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宫廷书画鉴藏研究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74667&extra=page%3D1&page=3
元朝的建立,蒙古族入主中原,虽然民族矛盾激烈,却推动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在民族大融合形势下,元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比较复杂,
蒙古贵族统治者励志弘扬本族文化、大力推崇西亚文化,但总体上仍是两宋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元代的书画艺术在美术史上出现了新的转折和辉煌,宫廷书画鉴藏,也写下了中国书画鉴藏史上灿烂的一页。
元立国之初,虽然作为落后民族在战争,政治上征服了文明民族,
而统治者深明汉民族历代帝王的为君之道及以儒为政的重要性;同时,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无限景仰。从“大元”国号的确定和各种典章制度的确立,无不基于汉族正统文化。
在这一特殊社会背景下,元统治者一方面鄙视汉人,另一方面对汉文化积极主动的接受;学汉文、习汉画在上层贵族中成为时尚;特别是元初诸帝,他们不但在幼时就得到汉文化启蒙教育,即位后仍不废临池,常乘兴挥毫赐臣。如《元史》载:“世祖以儒足以政治,命裕宗学于赞善王恂……当时御制,于学生之下,亲署御名,习书谨慎……。“而且,元初有些官僚文人如高克恭、李衎等,在南宋灭亡后,多数到江南出任地方官,他们广交文士、共磋艺事,江南才俊许多经其推荐而入仕元朝。故而,
元虽中断了宋的画院及书画学制,研习书画及鉴辨之风不亚于前朝,内府收藏的法书名画之数量,在中国美术史上仅次于宋、清二朝。
元代的书画鉴藏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鉴藏标记丰富,除鉴藏印形制多样化外,鉴定语开始直接作为鉴审跋出现在作品上,如赵孟頫鉴评《万松金阙图》卷,跋曰:“宋南渡后,有宗室伯驹,字千里,弟伯肃,字希远,皆能绘事,尤精傅色。……此《万松金阙图》,断为希远所作,清润开丽,自成一家,亦近世之奇也。“书画鉴定中的真伪观,也是从元代才开始确立。此之前,书画的作伪和信制是完全相分离的概念,水平较高的仿制品一般也被当作真迹。在北宋画院,就设有画家专职承应摹拓古画,此类画亦被定为真迹。米芾在《画史》中提到:“王维画《小辋川》,摹本,笔细,在长安李氏,人物画,此定是真。”意即如此。今传为顾恺之,吴道之等人名迹,皆属此类。入元后,此类作品与无根据的仿冒品一样,都被定为伪作,如夏文彦《图绘定鉴》中说:“御题画真伪相杂,往往有当时名笔临摹之作,故秘府所藏临摹本皆题为真迹……具眼自能识也。元代之一观点,无疑是书画鉴定观的很大进步。
此外,元朝皇室参与鉴藏的规模较前代有所扩大,元内府各个时期均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藏品的保管和审定,专设鉴书博士鉴辨书画,这是书画鉴藏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此外,内府藏品也常被元帝赐与臣子,或被取出君臣共同辨鉴,使得一般文人士大夫书画家和宫廷秘藏接触较多,能直接学习到前人的高尚艺术,对于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宫延吸纳民间的藏品。
一 元内府书画藏品的来源及宫廷品鉴之风的兴起
元内府所藏书画的主要来源是南宋和金的内府收藏。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时,元太宗在北方灭金的过程中,已采用中书令耶律楚材的建议,先后在平阳、汴京设立经籍所,研究编辑汉经史文献。然而,因元、金战事之激,没能有计划地接收金内府的书画藏品,灭金后才采取一定措施“四方招纳”。元世祖忽必烈在稳定北方大局后,于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11月下旨命大司农孛罗及流人学者刘秉忠主办秘书监,掌管历代图籍及阴阳禁书;次年二月,又把精通书画的前户部尚书焦友直改授职秘书监、史杠兼职秘书监,开始系统整理收藏书画珍品。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军统帅伯颜挥师南下,势如破竹。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临安,面临着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是年9月20日,焦友直急奏皇上云:“临安秘书监内,有乾坤宝典,并阴阳一世禁书,及本监应收经籍图书等物,不教失落……”元帝欣然支持;可见元朝君臣,在攻克临安前,对南宋宫廷之物已作好全面“接管”的准备工作。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克临安,伯颜立刻封管南宋府库,元世祖封焦友直为两浙宣慰使,“括宋秘书省禁书图籍”进京(《元史·世祖本记》卷上),这些“经史子集、禁书典故、文字及书画”,甚至“纸笔墨砚”等珍品都交付于秘书监收藏(《元史·秘书监志》卷五)。对于这件事,时任通议大夫的著名文人王恽在《书画目录·序》中有记:“……(公元1276年)冬十二月,图书礼器并送京师。”当时,王恽对其中书画藏品“披阅竞日”,并对所见开列了一份目录:法书147幅、名画81幅。这仅是其所见南宋秘府藏品的微小一部分。南宋秘府藏品北运后,元帝命内府裱画师焦庆安对需重新装裱的作品略作统计,仅是需要裱的卷轴,就多达“计一千单九轴”。
可以说,原南宋内府藏品,差不多都入了元内府。据《云烟过眼录》载,从宋得来的书画珍品,“可用站车一十辆搬运赴监(指秘书监)赴贮”,“站车”是元代驿站陆路运输专用车辆,“一十辆”装载的数量是多少,无从考证,然足见数量可观。王恽《书画目录》中记录的许多作品,在元秘书监的书画活动中多被提及,如《元史·秘书监志》载:“世传颜书,凡见八本,《李公颜太保贴》、《乞米贴》、《顿首夫人贴》今在秘书监”。尽管如此,南宋旧藏仍有不少散佚出去。周密在《云烟过眼录》中记载,元初诸私家藏品中,许多也来自宋高宗内府,如其说:“陈氏所藏:顾恺之《初平叱石起羊图》,高宗题,乾卦印兴小玺;顾恺之《吴王斫鲶图》,纸画后有‘元祜丙寅’四字及乾卦绍兴小玺。”又如宋人《小寒林图》卷,据杨仁恺先生考原属南宋内府之物,但其上无元内府收藏当是临安陷落前,宋群臣逃亡时带出而散佚的。
虽说元代诸帝,常把秘府藏品“折奉”或赏赐臣子,主流子还是不断的主动充实内府。对元内府收藏贡献最大的当推元仁宗,他是元帝中最能“亲儒重道”者,早在为太子时,就“遣使四方旁求经籍,识以玉刻印章,命近侍掌之……”。其对绘画也具有一定的修养,常召王振鹏,赵孟頫前来作画,王振鹏在《龙舟竞渡图》题诗中有:“储皇(元仁宗)简淡无嗜欲,艺圃书林悦心目”,并且他本人也时时动笔习画,史载有仁宗绘制宠臣李孟像来褒扬臣下的故事,“图其像,敕词臣为之赞,及御书秋谷二字,识以玺而赐之”(《元史·仁宗本纪》)。
元仁宗对赵孟頫的亲善推崇,直接推动了元代书画艺术的发展和书画鉴辨之风的兴盛。赵孟頫本是“宋宗室”,在元世祖遣使搜访“江南遣逸”时被发现,并得到重用,先后在大都出任兵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汾州知州,江浙省儒学提举等职。仁宗时,已为从二品的集贤士、后又进翰林学士承职,从一品。可见,赵孟頫仁元后,已不再只是元代美术上的中心人物,在政治上也是“荣际五朝,名满四海”。仁宗尚为太子时,“素知公贤,遣使者召。庚戊(公元1310年)10月,拜朝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松雪斋文集》)。仁宗即位后,“辛亥(公元1311年)5月,升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圣眷甚隆,字而不名,尝诏侍臣曰:‘文学之士,世所难得,如唐李太白、宋苏子瞻,姓名彰彰然,常在人耳目。今联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有所撰述,辄传密旨,独使公为之”。并曾多次力赞赵孟頫“文词高古,书画绝论”。常传旨“秘书监时有的书画,无签贴的,教赵子昂都写了者么道。”而与赵同期的其他画家,也深受仁宗的重视,王振鹏也是因画艺受知于仁宗而“累官数迁”,后任职于秘书监,仁宗还亲自命人拿出前人作品让他临摹,并赐号“孤云处士”。
可以说,元帝对书画的雅好,以及以赵孟頫为代表的书画英才的仕元,在事实上形成了汉传统文化对异族文化的反征服,这体现在元代绘画主流主张对“古意”的追求上,其精神内涵,在于维护汉文化的正统性和优越性。这种反征服,恰与元对汉文化的倡导相统一,也使得统治者通过这一思想吸纳汉文人学士仕元,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书画艺术的发展。
元仁宗进行的最典型的鉴辨活动,乃是邀文人学士对《快雪时晴贴》的鉴辨。《快雪时晴帖》为东晋王羲之行书法贴,该贴原是南宋内府之物,卷尾有“绍兴”联珠印。此贴是怎样进入元内府的,不见史载。延祜五年(公元1318年)4月,赵孟頫曾“奉敕恭跋”:“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传流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贴》,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奉旨谨跋”的还有翰林学士刘庚,跋文为:“玉逸少书不可多得……此秘阁所藏《快雪时晴贴》墨本,乃真迹也,尤为奇特。”刘庚的跋文直接说明了《快雪时晴帖》属秘阁藏品。第三跋的是蒙族人翰林待制承直郎兼国史院编修官的护都沓儿,跋云:“《快雪时晴贴》,历年虽远,神扬护持,不至磨灭,传之今曰,其可珍藏也。”元仁宗出示内府藏品请文人学士题跋的举动,开了元季帝王直接参与书画鉴辨活动的先河。
专业灭社会害虫,不看广告看疗效!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最后登录2011-2-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冰红茶 知府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发消息•加好友•离线
2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1-2-26 14:24 只看该作者 二 元秘书监的书画收藏
元初内府收藏主要以秘书监为代表。秘书监的前身是1236年元太宗在山西平阳建立的经籍所,1266年迁至大都,1267年更名为秘书监,掌握供御览的“所有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秘书监初建时的规模并不大,人员及官职少而小,以后才陆续壮大起来,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秘书监焦友直上书请旨,要有计划地接收南宋内府收藏,是元代秘书监书画鉴藏活动的开始。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12月,焦友直把接纳的南宋内府藏品,加上从它处搜罗而来的经籍书画等物,运到中书省,入秘书监掌管,王恽披阅后开列的目录,虽远不以代表全部,在今天无元内府藏品著录的情况下,也成为研究元内府书画庋藏的重要材料。
王恽的《书画目录》中,流传至今的作品亦有:如孙过庭《书谱》,王恽注曰:“孙过庭墨迹草书谱。过庭字虔礼,陈留人。高宗垂拱三年书。徽宗《书谱》云:‘孙草书皆逼羲、献、妙于用笔。隽拔刚断,出于天才,非积习所可至’。”按说,此卷当由南宋内府而入元秘书监的,而今人徐邦达对该贴独有另番考证:“此真迹上下二卷(今合为一)流传过程,在北宋初以前,不得其详。北宋后期在王巩家,后归王诜(见米芾《书史》),又入‘宣和内府’(见《宣和书谱》卷十八著录)。元初归焦达卿、敏中经历(见《云烟过眼录》卷上、《志雅堂杂抄》)此后即分散……王恽见于元内府,记载在《书画目录》中(?)……”(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可见,王恽所记的元内府藏品除来自金及南宋内府外,仍有民间招纳而来的,这是一个有力的旁证。流传至今的还有怀素《自叙》卷、黄庭坚《书赠张大同》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廉颇蔺相如列传》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顾恺之(传)《洛神赋图》卷、唐阎立本(传)《历代帝王图》卷等。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正月二十二日,元世祖下诏将这些书画珍品正式交付秘书监掌管,命大都路左裱,这是元内府保护藏品的最早实例。以后,在元秘书监的存在史上,与保护书画藏品相关的活动达几十次;而且秘书监之藏品“一非圣者及上位,不得出监”。
元内府的收藏,从史迹资料等方面来看,数量相当大,但由于没有留下完善的著录,具体数量已是很难知道,只能从零星记载和流传书画鉴藏印、鉴审跋断其大致。《秘书监志》记载的用“站车一十辆搬运”运到大都的书画珍品,也只是元内府藏品的一小部分。1272年裱褙匠焦庆安统计的需重裱书画1009轴、1302年王芝负责裱褙的手卷646件,1316年秘书监奉旨裱褙的赵子昂书千字文17卷也被收入内府、1318年赵子昂奉为《快雪时晴帖》题签,合计已是1672件。1342年秘书监曾将“历代图画,随时分科,品类成号”,统计结果为:“法贴四十二部、217册,法贴一部、11册,书画2008轴,法书83轴,手卷397卷,内府取35卷,今在府364卷。“该统计中,内府取走的35卷与在府的364卷之和应为399,397或为399的传刻之误。这样,统计结果合计数为3200件。据此,我们只是略知一些元内府藏品的数量。以后,内府又不断充盈,结果却无从所知。
元内府虽说把宋、金内府所藏大多收入,也不断地给予保护等。然而,毕竟元是落后民族入主文明民族,统治者对汉文化的吸收力有限,对汉民族的许多文化形制也只是表面上的模仿。元内府书画收藏也荐在这些问题,内府所用的鉴藏印变化复杂而且极其紊乱,是绝无仅有的。如“至正珍秘”一印,在《元史·顺帝本纪》中记有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六月丙子,刻小玉印,以“至正珍秘”为文,并规定“凡秘书监所掌书画尽皆识之”,而令人奇怪的是,讫今尚未见到已经确认的元秘书监藏品上钤有此印,其因不详。
常见的元秘书监鉴藏印是“都省书画之印”,“都省”即历朝的尚书省,在元初是秘书监的直属上司,负责核准秘书监的各项事务。流传至今的铃有此印的常见作品,如刘松年《天女散花图》册(台湾故宫博物院藏),萧照《秋山江树图》册(辽宁省博物院藏)、李迪《犬图》册(故宫博物院藏)和《古木竹石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贾师古《岩关古寺图》(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等;见于后世著录的有:巨然《秋山晚兴图》轴、冯子振《十八公赋曹知白补图卷》(见《墨缘赋》。故“都省书画之印”使用年限仅限于元初,一般钤有该印的作品都是元秘书监藏品。
八思巴文印也是和元内府收藏有一定关系的一种印鉴。八思巴文乃元世祖时藏僧八思巴根据梵文字母创造的蒙古文字,八思巴文印主要出现在元初的官私文书上。流传至今的少量书画上也钤有此印,如唐玄宗《 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但印文及形制大小不尽相同,印文今人识者不多。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阎立本《步辇图》上钤有八思巴文印;后幅有至治、天历年间二行观款,在至治三年“集贤僚佐”观款正中钤有八思巴文印,这一印当是集贤院官印。由此可知,此作曾在元英宗时进入元内府。然,今传世钤有八思巴文印的多数作品,根据鉴藏印及鉴审跋和历代著录,可以肯定大都没进入过内府。
专业灭社会害虫,不看广告看疗效!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最后登录2011-2-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冰红茶 知府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发消息•加好友•离线
2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1-2-26 14:25 只看该作者 三文宗奎章阁及其鉴藏
元代诸帝中,有一位颇似前朝赵佶的帝王,忘情书画而荒废国政,就是元文宗。他在执政间,倾一朝之力去收集法书名画,使元内府的收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反映在秘书监的鉴藏活动中,也反映在奎章阁的书画鉴藏活动上。
元文宗,自幼雅好书画,早在建康为怀王时,便和当时的江南文人名流交往甚密,收罗了一批文人画家,委以各种官职,其中最受推崇的是柯九思。柯九思、字敬仲,号丹丘生、书法、绘画、诗文及鉴赏古物在当时都享有很高的声誉。1325年柯九思经赵淳引见,以写竹得到时为怀王的文宗的亲幸(见宗典《柯九思年谱》)。文宗“即位后,推为典瑞院都事”(见《稗史集传》)。元文宗本人亦善书画,陶宗仪《辍耕录》有“文宗能画”条。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元文宗下旨成立“奎章阁”,作为君臣鉴藻书画的场合,并亲撰《奎章阁记》,后柯九思被“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咸命鉴定”(《牧史集传》),开始了奎章阁的书画鉴藏活动。
奎章阁主要是供帝王与臣子谈文论艺的场合,并非进行书画鉴藏活动的专门机构,只是具有功用的多样性。《皇图大训序》中说“天子作奎章阁,延问道德,以熙圣学,又并艺文监,表彰儒术,取其书之关系治教者,以次摹印。”《奎章阁记》中又有:“作奎章之阁,备燕闲之居,将以渊潜遐思、辑熙典学”。奎章阁的隶属机构中,鉴书博士司专门鉴辨书画,群玉内司掌管秘玩古物。然而,在这个性质多样的新型机构里,君臣能够相对不拘形制地谈文论艺,“几无一日而不御于斯,于是宰辅有所奏请,宥密有所图同,诤臣有所绳训,待从有所献潜,以次入对,从容密勿,盖终日焉”。同时,由于受职于奎阁的皆为当时文人学士之名流,特别是以柯九思、虞集为代表的业于书画者的存在,加之元文宗的雅好,非主要活动的书画鉴藏反而兴盛起来。据陶宗仪《辍耕录》载:“文宗之御奎章日,学士虞集、博士柯九思常待从,以讨论法书名画为事”。可以说,文宗、柯九思、虞集三人在奎章阁的活动,把奎章阁的书画鉴藏活动推到了最盛时代。
奎章阁的收藏,是由下属部门群玉内司负责的,一般来说,多是为准备御览或鉴辨而临时存放,属内府秘书监收藏的一部分,在鉴审之后仍要送回秘书监收藏,奎章阁只不过是经一次手而已,所以说,奎章阁虽也有独立的藏品,但其重在鉴,藏是鉴外余事。
奎章阁书画鉴藏的主要标志是“天历之宝”和“奎章阁宝”二枚朱文巨方印。二印同由虞集篆文。“天历之宝”的使用讫于奎章阁成立,终于元文宗的去世;今常见的钤有“天历之宝”的使用讫于奎章阁成立,终于元文宗的去世;今常见的钤有“天历之宝”的名画有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宋·关仝《关山行旅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赵干《江行初雪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赵佶《芙蓉锦鸡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祥龙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赵佶《腊梅山禽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人《寒汀落雁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等等。法书主面则有晋人《曹娥诔辞墨迹》(辽宁省博物馆藏)、宋拓《定武兰亭真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献之《鸭头丸贴》(上海博物馆藏)、唐摹《兰亭序》(故宫博物院藏)、苏轼《寒食贴》(台湾私家藏)、黄庭坚《动静贴》(台湾藏)。这些法书,大都经柯九思或虞集奉敕题跋,如《曹娥诔辞墨迹》,据跋语知为1329年奎章阁成立时,柯九思进呈,后文宗赐还柯氏,并命虞集题记。《鸭头丸贴》有虞集题“天历三年正月十二日,敕赐柯九思。侍书学士虞集奉敕记。”《定武兰亭真本》也是柯九思进呈,文宗御览后命虞集题记敕还的。“奎章阁宝”印的使用约始于奎章阁成立,历经宁宗、至至元六年顺帝撤奎章阁。然奎章阁很少使用此印,而且即使用之,也是和“天历之宝”同时使用,或许是因奎章阁只是鉴辨机构而不是收藏机构。今常见的钤有“奎章阁宝”的作品,有赵佶《腊梅山禽图》轴和《芙蓉锦鸡图》轴等。
除“天历之宝”和“奎章阁宝”二印以外,元文宗内府收藏尚有另三枚鉴藏印,即“天历”、“奎章”二小方印和“奎章阁参书”八思巴文印,这几方印偶尔使用,传世书画中留有钤有“天历”“奎章”小方印者,如辽代《秋林群鹿图》轴、《丹枫呦鹿图》轴、金张 《神龟图》卷等,钤“奎章阁参书”八思巴文印的有晋人书《曹娥碑》等。
从历代著录及流传至今的元内府藏品来看,以上几枚鉴藏印不能代表奎章阁的收藏。元代文人画的兴起,中国画诗、书、画、印在表现形式上的结合,题画跋数量日多,直接受益的就是收画品鉴,对一幅作品,往往鉴辨一番加上评语,评述作品流绪、作品造诣、画法渊源及画之真伪,这种鉴审跋元朝最为时尚。所以元内府藏品有的直接题鉴审跋,而不去钤印,根据鉴审跋或著录材料也可以断定有些作品属奎章阁所藏,在虞集的《道园学古录》中记录着他应制题诗的十六幅法书名画,但传世的只有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轴,其余十五幅,画迹今未所见。类似的还有“臣柯九思鉴定”款的,也是属文宗时代奎章阁藏品。
在今天可见的作品上,还发现二方和元内府“有关”的鉴藏印,即“天历”联珠印和“天历御览之宝”大朱文方印,经考该二印皆为伪印。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夏 (传)《长江万里图》和陆探微(传)《九歌图》上钤有“天历”联珠印;据考,《长江万里图》是明人伪作,柯九思跋也是伪;《九歌图》也是伪作,所钤的宣和鉴藏印多方都是伪作,所钤的宣和鉴藏印多方都是伪印。除此,尚发现其它传世作品上有“天历”联珠印,而且元史及历代著录从未谈及此印,加上《长江万里图》和《九歌图》的性质,“天历”联珠印定是伪印元疑。“天历御览之宝”印也仅见于范宽(传)《携琴访友图》(英大英博物馆藏),该作画风与范宽相去甚远,实为伪作,“天历御览之宝”制作粗糙,印质极劣,也当为伪印。
专业灭社会害虫,不看广告看疗效!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最后登录2011-2-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冰红茶 知府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发消息•加好友•离线
2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1-2-26 14:25 只看该作者 四 宣文阁和端本堂的鉴藏
元朝汉人为官,本就易遭蒙人的排斥,更何况柯九思受文宗宠信至甚,更引起诸臣僚的妒忌,屡遭弹劾,最严重的一次乃在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六月,御史台弹劾曰:“奎章阁鉴书博士柯九思,性非纯良,行极矫谲,挟其末技,趋附权门,请罢黜之”(《元史》卷三十五《文宗纪四》)。此时的元朝统治阶层里,文宗陷于政权的忧患之中,自顾不暇,而召柯九思谕之曰:“朕本意留卿,而欲伸言者路,已敕中书除外,卿且少避……”于是,柯九思被迫退职。次年,文宗死后,柯九思流寓中吴,后不久病死,终年五十四岁。奎章阁在一度辉煌之后,也日趋衰亡。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元顺帝召集诸臣商议罢去奎章阁和艺文监,原任职于奎章阁的书法家康里 挺身而出,直谏曰:“民有千金之实,犹设家属,延馆客,岂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学房乃不能容焉?”顺帝虽同意了他的观点,仍在至元六年十一月三日,下诏撤奎章阁,另立“宣文阁”,艺文监更名崇文监,而以易名的形式保留了这一机构的存在,宣文阁自此维持了二十多年,直至元亡。
宣文阁成立之始,康里 主要负责书画鉴辨事务,周伯琦等人担任鉴书博士,一度沿续了奎章阁的书画鉴辨之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康里 去世后,宣文阁迅速趋于衰落,其属下机构皇子肄业之所“端本堂”的成立,在书画鉴藏活动上实质上取代了宣文阁,宣文阁名存实亡。
宣文阁和端本堂的书画鉴辨活动已远不如从前,然仍时在进行,元顺帝和元文宗一样,好汉文、喜书法;《书史会要》把他列入帝王书家之列,许有壬在《至正集》中评顺帝书法时说:“刚健端重,浑然天成,书家疲精力,吃吃岁月,有所不能。”元顺帝常驾临宣文阁,拿出内府所藏,与臣子进行鉴辨,对于这方面的事情,史多有载,《金华先生文集》卷二十五记“上尝坐宣文阁,阅徽宗画,侍臣共称其妙,公(拔实)前奏曰:‘徽宗溺于小事而不恤大事,以失其国,父子亲为羁虏,其遣迹虽存,何足贵乎?’上默然,丞命藏画”。而日常书画鉴辨活动主要由康里 主持。康乃元初开国大将不勿木的后代,是完全汉化的元人,著名书法家,书画鉴定家、曾为文宗、顺帝的老师,又曾任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和赵孟頫并称“南赵北 ”,最为顺帝敬重。宣文阁的书画鉴辨活动,正是赖其力主,才得以不断举行。
宣文阁鉴藏的内府书画,多钤有“宣文阁宝”和“宣文阁图书印”。“宣文阁宝”乃元书法家宣文阁授经郎周伯琦(1298—1369)所篆,“帝(元顺帝)以伯琦工书法,命篆‘宣文阁宝’,仍题匾宣文阁“(《元史·周伯琦列传》)。该印是元代官印中最大的一方,尺寸为11.5CM见方,在历代官印中也极少见;该印印边与印文粗细相仿,无天历印之典重,也无奎章印之流丽,转折方硬,已开明印之风。见于著录的钤有此印之作品较多,《半斋文集》卷十四有欧阳玄云:“今上皇帝(元顺帝)得智永《千字文》,命近臣勒刻宣文阁中。所拓墨本,从官之有文学者,则识以‘宣文阁宝’而赐之。”《石渠宝笈续编》、《墨缘汇观》著录钤此印的作品多件,但是,传世的不多,有董源《寒林重汀图》轴(日本墨川古文研究所藏)、世然(传)《萧翼赚兰亭图》轴、《溪山林薮图》轴、宋人《楷把猿戏图》轴(均藏台湾)等。“宣文阁图书印”形体较小,和“宣文阁宝”同出周伯琦之手,此印明显少用,著录中也不多见,讫今所见传世钤有此印的作品,仅有宋人《小寒林图》轴、《杏林 图》轴(均藏台湾)等。
在今天偶尔还可见的作品上钤有“宣文之宝”朱文方印,该印形帛和“天历”印相仿,然印质较差,力度较弱,又未见于著录,所钤书画经鉴定为伪作,故该印亦当是伪印。如广州美术学院藏杨士贤《赤壁图》卷(伪)上便有此“宣文之宝”印。
对端本堂来说,书画鉴藏是太子讲读以外的余事,只偶尔才有书画鉴藏活动,虽然如此,端本堂的藏品亦有一定的数量,它的鉴藏标志是“端本”朱文方印;传世钤有此印的作品为数不多,主要有:唐摹王羲之《远宦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高宗《嵇康养生论》,王利用《老君别号事实图》卷(美国纳尔逊博物院藏),尉迟乙僧《护国天王像》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旧题黄筌《柳塘聚禽图》卷(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藏)。
元朝,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制的政权,在不足百年的历史中,宫延书画收藏之丰和鉴辨活动之盛,不但对传世书画的保存起了积极作用,而且促使了书画鉴藏水平的提高。许多书画家也直接从对传世真迹的鉴辨中得到借鉴,直接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专业灭社会害虫,不看广告看疗效!
元朝的建立,蒙古族入主中原,虽然民族矛盾激烈,却推动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在民族大融合形势下,元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比较复杂,
蒙古贵族统治者励志弘扬本族文化、大力推崇西亚文化,但总体上仍是两宋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元代的书画艺术在美术史上出现了新的转折和辉煌,宫廷书画鉴藏,也写下了中国书画鉴藏史上灿烂的一页。
元立国之初,虽然作为落后民族在战争,政治上征服了文明民族,
而统治者深明汉民族历代帝王的为君之道及以儒为政的重要性;同时,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无限景仰。从“大元”国号的确定和各种典章制度的确立,无不基于汉族正统文化。
在这一特殊社会背景下,元统治者一方面鄙视汉人,另一方面对汉文化积极主动的接受;学汉文、习汉画在上层贵族中成为时尚;特别是元初诸帝,他们不但在幼时就得到汉文化启蒙教育,即位后仍不废临池,常乘兴挥毫赐臣。如《元史》载:“世祖以儒足以政治,命裕宗学于赞善王恂……当时御制,于学生之下,亲署御名,习书谨慎……。“而且,元初有些官僚文人如高克恭、李衎等,在南宋灭亡后,多数到江南出任地方官,他们广交文士、共磋艺事,江南才俊许多经其推荐而入仕元朝。故而,
元虽中断了宋的画院及书画学制,研习书画及鉴辨之风不亚于前朝,内府收藏的法书名画之数量,在中国美术史上仅次于宋、清二朝。
元代的书画鉴藏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鉴藏标记丰富,除鉴藏印形制多样化外,鉴定语开始直接作为鉴审跋出现在作品上,如赵孟頫鉴评《万松金阙图》卷,跋曰:“宋南渡后,有宗室伯驹,字千里,弟伯肃,字希远,皆能绘事,尤精傅色。……此《万松金阙图》,断为希远所作,清润开丽,自成一家,亦近世之奇也。“书画鉴定中的真伪观,也是从元代才开始确立。此之前,书画的作伪和信制是完全相分离的概念,水平较高的仿制品一般也被当作真迹。在北宋画院,就设有画家专职承应摹拓古画,此类画亦被定为真迹。米芾在《画史》中提到:“王维画《小辋川》,摹本,笔细,在长安李氏,人物画,此定是真。”意即如此。今传为顾恺之,吴道之等人名迹,皆属此类。入元后,此类作品与无根据的仿冒品一样,都被定为伪作,如夏文彦《图绘定鉴》中说:“御题画真伪相杂,往往有当时名笔临摹之作,故秘府所藏临摹本皆题为真迹……具眼自能识也。元代之一观点,无疑是书画鉴定观的很大进步。
此外,元朝皇室参与鉴藏的规模较前代有所扩大,元内府各个时期均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藏品的保管和审定,专设鉴书博士鉴辨书画,这是书画鉴藏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此外,内府藏品也常被元帝赐与臣子,或被取出君臣共同辨鉴,使得一般文人士大夫书画家和宫廷秘藏接触较多,能直接学习到前人的高尚艺术,对于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宫延吸纳民间的藏品。
一 元内府书画藏品的来源及宫廷品鉴之风的兴起
元内府所藏书画的主要来源是南宋和金的内府收藏。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时,元太宗在北方灭金的过程中,已采用中书令耶律楚材的建议,先后在平阳、汴京设立经籍所,研究编辑汉经史文献。然而,因元、金战事之激,没能有计划地接收金内府的书画藏品,灭金后才采取一定措施“四方招纳”。元世祖忽必烈在稳定北方大局后,于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11月下旨命大司农孛罗及流人学者刘秉忠主办秘书监,掌管历代图籍及阴阳禁书;次年二月,又把精通书画的前户部尚书焦友直改授职秘书监、史杠兼职秘书监,开始系统整理收藏书画珍品。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军统帅伯颜挥师南下,势如破竹。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临安,面临着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是年9月20日,焦友直急奏皇上云:“临安秘书监内,有乾坤宝典,并阴阳一世禁书,及本监应收经籍图书等物,不教失落……”元帝欣然支持;可见元朝君臣,在攻克临安前,对南宋宫廷之物已作好全面“接管”的准备工作。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克临安,伯颜立刻封管南宋府库,元世祖封焦友直为两浙宣慰使,“括宋秘书省禁书图籍”进京(《元史·世祖本记》卷上),这些“经史子集、禁书典故、文字及书画”,甚至“纸笔墨砚”等珍品都交付于秘书监收藏(《元史·秘书监志》卷五)。对于这件事,时任通议大夫的著名文人王恽在《书画目录·序》中有记:“……(公元1276年)冬十二月,图书礼器并送京师。”当时,王恽对其中书画藏品“披阅竞日”,并对所见开列了一份目录:法书147幅、名画81幅。这仅是其所见南宋秘府藏品的微小一部分。南宋秘府藏品北运后,元帝命内府裱画师焦庆安对需重新装裱的作品略作统计,仅是需要裱的卷轴,就多达“计一千单九轴”。
可以说,原南宋内府藏品,差不多都入了元内府。据《云烟过眼录》载,从宋得来的书画珍品,“可用站车一十辆搬运赴监(指秘书监)赴贮”,“站车”是元代驿站陆路运输专用车辆,“一十辆”装载的数量是多少,无从考证,然足见数量可观。王恽《书画目录》中记录的许多作品,在元秘书监的书画活动中多被提及,如《元史·秘书监志》载:“世传颜书,凡见八本,《李公颜太保贴》、《乞米贴》、《顿首夫人贴》今在秘书监”。尽管如此,南宋旧藏仍有不少散佚出去。周密在《云烟过眼录》中记载,元初诸私家藏品中,许多也来自宋高宗内府,如其说:“陈氏所藏:顾恺之《初平叱石起羊图》,高宗题,乾卦印兴小玺;顾恺之《吴王斫鲶图》,纸画后有‘元祜丙寅’四字及乾卦绍兴小玺。”又如宋人《小寒林图》卷,据杨仁恺先生考原属南宋内府之物,但其上无元内府收藏当是临安陷落前,宋群臣逃亡时带出而散佚的。
虽说元代诸帝,常把秘府藏品“折奉”或赏赐臣子,主流子还是不断的主动充实内府。对元内府收藏贡献最大的当推元仁宗,他是元帝中最能“亲儒重道”者,早在为太子时,就“遣使四方旁求经籍,识以玉刻印章,命近侍掌之……”。其对绘画也具有一定的修养,常召王振鹏,赵孟頫前来作画,王振鹏在《龙舟竞渡图》题诗中有:“储皇(元仁宗)简淡无嗜欲,艺圃书林悦心目”,并且他本人也时时动笔习画,史载有仁宗绘制宠臣李孟像来褒扬臣下的故事,“图其像,敕词臣为之赞,及御书秋谷二字,识以玺而赐之”(《元史·仁宗本纪》)。
元仁宗对赵孟頫的亲善推崇,直接推动了元代书画艺术的发展和书画鉴辨之风的兴盛。赵孟頫本是“宋宗室”,在元世祖遣使搜访“江南遣逸”时被发现,并得到重用,先后在大都出任兵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汾州知州,江浙省儒学提举等职。仁宗时,已为从二品的集贤士、后又进翰林学士承职,从一品。可见,赵孟頫仁元后,已不再只是元代美术上的中心人物,在政治上也是“荣际五朝,名满四海”。仁宗尚为太子时,“素知公贤,遣使者召。庚戊(公元1310年)10月,拜朝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松雪斋文集》)。仁宗即位后,“辛亥(公元1311年)5月,升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圣眷甚隆,字而不名,尝诏侍臣曰:‘文学之士,世所难得,如唐李太白、宋苏子瞻,姓名彰彰然,常在人耳目。今联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有所撰述,辄传密旨,独使公为之”。并曾多次力赞赵孟頫“文词高古,书画绝论”。常传旨“秘书监时有的书画,无签贴的,教赵子昂都写了者么道。”而与赵同期的其他画家,也深受仁宗的重视,王振鹏也是因画艺受知于仁宗而“累官数迁”,后任职于秘书监,仁宗还亲自命人拿出前人作品让他临摹,并赐号“孤云处士”。
可以说,元帝对书画的雅好,以及以赵孟頫为代表的书画英才的仕元,在事实上形成了汉传统文化对异族文化的反征服,这体现在元代绘画主流主张对“古意”的追求上,其精神内涵,在于维护汉文化的正统性和优越性。这种反征服,恰与元对汉文化的倡导相统一,也使得统治者通过这一思想吸纳汉文人学士仕元,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书画艺术的发展。
元仁宗进行的最典型的鉴辨活动,乃是邀文人学士对《快雪时晴贴》的鉴辨。《快雪时晴帖》为东晋王羲之行书法贴,该贴原是南宋内府之物,卷尾有“绍兴”联珠印。此贴是怎样进入元内府的,不见史载。延祜五年(公元1318年)4月,赵孟頫曾“奉敕恭跋”:“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传流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贴》,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奉旨谨跋”的还有翰林学士刘庚,跋文为:“玉逸少书不可多得……此秘阁所藏《快雪时晴贴》墨本,乃真迹也,尤为奇特。”刘庚的跋文直接说明了《快雪时晴帖》属秘阁藏品。第三跋的是蒙族人翰林待制承直郎兼国史院编修官的护都沓儿,跋云:“《快雪时晴贴》,历年虽远,神扬护持,不至磨灭,传之今曰,其可珍藏也。”元仁宗出示内府藏品请文人学士题跋的举动,开了元季帝王直接参与书画鉴辨活动的先河。
专业灭社会害虫,不看广告看疗效!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最后登录2011-2-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冰红茶 知府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发消息•加好友•离线
2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1-2-26 14:24 只看该作者 二 元秘书监的书画收藏
元初内府收藏主要以秘书监为代表。秘书监的前身是1236年元太宗在山西平阳建立的经籍所,1266年迁至大都,1267年更名为秘书监,掌握供御览的“所有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秘书监初建时的规模并不大,人员及官职少而小,以后才陆续壮大起来,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秘书监焦友直上书请旨,要有计划地接收南宋内府收藏,是元代秘书监书画鉴藏活动的开始。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12月,焦友直把接纳的南宋内府藏品,加上从它处搜罗而来的经籍书画等物,运到中书省,入秘书监掌管,王恽披阅后开列的目录,虽远不以代表全部,在今天无元内府藏品著录的情况下,也成为研究元内府书画庋藏的重要材料。
王恽的《书画目录》中,流传至今的作品亦有:如孙过庭《书谱》,王恽注曰:“孙过庭墨迹草书谱。过庭字虔礼,陈留人。高宗垂拱三年书。徽宗《书谱》云:‘孙草书皆逼羲、献、妙于用笔。隽拔刚断,出于天才,非积习所可至’。”按说,此卷当由南宋内府而入元秘书监的,而今人徐邦达对该贴独有另番考证:“此真迹上下二卷(今合为一)流传过程,在北宋初以前,不得其详。北宋后期在王巩家,后归王诜(见米芾《书史》),又入‘宣和内府’(见《宣和书谱》卷十八著录)。元初归焦达卿、敏中经历(见《云烟过眼录》卷上、《志雅堂杂抄》)此后即分散……王恽见于元内府,记载在《书画目录》中(?)……”(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可见,王恽所记的元内府藏品除来自金及南宋内府外,仍有民间招纳而来的,这是一个有力的旁证。流传至今的还有怀素《自叙》卷、黄庭坚《书赠张大同》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廉颇蔺相如列传》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顾恺之(传)《洛神赋图》卷、唐阎立本(传)《历代帝王图》卷等。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正月二十二日,元世祖下诏将这些书画珍品正式交付秘书监掌管,命大都路左裱,这是元内府保护藏品的最早实例。以后,在元秘书监的存在史上,与保护书画藏品相关的活动达几十次;而且秘书监之藏品“一非圣者及上位,不得出监”。
元内府的收藏,从史迹资料等方面来看,数量相当大,但由于没有留下完善的著录,具体数量已是很难知道,只能从零星记载和流传书画鉴藏印、鉴审跋断其大致。《秘书监志》记载的用“站车一十辆搬运”运到大都的书画珍品,也只是元内府藏品的一小部分。1272年裱褙匠焦庆安统计的需重裱书画1009轴、1302年王芝负责裱褙的手卷646件,1316年秘书监奉旨裱褙的赵子昂书千字文17卷也被收入内府、1318年赵子昂奉为《快雪时晴帖》题签,合计已是1672件。1342年秘书监曾将“历代图画,随时分科,品类成号”,统计结果为:“法贴四十二部、217册,法贴一部、11册,书画2008轴,法书83轴,手卷397卷,内府取35卷,今在府364卷。“该统计中,内府取走的35卷与在府的364卷之和应为399,397或为399的传刻之误。这样,统计结果合计数为3200件。据此,我们只是略知一些元内府藏品的数量。以后,内府又不断充盈,结果却无从所知。
元内府虽说把宋、金内府所藏大多收入,也不断地给予保护等。然而,毕竟元是落后民族入主文明民族,统治者对汉文化的吸收力有限,对汉民族的许多文化形制也只是表面上的模仿。元内府书画收藏也荐在这些问题,内府所用的鉴藏印变化复杂而且极其紊乱,是绝无仅有的。如“至正珍秘”一印,在《元史·顺帝本纪》中记有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六月丙子,刻小玉印,以“至正珍秘”为文,并规定“凡秘书监所掌书画尽皆识之”,而令人奇怪的是,讫今尚未见到已经确认的元秘书监藏品上钤有此印,其因不详。
常见的元秘书监鉴藏印是“都省书画之印”,“都省”即历朝的尚书省,在元初是秘书监的直属上司,负责核准秘书监的各项事务。流传至今的铃有此印的常见作品,如刘松年《天女散花图》册(台湾故宫博物院藏),萧照《秋山江树图》册(辽宁省博物院藏)、李迪《犬图》册(故宫博物院藏)和《古木竹石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贾师古《岩关古寺图》(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等;见于后世著录的有:巨然《秋山晚兴图》轴、冯子振《十八公赋曹知白补图卷》(见《墨缘赋》。故“都省书画之印”使用年限仅限于元初,一般钤有该印的作品都是元秘书监藏品。
八思巴文印也是和元内府收藏有一定关系的一种印鉴。八思巴文乃元世祖时藏僧八思巴根据梵文字母创造的蒙古文字,八思巴文印主要出现在元初的官私文书上。流传至今的少量书画上也钤有此印,如唐玄宗《 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但印文及形制大小不尽相同,印文今人识者不多。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阎立本《步辇图》上钤有八思巴文印;后幅有至治、天历年间二行观款,在至治三年“集贤僚佐”观款正中钤有八思巴文印,这一印当是集贤院官印。由此可知,此作曾在元英宗时进入元内府。然,今传世钤有八思巴文印的多数作品,根据鉴藏印及鉴审跋和历代著录,可以肯定大都没进入过内府。
专业灭社会害虫,不看广告看疗效!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最后登录2011-2-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冰红茶 知府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发消息•加好友•离线
2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1-2-26 14:25 只看该作者 三文宗奎章阁及其鉴藏
元代诸帝中,有一位颇似前朝赵佶的帝王,忘情书画而荒废国政,就是元文宗。他在执政间,倾一朝之力去收集法书名画,使元内府的收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反映在秘书监的鉴藏活动中,也反映在奎章阁的书画鉴藏活动上。
元文宗,自幼雅好书画,早在建康为怀王时,便和当时的江南文人名流交往甚密,收罗了一批文人画家,委以各种官职,其中最受推崇的是柯九思。柯九思、字敬仲,号丹丘生、书法、绘画、诗文及鉴赏古物在当时都享有很高的声誉。1325年柯九思经赵淳引见,以写竹得到时为怀王的文宗的亲幸(见宗典《柯九思年谱》)。文宗“即位后,推为典瑞院都事”(见《稗史集传》)。元文宗本人亦善书画,陶宗仪《辍耕录》有“文宗能画”条。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元文宗下旨成立“奎章阁”,作为君臣鉴藻书画的场合,并亲撰《奎章阁记》,后柯九思被“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咸命鉴定”(《牧史集传》),开始了奎章阁的书画鉴藏活动。
奎章阁主要是供帝王与臣子谈文论艺的场合,并非进行书画鉴藏活动的专门机构,只是具有功用的多样性。《皇图大训序》中说“天子作奎章阁,延问道德,以熙圣学,又并艺文监,表彰儒术,取其书之关系治教者,以次摹印。”《奎章阁记》中又有:“作奎章之阁,备燕闲之居,将以渊潜遐思、辑熙典学”。奎章阁的隶属机构中,鉴书博士司专门鉴辨书画,群玉内司掌管秘玩古物。然而,在这个性质多样的新型机构里,君臣能够相对不拘形制地谈文论艺,“几无一日而不御于斯,于是宰辅有所奏请,宥密有所图同,诤臣有所绳训,待从有所献潜,以次入对,从容密勿,盖终日焉”。同时,由于受职于奎阁的皆为当时文人学士之名流,特别是以柯九思、虞集为代表的业于书画者的存在,加之元文宗的雅好,非主要活动的书画鉴藏反而兴盛起来。据陶宗仪《辍耕录》载:“文宗之御奎章日,学士虞集、博士柯九思常待从,以讨论法书名画为事”。可以说,文宗、柯九思、虞集三人在奎章阁的活动,把奎章阁的书画鉴藏活动推到了最盛时代。
奎章阁的收藏,是由下属部门群玉内司负责的,一般来说,多是为准备御览或鉴辨而临时存放,属内府秘书监收藏的一部分,在鉴审之后仍要送回秘书监收藏,奎章阁只不过是经一次手而已,所以说,奎章阁虽也有独立的藏品,但其重在鉴,藏是鉴外余事。
奎章阁书画鉴藏的主要标志是“天历之宝”和“奎章阁宝”二枚朱文巨方印。二印同由虞集篆文。“天历之宝”的使用讫于奎章阁成立,终于元文宗的去世;今常见的钤有“天历之宝”的使用讫于奎章阁成立,终于元文宗的去世;今常见的钤有“天历之宝”的名画有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宋·关仝《关山行旅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赵干《江行初雪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赵佶《芙蓉锦鸡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祥龙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赵佶《腊梅山禽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人《寒汀落雁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等等。法书主面则有晋人《曹娥诔辞墨迹》(辽宁省博物馆藏)、宋拓《定武兰亭真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献之《鸭头丸贴》(上海博物馆藏)、唐摹《兰亭序》(故宫博物院藏)、苏轼《寒食贴》(台湾私家藏)、黄庭坚《动静贴》(台湾藏)。这些法书,大都经柯九思或虞集奉敕题跋,如《曹娥诔辞墨迹》,据跋语知为1329年奎章阁成立时,柯九思进呈,后文宗赐还柯氏,并命虞集题记。《鸭头丸贴》有虞集题“天历三年正月十二日,敕赐柯九思。侍书学士虞集奉敕记。”《定武兰亭真本》也是柯九思进呈,文宗御览后命虞集题记敕还的。“奎章阁宝”印的使用约始于奎章阁成立,历经宁宗、至至元六年顺帝撤奎章阁。然奎章阁很少使用此印,而且即使用之,也是和“天历之宝”同时使用,或许是因奎章阁只是鉴辨机构而不是收藏机构。今常见的钤有“奎章阁宝”的作品,有赵佶《腊梅山禽图》轴和《芙蓉锦鸡图》轴等。
除“天历之宝”和“奎章阁宝”二印以外,元文宗内府收藏尚有另三枚鉴藏印,即“天历”、“奎章”二小方印和“奎章阁参书”八思巴文印,这几方印偶尔使用,传世书画中留有钤有“天历”“奎章”小方印者,如辽代《秋林群鹿图》轴、《丹枫呦鹿图》轴、金张 《神龟图》卷等,钤“奎章阁参书”八思巴文印的有晋人书《曹娥碑》等。
从历代著录及流传至今的元内府藏品来看,以上几枚鉴藏印不能代表奎章阁的收藏。元代文人画的兴起,中国画诗、书、画、印在表现形式上的结合,题画跋数量日多,直接受益的就是收画品鉴,对一幅作品,往往鉴辨一番加上评语,评述作品流绪、作品造诣、画法渊源及画之真伪,这种鉴审跋元朝最为时尚。所以元内府藏品有的直接题鉴审跋,而不去钤印,根据鉴审跋或著录材料也可以断定有些作品属奎章阁所藏,在虞集的《道园学古录》中记录着他应制题诗的十六幅法书名画,但传世的只有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轴,其余十五幅,画迹今未所见。类似的还有“臣柯九思鉴定”款的,也是属文宗时代奎章阁藏品。
在今天可见的作品上,还发现二方和元内府“有关”的鉴藏印,即“天历”联珠印和“天历御览之宝”大朱文方印,经考该二印皆为伪印。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夏 (传)《长江万里图》和陆探微(传)《九歌图》上钤有“天历”联珠印;据考,《长江万里图》是明人伪作,柯九思跋也是伪;《九歌图》也是伪作,所钤的宣和鉴藏印多方都是伪作,所钤的宣和鉴藏印多方都是伪印。除此,尚发现其它传世作品上有“天历”联珠印,而且元史及历代著录从未谈及此印,加上《长江万里图》和《九歌图》的性质,“天历”联珠印定是伪印元疑。“天历御览之宝”印也仅见于范宽(传)《携琴访友图》(英大英博物馆藏),该作画风与范宽相去甚远,实为伪作,“天历御览之宝”制作粗糙,印质极劣,也当为伪印。
专业灭社会害虫,不看广告看疗效!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最后登录2011-2-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冰红茶 知府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发消息•加好友•离线
2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1-2-26 14:25 只看该作者 四 宣文阁和端本堂的鉴藏
元朝汉人为官,本就易遭蒙人的排斥,更何况柯九思受文宗宠信至甚,更引起诸臣僚的妒忌,屡遭弹劾,最严重的一次乃在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六月,御史台弹劾曰:“奎章阁鉴书博士柯九思,性非纯良,行极矫谲,挟其末技,趋附权门,请罢黜之”(《元史》卷三十五《文宗纪四》)。此时的元朝统治阶层里,文宗陷于政权的忧患之中,自顾不暇,而召柯九思谕之曰:“朕本意留卿,而欲伸言者路,已敕中书除外,卿且少避……”于是,柯九思被迫退职。次年,文宗死后,柯九思流寓中吴,后不久病死,终年五十四岁。奎章阁在一度辉煌之后,也日趋衰亡。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元顺帝召集诸臣商议罢去奎章阁和艺文监,原任职于奎章阁的书法家康里 挺身而出,直谏曰:“民有千金之实,犹设家属,延馆客,岂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学房乃不能容焉?”顺帝虽同意了他的观点,仍在至元六年十一月三日,下诏撤奎章阁,另立“宣文阁”,艺文监更名崇文监,而以易名的形式保留了这一机构的存在,宣文阁自此维持了二十多年,直至元亡。
宣文阁成立之始,康里 主要负责书画鉴辨事务,周伯琦等人担任鉴书博士,一度沿续了奎章阁的书画鉴辨之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康里 去世后,宣文阁迅速趋于衰落,其属下机构皇子肄业之所“端本堂”的成立,在书画鉴藏活动上实质上取代了宣文阁,宣文阁名存实亡。
宣文阁和端本堂的书画鉴辨活动已远不如从前,然仍时在进行,元顺帝和元文宗一样,好汉文、喜书法;《书史会要》把他列入帝王书家之列,许有壬在《至正集》中评顺帝书法时说:“刚健端重,浑然天成,书家疲精力,吃吃岁月,有所不能。”元顺帝常驾临宣文阁,拿出内府所藏,与臣子进行鉴辨,对于这方面的事情,史多有载,《金华先生文集》卷二十五记“上尝坐宣文阁,阅徽宗画,侍臣共称其妙,公(拔实)前奏曰:‘徽宗溺于小事而不恤大事,以失其国,父子亲为羁虏,其遣迹虽存,何足贵乎?’上默然,丞命藏画”。而日常书画鉴辨活动主要由康里 主持。康乃元初开国大将不勿木的后代,是完全汉化的元人,著名书法家,书画鉴定家、曾为文宗、顺帝的老师,又曾任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和赵孟頫并称“南赵北 ”,最为顺帝敬重。宣文阁的书画鉴辨活动,正是赖其力主,才得以不断举行。
宣文阁鉴藏的内府书画,多钤有“宣文阁宝”和“宣文阁图书印”。“宣文阁宝”乃元书法家宣文阁授经郎周伯琦(1298—1369)所篆,“帝(元顺帝)以伯琦工书法,命篆‘宣文阁宝’,仍题匾宣文阁“(《元史·周伯琦列传》)。该印是元代官印中最大的一方,尺寸为11.5CM见方,在历代官印中也极少见;该印印边与印文粗细相仿,无天历印之典重,也无奎章印之流丽,转折方硬,已开明印之风。见于著录的钤有此印之作品较多,《半斋文集》卷十四有欧阳玄云:“今上皇帝(元顺帝)得智永《千字文》,命近臣勒刻宣文阁中。所拓墨本,从官之有文学者,则识以‘宣文阁宝’而赐之。”《石渠宝笈续编》、《墨缘汇观》著录钤此印的作品多件,但是,传世的不多,有董源《寒林重汀图》轴(日本墨川古文研究所藏)、世然(传)《萧翼赚兰亭图》轴、《溪山林薮图》轴、宋人《楷把猿戏图》轴(均藏台湾)等。“宣文阁图书印”形体较小,和“宣文阁宝”同出周伯琦之手,此印明显少用,著录中也不多见,讫今所见传世钤有此印的作品,仅有宋人《小寒林图》轴、《杏林 图》轴(均藏台湾)等。
在今天偶尔还可见的作品上钤有“宣文之宝”朱文方印,该印形帛和“天历”印相仿,然印质较差,力度较弱,又未见于著录,所钤书画经鉴定为伪作,故该印亦当是伪印。如广州美术学院藏杨士贤《赤壁图》卷(伪)上便有此“宣文之宝”印。
对端本堂来说,书画鉴藏是太子讲读以外的余事,只偶尔才有书画鉴藏活动,虽然如此,端本堂的藏品亦有一定的数量,它的鉴藏标志是“端本”朱文方印;传世钤有此印的作品为数不多,主要有:唐摹王羲之《远宦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高宗《嵇康养生论》,王利用《老君别号事实图》卷(美国纳尔逊博物院藏),尉迟乙僧《护国天王像》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旧题黄筌《柳塘聚禽图》卷(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藏)。
元朝,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制的政权,在不足百年的历史中,宫延书画收藏之丰和鉴辨活动之盛,不但对传世书画的保存起了积极作用,而且促使了书画鉴藏水平的提高。许多书画家也直接从对传世真迹的鉴辨中得到借鉴,直接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专业灭社会害虫,不看广告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