盘玉,盘玉是玩玉的基本功。

在盘玉之前,要先了解物件本身的特质,当然首选是料子必须要对,其次玉质要好。不对料的玉器再如何用心,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比如俄罗斯、青海料越盘越干,色调变化不明显。好料,也就是俗称的和田籽玉盘出来的感觉自然比山玉要好的多,尤其是带皮色的料子,在盘玩过程中的微妙变化乐趣无穷,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为了让玉友切身体会盘玉的乐趣,我精选了一批皮色盘料,形状、皮色很有特点,相信短时间盘玩就可以起变化,同时以下是我的盘玉过程,与同好交流分享:



一.玉件到手,先用常温清水浸泡2-3个小时(待表面附着物软化),然后用牙刷刷洗干净,再放入热水(新玉约70、80度左右)中浸泡,

浸泡到热水与玉慢慢自然冷却,通常我都会置于空气不流通的保温场所,让热水徐徐冷却。也籍此让玉的毛细孔得到充分的舒张,将内部污垢吐干净。如此进行约3个循环,之后大约每3个月到半年进行1次,夏季则约1到2个月进行1次。



二.第二天开始盘玩,首先选条中国结的绳子(注意要买好的,不易掉色的绳子),将玉件绑在腰际“内外裤“之间(请注意不让玉器直接接触肌肤),闲暇时可拿在手上盘玩,但记得手是干净的。还有平时千万记得不要把玉器放在脸上和鼻子上去抹油(经常见到),那油可不是所谓的玉的滋养液哦,反而适得其反会将玉门(毛细孔)封死,使盘出来的玉光泽显得很闷。还有我也不用猪鬃刷,因为刷出来的包浆感觉会带有贼光


在此建议平常可用柔软的”白色纯棉“长毛巾盘,但不宜使用染色布或或化纤性质的硬布料擦拭。



三.在夏季经1个星期(冬季2-3个星期)盘玩后,每天晚上洗澡时用温清水(约40度),先浸泡一段时间再刷洗干净请注意千万避免与肥皂直接接触,之后就只要常保持玉件的清洁即可。如方便也可常洗刷,众所周知,汗液带有盐分、挥发性脂肪酸及尿素等。玉件接触太多的汗,佩戴后又不即刻清理干净,时间一长玉件便会受到侵蚀,外层受损,影响原有的光泽度。尤其是白玉,更忌汗和油脂。白玉若过多接触汗液则容易变成淡黄色,不再纯白如脂。



请注意玉最忌讳以下物质――香水、化学剂、肥皂和人体汗液经过一段时间的盘玩,玉件本身的质地会渐渐地显露出来,好的玉温润有余,灵气十足,皮色越玩越亮越鲜艳,且会越看越赏心悦目!那种感受决非笔墨与言语所能形容,个中滋味,只能请玉友经由本身的经历,在盘玩的整个过程慢慢体会其中乐趣了。





1234567890白玉煙嘴

買到真玉已經很難了,買到古玉更難

啞舍文物 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405巷24號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1234567890大凡元代至明中期,其色澤較深重呈磚紅色,通稱火石紅或窯紅。

http://www.artcave.com.tw/imagebook/epaperhtm/epaper46.htm




火石紅為古瓷胎釉之間表現出的一種特殊現象。


在元明清官、民窯瓷器中此一現象多有存在。

在所有器型的露胎處與足底(釉與圈足亦或蓋與邊沿之露胎處)在胎釉之間產生的顏色。   


  大凡元代至明中期,其色澤較深重呈磚紅色,通稱火石紅或窯紅。

在民國以後即電窯、燃氣窯成立以後已慢慢消失.

火石紅、窯紅、黃溢、窯黏都是形容元、明、清三朝瓷器胎釉之間的一種特徵表現.

我們可以知道火石紅的濃度與紅度都是漸漸淺淡.越接近現代其表現越弱.雖然火石紅在古瓷中並不是一定有的表現.卻又在瓷器鑒定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佐證、依據作用!

所以歷代古瓷鑒定名家以[多有]來形容.意即大多數古瓷有火石紅的表現.也偶見無火石紅的少數例子.因此此一現象不是絕對的.所以用[多有]來形容!




  火石紅的形成說法各不相同.至今沒有統一定論.一說是景德鎮窯瓷土特有的礦物成份的一價鐵在高溫中還原成二價鐵而呈現紅色.一說是當時墊在圈足處的草木燃燒後的附著顏色.


又有說火石紅隨年代越近現代而淺淡.是因為當時瓷土開採的越早越接近地表.是表土中富含的有機物氧化後出現的顏色.


隨著瓷土的越挖越深層.逐漸減少了有機物的含量!一說是只有以燃柴能才出現的顏色.雖然各家說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火石紅其顏色與紅度是隨著年代越接近近代其表現則趨於淺淡.並且在器物越大胎體厚重時表現越強烈.如大瓶、大罐、大盤.


縱關此一紅度的表現相當具有彈性,在元至早明時期其火石紅較為穩定並表現的比較具體,其紅度也較濃重


在成化期間則淺淡,紅度下降呈琵琶黃色


嘉萬之間又較為明顯,但已不若永宣濃重


康雍時又若成化朝時。至於乾嘉時器物大小明顯區隔。同光時官窯器物底足更則偶見黃溢,但已可稱為窯黏了!






  其間又以[黃溢]來形容其顏色與表現.亦甚為貼切.其色淺黃.似由胎骨中溢出.此一表現為由內而外的溢出.

以十倍放大鏡下觀察.此種存在於露胎處的琵琶黃色正是由胎上晶瑩的窯黏由內而外自然溢出的表現。






然而大件器物往往會以紅度較高的磚紅色表現在整個露胎底部.亦或在胎釉之間形成一條特有的玄線隨足底器型而走.


也會產生在瓶口內部以裏或是施釉不足之處.











  由於火石紅是鑒定古瓷至為重要的鑒別項目之一。


所以歷朝皆有仿品。


尤以晚清民國時最為盛行。
亦有清仿明、民國仿明清、現代仿古。

唯其差別仍是以[不自然]為破綻。

一般民國至近代仿品多會在胎釉之間[染]色,
或是刻意在胎足之間上火石紅釉[燒]上一層黃溢,
再將器物足底打磨以亂真。
隨其器物造形與年代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需要,


但其表現僵化色澤不
缺乏真品油潤黏稠感,
也不能出現自然的、由內而外的表現。


大凡現今高端彷古贗品,都已十分注重火石紅的工序。

更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一級仿古早已突破火石紅的燒造難度,單憑火石紅在現今高仿品眾多的年代已難以區別真偽,


仍需要以古瓷的全面表現作為鑒別的準則。不斷上手真品,並在胎、釉、型、發色、畫工、款識與時代風格上全專案的研究,進而綜合出通達的鑒賞能力!









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盛极于南宋晚期

http://www.hudong.com/wiki/%E5%A4%A7%E7%AA%91%E9%BE%99%E6%B3%89%E7%AA%91%E9%81%97%E5%9D%80


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盛极于南宋晚期,北宋至南宋初年,主要生产盘、碗、壶等日用品,制作工整,普遍使用刻花,并辅以蓖点纹、蓖划纹及波浪纹、云纹等,釉层比较薄,
釉色青中泛黄。


到了南宋中期,出现了炉、瓶、渣斗、塑像等物,且每种器物又有多种式样,装饰以刻花为主,碗内刻云纹的较多,釉层晶亮透明,已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瓷器是龙泉青瓷的最为有名的产品,约始创于南宋晚期。釉层丰厚滋润,色泽晶莹,特别是梅子青,色调可与翡翠相媲美。此期器物的造型更加多样化,而且还出现了模仿玉器的琮,模仿铜器的鬲、觚、觯、投壶等,说明龙泉窑的青瓷已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喜爱。



龙泉窑发展至元代,开始较多的烧制大件品物,这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各地制瓷业的兴起,特别是景德镇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技工纷纷迁走,另行建窑,龙泉窑开始走向衰落。


  

大窑龙泉窑遗址 - 产品  

大窑龙泉窑遗址出土文物北宋早期有五管瓶、双耳瓶、执壶、碗、盘、洗等,白胎青釉,装饰使用纤细的划花。

北宋中晚期产品以碗、盘为主,另有瓶、罐、钵和执壶等。灰胎,青黄色釉。普遍使用刻划花,纹饰有水波、云纹、莲瓣、牡丹、焦叶、篦纹等。

南宋前期,除继续生产上述产品外,出现了炉、渣斗、塑像等新器形,而且每种器物又有多种式样。装饰仍以刻划花为主,其中碗盘内常刻莲花、荷叶,有的花口碗内刻云纹,内底印阴文“河滨遗范”或“金玉满堂”。这时的瓷器胎体厚重,圈足宽矮,青釉,釉色透明匀净。

南宋后期,是龙泉窑艺术成就的高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功地烧造出薄胎厚釉青瓷。其中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是它的代表作。胎色可分为白胎和黑胎二类,白胎居多,黑胎较少,黑胎青瓷系仿南宋官窑的产品。器物造型此时更丰富多样,甚至出现了仿玉器的琮,仿青铜器的鬲、觚、觯、投壶等。


元代龙泉窑生产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器型和装饰有新的创造,产品渐趋厚重,釉层较薄,呈青色,生产了大量大型瓷器,有高达 1米左右的花瓶和口径达60余厘米的瓷盘,这标志着当时制瓷技术的新成就。装饰手法繁多,出现了点彩、印花和镂刻等新的作法。花纹题材广泛,不少器物上印有八思巴文以及福、禄、吉、吉祥等字。明代中叶以后,生产规模小,产品胎粗釉薄,器形呆板,质量粗糙,青釉多浑浊、灰暗。[1]

大窑龙泉窑遗址 - 考古发掘情况

确认这个窑址是明代宫廷用瓷的产地。这次龙泉窑“大发现”,颠覆了此前“龙泉窑至明代已衰落”的说法,还原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业内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在学术上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泉市博物馆联合对龙泉大窑枫洞岩遗址进行了主动性的考古发掘。从2006年9月14号开始,此次发掘已开展了4个多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07年1月19-20日,在龙泉市召开了龙泉窑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对枫洞岩窑址发掘清理的遗迹和出土遗物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论证。



本次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清理出了一些重要的遗迹:计有窑炉遗迹8座(包括龙窑和馒头窑),房屋遗迹6座,储料池3座,辘轳坑2个,水沟13条,古代道路10条,古代石墙、匣钵墙21条。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瓷片、窑具和工具等,总数计有五十余吨,其中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有近万件。



专家认为,本次发掘清理出的重要遗迹,填补了陶瓷考古的某些空白。清理的龙窑保存基本完整,包括至少由7次叠压打破关系构成的一处龙窑,说明这处窑场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持续生产,反映了悠久的烧制历史。由于窑炉还保存有相当完整的火膛、炉栅、烟道、投柴孔、通风孔等部分,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的龙窑遗迹,窑的结构与以往南方地区发现的龙窑都有所不同,体现了龙泉青瓷生产的特殊工艺,为研究龙窑的发展和龙泉窑的烧成工艺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大窑龙泉窑遗址发掘现场专家认为,此次发掘揭露了明确的明代初年的地层。出土的遗物为人们重新认识明代龙泉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新的素材。发掘中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元代和明代地层堆积,有清楚的叠压关系。特别是由于地层中出土了多件纪年器物,可以明确地确定明代初年的地层,其中出土的大量器物从器类、器形、和装饰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对明代龙泉窑的认识。以往对明代龙泉窑的生产情况很不清楚,大多认为明代龙泉窑已经衰落,通过此次发掘,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明代龙泉窑的生产规模和水平,明代是龙泉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



此次考古发掘找到了龙泉窑在明代烧造宫廷用瓷的实物依据。

专家确定这处窑场的生产性质为:承接官府订货生产官用瓷器的窑场。本次发掘在明代初年的地层中出土了一批制作工整、纹样精细、釉色滋润、器形庞大的瓷器,其精美程度是以往龙泉窑瓷器中少见的。有大墩碗、菱口大盘、杯(高足杯、爵杯)等。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也异常丰富,装饰纹样中不仅有五爪龙纹,还有许多纹饰与景德镇御窑厂明初的官窑器物十分相似,根据文献记载,可以认定是来自中央政府的同一“制样”,是龙泉窑为官府和宫廷生产的器物。这样的器物在清宫旧藏中和明初南京城的某些遗迹和功臣墓葬中也有发现,还见于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宫和东非的古代遗址中,说明这类官用瓷器不仅供皇家使用,还用于官方的赏赐。这类官用瓷器的生产时间大体从洪武到宣德年间,也对文献中关于处州烧造宫廷用瓷的记载,作了很好的诠释。由于在同一原始地层中同时出土有官、民两类器物,结合文献记载,专家推断这处窑场应该是当地的著名窑场,承接了官府的订货,为明代中央政府生产官方用瓷。









龙泉青瓷哥窑梅子青笔洗598元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元明精品豐富龍泉青瓷發展史

元明精品豐富龍泉青瓷發展史



http://big5.huaxia.com/zt/zhwh/07-011/593728.html






2007-02-08 15:16:27 華夏經緯網

  昨日,記者從參與大窯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全過程的市博物館獲悉,此次發掘出土的大量明代青瓷瓷片器形豐富,品質上乘,將進一步豐富明代龍泉青瓷發展史。



  據介紹,此次出土的青瓷瓷片器型豐富,除碗、缽、盆、盤、洗、瓶、壺、爐、燈、鳥食罐等中的一般日用瓷器外,還有蓮口牡丹花紋大盤、鼓釘爐、三足花盆、爵杯、蓮瓣紋高足杯、方口福壽瓶、五龍紋盤殘片、“顧氏”印紋碗、“美酒飄香”蓋罐、執壺、童男童女塑像、“吉”字獅形小挂件、牡丹紋玉壺春瓶殘件、刻銘文窯具等,有的器型用途尚待研究確定。這些瓷片釉色瑩綠、製作精細、紋飾精美,是明代龍泉窯以往考古發掘調查中未曾有過的。



  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龍泉青瓷宋、元時期曾盛極一時,至明代逐漸衰落。有關專家認為,此次出土瓷片標明年款多為明朝永樂年間,這些瓷片從數量和品質上都再現了元明青瓷的輝煌,龍泉青瓷發展史將得到更為充實的補充。



  據悉,此次龍泉窯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將確定此次發掘的主要收穫和意義,探討明代龍泉窯的性質和生產方式,發掘清理遺跡的性質和意義,發掘出土元明時期瓷器的主要特徵,此次發掘出土器物與其他考古發現的比較,發掘清理遺跡的研究、保護、利用和建設等課題。







大瓷盤呈現青瓷世界之旅(圖) 直徑65釐米的大盤子。

有“官”字的瓷片是國寶

龍泉考古新發現 有望改寫中國陶瓷史

龍泉考古新發現 有望改寫中國陶瓷史



http://big5.huaxia.com/zt/zhwh/07-011/593712.html






2007-02-09 09:28:52 華夏經緯網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龍泉青瓷,因為中國東南部山區的一項考古發掘,“身世”發生了變化。




中國考古學家本月20日宣佈,作為中國青瓷的“集大成者”,中國龍泉青瓷的製造水準在明朝達到了第三次高峰。“這改變了以往考古界的一個判斷——認為龍泉青瓷在經歷了北宋、南宋兩次輝煌後,明朝時已經衰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蘋芳說。



這一結論的根據來自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和浙江省龍泉市博物館聯合進行的一次考古發掘。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間,他們對浙江省龍泉市境內的大窯楓洞岩遺址進行了主動性發掘。



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本次考古隊隊長沈岳明介紹,1600平方米的發掘現場出土了豐富的遺物,尤其是出土了多件紀年為明代初年的瓷器。其特點為製作工整、紋樣精細、釉色滋潤、器形龐大,精美程度是以往龍泉窯瓷器中少見的,不少瓷器的特徵還與明初景德鎮禦窯廠生產的官窯器物十分相似。“這些瓷器證明,明代的龍泉窯非常興盛。”徐蘋芳說。



結合文獻資料,考古學家們推斷,由於精湛的技藝,龍泉窯被明朝政府選中,開始燒造宮廷和官府使用的瓷器。除此之外,龍泉青瓷還走向了世界。“它被用於官方的賞賜,或者饋贈給外國使團,或者由中國使節帶去外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秦大樹說,“在土耳其托普卡比宮的收藏中,在非洲肯亞出土的中國瓷器裏,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



同時,本次出土的明代龍泉窯瓷器還為研究中國古代生產關係提供了例證。徐蘋芳說,在古代中國,宮廷要使用全國最好的瓷器,因此對其製作的要求十分嚴格。龍泉窯一直是一個民間窯,卻受到當時政府的青睞,按照統一規定的樣式、花紋去製作瓷器,有利於研究中國古代手工業形態從“民”到“官”的變化。



龍泉青瓷影響世界。”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說,被稱為“母親瓷”的青瓷是中國歷史最早的瓷器。龍泉青瓷則是中國晚期的代表品種。作品主要以獨創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著稱於世。世界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和個人都藏有中國古代龍泉青瓷。在國際藝術品拍賣會上,龍泉青瓷也屢屢拍出高價。



據悉,大窯楓洞岩遺址的考古發掘報告將於2008年出版。徐蘋芳說:“中國最早的青瓷——越窯瓷正在代表中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而作為中國青瓷的後期代表,龍泉青瓷在經過進一步研究後,也完全可能衝擊‘世界文化遺產’名號。”



記者:余靖靜 來源:經濟參考報




宋代龍泉青瓷鑒別

宋代龍泉青瓷鑒別


http://big5.huaxia.com/zt/zhwh/07-011/593623.html







2007-02-09 09:26:32 華夏經緯網

  青瓷之美,當推龍泉窯。它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渾厚如玉的釉色,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在青瓷家族中名列榜首,為世人所矚目。據文獻記載,早在800 多年前的南宋時期,龍泉窯青瓷就已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享譽海內外。從考古發掘資料證明:在國內,從內蒙古草原到雲南邊陲,從甘肅到沿海各地,都有龍泉青瓷出土;在國外,從東亞到南亞,從非洲到阿拉伯諸國,以及歐美國家,也相繼有龍泉瓷器出土的報告,可見其產量之大,傳播之廣,是其他青瓷所無法比擬的。特別是世界各大博物館裏,都有精美的龍泉青瓷的收藏與陳列。



  青瓷之美,龍泉瓷達到了巔峰。儘管甌窯青瓷曾被晉人譽為“縹瓷”,越窯青瓷被唐人稱作“秘色”、“如冰似玉”、“千峰翠色”,但其造型與釉色遠遠無法與龍泉窯青瓷媲美。只有龍泉窯才創造出青玉般的粉青和翡翠般的梅子青釉色,其釉色與質地之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巧奪天工的人造翠玉!今天,當我們擁有一片粉青或梅子青釉殘片時,無不為其柔和典雅,綠如翡翠的釉色所傾倒。



  由於龍泉青瓷聲名遠播,品質高,影響大,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歷代倣燒龍泉青瓷的問題,就目前調查所知,自南宋以來,國內外許多窯廠都倣燒過龍泉窯青瓷。在國內除浙江本地以外,廣東、江西、福建、湖南等省都有倣燒。在國外,有日本、泰國、北韓、敘利亞、埃及等國,直到今天,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仍在大量仿製宋元時期的龍泉青瓷。他們或為發掘古代高超的燒造工藝而在苦苦追求探索,或為利益驅使,制



  作贗。這些產品一旦流入市場,往往使初學者上當受騙;有時即使專家也一時受其蒙蔽,類此個例,時有所聞。



  龍泉青瓷在不同的時代出現的燒造工藝、胎釉變化、造型特徵,反映了龍泉青瓷從北宋的發展期,到南宋至元代的鼎盛期,以及明清的衰落期三個明顯的歷史發展軌跡。這裡首先談一談宋代龍泉青瓷鑒定與辨偽的手段。



  北宋龍泉瓷的特徵及鑒定



  前面已經談到,北宋以前的龍泉窯產品,無論燒造工藝、器型、釉色都是越窯瓷的翻版,因此,只能歸類到越窯範疇,是龍泉生產的越窯器。


而到了北宋的中晚期,儘管生產工藝、胎釉、紋飾等方面仍沒有超出越窯的藩籬,但在產品創新方面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成就。當時除了燒造一般的日用器皿盤、碗、盒、罐、執壺、盞托等外,梅瓶、多管瓶、盤口壺等獨具特色。



  這一時期的器物,胎料採用當地含硅和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因此坯體顯得較為厚重,給人以沉穩的感覺。胎色一般呈灰或淡灰色,釉較薄,釉色青中帶黃。這是由於當時使用的是石灰釉,所以高溫粘度較低,易流釉,釉面光澤感強。由於當時窯工們對還原氣氛的控制技術還掌握不好,使釉面普遍出現泛黃現象。刻劃花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裝飾,題材十分豐富,常見的有荷花、纏枝牡丹、焦葉紋、蓮瓣紋、水波紋、雲紋、波濤紋等。在技法上,根據題材的需要有直線、單線、雙線、斜線、蓖紋等。此外,為了使器型更加豐富多彩,在有的器物上盤築、粘貼、鏤雕等技法,如多管瓶、五葉瓶、盤口壺等都採用上述技法。多管瓶是從越窯多角瓶演變而來,“角”與“谷”在南方語言中諧音,“管”與“谷”又近諧音,因此,“五管”與“五穀”的解釋也就順理成章了。五管或多管瓶是盛放糧食的一種冥器,而多葉瓶或盤口瓶則是裝酒的,一般在北宋的墓葬中是成對的出現。



  鑒定北宋龍泉青瓷,要注意下列特徵:



1.早期青瓷施淡青色釉,有泛黃現象,其產地集中在龍泉金村和慶元上垟兩縣交界處的溪邊山坡上。

2.中晚期集中在大窯、金村、大白岸、慶元的上垟,麗水市的石牛等地,約有窯址30余處。

3.北宋中晚期,採用含硅和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施石灰釉,其特點高溫粘度比較低,容易流釉,釉層薄,釉面有光澤,由於燒窯技術和還原控制不好,使釉色出現泛黃現象。

4.紋飾特點:以刻畫花為主,碗、盤類多飾蓖紋、折扇紋,題材以蓮瓣、牡丹、菊花為主,紋飾之間以楞線分隔。楞線分單線、雙線。花葉一般用蓖紋作葉脈。

5.多管瓶、盤口壺、多葉瓶為這一時期的新產品。多管瓶、盤口壺壺蓋一般飾花苞鈕、花蒂鈕為主。多葉瓶蓋頂以雞、狗等動物作鈕為主。

6.在工藝上,北宋時期多用支釘支燒,器物多有支釘痕。到了北宋晚期開始採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

****************************************************

  南宋龍泉瓷的特徵及鑒定



  南宋龍泉窯可分為前期和中晚期兩個階段。前期,正是南宋政局動亂期。宋高宗趙構自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權後,到定都臨安(杭州)前後的10多年時間內,女真族仍沒有停止他們野蠻的掠奪戰爭。隨著金兵鐵騎的長驅直入,南宋政府選擇了唯一齣路-逃亡。於是從河南商丘至建康(南京)、揚州、杭州、紹興、寧波,直至入海至溫州、台州,最後返越州(紹興)、杭州。一路顛沛流離,風雲難測。朝廷如此,民間的動蕩更甚,此時生產力發展處於低谷。龍泉窯產品除了生產一些日用器皿及冥器,供當地民間使用以外,一如北宋時期。

如作為冥器的五管瓶、盤口壺等仍沿襲北宋末年舊制繼續生產,只從器型上稍加改進。如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時稍瘦,從肩部分成兩級,最後演變成一級,肩部凸起,器身光素無紋,蓋鈕以各種動物如雞、犬、鳥代替花苞鈕裝飾。胎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



  南宋中晚期,是龍泉青瓷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時,甌窯、越窯、婺州窯因資源枯竭等原因相繼衰落。而地處浙西南山區的龍泉有著豐富的瓷土和燃料,為發展瓷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南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鼓勵對外貿易,使龍泉青瓷生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據考古發掘證明,當時的龍泉及毗鄰地區,窯廠遍佈,除龍泉大窯、金村、溪口、安福等外,慶元縣的上垟,雲和縣的梓坊、水碓坑,遂昌縣的湖山,縉雲縣的大溪灘、碗窯山,以及泰順、文成、永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瓷窯體系。



  南宋初年,北方大批窯工“隨駕南來”,紛紛涌入浙江。這批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落戶龍泉,重操舊業,他們把北方的制瓷技術融合到龍泉青瓷的製作上;加上南宋官窯對龍泉窯的影響,使龍泉窯產品技藝大進,品質不斷提高。



  首先是坯料的改革。原先使用的坯料僅以瓷石一種拉坯成型,由於瓷石中氧化硅含量相當高(7%以上),所產瓷器胎骨厚重,嚴重影響其美觀程度。於是,匠師們採用瓷石和紫金土配成胎料,由於紫金土中含有較高的氧化鋁和氧化鐵,鋁的含量增加,抗彎度大大加強,製成薄胎瓷器,就能在高溫下不易變形,解決了笨重呆板的問題,使龍泉窯產品壁薄如紙,輕盈秀美。以嶄新的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



  如果說,龍泉窯在胎坯的改革中,解決了粗、重、笨的缺點,在品質上完成了一次飛躍的話,那麼在釉色的變革中,使它成為人見人愛的藝術品,創立了自己的品牌,為打開國際市場,併為皇室提供貢品打開了方便之門。



  龍泉窯原先使用的是一種含鈣量較高的石灰釉,它的特點是高溫下粘度較小,易流動,因此這類釉一般顯得比較薄而透明,光澤感強。而石灰鹼釉的特點是高溫粘度大,不易流動,這樣可使釉層施得更厚,使器物外觀更為飽滿。為了獲得最佳效果,匠師們還採取多次素燒、多次施釉的複雜工藝,使釉層變得更加豐厚,色澤更加沉穩。同時,匠師們還熟練地掌握了燒成溫度和還原氣氛,創造出青玉般的粉青釉和翡翠般的梅子青釉。



  考古發掘證明,龍泉窯在燒制工藝上完成了胎坯、釉色、多次素燒、多次施釉以及熟練掌握燒成溫度和還原氣氛等複雜工藝後,其產品結構也作了重大調整,一些以前不見的陳設、祭祀用器大批出爐,如鬲式爐、貫耳瓶、鳳耳瓶、魚耳瓶、八卦爐;文具用品中的筆筒、筆洗、筆架、水盂等,式樣新穎,品類繁多,作為冥器的多管瓶、盤口瓶等此時已不見,為堆塑龍瓶、虎瓶所代替。



  此時的龍泉窯因釉色優美造型別致,多數光素無紋。有刻劃花的器物其裝飾手法亦與北宋時期有明顯不同。此時盛行單面刻劃花,以刻為主。紋飾多樣,有蓮花、蓮瓣、荷葉、蕉葉、如意等;動物有鳳凰、飛雁、遊魚等。



  縱觀南宋龍泉窯青瓷,每一件器物都設計精妙,匠心獨運,造型端莊秀麗,釉色溫潤如玉。即使露胎,出筋,也刻意為之,做到一絲不茍,從不經意中見深意。造型與裝飾,露胎與釉色,互為關聯,自然流暢,妙然天成,表現了一代匠師高超的藝術造詣。



  值得一提的是,龍泉大窯、溪口曾生產過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兩種精美瓷器,尤其黑胎厚釉青瓷無論器型、釉色、胎骨都與郊壇下官窯瓷器非常相像。因此,藏界與理論界有人誤認為是郊壇下官窯器,有人則冠以“龍泉官窯”。筆者認為,這批所謂的“龍官”,其實是龍泉窯的倣官產品,它或許為滿足郊壇下官窯之不足,而上供朝廷;或許是朝廷大臣得不到官窯器而在龍泉倣燒。儘管這批倣官產品,由於在不同地點、不同胎釉、化學成分仍有差別外,其精美程度不亞於官窯器,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同時,白胎厚釉青瓷在燒造工藝上,不但採用了南宋官窯燒造技術,而且還有所創新。如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的紫金土,使胎色白中帶灰;圈足底部或佛像的臉、手等露胎處,呈紅色。釉色光潔滋潤,多數不開片。這些都是南宋龍泉窯的特徵。



  南宋的龍泉瓷有早期和中晚期的區別,在鑒定時要加以注意。



  鑒定南宋早期的龍泉瓷,必須注意:

1.坯料仍用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加上坯料淘洗後沒有認真搗練,胎質不夠緻密,有較多的氣孔。胎色呈灰或淺灰色。

2.釉仍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質感。

3.紋飾與北宋明顯不同,以刻花為主,劃花、蓖花少見。碗類出現葵口,有圖章式的文字,如"河濱遺范"、"金玉滿堂"等。

鑒定南宋中晚期的龍泉瓷,必須注意:


1.改進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摻入適量紫金土,使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彎度,高溫下不易變形,使胎坯變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點,使器物造型輕盈秀美。

2.改進了釉料的配方,由原來的石灰釉變成石灰鹼釉,使釉色出現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黃、蜜蠟、鵝皮黃、烏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呈色較深,墨綠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顏色。

3.器型豐富多彩,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燈盞、渣鬥、熏爐等。文具有筆筒、筆洗、水盂、筆架等,及多種倣古銅器、古玉器的瓶。這時期的新產品有堆塑龍瓶、虎瓶、琮式瓶、荷葉蓋罐、葫蘆瓶、五管瓶等。

4.由於改進了胎、釉的配方及燒造技術的提高,燒造出與南宋官窯相類似的黑胎厚釉瓷器及白胎厚釉瓷器。黑胎厚釉瓷器釉色深沉,開片,釉色透明,表面有浮光。白胎厚釉瓷器釉色淡雅,呈粉青、梅子青、豆青等色。

5. 此時的瓷器通體施釉,光色無紋,以釉色與造型取勝。

6.器物修胎講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細細一線的釉,燒成後出現朱紅色一圈細線,俗稱“硃砂底”,使青瓷顯得特有韻味。

7. 龍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盤口壺。

8.梅瓶(宋代稱作“徑瓶”,是一種貯酒器),北宋時期肩腹比較豐滿,器型較大,外壁刻纏枝花、蓮瓣。到南宋,梅瓶高度減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蓋倒扣瓶上(可作酒杯用)。

9.鬲式爐係倣商周銅鬲式樣,其肩與腹部的凸楞稱“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種裝飾。

10.一種用模子成形的水注、小罐、瓜型壺,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蓮瓣、雲紋、龍紋等紋飾的,多數為龍泉溪口窯所生產。



  總之,南宋龍泉青瓷,其造型淳樸、器底厚重,圈足寬而矮,紋飾以刻劃花為主,印花、貼花少見。紋飾多見雲紋、水波紋、遊魚,還印有“金玉滿堂”、“河濱遺范”等銘文。印花遊魚有單魚和雙魚,單魚時代稍早,雙魚為中期,兩魚同一方向者,一般要早于相向者。南宋晚期的蓮瓣紋較前期肥碩,瓣脊明顯清晰。



來源: 龍泉新聞網  







1234567890龍泉窯明代仍處發展高峰期

龍泉窯明代仍處發展高峰期


http://big5.huaxia.com/zt/zhwh/07-011/593615.html







2007-02-12 07:48:14 華夏經緯網

專家認為,此次大窯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昨日,來自海內外陶瓷考古專家在龍泉大窯楓洞岩窯遺址現場考察和論證的基礎上,確認這次大窯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突破。



業內專家確認,這次大窯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的一個重大突破證實了這個窯址是明代宮廷用瓷的一大產地。這一發現,顛覆了此前“龍泉窯至明代已衰落”的說法,還原了一段真實的歷史。通過此次發掘,讓人們重新認識了明代龍泉窯具有相當大的生產規模和較高工藝水準,證實了明代是龍泉窯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時期。專家認為,這一發現在學術上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大窯龍泉窯遺址是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窯遺址範圍內有126處窯址,從五代始燒至清代結束,貫穿各時代的全過程。該遺址歷史悠久,窯址密集,產品精美,堆積豐富,生產規模宏大,是其他窯係無法比擬的。



2005年,大窯龍泉窯遺址被列入國家100處重點大遺址。據專家介紹,龍泉市小梅鎮的大窯窯區是龍泉窯的起源地和中心產區,北宋時期制瓷業已相當繁榮。文獻記載,在南宋至元代的鼎盛時期,這裡“沿河十里,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是全國最大的制瓷中心,有著“瓷都”之稱。



這次考古發掘工作是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龍泉市博物館聯合進行的,對大窯龍泉窯楓洞岩窯遺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歷時4個多月,共發掘面積1600余平方米,揭露了一系列的作坊遺跡,出土了大量的窯具和瓷片標本,取得了重大成果。



本次發掘的大窯龍泉窯楓洞岩窯遺址燒成年代為元、明時期,出土的以噸計算的大量瓷器,為龍泉窯的分期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從這次考古發掘的出土遺物中發現,其中較多的為明代龍泉青瓷,尤其是發掘出一批像蓮口牡丹花紋大盤、三足花盆、爵杯、蓮瓣紋高足杯、方口福壽瓶、牡丹花紋梅瓶、五爪龍紋盤殘片等重要遺物。專家認為,這些瓷器具有製作工整、紋樣精細、釉色滋潤、器形龐大等特色,其精美程度是以往龍泉窯瓷器中少見的。





(記者 宋挺 洪汝鋒 來源《麗水日報》)







1234567890元末明初 龍泉窯青釉孔雀花果紋蓋罐

青釉孔雀花果紋蓋罐


http://big5.huaxia.com/zt/zhwh/07-011/593633.html







2007-02-13 10:15:14 華夏經緯網





元末明初 龍泉窯青釉孔雀花果紋蓋罐



說明:克裏斯帝拍賣公司2003年7月香港拍賣會

估價:30~40萬港幣成交價:358,500港幣 高37.5cm



元 龍泉窯青釉貼花龍紋大盤

http://big5.huaxia.com/zt/zhwh/07-011/593631.html

元 龍泉窯青釉貼花龍紋大盤


說明:華辰2003年秋季拍賣會。 直徑38釐米



  全盤內壁刻劃海水波濤紋配以盤心的貼花戲珠龍紋,在青色釉面的襯托下,形成青天碧海遊龍戲珠的動人場面。類似風格的貼花龍紋大盤,由於藝術效果強烈,在國內外博物收藏中,一向被視為元代龍泉窯中的重器。




浙江線上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 鬲式炉(薄釉品种)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58226&extra=page%3D1&page=1


高8cm 直径12.2cm

北宋"靖康之难",宋高宗赵构迁移东南,定都临安(今杭州)。于绍兴十三年,由皇家投资并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了"修内司官窑",并在杭州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南宋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宫廷及达官贵人所需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延续,历史上称之为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鬲式香炉(薄釉品种),高8cm.直径12.2cm.色为香灰黄,布满鳝血裂纹开片,折沿口处边因釉薄而露出灰褐色胎骨。釉中气泡密集如唾沫并参差匀布透亮如珠的气泡,呈“聚沫攒珠”状;层层釉中气泡核变已呈“癌化”(突显出黄褐、黑褐色的死气泡)。此为宋官窑主要特征,鳝血开片为宋官窑中的上品。

南宋官窑的胎土有褐、黑褐、灰、浅灰、深灰等色,炉足有柱形足、乳形足等。此炉当属南宋薄釉官窑之列(此炉为乳形足,足外是出土的红壤渗色;至于胎骨可细观炉沿口剥釉处即知)。而宋龙泉仿官窑的釉呈现厚釉的乳浊釉或玻璃釉,烧结温度感观比南宋官窑瓷明显要高,这是宋官与宋龙官的区别。而二者气泡更是迥然不同,南宋龙官是乌泥胎(偶也有白胎),釉比南宋薄釉官窑厚,烧结温度明显要高;20倍放大镜下,气泡与南宋龙泉窑一样,似鱼籽状密布;而南宋官窑在20倍放大镜下呈现“聚沫攒珠”状分布,高倍放大镜下呈现藕粉汤糊状,褐、黑色死气泡疏朗分布各釉层。

南宋官窑,釉有厚薄之分,厚釉纯正沉凝,腻润似玉;薄釉柔和光亮,透润似胶。此炉当属南宋官窑薄釉品种。只有当你亲手揣摩并细研深究,或自己拥有,与其长期会晤、交流,日久便深谙其内涵,此件鬲式香炉大气浑厚,端庄古朴,具有摄人心魄的庙堂之风,让人爱不释手。



2010年8月25日 <<收藏快报>>

中国收藏家协会.羊虹

南宋官窑 鬲式香炉(薄釉品种)






南宋官窑 鬲式炉(薄釉品种)

高8cm 直径12.2cm

北宋"靖康之难",宋高宗赵构迁移东南,定都临安(今杭州)。于绍兴十三年,由皇家投资并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了"修内司官窑",并在杭州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南宋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宫廷及达官贵人所需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延续,历史上称之为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鬲式香炉(薄釉品种),高8cm.直径12.2cm.色为香灰黄,布满鳝血裂纹开片,折沿口处边因釉薄而露出灰褐色胎骨。釉中气泡密集如唾沫并参差匀布透亮如珠的气泡,呈“聚沫攒珠”状;层层釉中气泡核变已呈“癌化”(突显出黄褐、黑褐色的死气泡)。此为宋官窑主要特征,鳝血开片为宋官窑中的上品。

南宋官窑的胎土有褐、黑褐、灰、浅灰、深灰等色,炉足有柱形足、乳形足等。此炉当属南宋薄釉官窑之列(此炉为乳形足,足外是出土的红壤渗色;至于胎骨可细观炉沿口剥釉处即知)。而宋龙泉仿官窑的釉呈现厚釉的乳浊釉或玻璃釉,烧结温度感观比南宋官窑瓷明显要高,这是宋官与宋龙官的区别。而二者气泡更是迥然不同,南宋龙官是乌泥胎(偶也有白胎),釉比南宋薄釉官窑厚,烧结温度明显要高;20倍放大镜下,气泡与南宋龙泉窑一样,似鱼籽状密布;而南宋官窑在20倍放大镜下呈现“聚沫攒珠”状分布,高倍放大镜下呈现藕粉汤糊状,褐、黑色死气泡疏朗分布各釉层。

南宋官窑,釉有厚薄之分,厚釉纯正沉凝,腻润似玉;薄釉柔和光亮,透润似胶。此炉当属南宋官窑薄釉品种。只有当你亲手揣摩并细研深究,或自己拥有,与其长期会晤、交流,日久便深谙其内涵,此件鬲式香炉大气浑厚,端庄古朴,具有摄人心魄的庙堂之风,让人爱不释手。



中国收藏家协会.羊虹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1234567890良渚古玉的仿制品




良渚古玉的仿制品,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




进入本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江苏草鞋山、张棱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等地的先后发掘,


私人作坊的发展也极迅速。到去年底,光余杭瓶窑镇一带,领有营业执照的各类玉雕作坊已不下三十家。


真正能仿古以假乱真、混人耳目的,也仅两三家而已


良渚古玉所用的质料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另外还有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美石。

软玉系列的质料,依其纤维结构的差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
类似新疆和阗玉中“仔玉”与“山料”的差别。

一类是未受沁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的料,这种玉料当时多用于制作琮、钺、三*形饰、冠状饰等玉器。


另一类为未受沁为不透明的暗绿色沁后五色斑驳肉眼常可见绢云母状交杂的纤维结构,这种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经被采用,主要用于制作面积较大的玉璧,个别也制作成玉琮,但制作的玉琮工艺粗率,从墓葬中出土位置看,其礼仪上的地位明显逊于采用第一种玉料制作高节琮。

到了良渚晚期
可能是由于第一种玉料匮乏,第二种玉料被普遍用于制作高节琮,但玉璧的料始终没有变化。没有较纯净的“鸡骨白”是良渚玉璧质料上最基本的特征
而仿者不明,笔者所见仿制的玉璧大多在质料上存在破绽



仿制品选用的原料主要是产于辽宁的俗称岫岩玉的似玉矿物,颜色有黄色、褐色、杂色、青绿色等。黄色、褐色、杂色的质料硬度较低,不透明而青绿色的料硬度较高,接近摩氏6度,半透明。



由于仿制品选用的质料和良渚古玉选用的质料相差甚大
所以光从质料方面来看,就有不少地方可供鉴定时参考。
首先,是玉料硬度上的差别。

良渚玉器所采用的软玉硬度在摩氏6~6.5度,虽经千年埋葬,或多或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沁蚀,但其表面除完全受沁成白色石膏状剥裂的硬度较低外,其余部位经阴干脱水后硬底基本维持在原有水平,一般的钢质刀具很难刻入而仿制者虽对其表面进行了做旧仿沁,使其特征跟出土的古玉相近,但硬度这一玉料本身具有的特征,却很难瞒天过海。



第二是玉器在透明度、光泽和颜色上的差别。透明是指玉石透过光的能力。鉴别透明度,通常以2毫米为厚度标准,但我们鉴别良渚玉器时,厚度以玉器厚度或边壁厚度为准,通常是2毫米至10毫米间。光线也不是指自然光,而是借用台灯或手电的聚光。


光泽是指玉石表面反射光的强度,我国传统的玉石绝大多数是玻璃光泽。关于良渚古玉的选料,我们前面已经谈及,其软玉系列的玉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未沁前可以上海福泉山9号墓出土的那件玉琮为代表,湖绿色,若迎台灯光或贴外壁打亮手电,光线能完全透过。微沁而未完全失透的有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钺,瑶山2号墓出土的冠状饰等,台灯光或手电光能部分透过。

上述两种状况的仿制品,可能是选料和做旧都存在相当难度的缘故,目前市场上较少见到。

这种玉料在完全受沁的情况下,即成为古董界所称的“鸡骨白”。其实,“鸡骨白”是一种泛泛的称谓,特指这种受沁失透的状态,实际上玉器呈现的色彩有黄白色、白色、青白色、淡黄色等多种,这种“鸡骨白”的玉器都不能透光。

但玉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组成玉的各类矿物在同样埋葬环境下受沁的过程和程度也并不完全一致,因而,在“鸡骨白”玉器的表面,肉眼常可看到许多小如芝麻大至豆瓣的大小不一的晶点。若用手电光贴在玉器边沿部位的这种通常为红褐色的晶点上,可看到透光。这是任何仿制品上都不能见到的现象。


另外,仿制品虽有采用硬度较大的半透明玉料制成的,经做旧仿沁,表面已呈鸡骨白,但并未深入骨里,所以在手电光照射之下,仍能透光。目前,瓶窑一带仿制的良渚玉器仍以“鸡骨白”为主,但个别作坊已采用了硬度较大的玉料,主要是来自辽宁岫岩和河南南阳的绿色玉料,利用色泽相近,硬度相近的质料特点,成器后稍作染色仿沁,来仿制桐乡、海宁一带出土的半绿半黄的半透玉器,市场销路看好,


仿制良渚玉器中第二种质料的玉器在市场上不多见,


这种沁前为不透光的暗绿色,沁后五色斑驳的玉器,其玉料的独特性,使仿制者很难仿得逼真



良渚古玉,特别是反山、瑶山、汇观山、横山等地出土的玉器表面,常有薄薄一层致密的“面膜”,如同髹了一层透明的生漆,呈现出极强的玻璃光泽。这层“面膜”是制作抛光和几千年出土埋受沁的结果,也是任何仿制品不可能模仿出的特征。有些仿制品虽抛磨仔细,玻璃光强烈,但与真正良渚玉器的玻璃光泽相比,仍有较大的感官上的区别。仿品的玻璃光泽来自玉器表面,跟古玉发自骨里的强烈而柔和的光泽相比,显得浮躁和刺眼。



从质料上鉴定良渚玉器还可使用比重液测定的方法,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虽多经沁蚀,但其比重仍保持在2.96~3.17而岫岩玉的比重为2.5~2.8,南阳玉的比重为2.5~2.9,若用比重为2.95的四溴甲烷重液测试,则软玉沉于液底,而岫岩玉或南阳玉都浮于液表。使用比重液鉴定小件的良渚玉器是快捷有效的方法。



良渚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艺术创作的杰出成就。它的制作工艺,有一些方面在今天看来仍不可思议。由于没有高强硬度的金属工具,良渚玉器的制作完全依懒于石质和某些有机质的工具。良渚时代玉料的开采情况尚不明了,但其开璞成坯主要采用的是切割的方法。在出土的良渚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迹,据专家考证,有锯切割和线切割两类。锯切割是直线切割,而线切割则留下了抛物线形的切痕。线切割的方法跟仿制品以金属铊具切割的方法有着天壤之别,一般来说,线切为抛物线切,切割后留下的台痕在切痕的外弧。有些仿制品,特别是玉璧,为了追求跟真品相象,也特意在表面留下几处切割凹痕,但这种痕迹均可明显看出是使用金属铊具碾琢有,凹痕底平,跟玉璧表面连接处常显突兀,有的甚至形成高差明显的台阶状台痕,远不如使用线切的真品的凹痕平缓柔和。



良渚时代钻孔的技术虽有管钻和锃钻两种,但玉器由于硬度大,所以主要采用了两面管钻的方法,进口大,中央相通处径小,有时错缝形成台痕,有的台痕上还留有1~2毫米宽的钻沟槽。玉琮是钻孔径较大的器物,也用两面管钻而成,较少错缝,加之后期制作中仔细的打磨,琮的穿孔壁常成为光洁的微弧面,很少孔壁完全平直的琮。镯的情形跟琮相仿。而仿制品钻孔多利用钻床完成,琮、璧等大件也采用两面钻孔,然后再加修治抛磨,但留下的钻孔痕迹跟真品不同。仿制品中的玉琮穿孔,虽经扩大入口,抛磨等手段处理,仍不免有孔壁过直生硬的感觉。良渚玉璧、玉钺的孔壁较少有修治抛磨,所以孔壁内常留有较明显的同心圆旋痕,而错缝形成的台面上也常有钻沟槽。仿制品为了达到真品的效果,对钻孔常要加以修治,所以孔壁多光滑,不见旋痕。



仿制品的器型,几乎涵括了良渚玉器的所有种类,但为了投市场之好牟取高利,仿制者常选制有精美纹饰者,如琮、镯、三*形饰、璜、冠状饰、钺端尾饰、在《良渚文化玉器》图录中寻到母型,但也有别出心裁的,笔者在杭州文物市场上就曾见到过三角形的玉琮。



仿制品的纹饰内容也多来源于《良渚文化玉器》图录以及文物考古杂志上发表的良渚文化玉器的图片和线图。虽不排除个别仿制者从盗掘者手中购进真品后依样仿制,但多数仿制者是没有过仔细观察真品的可能,所以不明底细将纹饰张冠李戴的也不少。例如良渚玉璧,目前的发掘品上都不见浅浮雕与阴线刻划相结合的神人兽面纹饰。极个别的传世品上有细阴线刻划的鸟纹图案,鸟纹图案线条极浅细。但仿制者为了牟利,常在玉璧表面施刻浅浮雕的神人兽面纹饰,画蛇添足,反倒让人一目了然是赝品。由于良渚玉器的发掘品深藏库房和展柜内,一般人难有用放大镜观察细部的机会,而照片线图是不能全面体现出纹饰的细部特征和琢刻工艺的,所以仿制品在纹饰方面也有不少漏洞。首先是工艺方面的,良渚时代,玉器纹饰的刻划一般认为是使用了硬度较大的石质刀具或鲨鱼牙齿,浅浮雕则还需借助于石英砂等中介物来完成,而现代仿品则以合金刚刀和钢锉为工具。工具的不同,必然在玉器纹饰琢刻过程中留下不同的细部特征。良渚时代,工具跟玉料的硬度相差不大,精细繁缛的纹饰实际上是费了许多功夫慢慢蹭划出来的,这种蹭划方法无法刻出长线条,深浅也不能一致。直线尚可平滑,弧形线条就扭曲明显,容易跑位。用放大镜观察,良渚玉器上的阴线系反复蹭划,断断续续细若游丝,线条边缘崩缺似锯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仿制品玉料硬度,金刚石刀可轻易地在玉料表面刻划出阴线,所以尽管有的仿制品在仿制时有意模仿良渚玉器上反复蹭划断断续续的阴刻线,但总是似是而非。



仿制品纹饰依图录或线图琢刻,其表现手法及组合大谬者较少,但从纹饰的整体构图来看,尤其是那些琢刻了繁缛的神人兽面纹“神徽”的仿制品,总不如真品自然流畅,有的细总纹饰密集,显得仓促拥挤;而有的细部却又纹饰疏朗,显得空旷无理,很少能有真品构图上的神韵。

同时,纹饰细部也常有漏洞可举,如象征神人羽冠的凸棱上的阴刻弦纹,真品刻划后碾磨细致,弦纹凹底部较圆润。凹凸线条的宽度也大致相等。而仿制品的阴刻底部常成尖锐的角度,给人以生硬之感。又如重环眼的钻磨,真品多数较浅,有的眼睛经后期抛磨后已半隐半现,但也有个别真品的眼钻得较深,而仿制品中的重环眼都较浅。



除了质料,制作工艺、造型和纹饰方面的差别,仿制品在后期制作上也有漏洞。如染色做旧仿沁是仿制品能否以假乱真的关键,也是各玉器作坊主秘不宣人的绝招,但这样获得的颜色、光泽都是无法跟真品相比的。有的仿制者还有意将器物打残后再修复,冒充出土品,结果往往弄巧成拙。



良渚玉器种类庞杂,色彩光泽也常随受沁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变化,仿制者为求高利又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但只要我们掌握真品在质料、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的特点,尤其是那些无法进行仿制的特点,就不难明辨真伪。



1234567890西藏真假天珠

西藏真假天珠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746540.htm



http://jijian91.com/blog20070921/fake-tibetan-dzi-beans.html

喜馬拉雅山區礦石~假珠販子的偽科學



西藏天珠是來自於中國大陸西藏喜馬拉雅山區礦石,根據日本科學家研究證實是三、四千年前太空隕石撞擊於該山區,其所產生十四種火星上的元素,具有天然宇宙強烈的磁場能量,尤以【】元素磁場能量特別強烈,造成不可思議的感應。



能量:



天珠所含磁場為水晶三倍,水晶磁波為4伏特,天珠則為13伏特,且其含的磁場能量最為柔和,最適合於人體各部位,故對人體的血液循環及各種慢性疾病,特別具有調適功能。



硬度:



天珠是最珍貴的寶石,硬度為莫式7~8.5度,除南非鑽石硬度為莫氏10度外,當今地球上再也沒有任何礦石的磁場能量強得過天珠。這也是唯獨西藏的瑪瑙才能稱為天珠,而巴西、尼泊爾、蘇聯、印度、台灣等地產的瑪瑙,並不能稱得上天珠原因。西藏天珠材質、重量比較重,質地細密,硬度非常之硬,線條紋路具有規律性。

http://www.aglowdzi.com/zh/information_detail.php?cid=1&page=17

網上流行著上述穿鑿附會的說法,估計這是台灣某大假天珠連鎖店強作出來的。








这几年,西藏天珠火起来了。 特别是台湾人,人为把天珠神化、玄化,


甚至说:
根据日本科学家研究证实是三、四千年前太空陨石撞击于该山区,其所产生十四种火星上的元素,具有天然宇宙强烈的磁场能量。


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矿石的磁场能量强得过天珠。



与这种梦呓相配合的是天珠价格的飞涨,甚至叫价到四五百万新台币(大约合100万人民币左右)。与此同时,天珠的造假工业也在迅速发展起来。准确的说,就是用灰白玛瑙加工成的假天珠。台湾TVBS披露由方季惟代言的悦康天珠连锁出售的就是这种假天珠,而店员更是直言玛瑙天珠就是西藏天珠。



今天,在西藏的每个旅游者能到达的角落,特别是拉萨八廓街(八角街)上,到处都在卖天珠。其实,这些都是假天珠,或者叫做新天珠。而真正的西藏天珠,也就是被称作老天珠的,几乎都在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的历代高僧灵塔上。在市面上买到的可能性极小,与捡漏的几率相近。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假天珠是如何制造出的:



许多台商在大陆的广东一带设厂制造假天珠,现在已经在广东扩散开来。从巴西、乌拉圭进口灰白玛瑙,用刀片划出可切割的部分作为天珠材料。

西藏天珠造假过程1



大批工人利用打磨机将切片后的玛瑙磨出天珠的形状。

西藏天珠造假过程2



工人用美工刀刻出天珠上的纹路,包括天珠上的眼。

西藏天珠造假过程3



假天珠经打磨,再浸在化学药剂中染色。

西藏天珠造假过程4



浸泡过化学药剂的假天珠,要高温加热才会变色。加热过程中,要不断以手电筒照射检查烧烤情况。

西藏天珠造假过程5



经过高温,原本灰白色的玛瑙呈现黑色,用刀片划过的线条,则维持白色,几千颗的假天珠就完成了。

西藏天珠造假过程6



白色玛瑙(中)染色成红(左)、黑(右)色,就被业者混充红、黑玉髓。

西藏天珠造假过程7



许多天珠业者都在广州荔湾广场批货,各型各色的天珠可随业者发挥,竟可见到保温瓶大小的天珠。

西藏天珠造假过程8



购买天珠需要小心。

西藏天珠造假过程9



许多天珠店里,都可见到‘西藏矿物产地证明书’,经查证全属伪造.

西藏天珠造假过程10



用仪器鉴定某些名店的红黑玉髓,皆为染色玛瑙。下图是鉴定报告书。

西藏天珠造假过程11



把天珠炒成牟利的工具,是假天珠横行的诱因。

如果是真的(是真的ㄡ),也就是所謂古董啦!小小一顆1萬到2萬是正常的!就怕你花了1萬到2萬,卻買到仿老(現代加工的),那也就是被騙了!現在坊間的大多是新!你覺得好看價格也還可以!買好玩當裝飾品就沒關係!如果你想避邪治病,我覺得你還是買玉或是看醫生比較實際!說穿了就只是裝飾品而已!商人炒作的新產品!為何沒有商人講玉,把玉也來火供一下,加持一下,就變成法力無邊,能起死回生!就是因為東方人太瞭解玉了!講玉是騙不了東方人的錢!只有找一個比較陌生神祕的,穿鑿附會說個故事就可以賺取龐大利潤!這就是商人ㄚ!你也就知道為何坊間一堆店?那麼好賺!

真正老因量少價也不便宜.是可遇不可求..以至一般商店都以新仿搭順風車賣.好讓妳傻傻的掏錢買..其時新仿不具有保值..轉賣都還會少人要.說有磁場.哈...我倒任何磁鐵的磁場比磁場強幾百倍吧..說有醫療效果..我看不用讀醫學院啦...嘻...

聽說真正老的礦是隕石,所以稱天外之,不是賣假老的人說的,是瑪瑙,所以他們的瑪瑙就是,沒有真假只有新舊,既然是這樣,老的價錢不都只有幾百元了.


其实现在即便是西藏人佩带的(只要不是古代的)都是现代工艺烧制的.只不过所谓真正的一定要用玉髓做基本原料而已,当然古代西藏的所用玉髓都是当地产的,具说有特殊的比较强的磁性,但是现在的非西藏产的玉髓不知是否要差一些呢?有人做过测试,发现其实也差不多的.所以现在只要按照上面介绍办法所制的仍然是真的,被称为至纯.只是现在有些商人,不知处于何种目的,竟然用玻璃之类的材料做成天的样子,那这一类就应该被称为假了.至于有些人的一些观点,认为古代的才是真的的说法却并非完全错误,可能的原因就是一个是古代的物品,另外具有特别的佛教信仰的加持力的缘故吧,当然还有一些收藏家的炒作所致.所以,只要材料是正确的,图案是依照传统的,烧制出来的仍然只真正的,如果需要这样的具有所谓的灵性和神圣性,其实很简单但有复杂的条件就是:一拥有要有相信该的信心,二就是请得道高僧念经加持.


某老師曾說:人生只要將三種作用弄好,這輩子會很快樂的活下去.這三種作用即是心理作用,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物理作用即是外在礦物與人共振所產生的效果,化學作用即是內用食物與藥物的方面所產生的化學反應.而要弄好這三種作用則要充實很多知識.比如古人以畫符解決人類的痛苦,除了符咒圖騰本身對人的心理作用外,所用符咒紙張(最好由筮竹、苧麻...等纖維及純金箔製成的紙張最好) 與硃砂(最好為辰州硃砂)和筆材質(四方珍禽異獸之毛所做的毛筆,像青康高原靈犛牛毫、天山南麓靈羊毫、崑崙山麓靈狼毫及靈鶴毫組成)所產生另一個層面的實質物理力,是一般人所忽略的,寫在金箔紙上,所具有「三氧化二鐵」以及「砷」的影響力。  因為這二者在陳怡魁的研究中,具有穩定人體磁場頻率,扺抗外在干擾磁波的神奇功能,使得當事人不論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持正常磁場與安定的身心,這也是古人所謂的「避邪」效果。 選擇天珠最好選擇真正西藏高原的天珠礦石,用其他瑪瑙所產生的效用則較次.

宮藏品不見得是A貨,因為它是收藏美的,或是有歷史意義的,或是代表一個時代周期的文物,

老天珠買來後就賣不出去了,因為貴得讓人買不下手...? 跟老天珠市場的走向不一樣喔! 我本身有收藏老珠,而且愛不釋手! 只要聽說有人有意願賠本讓出老珠的,我一定跑第一! 當然也得是自己預算內的啦! 如果有網友有老珠想要讓的話,麻煩跑一趟: 台北市延吉街42號(藏寶軒 02-25795547)她們有收購老天珠的服務喔!

http://www.155.com.tw/gii/Detail.asp?Direction=3&TitleID=220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1234567890珠明料在康熙中期被普遍采用,烧出的青花发色青翠明快,色泽浓艳,层次分明,被称为“翠毛蓝”和“宝石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44baf0100g5h4.html

http://www.chinabogu.com/bogu_shuyu/shuyu_list.asp?id=84

珠明料:国产青花瓷器色料的一种。产于云南的宜良、 嵩明、沾益、师宗、曲靖、富源等地。珠明料在康熙中期被普遍采用,烧出的青花发色青翠明快,色泽浓艳,层次分明,被称为“翠毛蓝”和“宝石蓝”。




  珠明料烧出的青花发色可以说是青花瓷的标准色调,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漫话洪武青花瓷。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用科学眼光看待天珠的神秘能量

二、用科学眼光看待天珠的神秘能量

http://www.douban.com/note/73580186/


天珠的神秘能量在藏传佛教以及众多的传说中已被神化,

藏民认为能够拥有一颗天珠,
必须要有很大的福气和缘份,
一旦拥有了它,即是无限福慧的开始。


因此,藏人视天珠为天神的吉祥物,能够趋吉避凶、稳定血压、增强内气,吸收日月星辰及天地之灵气,保佑持有天珠者获得意想不到的福报、吉祥与圆满。天珠是最理想的护身符,更是供佛的圣品,值得收藏供养,永世流传。但这些被神化了的神秘能量,究竟存不存在?科学的研究已经揭开了其部分神秘面纱。



早在1980年,美国太空总署就研究过千年老天珠的结构,发现它是矽结晶,具有天然宇宙强烈的磁场能量,其中镱元素的磁场相当的强烈,是水晶的三倍,其硬度仅次南非的钻石,全世界目前仅有西藏天珠有此特殊元素磁场,因此配戴天珠而产生的种种神秘力量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三、天珠的分类、纹饰、图案、符号、眼纹的含义



根据发源地及天珠形状,
老天珠可分为三大类:
至纯天珠(真品天珠)、
次要天珠(冲天珠)、
旁系天珠族群(崩系)。

至纯天珠发源地为中国西藏,包括椭圆形天珠、短形天珠、长形天珠;

冲天珠发源地为中国西藏、尼泊尔及印度,主要包括羊眼天珠、线珠等;

天珠族群发源地为西藏、尼泊尔及印度,主要包括黑白珠、药师珠、红玉髓、小寿珠等。


从图案符号组合上说,一个圆“○”形纹的天珠,称为一眼珠,两个圆“○”形纹的天珠称为两眼珠,依此类推到十三个圆“○”形纹的天珠,称为十三眼天珠


大卫.艾宾豪斯在《藏族的瑟珠》一书中曾提到一位藏族商人让他看一个20眼的天珠。一个圆“○”形纹及一个方“□”形纹的天珠称为天地珠;四圆四方,简称为四天地珠。从形意上说:有长寿珠、莲花珠、虎皮珠、虎牙珠、条纹珠等(康巴人认为,有九条纹的线珠与九眼珠相同)。这些天珠,从宗教角度上说,有消灾珠、增宜珠、圆满珠、除魔降怪珠。“息、增、怀、诛”珠,这是集合四种图案“○、□、月形、△”在一颗天珠上,具有“息灾、增益、圆满、降魔”四种作用,此类天珠极为少见。


天珠上符号的含义是什么呢,西藏是佛神的天国,藏族人民都是佛神的信徒,衣食住行、风土人情只能从宗教上去解释。他们用白色及圆“○”形符号来代表防止灾难、转化噩运、消除障碍;用黄色及“□”形符号来祈求事业顺利、财源广进、福禄双全;用红色及半月“月形”形符号来祈求圆满健康、良好关系、完整权威;用黑色及三角“△”形符号来代表祛除邪恶、降伏鬼怪、消除魔障。


翻开苯教主要经典《十万龙经》,详细记载着“念神”的抽象图案。苯教十三念神为“太阳念、月念、星念、云念、虹念、风念、地念、雪念、海念、崖念、木念、水念、石念”等。它主管着阴、晴、风、雪、雨、风、云、雷、电等大自然现象。


苯教信徒所创造的圆“○”形是代表“太阳念”,方“□”形是代表“地念”,半月“月形”形代表“月念”等。其最著名的就是“卐”符号,是逆时针方向的“万”字,代表永恒不变的意思,是古象国国家的图腾符号。


从宗教角度解释,佩带这些符号的天珠不但可以消灾祈福、治病祛邪,还能圆满功德。天珠,是原始苯教的崇拜物及符号,有人叫它“象雄图腾”是有道理的



各种“念”的符号交织在一起,就成了苯教信徒“与天通话”和“与各种自然神灵”通话的图解。


目前,藏族群众收藏的古代天珠绝大多数是从古象雄流传过来,这种流入始于吐蕃时期。

人们看天珠眼纹常提出“死眼”和“活眼”,这是常人的说法,叫眼本身就有牵强古人之意,其实,它就是“十三念神”符号,以及由不同“念神”符号组合起来对自然现象进行神化的解释。


佛教上讲“五眼周视、四魔怖摄”。所谓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及佛眼。

天珠的眼纹从宗教的意义上而言,应离不开佛教“五眼”的范围,但从目前在国内及港澳流行的一般分类,仅将天珠的眼纹分成普通眼、金刚眼及佛眼三种。


计算天珠眼纹简便的方法,即:1、白线环绕所形成的黑(棕)色部位,其开头不拘,均可称为眼;2、天地珠“○”、“□”形状统计在眼中;3、金刚之眼加三对虎牙、称为金刚九眼珠也说得过去;4、线纹、龟背纹、以线的条数、龟板块数为眼数;5、不规则的变形的天珠,其眼的计算参照“1”去确定。



四、天珠鉴别、鉴赏



天珠的鉴别可以用“八看”来进行初鉴。



(一)看天珠的质地。从矿物颜色来观察,各类矿物质地的颜色,可分为原本固有的颜色称为白色;混入色素离子引起的颜色称为他色;产生裂纹引起的颜色,称为假色,这是矿物学质地的三种色。天珠质地的颜色大致分为:乳白色、黑色、棕色、红色及淡绿色五种,其中以乳白色的质地最佳,某些天珠研究者都把天珠线孔内是否为乳白色列入至纯天珠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从质地上鉴别。



(二)看天珠的色泽,天珠一般呈黑白色、深棕色及乳白色四种相间的纹路,黑白分明的纹路也是许多人首选之一。



(三)看天珠的光泽。所谓光泽是指表面反向光的强度而言,反射率大,光泽就强。一般光泽可分为: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及土状光泽等。用肉眼观察表面似涂一层油脂,这种光泽称为油脂光泽。有些油脂光泽特别亮,则可称为蜡状光泽。有些天珠经过火烘,表面呈现灰白色,对光产生吸收而暗淡无光,这种情形称为土状光泽。



(四)看天珠的透明度,透明度是指透光的能力,其实透光与不透光是相对的。一般鉴定透明的标准,是以两毫米的厚度用适当的光源透视,光全部透出称为透明,部分透过称为半透明,不透过称为不透明。选择天珠以透明和半透明作为取舍标准,当然,不透明的珠子也有极品,以透明取舍天珠难免有遗珠之憾。



(五)看天珠的完整性。从外观察整颗天珠的完整度,是最直接且效果好。由于老天珠年代久远,想找一颗完善无暇的天珠颇为困难,因此天珠两端呈现斜面的磨损并不影响其完整度。一般而言,除传世品外少部分的破损可能是供佛装藏或磨粉配药之用,应可接受。



(六)看天珠的风化纹。所谓风化纹是指老化表面特征,最具代表年代长短的标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许多自然而不规则的风化纹路,深浅不一,似鱼鳞纹又似凤爪纹,尤其在黑棕色纹路上观察比较清楚明显。



(七)看天珠的朱砂点。所谓朱砂点是一种红色的斑点,从里到外自然生长在天珠的珠体上 ,但并不是每一颗天珠上都有朱砂点,也不表示有朱砂点的天珠就是好货。它仅是供判断新旧天珠的标志之一,就像旧玉中沁色中的“尸斑”(“尸古”)。这种红色斑点可能是天珠与人体的磁场融合所成长出来的。因玉石本身就有渗透性,也可能身上抓伤、挠伤出血后,使之吸渗到天珠体里,逐渐形成“血斑”。



(八)看包浆。包浆不是天珠上的污垢,是酸、碱、分子与本体分沁物长期融合的一种附着物,它是洗、刮不掉的,就像旧瓷器、明清家具上的包浆一样。这种包浆滑润自然,任何作旧都不能做成这种自然形成的包浆,“自然成旧”与“人工作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岁月的残缺是一种美,人工的“做残做旧”越看越丑。





五、延续天珠生命的吉祥圣物——新天珠



有人将现代新仿天珠一概斥为假天珠,笔者倒不这样认为。没有新天珠,哪来老天珠。一颗品质好的新天珠千年后也会成为价值连城的老天珠。正确对待新天珠和老天珠,就不会在买到新天珠后产生太多不必要的遗憾。新天珠矿石(玛瑙)产于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高寒的喜马拉雅山脉,根据所开采出的矿石(玛瑙)颜色及硬度可分为:红玉髓(硬度最高),原始矿石呈暗红色,因有一些矿石内部形成纹理不同,可看到有花纹;黑玉髓(硬度稍低于红玉髓),呈黑色,有经过抛光处理的,表面明亮有光泽;天然纹路玛瑙,内部条纹黑白相间,形成一圈一圈的天然图案,好像人的眼睛,称之为“佛眼”、“龙眼”,还有一些红白相间,颜色细腻。老天珠为藏密喇嘛修持供佛的重要法器且多数为藏民所拥有,历经代代加持、配戴、供养。老天珠流通数量非常稀少,市场价格非常高;而新天珠是近代的成品,替代老天珠用来供佛与装饰,价格较为大众所接受,市场流通较广。新天珠的矿脉与老天珠本同源,因新天珠矿石是近代才开采,所以矿石存在于喜马拉雅山山脉的时间比老天珠更多上二、三千年,不仅硬度更高、磁场能量更佳,矿石的微量元素也更多。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龍泉窯

龍泉窯,因中國浙江省龍泉縣而得名,是浙江西南數百個窯場所生產青瓷的總稱;因舊屬處州,故又稱「處州窯」。宋代便已建立碧綠 瑩潤的龍泉釉色傳統,元代、明代承續不輟,廣受國內外各地喜愛;歐洲人甚至以戲劇中的美男子名「celadon」稱之。

http://www.npm.gov.tw/exh98/green/ch/ch_page_01.html


胎薄釉潤、粉青無瑕的宋龍泉

厚重碩大的元龍泉,
早為陶瓷賞鑑家所重視;


本次展覽,則側重於清宮舊藏的明代龍泉窯青瓷,呈現它 們在官方用瓷、文人賞玩、朝貢貿易上的特殊性。



明代龍泉窯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一類具有微黃或乳灰的碧綠色、釉光滋潤的作品,通常成形規整,滿雕繁複圖案,顯然是特別講究的精 良產物;風格表現則和景德鎮產品類似。它們的產地、年代、意義始終令人困惑。近年來考古學家在龍泉大窯區內發現了燒造這種類型 青瓷的窯址與紀年遺物,才稍印證了文獻所載明代初期龍泉窯曾經供應官方用器、受到朝廷監督的史實。雖然明中期以後,龍泉窯釉色 轉趨淺薄,雕工與品質也簡拙,但龍泉窯仍是景德鎮以外的重要窯場,供應一般日常陳設。



龍泉窯亦是明代朝廷掌控朝貢貿易,賞賜外國的重要產物。至今,亞洲、非洲,以及歐洲地區的考古遺址或宮廷收藏中,都經常發現明 代龍泉瓷器的蹤跡,並成為各地仿製、進而創製瓷業的動力。因此,可以說,龍泉青瓷之美,是寰宇公認的美。

什么是古瓷器化妆土与化妆土的鉴定

什么是古瓷器化妆土与化妆土的鉴定

http://www.1818ci.com/tcbk/923.html

古代有些窑口的胎土较粗或胎色较深,为了使器物表面平滑白洁和颜色变浅,在胎体上先敷一层细白瓷土,然后施釉烧制,这层白色浆土称化妆土,也称化妆釉和护胎釉。

  化妆土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窑口)特征,对其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古瓷的断代和辨伪。

  六朝青瓷中已开始应用化妆土工艺,婺州窑位于浙江金华一带,当地所产胎土含铁量高,烧成后胎色深灰或深紫。西晋起,婺州窑采用纯净的瓷土涂抹胎表,化妆土呈奶白色,经上釉烧制后,不但釉面光洁,而且色泽滋润。东晋南朝时的德清窑以黑瓷著名,同时也兼烧青瓷。德清窑以红色粘土做胎,烧成后胎呈灰色或紫色,为了改善釉色,也在胎外施一层奶白色化妆土,工艺方法和婺州窑相似。

  隋唐五代时,化妆土的应用更加广泛,除青瓷外,白瓷和彩绘瓷也采用这种工艺。五代时,耀州窑青瓷有黑胎和白胎两种。黑胎青瓷的胎质较唐代已有改进,细密坚薄,但含铁量高,胎色呈铁灰或黑灰,因此胎外施一层较厚的白色化妆土。唐代河北邢窑白瓷有粗细两种:细白瓷胎白釉净,不施化妆土;粗白瓷的胎骨灰黄粗糙,先敷化妆土再施白釉,使釉面白净。唐五代的长沙铜官窑发明了釉下彩,胎灰白或土黄,如不用化妆土,会影响装饰效果,因此在制作中采用制胎——施化妆土——彩绘——上釉——烧制的流程,对提高外观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宋元时,北方磁州窑对化妆土的运用非常成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磁州窑的胎土大多灰褐色或土黄色,白釉黑彩采用敷化妆土、彩绘再施透明釉的方法,使釉面白净饱满,黑白对比强烈。在白釉划花、白釉黑彩剔花等装饰方法中,化汝土则直接参与纹饰装饰。在白釉划花中,胎土施化妆土再划花,划痕处露出灰褐色胎,外罩透明釉,这样形成了白釉地灰褐花纹效果,巧妙利用了化妆土本身的色泽来进行装饰。白釉剔花的方法和此相似,只是将纹饰外白“地”剔去,露出深色的胎。白釉釉下黑彩划花工艺更复杂一些,在生坯上敷白色化妆土,上以黑料绘画,再用工具在纹样上勾划,划去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再施透明釉烧成。有些甚至连化妆土也划去,露出深色胎骨,这样形成黑(纹饰)、白(化妆土)、和灰(胎骨)三个层次,以立体的方式装饰器物,这种方法和唐宋象牙雕刻中的拔镂雕或明清雕漆中的彩雕很相似。

  在观察化妆土的时候需注意和“中间层”的区别。宋代钧窑釉瓷标本的断面上,胎釉间有一层白色介质,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胎、釉成分相互渗入,经离子交换析晶而形成的钙长石层。这一中间层在作用上起到了统一釉下色泽的作用,但系烧制中自然形成的,而非人工敷就的化妆土。这种介质中间层在宋代磁州窑青瓷上也能见到,形成机理相同。

  化妆土的观察对瓷器研究具有三方面重要意义:

  确定制作年代——有些窑口化妆土往往在某一时间段使用,观察化妆土能精确考定年代。耀州窑青瓷在五代时使用化妆土,从标本断面看,胎体、化妆土、釉层清晰可辨。宋代耀州窑青瓷断面也有一丝白线,但胎体、中间层和釉层间界面模糊,系介质中间层,和五代青瓷区别明显。

  确定制作窑口——明清以前的所谓高古瓷有时往往难以区分窑口,而化妆土是一个关注点。最常见的例子是越窑青瓷和婺州窑青瓷的区别。这两个窑口的产品除其他特征区别外,是否用化妆土是最明显的区别。

  确定识别真伪——古代陶瓷的原料、工艺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现代很难模仿。如新仿耀州窑青瓷的胎骨都很白,仿五代制品不见化妆土,仿宋代元制品也无中间层。结合造型、釉层、底面等特征,观察并分析化妆土有利于鉴别陶瓷器的真伪。有些古玩商将新仿器物打碎后卖瓷片,更应观察化妆土工艺,鉴别是否后仿。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1234567890什么是孔雀蓝釉瓷?

瓷友论坛's Archiver

http://bbs.baici123.com/archiver/?tid-7158.html


 2011


什么是孔雀蓝釉瓷?

 提起孔雀蓝釉瓷,人们便会想起2004年香港苏富比的春季艺术品拍卖,此场拍卖的重头戏是286号明宣德孔雀蓝釉盘,1238.24万港币的拍卖成绩,成为单色釉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只天价盘子原属英国铁路退休基金会,记录良好,品相极佳,盘形优美。器壁暗刻花纹,盘底青花双圈六字官款。孔雀蓝釉发色均匀鲜艳,专家坦言:就明代早期瓷器的烧造水平而言,此类品种在世界上存世量不超过十件,实属绝代珍品。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由于部分器物发色偏绿,因此也有人为其命名“孔雀绿”(或“法翠”)。孔雀蓝在制作初期种类并不丰富,随着它的呈色、胎釉结合等诸多特性慢慢被人掌握,在陶瓷界的应用也渐趋广泛。根据制作品种,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类:孔雀蓝单色釉、孔雀蓝青花、孔雀蓝有关的混合彩瓷(包括素三彩、五彩等)。

相对后两者,孔雀蓝单色釉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特别是早期精美程度不严格的陶类制品可以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蓝釉一次性烧成。对后来制作精美、要求严格的官窑瓷则要先高温烧制素胎,然后罩低温孔雀蓝釉二次入窑方能成器。可能有时感觉发色单调,制作者还会使用暗刻花纹、釉面施金彩等方法进行点缀性装饰。



  



可能是明初御厂瓷业制作分工尚不细密,

至今,景德镇珠山遗址出土情况显示洪武、永乐两朝没有制作孔雀蓝釉器。

宣德时期制瓷发展迅猛,孔雀蓝釉器制作取得很大进展

特别是统治者对御厂瓷的严格要求促使其单色釉、釉下青花制品精益求精。这些发展情况都在此时的三足炉、高足碗、盘、碗等造型多样的传世品中得到体现。成化朝彩瓷的改革创新加速孔雀蓝釉变革,御厂工匠在原有孔雀蓝青花的制作基础上尝试将该釉与其他低温色釉结合,首次成功制作出使用孔雀蓝色调的素三彩瓷,从而把人们对其运用技术提高至新台阶,并在弘治、正德等朝不断沿用制作。随着清代景德镇社会治安逐渐安定,御厂制作再次步入良性循环。康熙后期的官窑制作逐渐进入高峰,其中孔雀蓝釉的发展也具有了相当的水平。当时的觚、雕塑等非日用品造型也使用了该色釉,进一步壮大了孔雀蓝釉器队伍。





1234567890钴蓝釉瓷的发展及鉴定要点元代蓝釉瓷器传世完整器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10余件

钴蓝釉瓷的发展及鉴定要点。

http://www.huaxiaci.com/zhuanti/yuan/200711/5599.html


元代景德镇制瓷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至明清两代该镇更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并设有御窑厂专烧宫廷御用瓷器。青花、彩瓷、颜色釉是元、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三大主流产品,其中尤以颜色釉瓷器深受宫廷厚爱,许多品种甚至为皇家所垄断,渗透着浓郁的封建社会等级观念,愈显其华丽富贵。与青花、彩瓷相比,颜色釉瓷器更能体现土和火的艺术真谛,少人工匠意而富天然韵致,去雕饰之美而以其媚人的色彩名世。蓝色的深沉、红色的热烈、黄色的华贵、紫色的神秘,都令人神往。本文对钴蓝釉瓷的发展及鉴定要点概述如下。钴蓝釉瓷的历史发展以钴为呈色剂的

蓝釉在中国始见于唐三彩陶器,


而用于瓷器,则始创于元代景德镇窑。


元代蓝釉瓷器传世完整器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10余件见于著录的有如下一些名品:



1.蓝釉白龙纹梅瓶





图1



现全世界面世3件。一为扬州博物馆藏品(图1);二为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三为颐和园旧藏。3件均为钴蓝釉,腹身贴塑三爪白龙纹,龙身细长,矫健有力,为典型的元代龙纹特征。陶瓷中的龙纹以元代时最为精彩:细颈、小首,身体细长,矫健灵活,充满活力,给人以刚健飒爽之感。这3件梅瓶应该都是清宫旧藏之物。扬州博物馆那件原流落民间,被扬州市文物商店惹眼识宝,从民间购回,现定为一级文物。

法国吉美博物馆是国家级博物馆,全称为“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有日本、朝鲜、越南、柬埔寨、尼泊尔、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文物,一个国家的展品陈列于一厅,缅甸、泰国、老挝是三国一厅,中国则是一国九厅,可见该馆收藏中国文物之多。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陈列在该馆三层展厅的入口处,十分引人注目。深蓝的釉色衬托出腹身龙纹矫健的身姿,与曲线变化柔美的造型融入一体,更加耀眼夺目。它虽是古代皇家所用的普通酒瓶,却蕴涵着浑厚的历史回声:千里铁骑,弯弓射雕,横扫欧亚的大元帝国,或辉煌、或悲壮,不足百年的历史均积淀熔化在这件梅瓶中。聆听它的历史回声,寻找它的历史轨迹,700年前的中华民族的宝物陈列在西半球博物馆中,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心情当怎样去形容呢?自豪!痛心!恐怕一时难以说清。藏于颐和园的那件梅瓶原是清宫旧藏之物,一直摆放在颐和园中。听说被打碎了,后又听说仅是磕碰了,沉睡于箱中,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希望有一天这件宝物重见天日,让世人也一睹芳姿。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明楚王家族墓群续 蓝釉瓷壶最珍贵

湖北发现明楚王家族墓群续 蓝釉瓷壶最珍贵(图)


2007年http://news.sohu.com/20071116/n253285139.shtml




  考古挖掘人员正在精细的挖掘蓝釉瓷壶 
新闻回顾:明楚王家族墓群现湖北江夏



  蓝釉瓷壶可做市博镇馆之宝



  《明楚王家族墓群现江夏》追踪



  全国明亲王墓湖北占大半 江夏流芳一带还有楚王家族墓待发掘



  “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完整的蓝釉瓷壶。这件文物很少见,价值很高,可做武汉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昨日,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邓辉激动地说。据了解,此次明楚王家族墓出土的24件文物,保存完整,品质较好,其中的几件瓷器对于明代历史和武汉历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进展:墓群已被清理完毕



  昨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墓群现场,此处已经空无一人,只剩下两个空空的墓室。据当地村民说,挖掘出土的当天,现场的挖掘工作就已经结束了,所有文物已经被考古队的队员运走。



  随后,记者赶往考古队员位于流芳的临时住处,出土的一部分文物正存放在此处。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邓辉拿出3件出土物品摆放在桌上,“这是我在一座奉国将军的墓中发现的。”这些物品包括一个陶制的香炉、一个土黄色的陶罐还有一个青花瓷碗。其中陶制的香炉是呈青黑色,土黄色的陶罐里面还有一些没有除尽的泥土,而青花瓷碗散发着冷冷的青光,里面也有很多泥土。



  惊喜:蓝釉瓷壶最为珍贵



  “我们不能判定这次出土的文物值多少钱,我们只能判定它们在考古学中的价值。”据邓辉说,这次出土的瓷器保存完好品质尚佳,可以代表部分明代瓷器的发展水平。在此次出土的瓷器当中,蓝釉瓷壶最为珍贵。



  “这样完整的没有破损出土的蓝釉瓷壶在全国都很罕见的。我们从它的完整性、色彩、形状可以看出它有重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它的色彩很漂亮,区别于一般的白瓷。这种彩瓷在那个时候不是一般人能够用的。”据他说,这个蓝釉瓷瓶有具体的出土地点、时间,同时出土的墓志铭又给它提供了绝对准确的年代,以后出土的瓷器都可以以它作为标准。“它绝对可以成为武汉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发现:此处还有楚王家族墓



  据邓辉说,江夏流芳一带存在一个大规模的楚王家族墓群,前日发掘出来的镇国将军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次我们在这里兵分三路进行发掘工作,昨日出土的二妃山的一处。另外还有富士康工地和武船工地这两处。”据他说,这次发掘行动中重点是富士康工地的郡王墓。“但是那3个郡王墓已经被破坏了,很难出土什么有价值的文物了,只有墓室结构可以研究。”



  谈到此处墓群的保护,邓辉非常心痛。“我们的文物保护非常被动,基本上是不开发土地就不进行勘测发掘。国家每年审批的主动发掘项目不到80个,我们的经费也比较紧张。现在看见这些被损毁的墓,觉得非常痛心。”



  据专家考证,明代被册封在湖北的亲王多在这6个地区:武昌、荆州、钟祥、襄阳、蕲春和安陆。这些亲王以及他们的后代留下来的墓,便成了专家们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依据。目前全国已发掘明亲王墓10余座,仅湖北就发掘出5座。考古表明,湖北已发掘明亲王墓葬数、出土文物量位居全国首位。在湖北已发掘的明亲王墓中,武昌龙泉山明楚昭王墓、钟祥明梁庄王墓和钟祥明郢靖王墓的规模尤为庞大,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



  本报记者 吴边 实习生 殷玮颀



  历史链接>>



  朱桢建楚王府



  根据武汉出版社出版的《简明武汉史》上记载,1364年,朱元璋西征武昌城,攻打盘踞武昌城的陈友谅之子陈理,后经过一番血战攻下江夏(即今武昌)汉阳。正当朱元璋受理陈理投降时,后方喜报传来又得一子,即日后的朱桢,于是朱元璋当即许诺,“以楚地封之”。后来朱桢果然就被分封为楚昭王,坐镇武昌城,以镇压南方各族的反抗。



  朱桢所住的楚王府,是当时武昌城中最好的风水,前临今复兴路,右到今解放路,左临阅马场,号称“王城”,垒砌一砖石城垣,其正门今仍被一些人称为“王府口”。此外,楚王还修了至今仍在的洪山宝通寺,汉阳九真山上的九真庙、炼丹台也为他所修。



  “武汉”之名从明代形成



  武汉在明代都没能形成统一的建制,三镇各自发展,却又不能分割。因此,也没有统一的名字。汉阳地名隋代以后出现,武昌原名江夏,汉口附属于汉阳,是汉阳的一个镇,武昌原指今天的鄂州市。由于元代建立了武昌府(地址在今武昌),故人们习惯称其为武昌城,而非江夏城。于是,武昌地区的名字从此正式形成,把今鄂州称为下武昌。由于长江两岸有了武昌、汉阳两府城,人们便开始将其合称为武汉。虽然这个含义与今天的武昌、汉口合称为武汉不一样,但这毕竟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武汉”。



在已发掘的杭州乌龟山郊坛官窑窑址中发现很多瓷片与窑具,胎质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质轻薄、釉层较厚、釉色有粉青、蜜腊黄等色蜜腊黄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时,建立修内司、郊坛下窑,生产宫廷专用御品,故称“南宋官窑”。

http://baike.baidu.com/view/489408.htm



   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是“袭故京遗制”移地于南方继续生产,开始于绍兴十三年,却连续生产了一百三四十年的优质瓷,前后映辉,为中国奠下了制瓷王国的美名,千多年以来,被举世认为宋瓷是艺术性最高的时代。

它通过细致纯熟的工艺,将流畅简练的造型和精光内蕴的釉色和谐统一在一起,代表着八百年前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也是南宋时期发达的科技文化真实的写照。由于它产量有限,传世甚少,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闻名于世。

而与南宋官窑的知名度不相适应是关于它近乎零星的史料记载,让今人觉得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因此,南宋官窑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一项令人瞩目的重要课题。


  南宋官窑,开始于绍兴十三年。是由皇家自己投资,并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建立的制瓷窑场。宋朝以后的官窑,则是国家机构的官府投资建立的制瓷窑场。民窑,是百姓投资建立的窑场。官窑与民窑的根本区别是窑场的所有权属性,而不是产品的形状和产品的归属对象。 南宋官窑

  官窑瓷器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在官窑中烧造出来的瓷器,这是完全意义的官窑瓷器;另一种是在官窑建立以前,由官方出具设计样式,规定质量标准和数量要求,并由宫廷太监专门监制、督造,在民窑中烧制好后,经过挑选,上品供应御用,中品供应宫廷用瓷和外交用瓷以及赏赐有功大臣,下品配发给地方官府作为公用。后者并非官窑中生产,所带“官窑”二字,与窑场的所有权不符。村夫认为,此类瓷器冠以“官用型瓷器”的名称比较准确一些。   另外,由民间自己设计烧制的精美瓷器被皇家所采用,只能叫做贡瓷,不能称为官窑瓷。其中,专门为皇帝烧制的瓷器叫贡御瓷器,而为宫廷陈设和皇室成员烧制的瓷器,就只能称为贡瓷,不应称为贡御瓷。

 宋朝官窑遗留给后世的问题很多,比如“汴京官窑”、“汝官窑”和“郊坛官窑”的概念是否正确的问题,贡御汝窑烧造的时间是宋神宗时期还是宋徽宗时期的问题,南宋修内司建立的“新窑”和“旧窑”的关系问题,龙泉官用型黑胎青瓷是贡瓷还是仿官窑瓷的问题,《坦斋笔衡》中“故京遗制”的含义和“置窑于修内司”问题等等。   南宋的官窑都是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创建、由窑务机构或者是修内司机构中的宦官进行监督管理的,它和明清时期派遣朝廷命官督造官窑瓷器是不同的。因此,宋朝的官窑,是特指皇家内宫出资派人建立的、具有皇家独立自建性质的制瓷窑场。

   南宋官窑

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华)、处州(今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 "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廷。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官庭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 据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一书中记载说: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就师自置窑烧

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宗遗制置窑 于修内司,造青器, 名内窑,澄泥为花,极其精制,釉色莹沏,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段文献资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南宋官窑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后人研究都多以此为考证。文献说明,北宋时期已烧制官窑。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文献把南宋官窑划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下",前者"名内窑",后者系"别立新窑",并明确指出新窑"比旧窑大不侔"。 据浙江省文管会1956年所发掘出来的一座南宋乌龟山窑址已确认了郊坛官窑的存在。但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址迄今未发现,有考古专家提出,抑或是它和郊坛下仅是一处窑 址的两 种称谓,这也有特研究与考古发现的印证。

总述

   南宋官窑凤尾尊(乾隆题词)

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在描述官窑瓷器说:"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 紫口铁足"。

明人高濂在《遵生安笺》里进一步说明杭州官窑青瓷的特征是"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 ,器型常有盘、碗、碟等,还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迁陈设用品;郊坛官窑遗址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

色泽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说法。

纹层

  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经过人工染色,从而达到所谓"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造型,品种包括很广,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如尊、壶、琮、炉、瓶、碗、碟、洗样样都有。器型多仿自周、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朴朴,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官窑瓷器以小型器为多见,体积不大。但是它所表现的气度,却仍然不可漠视。

风格

  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官窑所烧的都是宫廷御用器,因此,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州官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晚期,则多以垫托垫烧,虽然是底留下一道无釉的痕迹,但涂上一层铁质护胎浆成"铁足",使制品更富特色。   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一个伟大的卓越的贡献。 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一九八九年,在香港以2500万港币拍买的一件南宋官窑青瓷,创造了中国古陶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

编辑本段恢复和发展

  1950年,周总理在日理万机中对恢复南宋官窑瓷作了批示:希望有关科研生产部门尽快弄清碎纹釉青瓷的原料、配方、烧制工艺,恢复古名窑。 直到1976年,南宋官窑的恢复试制工作才全面开始。杭州瓷厂承担了研试任务,1978年,仿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同年,研制成功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 近年来,杭州瓷厂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仿制的南宋官窑,不但继承了原有的以釉色取胜,以纹片著称,以造型见长之三大优点,而且又发展了刻、画、浮雕、堆塑与釉色结合等多种装饰工艺,丰富了造型,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在一九八七年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评比中,仿南宋官窑菊瓣碗,双弘贯耳瓶、果盘、葵口碗等十九件(套),新研制的十二锦瓶现代造型在全国同行产品质量评比中夺魁。荣获一九八七年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一九八八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中荣获银牌奖。

编辑本段鉴定方法

  首先,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窑器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南宋官窑红斑

  其次,窑器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再次,窑器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最后,就是窑器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显然,“攒珠”指的是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窑器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窑器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编辑本段收藏及研究价值

  南宋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现传世珍品不足百件,且多散落在世界各地。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 、釉色、胎质和艺术水准均达到中国古瓷器巅峰,尤其是器物表面釉层的开片纹理、制作工艺与审美蕴含堪称登峰造极。在1989年苏富比香港秋季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为11厘米的南宋官窑葵瓣洗以2500万元港币成交,创了当时中国瓷器拍卖之最。而这次展出的三足洗,直径为16厘米,而且底部有铭文,价值还要更高。据专家估计,其价值可达5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南宋官窑镂孔套瓶

  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贯耳瓶。这件粉青釉贯耳瓶是仿造青铜器造型烧制而成的,它腹部浑厚,圆如苹果形,颈部有对称管状双耳,名曰贯耳,出戟。贯耳瓶是瓷瓶耳的式样之一,器身呈贯通的管状,竖向附于瓶的直颈两侧,这种造型多见于宋代官窑,龙泉窑和哥窑产品中。通体施有粉青釉,胎薄釉厚,釉上冰裂片,稀疏自然,紫口铁足。此件贯耳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扑扑,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又因之器形之大,是同器类中不为多见的,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尊。此尊造型大器,饱满自然,通体施釉,釉色粉青,釉层肥厚,玉质感强烈,粉釉色一流,表面细研紧致,且色泽翠丽晶莹,胎体厚重,胎釉结合紧密,是不可多得的官窑器物,其价值不可估量。

1234567890南宋官窑 蜜腊黄


南宋官窑







--------------------------------------------------------------------------------

06/01/2004/14:31 华夏经纬网



一、南宋官窑的历史演变



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年)、处州(今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



"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庭。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官庭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



据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一书中记载说: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就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宗遗制置窑 于修内司,造青器, 名内窑,澄泥为花,极其精制,釉色莹沏,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段文献资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南宋官窑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后人研究都多以此为考证。文献说明,北宋时期已烧制官窑。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文献把南宋官窑划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下",前者"名内窑",后者系"别立新窑",并明确指出新窑"比旧窑大不侔"。 据浙江省文管会1956年所发掘出来的一座南宋乌龟山窑址已确认了郊坛官窑的存在。但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址迄今未发现,有考古专家提出,抑或是它和郊坛下仅是一处窑 址的两 种称谓,这也有特研究与考古发现的印证。



二、南宋官窑瓷的特点



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在描述官窑瓷器说:"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 紫口铁足"。明人高濂在《遵生安笺》里进一步说明杭州官窑青瓷的特征是"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

在已发掘的杭州乌龟山郊坛官窑窑址中发现很多瓷片与窑 具,胎质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质轻薄、釉层较厚、釉色有粉青、蜜腊黄等色,器型常有盘、碗、碟等,还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迁陈设用品;郊坛官窑遗址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说法。



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经过人工染色,从而达到所谓"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造型,品种包括很广,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如尊、壶、琮、炉、瓶、碗、碟、洗样样都有。器型多仿自周、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朴朴,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官窑瓷器以小型器为多见,体积不大。但是它所表现的气度,却仍然不可漠视。



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官窑所烧的都是宫廷御用器,因此,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州官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晚期,则多以垫托垫烧,虽然是底留下一道无釉的痕迹,但涂上一层铁质护胎浆成"铁足",使制品更富特色。



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一个伟大的卓越的贡献。 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一九八九年,在香港以2500万港币拍买的一件南宋官窑青瓷,创造了中国古陶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



三、 南宋官窑瓷的恢复和发展



1950年,周总理在日理万机中对恢复南宋官窑瓷作了批示:希望有关科研生产部门尽快弄清碎纹釉青瓷的原料、配方、烧制工艺,恢复古名窑。 直到1976年,南宋官窑的恢复试制工作才全面开始。杭州瓷厂承担了研试任务,1978年,仿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同年,研制成功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 近年来,杭州瓷厂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仿制的南宋官窑,不但继承了原有的以釉色取胜,以纹片著称,以造型见长之三大优点,而且又发展了刻、画、浮雕、堆塑与釉色结合等多种装饰工艺,丰富了造型,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在一九八七年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评比中,仿南宋官窑菊瓣碗,双弘贯耳瓶、果盘、葵口碗等十九件(套),新研制的十二锦瓶现代造型在全国同行产品质量评比中夺魁。荣获一九八七年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一九八八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中荣获银牌奖。(周少华)



(中国陶瓷信息资源网)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1234567890汝窑中的琢器更为少见,只有若干件出土器流传于世,图示者即其一。

名称: 盘口瓶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3883&extra=page%3D1&page=8


制造年代: 宋

材料: 瓷土

规格: 通高23.4厘米,口径8.3厘米

收藏地: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介绍

于1987年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出土。汝窑又被称为汝官窑是北宋时期专门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窑场之一。但是汝窑烧制的时间极短,传世品也很少,到南宋时期就有“近尤难得”之叹,流传至今者仅有百余件,可见它珍贵的程度。汝窑中的琢器更为少见,只有若干件出土器流传于世,图示者即其一。



汝窑的釉色主要有“天青”、“卵白”、“淡青”几种,十分典雅、协调、美观。在清凉寺器上细碎的纹片,被鉴定家们称之为“蟹爪纹”。汝窑的烧制采用了裹足满釉支烧的工艺方法,它的支钉又细又小,被称之为“芝麻钉”。这种支钉一般以三五奇数为准,很少有偶数的现象出现。现代工艺恢复了失传多年汝窑器的生产,使这种瑰丽品种又开奇葩。



关于汝窑窑址的确定曾为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考古家们和陶瓷学者不断在汝州境内进行调查,但都没有收获。直至1986年下半年,河南宝丰县瓷厂的一位研究者首先在清凉寺发现了汝瓷标本,此后上海博物馆又在那里进行调查,采集到一批标本,接着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窑址进行试掘,出土了一批比较完整的器物,至此汝窑产地之谜终于告解。

附件

明嘉靖 青花五彩鱼藻纹大罐

名称: 青花五彩鱼藻纹大罐


制造年代: 明嘉靖

材料: 瓷土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3883&extra=page%3D1&page=12

规格: 高46厘米,底径24.8厘米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介绍

此罐直口、短颈、阔肩、圆腹、平底,盖为直壁、隆顶、宝珠钮。罐盖上的宝珠在一周红黄相间的莲瓣上,由红、黄、蓝、绿绘成螺旋形宝珠,盖面绘一周璎珞纹,盖壁在两周青花线之中绘有鱼藻纹。罐外壁在上、下莲瓣纹与蕉叶纹间,绘有荷塘、游鱼、水藻等绚丽多彩的纹饰,纹饰疏密得体,细致入神。底部青花双圈楷书“大明嘉靖年间”



五彩瓷器,是明代彩瓷中的名品,开始于明宣德时期,嘉靖、万历时期得到了大发展。根据实物分析,五彩瓷器可分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釉上五彩将彩绘画于已烧成的白釉瓷器上,然后经过800℃的炉火烧制而成。一般以红、黄、绿、蓝、褐五种色彩描绘纹饰,但每件器物的设色上要求不一定具备五彩,而以红、绿、黄等为主。另一类是青花五彩,它以釉下青花的蓝色与釉上低温烧成的红、黄、绿,紫等描绘器物上的纹样,这种绘画方式与斗彩是有区别的。斗彩中的青花是用来勾画纹饰的轮廓线,而青花五彩中的青花是起着图案定位的作用。即用青花绘出几个重点图案,其它空间则用低温五彩去填补完成。青花五彩的画面要比斗彩更加浓重热烈。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烧制的官窑五彩器多以青花五彩为主。这件明代嘉靖官窑青花五彩鱼藻纹大罐,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



瓷器中的大器,由于烧造条件的制约,很难烧得规整,特别是嘉靖时期不规整的很多。但此器烧制规整,体态圆润完美,是一件难得的官窑佳品。






这种大器,后世也很少有仿制成功的例子

1234567890汉代墓室装饰用砖。这块画像砖表现汉代杂技百戏的精彩场面。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3883&extra=page%3D1&page=21

名称: 月神画像砖


制造年代: 汉

材料: 砖

规格: 高23.5厘米,残宽44.5厘米

收藏地: 四川省博物馆

介绍

汉代墓室装饰用砖。这块东汉时期的空心画像砖,代表了汉代河南地区的画像砖特色。空心砖,又称圹砖,流行于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区。它是一种大型的长方形陶砖,模印泥片及其上的花纹,然后加以粘合,两头再加封泥片,并各开一孔,以便烧制。这种砖由于中空,因此易烧,体轻,并可防潮。大型空心砖在秦代极为流行,至东汉,只有中原地区继续使用,而南方则普遍烧制小型实心砖替代。这块画像砖表现汉代杂技百戏的精彩场面。在画面中心的战车上,一人头朝下双脚倒钩住车中竖立的高杆,双臂平伸,掌中各有一圆球,球上又各站一人。球上二人一人双手叉腰下蹲,显得悠然自得;另一人则“金鸡独立”,以高超的技巧来保持平衡。后边两车之间拉起一根绳索,绳索分别掌握在立于前车车与和半蹲在后车高杆之上的二人手中,倾斜成45度。后车驭手紧勒马缰,控制车速,以便绳索保持绷紧的状态。在这呈45度斜线的绳索上,一人正踩索上行。他挥动双臂,尽力保持着平衡。这样精彩的杂技场面,被这幅2000年前的画像砖,生动地记录下来。为后人研究汉代的杂技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3883&extra=page%3D1&page=18

汉代,百戏杂耍非常盛行,倒立就是流行的表演项目。作品当中先有两人倒立在圆形围栏之上,这种圆形围栏可以看作是井口的围栏。而第三个人则立在这两人的腿上,置井口之上,面临深渊。如此三人组合井口倒立,不仅需要力量,更需要高超的技巧与默契的配合。借助古代陶艺匠师的灵巧双手,我们目睹了汉人杂耍的风采。





汉代将偶人制作同生活用品联系,展现出一幅世俗风情画面,同时体现了高超的工艺设计性。除罐类外,造型设计还在灯具上有所显现。汉代以小型陶俑器具为多,艺术性较高,具有收藏价值。

1234567890战国时期蛇纹铜剑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3883&extra=page%3D1&page=65

名称: 蛇纹铜剑


制造年代: 战国

材料: 青铜

介绍

战国时代的青铜器同商代相比较,在装饰风格上已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商代极度崇尚鬼神的风气,那一时期的青铜装饰充满了威严、冷峻的狞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鬼怪的阴影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去,相应的青铜装饰也渐渐走上一种轻巧、优美、灵动的风格之路,并且有装饰过于繁复的趋势。



图为战国时期蛇纹铜剑,这几乎已经不能算为一把可用于实战的铜剑了,它既无锐利的剑锋也无光滑的双刃,它的形式完全是装饰性的,剑身通体布满蛇形纹样,或可称“夔龙”纹样,由此可知这样一把剑一定具有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而并非为了实用而铸,这样一种镂空的方式,使得它看上去不再那么冷冰冰的。

1234567890彩绘乐舞杂技俑

彩绘乐舞杂技俑


制造年代: 汉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3883&extra=page%3D1&page=69

材料: 陶

规格: 长67厘米,宽47.5厘米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

介绍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高3.3cm,口徑13cm,足徑8.9cm。

老虎洞窯真是修內司官窯嗎

另一网站的网友见解:


我去年九月份去過河南汝州汝瓷博物館,與館裡的研究者對談過,其實當地的研究者到現在也還搞不懂什麼是北宋官窯?



在宋代時汝窯是指一個專有名瓷---河南汝州產地的青瓷極品,北宋晚期某一期間官方禁燒---,現代研究者只因為在寶封清涼寺發現一些汝瓷標本及完整器而把當地窯址稱為汝官窯,當地所有窯瓷稱為汝瓷其實可能是不對的,似乎有違系統思考.



從圖錄來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汝窯收藏,從器物特癥上來看,有些支燒點露胎稍白,有些氣泡鬃眼較密集,是否全出於同一窯址也是很令人懷疑的,因此大膽假設河南汝州汝瓷窯口非只一處是可被期待日後發掘證實的,因此汝窯的問題其實可能還未真正解決,所以現在要籬清北宋官窯似乎還有一大段距離要走......



從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展廳陳列品風格及型体來看,我似乎也很難說服自己認同展廳東西都是宋代東西,更不用說是南宋官窯了,老虎洞窯真是修內司官窯嗎?真是唯一的修內司官窯嗎?從一個藏家言,無法認同.

而且史料记载,北宋后期,种种原因,汝窑精品实物就非常少见了,而临汝或民窑的汝窑系产品,还在生产,可以不断发现实物。


为什么说柴窑是汝窑精品呢:实物告诉我们,柴窑的生产太不一般了,中华名瓷,一般以定窑器为最薄,那是因为原材料本身因素,土质,成分,含铁量,含铝量,颗粒,加工,工序等多方面造成。料好工精,所以当之无愧的成为皇家首选。而汝窑的代替定窑成为贡器,也是由于其产品料好,工精,不仅克服了定窑的芒口缺陷,还里外满釉,更胜一筹。但是如果看到柴窑实物,就会明白天外有天。尤其是其薄如纸的特点,毫不夸张,柴窑瓷片,市场上偶尔能见到,如果不说,根本想不到,那竟会是瓷器的碎片,看上去就像大号的灯泡碎片一样,如果完整器,拿在手中,轻盈的令人难以想象,就好象拿着一个乒乓球一样,几乎感觉不到重量。




以前常有汝窑无大器的说法,多年来的新发现证实,汝窑有大器,一尺高,甚至二尺高的也有,而柴窑,根据其器身的程度,完全可以推断:柴窑无大器,因为它胎体,加上里层,外层的釉子,还不到一毫米,试想这种超薄的胎体,肯定会不能支撑过于庞大的身躯的。







1234567890北宋 汝窯 青瓷紙槌瓶宋代

http://www.ey.gov.tw/ct.asp?xItem=58117&ctNode=3101&mp=1

北宋 汝窯 青瓷紙槌瓶宋代王室崇尚自然,單色素雅的青釉瓷器大受歡迎,尤其是北宋晚年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燒製的汝窯瓷器,胎質細密堅實,釉色溫潤似玉,被視為青瓷之魁。「紙槌瓶」造型特殊,根據學者的研究,可能是模仿大食的玻璃器造型,「水仙盆」則可能是放置水仙花的花器。


由于顺治朝青花器传世品较少,因此,这件花鸟盖罐显得分外珍贵,是研究顺治朝瓷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1234567890汝窑圆洗,北宋,高3.3cm,口径13cm,足径8.9cm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18842&extra=page%3D1&page=16

在故宫所藏宋代汝窑瓷器上,还有镌刻“蔡”字、“寿成殿皇后阁”等铭文的。一般认为是宋代所刻,“蔡”字当与宋徽宗的宠臣蔡京有关;“寿成殿皇后阁”是宋代宫殿名。



1234567890官窑圆洗,高6.5cm,口径22.6cm,足径19cm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明清彩瓷简介(二)

明清彩瓷简介(二)http://special.artxun.com/20080225/article/f7450567d0505a846c4ae2a0fe348935.shtml


 宣德时期明代社会处于经济发展上升阶段,由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为制瓷手工业带来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和发展条件,使景德镇制瓷技术迅速提高,创制了许多前代所未有的新品种。

如果说宣德瓷器品种、器型之丰富多采,胎质之优,釉色之美,纹饰之精,均居明代之冠,绝非溢美之辞。当时由于产量大,不仅供应国内市场,并远销世界各地,遗物甚多。

今天,世界各国博物馆及收藏家都藏有相当数量的宣德名瓷。

至于五彩瓷,据《蓉槎蠡说》记载,宣德时有五彩桃注、石榴注、双瓜注、双鸳注、鹅注、炉、瓶、杯、碟、敞口花尊、蜜渍桶罐、漏(镂)花填彩坐墩等器形(见《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


但流传下来的却极少,到目前为止,
还只发现上述两件官窑珍品,故其价值远在其它彩瓷之上。

宣德以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是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衰落时期。不见官窑瓷器传世。所见民窑产品,时代面目亦不甚清晰。故习惯上称这一时期为瓷器史上的空白时期或“黑暗”期。

到成化年间,景德镇的制瓷业再度复兴,并取得了超越前代的艺术成就。成化一代,瓷器从造型到装饰风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成化器形一般多小巧玲珑,轻盈秀丽,虽有较大的器物,但为数不多。彩瓷色调尚淡雅,画风细腻严谨。

这时期的青花器除早期少数作品还保留了永、宣青花风格外,


多数产品胎质细薄,釉质白细,青花色泽柔和淡雅,所用原料为国产平等青(即江西乐平所产陂圹青)。平等青发色清淡稳定,由于含铁量低,没有永、宣青花那种带锡光的黑色结晶斑块,也无晕散。器形较大的有大盘、梅瓶、盖罐等。小形器物较多,如玉壶春瓶、胆瓶、莲瓣口瓶、梨壶、罐、扁罐、筒炉、扁炉、圆盒、洗、各类碗、高足碗、杯、盏托等。黄釉青花只见一种盘。

成化青花瓷常见花纹有龙凤、麒麟、狮球、花鸟、折技花果、缠技花卉、莲池水藻、八仙、人物、婴戏图、九秋花蝶、灵芝、八宝、朵云、莲瓣、蕉叶、海水等。

成化釉里红也很成功,色泽鲜艳明亮,可与宣德产品媲美。所见器物有三鱼碗、高足碗、青花釉里红高足碗(见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上册)。

斗彩是成化时期最著名的彩瓷。这时斗彩己发展成为独立的彩瓷品种,所用色彩比宣德时期更为丰富,除青花外,有鲜红、油红、娇黄、鹅黄、杏黄、蜜蜡黄、姜黄、深绿、浅绿、松绿、深紫、浅紫、姹紫、孔雀蓝、孔雀绿等十余种釉上彩。一般斗彩器物上多用三、四种釉上彩,多者五、六种。但也有用青花双勾轮廓线,线内仅填一种彩色的作品。

斗彩施彩方法,以填彩为主,即用青花在胎上双勾各种花纹,然后罩以白釉,入炉用高温烧成,再于釉上沿青花轮廓线内填各种彩料,复入彩炉用低温二次烧成。除填彩外尚有覆彩、点彩、染彩等工艺。成化斗彩器物为高档细瓷、官窑上品,产量有限,即在明代后期已属难得。据明万历《野获篇》记载,万历时“成窑酒杯,每对至博百金”。《神宗实录》更有“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直钱十万”的记载。

成化斗彩多为小型器物,典型作品有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婴戏杯、葡萄杯、高足杯、鸡缸杯、天字罐、盖罐、扁罐、胆瓶、碗等。装饰花纹有人物、婴戏、海水龙纹、鸳鸯莲池、花鸟、蜂蝶、子母鸡、缠枝莲、葡萄瓜果、山石树木、蔓草、团花等。著名的鸡缸杯,画雄鸡两只,一引吭而啼,一回首顾盼。两只母鸡正在低头觅食,并呼唤小鸡,六只小鸡闻声展翅奔向其母,神情逼真,如见其态,如闻其声。其旁衬以蓝色山石、红艳的牡丹和幽靓的兰花、兰草。画面细腻生动,色彩柔和明丽,胎釉、纹饰均为成窑之最。

成化青花五彩器流传极少,仅见官窑款青花五彩莲塘鸳鸯盘一件。

此盘绘画风格与前述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有许多相似之处,颇能说明两者之间的继承关系。此盘口沿内壁饰青花藏文一周,盘心为五彩莲塘,绘莲花三丛,五彩鸳鸯一对,还有慈菇和芦苇。雌鸟在水面凫游,雄鸟展翅于莲塘之上。外壁亦为莲塘,绘鸳鸯两对。花纹布局、画法与宣德碗基本相似,但无宽阔的青花龙纹边饰,画风也不如宣德时期那样精细。青花原料为平等青,发色淡雅。藏文书法柔弱,不如宣德时期刚劲有力,挺秀美观(见台湾《故宫藏瓷·明彩瓷》)。另一件成化五彩莲池鸳鸯盘,不用青花,只用红、绿、黄、紫和孔雀绿。盘内壁画四条红鱼和莲花,盘心为莲池鸳鸯。两鸟均为雄性,游向一致,画风粗率。与上述宣德青花五彩碗、成化青花五彩盘风格不同,可能为时较晚。故宫还藏有一件成化五彩缠枝莲扁罐,由于无年款,器型又酷似永乐,是否为成化作品,目前尚无统一看法(见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上册)。除上述几种彩瓷外,成化尚有蓝釉白花、白釉酱花、白釉绿彩、红地绿彩、孔雀蓝地绿花等品种。

弘治彩瓷继承了成化时期的风格,无论造型、胎釉、花纹装饰都与成化彩瓷近似。除白釉青花外有青花红彩、黄釉青花、五彩、黄绿紫三彩、白釉绿彩、白釉酱花、蓝釉金彩等。创新品种有黄釉绿彩、白釉火石红、黄釉金彩、茄皮紫金彩等。

弘治青花瓷胎质细薄,造型规整、秀丽。所用绘画原料为与成化时期相同的“平等青”,发色浅淡清雅。纹饰纤巧细腻的程度,若与成化青花相比较,则有过之无不及。典型作品如“弘治青花缠枝莲托八宝葫芦瓶”,花纹共计七层。口部绘回纹,肩部如意头文,上腹缠枝莲纹,束腰部位上为仰莲瓣,下为万字云纹,下腹为主题纹饰缠枝莲托八宝和仰莲瓣。花纹淡雅清秀、疏朗美观(《明清瓷器鉴定》上册)。弘治黄釉为明代黄釉之最,釉色淡雅、娇艳、明快,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故尔这时的黄釉青花盘釉质凝厚、釉面光亮、颜色鲜嫩,青花色调则比较深暗。黄釉绿彩为弘治首创,器型多为盘、碗之类,以黄釉为地,刻暗龙纹,上填浅绿色釉。典型器物如黄釉绿彩双龙戏珠纹高足碗,碗内外壁均施黄釉,釉色娇嫩。碗心暗刻“弘治年制”四字篆书款,上填绿彩(台湾《故宫瓷器选萃》29图)黄釉绿彩瓷出现以后,明、清各朝无不仿制,但其精美程度均不及弘治时期的作品。弘治五彩也以清雅疏朗见长,典型作品为青花官窑款五彩松竹梅盘(《世界陶瓷全集》14册)。

明代五彩瓷的釉上黑彩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