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元代八仙 元代宫廷书画鉴藏研究

元代宫廷书画鉴藏研究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74667&extra=page%3D1&page=3


元朝的建立,蒙古族入主中原,虽然民族矛盾激烈,却推动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在民族大融合形势下,元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比较复杂,

蒙古贵族统治者励志弘扬本族文化、大力推崇西亚文化,但总体上仍是两宋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元代的书画艺术在美术史上出现了新的转折和辉煌,宫廷书画鉴藏,也写下了中国书画鉴藏史上灿烂的一页。



元立国之初,虽然作为落后民族在战争,政治上征服了文明民族,

而统治者深明汉民族历代帝王的为君之道及以儒为政的重要性;同时,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无限景仰。从“大元”国号的确定和各种典章制度的确立,无不基于汉族正统文化。


在这一特殊社会背景下,元统治者一方面鄙视汉人,另一方面对汉文化积极主动的接受;学汉文、习汉画在上层贵族中成为时尚;特别是元初诸帝,他们不但在幼时就得到汉文化启蒙教育,即位后仍不废临池,常乘兴挥毫赐臣。如《元史》载:“世祖以儒足以政治,命裕宗学于赞善王恂……当时御制,于学生之下,亲署御名,习书谨慎……。“而且,元初有些官僚文人如高克恭、李衎等,在南宋灭亡后,多数到江南出任地方官,他们广交文士、共磋艺事,江南才俊许多经其推荐而入仕元朝。故而,


元虽中断了宋的画院及书画学制,研习书画及鉴辨之风不亚于前朝,内府收藏的法书名画之数量,在中国美术史上仅次于宋、清二朝。



元代的书画鉴藏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鉴藏标记丰富,除鉴藏印形制多样化外,鉴定语开始直接作为鉴审跋出现在作品上,如赵孟頫鉴评《万松金阙图》卷,跋曰:“宋南渡后,有宗室伯驹,字千里,弟伯肃,字希远,皆能绘事,尤精傅色。……此《万松金阙图》,断为希远所作,清润开丽,自成一家,亦近世之奇也。“书画鉴定中的真伪观,也是从元代才开始确立。此之前,书画的作伪和信制是完全相分离的概念,水平较高的仿制品一般也被当作真迹。在北宋画院,就设有画家专职承应摹拓古画,此类画亦被定为真迹。米芾在《画史》中提到:“王维画《小辋川》,摹本,笔细,在长安李氏,人物画,此定是真。”意即如此。今传为顾恺之,吴道之等人名迹,皆属此类。入元后,此类作品与无根据的仿冒品一样,都被定为伪作,如夏文彦《图绘定鉴》中说:“御题画真伪相杂,往往有当时名笔临摹之作,故秘府所藏临摹本皆题为真迹……具眼自能识也。元代之一观点,无疑是书画鉴定观的很大进步。



此外,元朝皇室参与鉴藏的规模较前代有所扩大,元内府各个时期均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藏品的保管和审定,专设鉴书博士鉴辨书画,这是书画鉴藏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此外,内府藏品也常被元帝赐与臣子,或被取出君臣共同辨鉴,使得一般文人士大夫书画家和宫廷秘藏接触较多,能直接学习到前人的高尚艺术,对于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宫延吸纳民间的藏品。



一 元内府书画藏品的来源及宫廷品鉴之风的兴起

元内府所藏书画的主要来源是南宋和金的内府收藏。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时,元太宗在北方灭金的过程中,已采用中书令耶律楚材的建议,先后在平阳、汴京设立经籍所,研究编辑汉经史文献。然而,因元、金战事之激,没能有计划地接收金内府的书画藏品,灭金后才采取一定措施“四方招纳”。元世祖忽必烈在稳定北方大局后,于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11月下旨命大司农孛罗及流人学者刘秉忠主办秘书监,掌管历代图籍及阴阳禁书;次年二月,又把精通书画的前户部尚书焦友直改授职秘书监、史杠兼职秘书监,开始系统整理收藏书画珍品。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军统帅伯颜挥师南下,势如破竹。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临安,面临着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是年9月20日,焦友直急奏皇上云:“临安秘书监内,有乾坤宝典,并阴阳一世禁书,及本监应收经籍图书等物,不教失落……”元帝欣然支持;可见元朝君臣,在攻克临安前,对南宋宫廷之物已作好全面“接管”的准备工作。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克临安,伯颜立刻封管南宋府库,元世祖封焦友直为两浙宣慰使,“括宋秘书省禁书图籍”进京(《元史·世祖本记》卷上),这些“经史子集、禁书典故、文字及书画”,甚至“纸笔墨砚”等珍品都交付于秘书监收藏(《元史·秘书监志》卷五)。对于这件事,时任通议大夫的著名文人王恽在《书画目录·序》中有记:“……(公元1276年)冬十二月,图书礼器并送京师。”当时,王恽对其中书画藏品“披阅竞日”,并对所见开列了一份目录:法书147幅、名画81幅。这仅是其所见南宋秘府藏品的微小一部分。南宋秘府藏品北运后,元帝命内府裱画师焦庆安对需重新装裱的作品略作统计,仅是需要裱的卷轴,就多达“计一千单九轴”。



可以说,原南宋内府藏品,差不多都入了元内府。据《云烟过眼录》载,从宋得来的书画珍品,“可用站车一十辆搬运赴监(指秘书监)赴贮”,“站车”是元代驿站陆路运输专用车辆,“一十辆”装载的数量是多少,无从考证,然足见数量可观。王恽《书画目录》中记录的许多作品,在元秘书监的书画活动中多被提及,如《元史·秘书监志》载:“世传颜书,凡见八本,《李公颜太保贴》、《乞米贴》、《顿首夫人贴》今在秘书监”。尽管如此,南宋旧藏仍有不少散佚出去。周密在《云烟过眼录》中记载,元初诸私家藏品中,许多也来自宋高宗内府,如其说:“陈氏所藏:顾恺之《初平叱石起羊图》,高宗题,乾卦印兴小玺;顾恺之《吴王斫鲶图》,纸画后有‘元祜丙寅’四字及乾卦绍兴小玺。”又如宋人《小寒林图》卷,据杨仁恺先生考原属南宋内府之物,但其上无元内府收藏当是临安陷落前,宋群臣逃亡时带出而散佚的。



虽说元代诸帝,常把秘府藏品“折奉”或赏赐臣子,主流子还是不断的主动充实内府。对元内府收藏贡献最大的当推元仁宗,他是元帝中最能“亲儒重道”者,早在为太子时,就“遣使四方旁求经籍,识以玉刻印章,命近侍掌之……”。其对绘画也具有一定的修养,常召王振鹏,赵孟頫前来作画,王振鹏在《龙舟竞渡图》题诗中有:“储皇(元仁宗)简淡无嗜欲,艺圃书林悦心目”,并且他本人也时时动笔习画,史载有仁宗绘制宠臣李孟像来褒扬臣下的故事,“图其像,敕词臣为之赞,及御书秋谷二字,识以玺而赐之”(《元史·仁宗本纪》)。



元仁宗对赵孟頫的亲善推崇,直接推动了元代书画艺术的发展和书画鉴辨之风的兴盛。赵孟頫本是“宋宗室”,在元世祖遣使搜访“江南遣逸”时被发现,并得到重用,先后在大都出任兵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汾州知州,江浙省儒学提举等职。仁宗时,已为从二品的集贤士、后又进翰林学士承职,从一品。可见,赵孟頫仁元后,已不再只是元代美术上的中心人物,在政治上也是“荣际五朝,名满四海”。仁宗尚为太子时,“素知公贤,遣使者召。庚戊(公元1310年)10月,拜朝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松雪斋文集》)。仁宗即位后,“辛亥(公元1311年)5月,升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圣眷甚隆,字而不名,尝诏侍臣曰:‘文学之士,世所难得,如唐李太白、宋苏子瞻,姓名彰彰然,常在人耳目。今联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有所撰述,辄传密旨,独使公为之”。并曾多次力赞赵孟頫“文词高古,书画绝论”。常传旨“秘书监时有的书画,无签贴的,教赵子昂都写了者么道。”而与赵同期的其他画家,也深受仁宗的重视,王振鹏也是因画艺受知于仁宗而“累官数迁”,后任职于秘书监,仁宗还亲自命人拿出前人作品让他临摹,并赐号“孤云处士”。



可以说,元帝对书画的雅好,以及以赵孟頫为代表的书画英才的仕元,在事实上形成了汉传统文化对异族文化的反征服,这体现在元代绘画主流主张对“古意”的追求上,其精神内涵,在于维护汉文化的正统性和优越性。这种反征服,恰与元对汉文化的倡导相统一,也使得统治者通过这一思想吸纳汉文人学士仕元,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书画艺术的发展。



元仁宗进行的最典型的鉴辨活动,乃是邀文人学士对《快雪时晴贴》的鉴辨。《快雪时晴帖》为东晋王羲之行书法贴,该贴原是南宋内府之物,卷尾有“绍兴”联珠印。此贴是怎样进入元内府的,不见史载。延祜五年(公元1318年)4月,赵孟頫曾“奉敕恭跋”:“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传流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贴》,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奉旨谨跋”的还有翰林学士刘庚,跋文为:“玉逸少书不可多得……此秘阁所藏《快雪时晴贴》墨本,乃真迹也,尤为奇特。”刘庚的跋文直接说明了《快雪时晴帖》属秘阁藏品。第三跋的是蒙族人翰林待制承直郎兼国史院编修官的护都沓儿,跋云:“《快雪时晴贴》,历年虽远,神扬护持,不至磨灭,传之今曰,其可珍藏也。”元仁宗出示内府藏品请文人学士题跋的举动,开了元季帝王直接参与书画鉴辨活动的先河。



专业灭社会害虫,不看广告看疗效!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最后登录2011-2-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冰红茶 知府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发消息•加好友•离线

2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1-2-26 14:24 只看该作者 二 元秘书监的书画收藏

元初内府收藏主要以秘书监为代表。秘书监的前身是1236年元太宗在山西平阳建立的经籍所,1266年迁至大都,1267年更名为秘书监,掌握供御览的“所有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秘书监初建时的规模并不大,人员及官职少而小,以后才陆续壮大起来,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秘书监焦友直上书请旨,要有计划地接收南宋内府收藏,是元代秘书监书画鉴藏活动的开始。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12月,焦友直把接纳的南宋内府藏品,加上从它处搜罗而来的经籍书画等物,运到中书省,入秘书监掌管,王恽披阅后开列的目录,虽远不以代表全部,在今天无元内府藏品著录的情况下,也成为研究元内府书画庋藏的重要材料。



王恽的《书画目录》中,流传至今的作品亦有:如孙过庭《书谱》,王恽注曰:“孙过庭墨迹草书谱。过庭字虔礼,陈留人。高宗垂拱三年书。徽宗《书谱》云:‘孙草书皆逼羲、献、妙于用笔。隽拔刚断,出于天才,非积习所可至’。”按说,此卷当由南宋内府而入元秘书监的,而今人徐邦达对该贴独有另番考证:“此真迹上下二卷(今合为一)流传过程,在北宋初以前,不得其详。北宋后期在王巩家,后归王诜(见米芾《书史》),又入‘宣和内府’(见《宣和书谱》卷十八著录)。元初归焦达卿、敏中经历(见《云烟过眼录》卷上、《志雅堂杂抄》)此后即分散……王恽见于元内府,记载在《书画目录》中(?)……”(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可见,王恽所记的元内府藏品除来自金及南宋内府外,仍有民间招纳而来的,这是一个有力的旁证。流传至今的还有怀素《自叙》卷、黄庭坚《书赠张大同》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廉颇蔺相如列传》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顾恺之(传)《洛神赋图》卷、唐阎立本(传)《历代帝王图》卷等。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正月二十二日,元世祖下诏将这些书画珍品正式交付秘书监掌管,命大都路左裱,这是元内府保护藏品的最早实例。以后,在元秘书监的存在史上,与保护书画藏品相关的活动达几十次;而且秘书监之藏品“一非圣者及上位,不得出监”。



元内府的收藏,从史迹资料等方面来看,数量相当大,但由于没有留下完善的著录,具体数量已是很难知道,只能从零星记载和流传书画鉴藏印、鉴审跋断其大致。《秘书监志》记载的用“站车一十辆搬运”运到大都的书画珍品,也只是元内府藏品的一小部分。1272年裱褙匠焦庆安统计的需重裱书画1009轴、1302年王芝负责裱褙的手卷646件,1316年秘书监奉旨裱褙的赵子昂书千字文17卷也被收入内府、1318年赵子昂奉为《快雪时晴帖》题签,合计已是1672件。1342年秘书监曾将“历代图画,随时分科,品类成号”,统计结果为:“法贴四十二部、217册,法贴一部、11册,书画2008轴,法书83轴,手卷397卷,内府取35卷,今在府364卷。“该统计中,内府取走的35卷与在府的364卷之和应为399,397或为399的传刻之误。这样,统计结果合计数为3200件。据此,我们只是略知一些元内府藏品的数量。以后,内府又不断充盈,结果却无从所知。



元内府虽说把宋、金内府所藏大多收入,也不断地给予保护等。然而,毕竟元是落后民族入主文明民族,统治者对汉文化的吸收力有限,对汉民族的许多文化形制也只是表面上的模仿。元内府书画收藏也荐在这些问题,内府所用的鉴藏印变化复杂而且极其紊乱,是绝无仅有的。如“至正珍秘”一印,在《元史·顺帝本纪》中记有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六月丙子,刻小玉印,以“至正珍秘”为文,并规定“凡秘书监所掌书画尽皆识之”,而令人奇怪的是,讫今尚未见到已经确认的元秘书监藏品上钤有此印,其因不详。



常见的元秘书监鉴藏印是“都省书画之印”,“都省”即历朝的尚书省,在元初是秘书监的直属上司,负责核准秘书监的各项事务。流传至今的铃有此印的常见作品,如刘松年《天女散花图》册(台湾故宫博物院藏),萧照《秋山江树图》册(辽宁省博物院藏)、李迪《犬图》册(故宫博物院藏)和《古木竹石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贾师古《岩关古寺图》(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等;见于后世著录的有:巨然《秋山晚兴图》轴、冯子振《十八公赋曹知白补图卷》(见《墨缘赋》。故“都省书画之印”使用年限仅限于元初,一般钤有该印的作品都是元秘书监藏品。



八思巴文印也是和元内府收藏有一定关系的一种印鉴。八思巴文乃元世祖时藏僧八思巴根据梵文字母创造的蒙古文字,八思巴文印主要出现在元初的官私文书上。流传至今的少量书画上也钤有此印,如唐玄宗《 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但印文及形制大小不尽相同,印文今人识者不多。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阎立本《步辇图》上钤有八思巴文印;后幅有至治、天历年间二行观款,在至治三年“集贤僚佐”观款正中钤有八思巴文印,这一印当是集贤院官印。由此可知,此作曾在元英宗时进入元内府。然,今传世钤有八思巴文印的多数作品,根据鉴藏印及鉴审跋和历代著录,可以肯定大都没进入过内府。



专业灭社会害虫,不看广告看疗效!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最后登录2011-2-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冰红茶 知府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发消息•加好友•离线

2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1-2-26 14:25 只看该作者 三文宗奎章阁及其鉴藏

元代诸帝中,有一位颇似前朝赵佶的帝王,忘情书画而荒废国政,就是元文宗。他在执政间,倾一朝之力去收集法书名画,使元内府的收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反映在秘书监的鉴藏活动中,也反映在奎章阁的书画鉴藏活动上。



元文宗,自幼雅好书画,早在建康为怀王时,便和当时的江南文人名流交往甚密,收罗了一批文人画家,委以各种官职,其中最受推崇的是柯九思。柯九思、字敬仲,号丹丘生、书法、绘画、诗文及鉴赏古物在当时都享有很高的声誉。1325年柯九思经赵淳引见,以写竹得到时为怀王的文宗的亲幸(见宗典《柯九思年谱》)。文宗“即位后,推为典瑞院都事”(见《稗史集传》)。元文宗本人亦善书画,陶宗仪《辍耕录》有“文宗能画”条。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元文宗下旨成立“奎章阁”,作为君臣鉴藻书画的场合,并亲撰《奎章阁记》,后柯九思被“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咸命鉴定”(《牧史集传》),开始了奎章阁的书画鉴藏活动。



奎章阁主要是供帝王与臣子谈文论艺的场合,并非进行书画鉴藏活动的专门机构,只是具有功用的多样性。《皇图大训序》中说“天子作奎章阁,延问道德,以熙圣学,又并艺文监,表彰儒术,取其书之关系治教者,以次摹印。”《奎章阁记》中又有:“作奎章之阁,备燕闲之居,将以渊潜遐思、辑熙典学”。奎章阁的隶属机构中,鉴书博士司专门鉴辨书画,群玉内司掌管秘玩古物。然而,在这个性质多样的新型机构里,君臣能够相对不拘形制地谈文论艺,“几无一日而不御于斯,于是宰辅有所奏请,宥密有所图同,诤臣有所绳训,待从有所献潜,以次入对,从容密勿,盖终日焉”。同时,由于受职于奎阁的皆为当时文人学士之名流,特别是以柯九思、虞集为代表的业于书画者的存在,加之元文宗的雅好,非主要活动的书画鉴藏反而兴盛起来。据陶宗仪《辍耕录》载:“文宗之御奎章日,学士虞集、博士柯九思常待从,以讨论法书名画为事”。可以说,文宗、柯九思、虞集三人在奎章阁的活动,把奎章阁的书画鉴藏活动推到了最盛时代。



奎章阁的收藏,是由下属部门群玉内司负责的,一般来说,多是为准备御览或鉴辨而临时存放,属内府秘书监收藏的一部分,在鉴审之后仍要送回秘书监收藏,奎章阁只不过是经一次手而已,所以说,奎章阁虽也有独立的藏品,但其重在鉴,藏是鉴外余事。



奎章阁书画鉴藏的主要标志是“天历之宝”和“奎章阁宝”二枚朱文巨方印。二印同由虞集篆文。“天历之宝”的使用讫于奎章阁成立,终于元文宗的去世;今常见的钤有“天历之宝”的使用讫于奎章阁成立,终于元文宗的去世;今常见的钤有“天历之宝”的名画有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宋·关仝《关山行旅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赵干《江行初雪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赵佶《芙蓉锦鸡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祥龙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赵佶《腊梅山禽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人《寒汀落雁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等等。法书主面则有晋人《曹娥诔辞墨迹》(辽宁省博物馆藏)、宋拓《定武兰亭真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献之《鸭头丸贴》(上海博物馆藏)、唐摹《兰亭序》(故宫博物院藏)、苏轼《寒食贴》(台湾私家藏)、黄庭坚《动静贴》(台湾藏)。这些法书,大都经柯九思或虞集奉敕题跋,如《曹娥诔辞墨迹》,据跋语知为1329年奎章阁成立时,柯九思进呈,后文宗赐还柯氏,并命虞集题记。《鸭头丸贴》有虞集题“天历三年正月十二日,敕赐柯九思。侍书学士虞集奉敕记。”《定武兰亭真本》也是柯九思进呈,文宗御览后命虞集题记敕还的。“奎章阁宝”印的使用约始于奎章阁成立,历经宁宗、至至元六年顺帝撤奎章阁。然奎章阁很少使用此印,而且即使用之,也是和“天历之宝”同时使用,或许是因奎章阁只是鉴辨机构而不是收藏机构。今常见的钤有“奎章阁宝”的作品,有赵佶《腊梅山禽图》轴和《芙蓉锦鸡图》轴等。



除“天历之宝”和“奎章阁宝”二印以外,元文宗内府收藏尚有另三枚鉴藏印,即“天历”、“奎章”二小方印和“奎章阁参书”八思巴文印,这几方印偶尔使用,传世书画中留有钤有“天历”“奎章”小方印者,如辽代《秋林群鹿图》轴、《丹枫呦鹿图》轴、金张 《神龟图》卷等,钤“奎章阁参书”八思巴文印的有晋人书《曹娥碑》等。



从历代著录及流传至今的元内府藏品来看,以上几枚鉴藏印不能代表奎章阁的收藏。元代文人画的兴起,中国画诗、书、画、印在表现形式上的结合,题画跋数量日多,直接受益的就是收画品鉴,对一幅作品,往往鉴辨一番加上评语,评述作品流绪、作品造诣、画法渊源及画之真伪,这种鉴审跋元朝最为时尚。所以元内府藏品有的直接题鉴审跋,而不去钤印,根据鉴审跋或著录材料也可以断定有些作品属奎章阁所藏,在虞集的《道园学古录》中记录着他应制题诗的十六幅法书名画,但传世的只有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轴,其余十五幅,画迹今未所见。类似的还有“臣柯九思鉴定”款的,也是属文宗时代奎章阁藏品。



在今天可见的作品上,还发现二方和元内府“有关”的鉴藏印,即“天历”联珠印和“天历御览之宝”大朱文方印,经考该二印皆为伪印。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夏 (传)《长江万里图》和陆探微(传)《九歌图》上钤有“天历”联珠印;据考,《长江万里图》是明人伪作,柯九思跋也是伪;《九歌图》也是伪作,所钤的宣和鉴藏印多方都是伪作,所钤的宣和鉴藏印多方都是伪印。除此,尚发现其它传世作品上有“天历”联珠印,而且元史及历代著录从未谈及此印,加上《长江万里图》和《九歌图》的性质,“天历”联珠印定是伪印元疑。“天历御览之宝”印也仅见于范宽(传)《携琴访友图》(英大英博物馆藏),该作画风与范宽相去甚远,实为伪作,“天历御览之宝”制作粗糙,印质极劣,也当为伪印。



专业灭社会害虫,不看广告看疗效!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最后登录2011-2-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冰红茶 知府







UID2136 帖子3260 精华0 积分12860 阅读权限70 在线时间327 小时 注册时间2009-4-11 •发消息•加好友•离线

2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1-2-26 14:25 只看该作者 四 宣文阁和端本堂的鉴藏

元朝汉人为官,本就易遭蒙人的排斥,更何况柯九思受文宗宠信至甚,更引起诸臣僚的妒忌,屡遭弹劾,最严重的一次乃在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六月,御史台弹劾曰:“奎章阁鉴书博士柯九思,性非纯良,行极矫谲,挟其末技,趋附权门,请罢黜之”(《元史》卷三十五《文宗纪四》)。此时的元朝统治阶层里,文宗陷于政权的忧患之中,自顾不暇,而召柯九思谕之曰:“朕本意留卿,而欲伸言者路,已敕中书除外,卿且少避……”于是,柯九思被迫退职。次年,文宗死后,柯九思流寓中吴,后不久病死,终年五十四岁。奎章阁在一度辉煌之后,也日趋衰亡。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元顺帝召集诸臣商议罢去奎章阁和艺文监,原任职于奎章阁的书法家康里 挺身而出,直谏曰:“民有千金之实,犹设家属,延馆客,岂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学房乃不能容焉?”顺帝虽同意了他的观点,仍在至元六年十一月三日,下诏撤奎章阁,另立“宣文阁”,艺文监更名崇文监,而以易名的形式保留了这一机构的存在,宣文阁自此维持了二十多年,直至元亡。



宣文阁成立之始,康里 主要负责书画鉴辨事务,周伯琦等人担任鉴书博士,一度沿续了奎章阁的书画鉴辨之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康里 去世后,宣文阁迅速趋于衰落,其属下机构皇子肄业之所“端本堂”的成立,在书画鉴藏活动上实质上取代了宣文阁,宣文阁名存实亡。



宣文阁和端本堂的书画鉴辨活动已远不如从前,然仍时在进行,元顺帝和元文宗一样,好汉文、喜书法;《书史会要》把他列入帝王书家之列,许有壬在《至正集》中评顺帝书法时说:“刚健端重,浑然天成,书家疲精力,吃吃岁月,有所不能。”元顺帝常驾临宣文阁,拿出内府所藏,与臣子进行鉴辨,对于这方面的事情,史多有载,《金华先生文集》卷二十五记“上尝坐宣文阁,阅徽宗画,侍臣共称其妙,公(拔实)前奏曰:‘徽宗溺于小事而不恤大事,以失其国,父子亲为羁虏,其遣迹虽存,何足贵乎?’上默然,丞命藏画”。而日常书画鉴辨活动主要由康里 主持。康乃元初开国大将不勿木的后代,是完全汉化的元人,著名书法家,书画鉴定家、曾为文宗、顺帝的老师,又曾任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和赵孟頫并称“南赵北 ”,最为顺帝敬重。宣文阁的书画鉴辨活动,正是赖其力主,才得以不断举行。



宣文阁鉴藏的内府书画,多钤有“宣文阁宝”和“宣文阁图书印”。“宣文阁宝”乃元书法家宣文阁授经郎周伯琦(1298—1369)所篆,“帝(元顺帝)以伯琦工书法,命篆‘宣文阁宝’,仍题匾宣文阁“(《元史·周伯琦列传》)。该印是元代官印中最大的一方,尺寸为11.5CM见方,在历代官印中也极少见;该印印边与印文粗细相仿,无天历印之典重,也无奎章印之流丽,转折方硬,已开明印之风。见于著录的钤有此印之作品较多,《半斋文集》卷十四有欧阳玄云:“今上皇帝(元顺帝)得智永《千字文》,命近臣勒刻宣文阁中。所拓墨本,从官之有文学者,则识以‘宣文阁宝’而赐之。”《石渠宝笈续编》、《墨缘汇观》著录钤此印的作品多件,但是,传世的不多,有董源《寒林重汀图》轴(日本墨川古文研究所藏)、世然(传)《萧翼赚兰亭图》轴、《溪山林薮图》轴、宋人《楷把猿戏图》轴(均藏台湾)等。“宣文阁图书印”形体较小,和“宣文阁宝”同出周伯琦之手,此印明显少用,著录中也不多见,讫今所见传世钤有此印的作品,仅有宋人《小寒林图》轴、《杏林 图》轴(均藏台湾)等。



在今天偶尔还可见的作品上钤有“宣文之宝”朱文方印,该印形帛和“天历”印相仿,然印质较差,力度较弱,又未见于著录,所钤书画经鉴定为伪作,故该印亦当是伪印。如广州美术学院藏杨士贤《赤壁图》卷(伪)上便有此“宣文之宝”印。



对端本堂来说,书画鉴藏是太子讲读以外的余事,只偶尔才有书画鉴藏活动,虽然如此,端本堂的藏品亦有一定的数量,它的鉴藏标志是“端本”朱文方印;传世钤有此印的作品为数不多,主要有:唐摹王羲之《远宦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高宗《嵇康养生论》,王利用《老君别号事实图》卷(美国纳尔逊博物院藏),尉迟乙僧《护国天王像》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旧题黄筌《柳塘聚禽图》卷(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藏)。



元朝,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制的政权,在不足百年的历史中,宫延书画收藏之丰和鉴辨活动之盛,不但对传世书画的保存起了积极作用,而且促使了书画鉴藏水平的提高。许多书画家也直接从对传世真迹的鉴辨中得到借鉴,直接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专业灭社会害虫,不看广告看疗效!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宣德精品选

鈞窯

脩內司官窯月白投壺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1234567890浆胎出现于清康熙(1662-1722)间, 雍正、乾隆(1723-1795)时烧制较多,具有胎薄、体轻、质松、音哑、釉有细小开片等特点。

http://auction.artxun.com/listk35841apmziyson.html


一件明代永乐时期的浆胎青花折枝花果纹碗。去年秋天与此类似的1件在北京拍卖会上以92.96万元成交,而今年春天上拍的这件却大约以716万元的 ...





http://www.qikan.com.cn/Article/wutd/wutd201006/wutd20100606.html


瓷胎的一种名称。我国陶瓷就胎质说有陶胎、瓦胎、瓷胎、钢胎、铁胎等多种名称。


浆胎出现于清康熙(1662-1722)间, 雍正、乾隆(1723-1795)时烧制较多,具有胎薄、体轻、质松、音哑、釉有细小开片等特点。

人為之開片  多屬漿胎  音啞


自然之開片  屬年代久遠  開在釉  不在胎
凡年代久自然開片者
其釉似開非開 若隱若現之間

人為開片    始於宋哥窯

開片青花而瓷色發黃者  統稱漿胎 
浆胎
瓷器述要01----- (民国)赵汝珍





http://www.chinabogu.com/boguke/article.asp?id=256

  陶瓷坯胎之一。选择细致的瓷粉,加水澄清,融成泥浆而制成。色如米浆,质轻而薄。
 
如明代和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的白釉印花及青花碗等属此类。一般做较精致细瓷器



瓷之美恶系于胎,胎有数种,有瓷胎、有浆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铁胎等之不同。


瓷胎者,辗石为粉,研之使细,以成胚胎者也,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


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薄之器,属之。


缸胎,亦名瓦胎,谓胎质粗如瓦器也。凡凝重粗厚之器,属之。石胎,非真石也,质凝重而坚,略似大理石琢成之器物焉,康熙有石胎三彩,是已。铁胎,非真铁也,磁质近黑,有如铁色,其胎之厚薄轻重亦不一致也。


  浆胎质轻而松;缸胎质重而坚;瓷胎音清而脆,胎之沙底者,设其底露胎不涂釉也。沙底,贵白,贵细,以细沙底为上。缸胎,大半缸底色贵亮,声贵响。年久之缸胎,多有铜音。故鉴别家,往往叩其声而知是物历年之久暂也。

  此外,尚有所谓脱胎者,其胎之薄,类卵壳,故又谓卵幂,如釉制而脱胎去者。然其薄者,能映见乎指之螺纹。

此制始于明代永乐,亦以永乐所制为最精,宣德所制,亦可媲美永乐。清代康雍所制,虽亦极薄,然只能映见花与字耳。

  浆胎必轻;缸胎必重,此恒例也。若缸胎而轻且薄者,则宋代之贵品矣

瓷胎而极轻、极重变为贵品也。

  制瓷上釉有二法:一曰蘸釉,以皿入缸,荡匀其汁,蘸釉者其釉厚,故均哥诸窑,往往有若堆,所蘸不止一次也;一曰吹釉,截竹为筒,嘘气匀之,吹釉者,其釉薄,故瓷中有玻璃釉等名目,而薄者,甚至有卵膜也。

  凡罩釉一次者,谓之一道釉;其青、黄、红、黑之一者,谓之纯色釉;若白色者,则谓之本色釉;古瓷釉厚者,有如堆脂,谓之密淋釉。其挂釉至底之处,往往垂若蜡泪,任其渗出,谓之鼻涕釉;又有釉不到底;露出胎骨者,露出部分太多者,曰露胎,少者则曰缩釉,釉内现粗纹,垂而直下者,视之若有起伏而扪之,甚乎者谓之泪痕,若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若釉中现蓝斑者,大者谓之霞片,小者谓之星点,若扪之不平,有如结痂之初落,谓之疙疸釉,又有釉汁中含最细之黑点,稍凹下者谓之麻癞。

  明之祭红釉汁较厚,成一种木纹,有若尖峰重起,又似迭浪,望之蔚然而深,名鸡翅木纹。又有一种祭红釉,中露白本色之釉,微微凸起,有若鱼蝶等形,名曰露骨。更若涂以抹红之釉,而虚其中若为空白也者,颇似乎阴文之花纹,名曰盍雪鸡翅露骨,盍雪皆釉质之奇者也。


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1201035.html

对于煨瓷的解释,多为解释为景德镇生产的一种瓷器,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间。

这种瓷器为釉面开片的浆胎瓷器,瓷色中微泛黄,胎薄体轻。器形以瓶、罐一类为主,有白瓷印花器,也有青花器。

瓷器的坯胎制作,因取料不同,可分为瓷胎及浆胎等, 一般而言,取石为分所制瓷胎称为瓷胎,而以泥土为软胚瓷,反过来,煨瓷也称之浆胎

《瓷史》称:“明时饶窑仿古定用青田石粉为骨,曰粉定,世号为煨瓷,质粗理松不甚至佳,尚不及欧瓷之可玩。”此处称青田石粉为骨,只能称其为世号,仅以“质粗理松不甚佳”为由,恐非真正意义上的煨瓷。


《古瓷研究》称:“煨瓷亦称软胚瓷,作于康熙之未,其制不用白泥,而代以灰质,故轻甚,

辄有开片细纹如画羊皮纸,多为青花及纯白色,偶有五彩者,收藏家极喜青花底有两圈。”


以此可见,煨瓷有始于康熙之未之说,又有始于明时之言,但致雍乾两朝时,煨瓷发展达于***,煨瓷表现在开片上,则为细片


《陶雅》称:“浆胎者煨瓷民,浆胎所开之片为细片,仿哥所开之片为粗片,往往又称为碎瓷,而有开大片瓷色发红者,又称为格瓷。”




清代乾隆青花的鉴定要点

http://superchen3.blog.hexun.com/20026399_d.html

  乾隆青花呈色稳定,早期与雍正时无甚区别,常有晕散出廓的现象,

中期则形成正蓝呈色明快的风格,


晚期则呈色略显青灰。



  民窑中落斋堂款的,无论工艺或青花呈色,均可与官窑比美。



  乾隆青花瓷质早期与雍正基本一样,胎质洁白细润,

晚期略显逊色,官窑与民窑无多大区别。



  釉面仍以青白色为主,匀净光润,也有呈粉白色的釉面,民窑中多见。微度的波浪釉偶有出现。



  浆胎青花康、雍、乾三朝均有。



  浆胎是指明、清两代用瓷土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的胎体轻薄、色如米浆的一种瓷胎。

康、雍、乾浆胎青花自成一体。
康熙时胎体微泛土黄色,釉面多为粉白或浆白色,有细碎纹片,纹饰较一般青花细腻,底款多写"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或秋叶等图记款识。雍正、乾隆时浆胎青花胎釉与康熙无大差别,少数有釉面不太平整的,青花纹饰则渐趋规矩图案化。


清晚期多仿康熙浆胎青花,但胎质粗松,呈灰白色,釉面多有杂质斑点,似感硬度不如真物而欠莹润。



  乾隆青花纹饰题材丰富多彩,传统的人物、动物、植物均有,古祥图案到此时已规范化和普遍化,福、禄、寿寓意画及多子、登科、见喜等祈求美好愿望的心理,完全融于各种寓意的图案中,成为以后各代工匠创作的楷模。其他赞颂和粉饰太平的纹饰,如歌舞升平、安居乐业、人寿年丰等,则是乾隆统治60年的必然产物。因乾隆喜欢作诗,不少瓷器上也有他的诗作。但以青花书诗者较少,多是釉上彩作品。




清雍正 景德镇窑墨地五彩缠枝花卉纹碗

1234567890大清雍正年製

清雍正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荸荠扁瓶

清雍正或乾隆 景德镇窑仿钧釉水盂 高4.7cm 口径18cm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18842&extra=page%3D1&page=342


清雍正或乾隆 景德镇窑豇豆红釉小梅瓶 高15cm 肩径7.2cm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故宮元紅釉 蓝釉白龙纹盘,元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18842&extra=page%3D1&page=19

为元代釉里红瓷器的代表作品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18842&extra=page%3D1&page=20

是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见的呈色纯正之作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以白色为地,蓝色为花,用青花原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进行绘制。另一种是青花为地,以湛蓝青翠的地色衬托出白色的花纹。青花麟凤纹盘为蓝地白花器之代表作,表现出与白地蓝花器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此类器之传世品极罕见,凤毛麟角,世之珍品。




1234567890故宫钧窑藏品 精美

怎样分辨瓷器??

怎样分辨瓷器??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469549.html

我经常看见友人拿放大镜在瓷器上看来看去的到底是看什么啊???



怎样看出是古代的正品还是现代的仿品??

在瓷器上最容易出现那些《字体》呢???

最佳答案

这种事还是最好请教相关的专家和书籍,不是能一时半会搞定的,当然积累相关的经验是更重要的。



历代陶瓷款识的鉴定

陶瓷器上的款识,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堂名、人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种图案款识。由于款识的内容、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陶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口和辨别真伪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鉴定的一个重要环节。



款识的类别

陶瓷器上的款识大致可分为六大类:纪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图案款及其它特殊类款。

纪年款:纪年款是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纪年款可分为两类:一种用当时帝王年号,称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等。另一种用天干与地支组合的,称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吉旦”、“乾隆丙午”等等。纪年款以官窑瓷器为多,但部分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较草率,远不及官窑规整。瓷器上用干支纪年款的以明清时期较多。

堂名款:指私人定烧瓷器的所刻、印、书写的自家堂号。内容包括堂名、斋名、轩名、府名、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堂名款明嘉靖时已见有,如“滋树堂”、“东书堂”等堂号,明代后期流行。入清以岳 各朝皆有,尤以康熙时盛行,如“中和堂”、“慎德堂”、“拙存斋”、“复香轩”等等。

人名款:指工匠或私人定烧陶瓷上所刻、印、书写的名字或别名。如三国时越窑青瓷上的“师袁宜作”,唐代长沙窑“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宋代磁州窑“张家造”瓷枕等等。明清时期多见,如“陈守贵造”、“天启元年米石隐造”、“春育主人珍藏”等等。

吉语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写的吉祥语,表示赞颂、祝福。晚明至清代最为流行,如“万福修同”、“富贵佳器”、“天下太平”、“福寿康宁”等等。也有只题一个字的,如“福”、“寿”等。

图案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画的纹祥图案记号,亦称“记号款”。

图案款多数为民窑所用。明清两代最为流行
八卦、太极图、八宝、海、兔、双鱼、灵芝等等。

其它特殊类款:还有一些不能归入以为类别的,如“茶”、“酒”、“琅〓”等字,统称为其它特殊类款。



款识的起源及其发展

远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发现一些刻划符号。如仰韶文化类型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已发现各种刻划符号270个。

此外,山东龙山文化,以及上海马桥、浙江良渚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不少刻符;


青海省乐都、甘肃省半山所出土的陶器上还发现了彩画符号。这些刻或和彩画的符号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雏形,也是我国陶瓷款识的滥觞。

商周时代,瓦和陶器上的刻字,多数为编号,少数为人名。春秋战国时期的砖瓦、陶器上的刻符和文字,各地都有发现,逐渐增多。

秦汉时期的陶器和砖瓦的文字非常丰富,所涉及的内容亦较前广泛。陶器上的文字绝大部分内容是反映陶手工业的情况,如器物的编号或记号(一、二、三……等),制陶手工业的官署名(左司空、右司空、大水、北司等)、作坊名(安陆市亭、栎市、杜亭等)、陶工名(义渠、伙、成、苍等),另外还有地名(宜阳、新城、蓝田等)、器物所有主名(北园吕氏缶、下贾王氏缶等)、器物置放地名(宫厩、大厩、丽山〓宫等)等等,在瓦当和顺上还开始出现一些吉祥语(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延年益寿昌等),大凡后世的款识类别,此时大多已具备,开了中国陶瓷款识的先河。目前所见瓷器上最早的款识是浙江省鄞县出土的一件东汉青瓷双系盘口壶,底足刻有隶书“王尊”二字。带有纪年款铭的瓷器,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如南京赵士岗墓出土的一件越窑青虎子,其腹训刻划“赤鸟十四年(251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款铭,不但有纪年,并且有烧制地点、工匠名等内容。浙江省绍兴古墓出土的一件青瓷谷仓,顶部的龟碑正面刻划“永安三年(260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的款铭,内容包括纪年以及祝愿的吉祥语。南京清凉山吴墓还出土一件熊形油灯,上刻“甘露元年(265年)五月造”的款铭。这是三件十分难得的具有纪年款的器物,它为我们正确断代提供了标准器。其款识的共同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近草书。

西晋时烧制的一种青瓷扁壶,各地有不少出土,形制奇特,短颈,扁腹,广底,两侧各有系由于发现有的器物底部刻划有“先姑〓一枚”、“紫(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的款铭,才使我们知道,这种青瓷扁壶在当时称为“〓”。汉代文献上记载有一种罂,《汉书》颜师古注:“〓,长颈罂也”。但罂究竟是何物?长期以来不得而知。1972年南京化纤厂晋墓出土一件青瓷长颈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由此使我们得知器的名称和器物属主的名字,原来这种长颈壶,即称为“罂”,与文献记载相符。

唐代陶瓷款识仍以刻划为主,但已有在釉下用彩书写的款铭出现。从窑口来看,刻划者多数为越窑,用彩书写者以长沙窑为多。其内容不仅有纪年款、人名款、产地款,还有带有商品广告性质的款铭。字体绝大多数为草书,楷书少见。刻划与写的部位皆不固定。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越窑青瓷执壶,腹部刻划有三行文字:“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847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之耳”。这件器物的款识记录了当时年号的改换。浙江嵊县出土的一件越窑青瓷罂,腹部刻划“元和拾肆年(819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壹千文”17字,详细地标明了制作日期、器名、价值。浙江宁波出土的一件印花碗,碗内底有“大中二年”四字,则为内容单纯的纪年款。此外,还有刻划文字的青瓷墓志铭,内容有纪年、人名、事迹等等。

唐代长沙窑以彩书写款识,很多具有商品广告性质,这是长沙窑的一大发明,如“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卞家小口天下有名”、“言满天下无口过”等等。在外销器物上,还用阿拉伯文书写“真主最伟大”,以适应和迎合阿拉伯人民的需要。

唐代著名的邢窑白瓷中有刻“盈”、“翰林”字款,或书写“翰林”字款的产品,“盈”是宫廷内“大盈”库的简称,表时它们是官府的用品。

此外,1978年浙江省临安发现了吴越王钱廖之父钱宽的墓葬,出土19件白瓷,多数底部有’官”或“新官”字样的刻款,这批晚唐时期的白瓷精巧细洁,


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款识的含义也清楚地告诉了人们。

五代越窑青瓷中也有刻“官”字款的器物发现如浙江省临安五代墓出土的一件越窑双系瓶,腹部刻划“官”字款。



唐代至北宋河南瓷窑生产一种瓷忱,枕底往往刻有某家作坊制作的款铭,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瓷枕,枕底刻“杜家花枕”四字。传世品中还有刻“裴家花枕”四字的。宋代瓷器款识远较前代为多,铭文内容有作坊标记、工匠姓名、制作年月、唐诗宋词、吉祥语句、宫殿名称和宫廷用瓷专用款铭等等。总的特点是款识文字趋于简明,仍以刻划款为主,但书款逐渐增多,印款亦较前期增如。



清代瓷器款识辨伪:

康熙款字特点是挺拔清秀,所写“康”字下半部的“水”字,一般写成“〓”;“〓”字衣无上点。民国时仿康熙款甚多,但字体相似较少,大多相差甚远。康熙珐琅彩器,底款应为“康熙御制”料款,如书六字款则为膺品。

雍正款字似一人独写,故有特色,为历代仿写所不及。道光、咸丰和民国时仿雍正款颇多,但字体较大,笔划柔软无力,可以区分。

乾隆款识以篆书体为主,所写“乾”字,一般写作“〓”形,但也有不太规距而与之略有差异者,所以,在鉴别中不能一概而论。后世的仿款,光绪时字体粗大;民国时细弱无力。

还有一种后加款,也应注意。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在旧器或新器上加写加刻稀有年号,即现存陶瓷中款识少或无的时代,如宋代“绍熙”、明代“洪武”等,使人无法对照比较

(2)将旧款旋切下,再嵌于膺品底部。民国时最为流行,鉴定时要注意圈足底部胎釉的异常痕迹。







分辨材质:



看颜色:瓷器通常以瓷土为材质,,瓷土有分等级,瓷土高温还原烧结后呈白色,烧结温度越高,白度就越高,烧成白度越白,瓷土就越贵,烧制本就要相对增加。瓷器一般烧成温度通常会在1260度C以上。

陶器用陶土为材质,陶土含铁量较高,氧化烧所烧制之作品通常呈现米黄色还原 烧会呈现较深之颜色,依含铁量多寡而定,通常在土黄色~深咖啡色。



听声音:青轻敲击作品,如果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烧成温度一定较高瓷化程度较好,作品品质也越好。



成型方式辨识:



一件作品有可能用不同之成型方式完成,用何种成型法在制作成本上占有很大关系,以下是制陶常见之成型方式,与如何判定之说明。

旋环机成型法:这种成型方式因为使用模具,所以制作出来的成 品大小几乎是一样的,因为用旋杯机制作,大部分所制作之陶瓷 种类有杯、碗、盘等。

注浆成型法:这种成型方式因为使用石膏模具,所以制作速度快 ,制作出来的成品大小也是一样的。在无法用旋坏机成型之陶瓷 作品就要用石膏模成型法来制作,大部分会用在制作如花瓶、动 物、人物等造型。

压模成型法:通常此成型法会运用在作品之粗坏的成型,之后在 加以表面处理整件作品,制作出的成品可由内部发现有会有压土 不平整的表面。

手拉环成型法:大部分花瓶制作会运用这种成型法,最大辨别之 处就是,大部在作品内部,会留有手拉纹路或修坏痕迹。

陶板成型法:这种成型法所制作出的作品通常会有平面及切面, 作品经常是方形或长方形。

手捏成型法:制作手捏壶会使用手捏成型法成型,完全以手工及 使用工具制作,制作时由作者自由变化,所以不会有两件相同的 作品

泥条成型法:运用这种的成型法,造型上可多变化,制作出的作 品通常较经致,可畏慢工出细活。

手挤环成型法:较大型陶作品通常运用这种成型方式,通常辨别 这种方式可由外部或内部会留有手挤坏纹路或者拍打痕迹。



以作品环体颜色分辨烧成法:



还原烧:一般瓷土以高温还原烧结后坏体颜色呈现白色

陶土以 还原烧成后,因陶土含铁量较高,会呈现较深之颜色,依含铁量 多寡而定,坏体颜色通常会在土黄色~深咖啡色。

氧化烧:瓷土以氧化烧结后坏体颜色呈现米白色

陶土氧化烧所 烧制之作品胚体颜色通常呈现米黄色。



以作品釉色辨识烧成法:



需要用还原烧成的釉色:铜红、青瓷、钧窑。

大部分用氧化烧成的釉色:结晶釉

其他釉色大致上以还原或氧化烧皆能烧成。

用以色料烧成的不在上述范围内。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洋蓝青花瓷坛

用工业氧化钴制成的青花呈单一的纯蓝色,俗称“洋蓝”,

现代青花瓷采用什么青花色料?它们在化学组成和着色效果上和古代青花色料有何不同?


http://jdzmc.com/jdztc/cd/cd300/cd3001/3856.html

景德镇陶瓷在线 http://www.jdztc.com/



现代青花瓷采用什么青花色料?它们在化学组成和着色效果上和古代青花色料有何不同?

现代青花瓷都采用工业氧化钴作为青料,主要着色剂就是氧化钴一种,

而古代青花所用的天然钴矿,
着色剂除了氧化钻外,还有氧化锰和氧化铁


由于两者的化学组成相差很大,所以着色效果完全不同。

用工业氧化钴制成的青花呈单一的纯蓝色,俗称“洋蓝”,

在外观和风格上和古代青花相差很大。



1234567890回青釉是明代嘉靖时特有的一种以进口“回青”料配釉烧成的高温蓝釉

m嘉靖仿成化款e


 http://bk.baidu.com/view/2492720.html?fromTaglist

明嘉靖回青釉爵杯


  

【名称】:明嘉靖回青釉爵杯

  【类别】:瓷器

  【年代】:明嘉靖年间

  【文物原属】:明代宫廷御用瓷器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16.1cm,口径12.7cm×6.6cm,足距7cm。

  杯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古代青铜器。椭圆形口,配一铜制珊瑚圆纽镂空盖。深腹,下承以三柱形足。通体施回青釉,釉色呈淡紫蓝色。腹部饰回纹、兽面纹和鼓钉纹各一周。釉面匀净润泽,釉薄处映出白色胎骨。杯底无釉露胎,署阴刻楷体“大明嘉靖年制” 双行六字款。

  回青釉是明代嘉靖时特有的一种以进口“回青”料配釉烧成的高温蓝釉,它是在元代以来景德镇窑烧成的高温钴蓝釉基础上所衍生出的新品种,其釉色与祭蓝釉相近,但略显浅淡。


故宫博物院文物资料(撰稿人:黄卫文)



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Relicpage/17/R8151.htm





回青回青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回青》:“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明史·吕坤传》:“至饶州磁器,西域回青,不急之须,徒累小民敲骨。”《窥天外乘》:“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铛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
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
回青多与石子青配合使用。配制时二者比例不同,则呈色各异,《江西大志·陶书》:“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石沉而不亮。”嘉靖青花浓重鲜艳的蓝色,正是掌握了回青与石子青恰当的配料比例的结果。



回青 - 特点

等级的回青也称佛头青。回青料纯然一色,蓝中透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景德镇御窑厂使用的一种进口原料。多与石子青配制,

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则青花便呈色浓艳红紫,;

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蓝。

http://www.hudong.com/wiki/%E5%9B%9E%E9%9D%92

回青 - 参考资料

1、http://baike.baidu.com/view/1212878.htm




2、http://www.chinabogu.com/bogu_shuyu/shuyu_list.asp?id=89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化工料仿回青仿的很好了!现在“嘉靖

1234567890收藏这个行业,兴在百业前,也衰在百业前。


宫廷艺术:中国新富的尖峰对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74312&extra=page%3D1&page=6




  
  拍卖业两大巨头苏富比和佳士得,向来是世界艺术品拍卖的风向标,

而近年来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中国艺术品的快速激增,就释放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息:香港艺术品市场的重心已转向中国艺术品,其中中国的宫廷艺术更成为中国新富阶层竞逐的热门领地。



  缘起香港佳士得



  说到中国的宫廷艺术品,一般人想起的是明清等朝代的皇家用品,但其实被皇室成员喜欢、欣赏,或和皇室沾亲带故的东西都有资格进入“宫廷”之列。




  资料显示,2010年10月5日至8日,香港苏富比6个中国艺术品拍场,总共拍出了2.09亿美元的天价,而此前的9月中旬,纽约佳士得、苏富比的拍卖总额才区区7300万美元。



  从当时整个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来看,众多中国买家对皇家器物表现出狂热的追捧。在10月7日的拍卖中,乾隆时期的书法家张照的一幅卷轴《张照草书韩愈石鼓歌》,就因为乾隆皇帝在卷轴扉页上题了“瑰辞神笔”四个字,盖了33个印章,不仅有幸拿到了宫廷拍品的入场券,并拍出了700万美元的天价。而1985年,这个卷轴在纽约的拍出价是1.1万美元。



  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专家部门主管戴岱表示,“宫廷艺术”这个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香港佳士得率先提出的,为的是把宫廷艺术和普通的拍品进行剥离。而其深层原因是当时台湾市场的兴起,“而很多台湾买家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对拍品的认识,都不那么深透。因为在此之前,拍卖公司一般都只开设藏家专场,或是瓷器专场、杂项专场。而‘宫廷’这个概念则把瓷器和杂项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既迎合了国人对帝王的崇拜心理,也更容易被买家认识和接受。毕竟宫廷艺术集合了那个时代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匠、最好的构思,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准。”



  至于香港佳士得为什么能首开“宫廷艺术”先河,戴岱说,那是源于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巨头在香港跑马圈地般的竞争。1970年代,苏富比就已进驻香港,而佳士得则在1980年代才姗姗来迟。其时,苏富比不仅占据先天优势,且专业性也很强,以瓷器为主。此情状迫使香港佳士得当时的掌门人林华田出奇制胜,将瓷器、杂项、书画全抽离出来,做成一个“宫廷”的华丽包装。而这个包装一直沿袭至今,目前佳士得的宫廷专场和保利的宫廷夜场都涵盖了书画作品。



  采访中,戴岱表示:“在1996年香港佳士得推出宫廷专场的10年后,中国内地的保利、嘉德开始做宫廷夜场,


  “宫廷”是一个品牌




  宫廷艺术屡屡拍出天价,既引来大量喝彩也招致种种质疑。那些在过去20年里,决不可能拍出10万美元的拍品,现在却登堂入室,一步迈上了千万美元的天价。最著名的例子就是2010年10月7日,香港苏富比的著名拍品“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尽管业界表示,这件玉玺从艺术品的角度看没有太多可书之处,和乾隆时期许多上品好玉更无法相提并论,但它却最终拍出了1560万美元的天价。而它早在1997年12月2日在伦敦苏富比露面时,拍价仅4.2万美元。



  如果有书画,一定是《石渠宝笈》著录的。”戴岱介绍,《石渠宝笈》是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对宫廷书画做的一个编目,当时出了三本,《石渠宝笈》、《石渠宝笈二编》、《石渠宝笈三编》,目前“石渠宝笈”的拍品价格一般都在千万或是上亿。




  宫廷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就比如齐白石、张大千,有的东西过亿了,但那些并不算精品的作品价也很高。宫廷艺术和它是一个道理,就是一个品牌概念。”



  是一个持久的热点




  宫廷艺术品会是今后一个持久的收藏拍卖热点,“因为这些东西本身的质量、品级、关注度,都是拍品里最高的


  戴岱说,目前宫廷艺术品最大的买家是富裕阶层的中国人,“很多国人买宫廷艺术品,一是因为喜欢和关注,另外也有民族和爱国情绪的加入,很多早年间被中国人卖出去的东西,近些年又被中国人陆续买回。”而海外苏富比、佳士得在汇集流散的中国文物后,却往往成为中国文物回流的中转地,“所以很多国内的拍品都有苏富比、佳士得的拍卖记录。”



  而艺术品流动的速度也在加快。“以前艺术品的流动速度一般是5年,后来是3年,现在大概只有1年,


  其中原因,戴岱认为在于投资行为的增强,“在内地买艺术品主要是为了投资,另外就是企业开办博物馆用,可能很短时间就出手了,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比如筹措资金等原因。”



  目前,国内从事艺术品投资的人很多,因为艺术品的稳定和增长是建立在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之上的,而且是建立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期待上的。从历史上看,中国艺术品的三次高峰都伴随着一个新兴市场的兴起,第一次是1910到1940年代,那时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强国,很多投资家进入艺术品领域,中国艺术品又非常吸引西方目光,所以造就第一次中国艺术品的高峰。“我们现在买回来的很多艺术品,就是那时候卖出去的,比如大威德瓶。很多藏家还保存着当时的购买发票,一些发票还是1920年代的。”第二次高峰是1970到1990年代,那时日本经济崛起,日本和中国台湾是当时最大的买方市场。第三次高峰便是2003年后的中国内地市场。所以目前的宫廷艺术品热,实际上是内地市场成长的结果。



  相对而言,中国人抢购宫廷艺术品,对于西方艺术商却不是什么好消息。一是国际市场上的中国艺术品会相对减少,另外,目前中国内地已有了文物保护法,很多入境艺术品不能再出境,这也意味着今后大量中国艺术品将留存中国,从而推高国际市场上中国艺术品的价格,而这种效应也必然传导至中国艺术品的国内市场,从而进一步推高其国内价格。

康熙青花

修内司窑

偏光显微镜下的软质瓷与硬质瓷(2)

偏光显微镜下的软质瓷与硬质瓷(2)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74403&extra=page%3D1


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 软质瓷与硬质瓷微观晶相的的不同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晶粒的大小差别很大,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晶粒的大小形成的原因是烧成温度不同,在高温下晶粒会随着温度的上升变得越来越小,相反在低温下晶粒会长大,在不同温度下烧成的瓷器釉面晶粒的大小差距在几十倍之间,非常容易分辨,


在特定的放大倍数下观察现代液化气窑炉高温烧成的瓷器釉面晶粒几乎消失,

使用煤窑或柴窑烧成的在釉面中可以看到清楚的晶粒,

而在宋元时期烧成的软质瓷釉面中的晶粒十分硕大。



第二由于烧成温度的不同晶粒的颜色也不同,高温烧成形成的晶粒颜色一致呈白色,专业称之为“单相晶”而低温烧成的软质瓷釉面晶粒呈白黄等数种颜色。



第三硬质瓷釉面中的晶粒边缘基本呈倭角状,软质瓷晶粒边缘角略显生硬。



这两张图片是使用偏光显微技术拍摄的照片上面一张是宋代龙泉瓷,图片中沙粒状的晶粒呈色不同,下面一张图片是现代仿古龙泉瓷,图中的晶粒体型很小而且颜色一致呈白色,这两张图片是在同样倍数、距离、光线的条件下拍摄的,如此大的差距无需多做解释,一目了然,因此使用偏光显微仪鉴定软质瓷硬质瓷非常简单,而且非常准确。



当然也有人会提出现代人难道不能仿制软质瓷吗?当然可以,有新的“矛”出现就一定有人研制新的“盾”,但是由于在此之前并没有偏光显微仪鉴定技术和这种鉴定方法,制伪者没有必要刻意去伪造这种特征,从工艺技术角度上讲已经停止使用几百年的技术再挖掘出来绝非易事,需要从原料到窑炉、烧成----------等等各种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至少合作研究几年才有可能成功,对于制伪行业来说恐怕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也不会有人敢于投入几千万去研制这种得不到知识产权保护工艺技术。至少在未来几年内使用偏光显微仪鉴定软质瓷、硬质瓷还是没有疑问的。

1234567890钧窑鹅颈瓶

金代钧窑天蓝釉窑变碗

金代钧窑天蓝釉窑变碗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58134&extra=page%3D1&page=2
(口径18.5厘米 底足5.5厘米 高6.8厘米)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北宋初年的禹县(今河南禹州市)城北门里的钧台。钧窑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艳丽鲜亮的釉色,变幻神奇的窑变,绚丽斑斓的色彩组合,在众多的瓷系中,独树一帜,为世人所青睐和称颂。

  钧窑有官、民钧之分。

官钧:胎质虽不精细,甚至胎色泛灰,深色者几乎呈褐色,但胎骨坚硬。釉色为多次施釉,因此釉层肥厚,然釉层平静腻润,并时有流淌现象。官钧的釉面常有扭曲纹理,似蚯蚓走泥纹(器心底较粗拙明显,器壁则隐约而不易发现),此为官钧的显著特征,而民钧绝无这种现象。官钧除烧造少量的碗、盘等宫廷日用生活器皿外,大多烧造御用瓷,器型规整严谨,比例协调合理,

重心或多或少有下坠感。总的来说,官钧显得古朴典雅,规整大气,釉层肥厚而平静,窑变丰富而协调,犹若贵妇人般的雍容华贵。

  民钧:器型随意,大多不够严谨,胎质粗松,声音多数发糠,釉色较官钧薄,底足露胎较多;虽色彩艳丽,却少了一些红、紫的成分,尤其是窑变的色调反差较大,似村姑般娇嫣,而总让人感觉有点“俗气”。

  此钧碗天蓝釉,口径18.5厘米,底足5.5厘米,高6.8厘米。圆口内敛,外壁上丰下削,瘦底,小圈足。天蓝色乳浊釉十分肥润,并参差几抹丝状紫褐条纹;口沿一周呈淡茶褐色,顺其碗沿逐渐渗透为茶黄色,与天蓝釉接壤而天衣无缝(茶色中密布细小的棕眼)。这茶色以及参差的紫褐丝状纹与天蓝色互相映衬,犹如雨后的彩虹一样绚丽灿烂。

碗内壁天蓝釉清新悦目,玫瑰紫窑变斑滋润凝厚,恰似深秋时节湛蓝的天空中飘落的一片红玫瑰花瓣。

  此碗釉层肥腻而平静,色彩艳丽而协调,器型纯朴而规整,釉面口薄而底厚,接近碗底处留有湛蓝的屯釉,此碗器壁在放大镜下,气泡窑变多为紫罗兰色,密布叠见而弥漫全器釉面。这是前人所述的“紫汗漫”,布全器釉面者真,成片段者为仿,这是鉴定宋金钧与元钧窑的主要依据。

  这碗传承了北宋的制造技艺,釉肥润而细腻(元代钧瓷虽肥厚而不够腻润,胎土也沒这深沉细密),窑变过渡自然;釉内布满大小密集的紫萝兰气泡,与宋官钧相似,只是碗型与北宋有别。此碗应该是金朝入侵中原而动用北宋的原有工匠,利用北宋的制造工艺流程而烧造的。

  釉的搅动、流淌,自然产生了璀璨鲜艳,斑驳陆离的色彩和动感,是任何画家所无法企及的,这就是火的艺术,火的魅力,火的灵魂......

    

   2010年12月22日<<收藏快报>>中国收藏家协会.羊虹



1234567890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藏品

郑州市博物馆部分藏瓷 宋官窯

綬帶鳥

1234567890現藏于首都博物館成器于元代的甜白釉僧帽壺

僧帽壺
http://tw.myblog.yahoo.com/tea-music/article?mid=9471&sc=1
首都博物館成器于元代的甜白釉僧帽壺

http://www.zooomr.com/photos/nineinchhair/6237808/

青白釉多穆壺

http://www.capitalmuseum.org.cn/jpdc/content/2011-01/20/content_23919.htm



《四分律》記載,佛言:“比丘不得裹頭,是白衣法,若裹頭如法治,時諸比丘頭冷痛白佛。佛言:聽以毳若劫貝作帽裹頭。”

。即便如此,《大比丘三千威儀經》還規定了“著帽之時,不得對佛作禮。”





 我紫砂壺裏面的僧帽壺有幾種呢?現在根據傳器來看主要是三種,
其一為明代李茂林款式,
其二為時大彬款式,
其三是這次經過考據後確定為最早出現在紫砂器中的僧帽壺——“高”僧帽壺(注:此處選葛陶中先生所制高僧帽壺,一般情況下此款有高矮之別,矮款類似時大彬式)。











帶著這個設想我找到了現藏于首都博物館成器于元代的甜白釉僧帽壺,元(1260-1368),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蒙古)佔統治地位的朝代。


至明代,實物可以看見的是制于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景德鎮窯青花折枝山茶紋扁壺。
如“明宣德寶石紅僧帽壺”、“青花藏文穿連雙龍紋僧帽壺”、“甜白釉僧帽壺”等。尤其是現藏于台北故宮的“青花藏文穿雙龍紋僧帽壺”,為我們揭示了僧帽壺的來歷!





。經過以佛教界法器的比較和對歷史上僧帽壺來源的考察,我們已經有了關於其出現的原因的一種解釋——它可能是以中原漢族傳統器皿“湯瓶”為主體結合藏傳佛教法王“黑帽”和法器五佛冠的式樣為頂部設計,並以此來明確其宗教使用特點而設計的飲器。它的用途初期專為佛教僧侶飲茶,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變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壺。它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元代,最早出現時的載體為瓷器。







另外,有一些朋友認為紫砂僧帽壺是從蒙藏地區少數民族日常使用的“多穆”壺演變而來,這種觀點所依據的理由似乎不夠充分。“多穆”為藏語,其意為盛酥油的筒。在元代出現青白釉僧帽壺的同時也出現了青白釉多穆壺,這個壺的身體也是筒形的,因此可以說明這兩者之間到瓷器僧帽壺中耳把上均有一型蓮瓣狀突起,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多数为苏富比拍品。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1637970&extra=page%3D1
多数为苏富比拍品。已添加新图!美国大都会!


本帖最后由 lilei1039 于 2011-1-15 21:01 编辑



不知真焉知假之一,上海博物馆清代瓷器,高清图片,共赏!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2113245&highlight=

不知真焉知假之二,鬼斧神工——上海博物馆的佛像,雕像,欣赏贴!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1604338&highlight=



不知真焉知假之三,绝对振撼!打造学习元青花的第一贴,12页跟首都博物馆元青花展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1624604&highlight=



好戏开场。。。。





谈论南官者必须要有这样的素养: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2130133&extra=page%3D1&page=1


滥竽充数谈论南官的太多了.

谈论南官者必须要有这样的素养:

1\必须对两岸故宫馆藏品有足够的认识

2\必须上手过多件多类型真品整器

3\必须对两窑出土残片有足够的认识

4\必须在理论和艺术修养上有足够的准备

5\必须要有南官大师的师承学习领悟关系

6\必须在宋代青瓷审美上有广泛而深入的审美实践和觉悟
 
 
 
官窑之所以称为官窑,不是仅仅因为用户是官方


最重要的是他为了保证官方用户的满意,而采取的各种大大区别与民窑的原料和工艺

楼主的一片,原材料不谈,单从修足工艺上来讲就是典型的龙泉窑工艺,并且只有民窑才会用便宜的垫沙方式烧造。

官窑一概都是一匣一器,修足规整,并且防止沾底的工艺是独特的,官窑的沾底仅仅会因为两种情况发生:1.温度失控;2.垂釉。

伊朗馆藏元青花大碗鉴赏

http://www.cang4.com/bbs/thread-1066.html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1114281
和许明的探讨


今天又一次仔细地看了许明先生德黑兰一行考察元青花的文章。感觉文章表达是真实的,不是妄言。


但有一些细节本人亦不认同,一:苏来麻尼青料是向元大都的统治者进贡的,皇帝不用花钱买自己领地的东西,只是到了明朝,永乐皇帝由于陆地已不可能到西亚,才派郑和七下西洋,买来了苏来麻尼。


二:关于伊朗工匠到景德镇烧瓷一说,本人不认同,因为元青花是典型的磁器而非瓷器。它的窑口不是景德镇,而是中国的河南,河北,东北地区。胎土是流动的不统一的。


三:文章写的最精彩的就是伴生矿的论述。(复合矿)本人特别赞许,本人早在今年的三月份已为许明先生提供了物证(可上翰龙雅集网,艺超网,雅昌网上本人店铺查找,盛京古玩城2278号店铺)铜红釉上的铁斑锈是谁也仿不出来的。


四:并不是只要是元代的青花就价值高,只有苏来麻尼宝石粉的才好。明永宣是苏来麻尼制品的珠穆朗玛峰,一样有价值。


总括起来,托普卡比宫公开展出的14件元青花总体风格不同于中国南方出现的元青花,其中一件花草纹盘,发色浓中偏蓝,青花呈色稀薄,用笔处浓艳不一,率性随意的制作心态跃然器上。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高古瓷器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1869656&extra=page%3D1&page=9

明洪武青花

明洪武青花

http://www.njmuseum.com/zh/ww/content/content_712.html

  洪武(1368年~1398)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建国后不久,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的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但是从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出土的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来看,洪武朝的青花花瓷制作都带有元代遗风。器型以墩式碗或折腰盘、折腰碗为多,大都沿袭元未旧制;青花色泽偏灰,胎体厚重;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了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绘画却不如元代规矩。



  ——典型器——



  洪武青花瓷器的传世品不多,目前尚未发现真正带有洪武官款的器物,意见比较—致的是—些考古出土物:南京博物院曾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的青花云残盘和其他青花残片,虽然是残瓷,但从其制作的精细上判断,应为洪武官窑器。



  ——价值评估——



  近年来在海内外的拍卖会上,洪武瓷器屡创佳绩,吸引了不少行家的眼光。由于洪武年间的瓷器传世极少,又多采用“釉里红”手法,青花瓷很少见,因此洪武青花瓷器的市场升值的空间很大。对于细路官窑来说,一件青花大盘的价值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小盘小碗的价格也都在几十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民窑写意简笔画瓷器价格仅几百元,与细路官窑瓷的价格相差甚远。现代市场上洪武朝的青花瓷仿品多为青花缠枝莲纹罐、大盘等,收藏时要小心查看。



  ——器型——



  在造型上多少继承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一般为大件器物,有罐、大盘、棱口盘、碗、玉壶春瓶、执壶、盏托等。尤其是民窑器,如撇口盘、碗类,中部以下胎体逐渐厚重,有的与元瓷一样,或者折腰,或者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有所创新,着意于摆脱元瓷厚重的风格,为秀美飘逸的永乐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南宋哥窑碗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18602&extra=page%3D1

到代的哥窑,要有酥油感,
 
还要铁线黑中给人有蓝的错觉,且线条有洇散。
金丝与铁线分别象两张网。
 
 
虽是老孙常谈,但真正上过手,应该确实有此体会。

南宋官窑 鬲式炉(薄釉品种)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58226&extra=page%3D1

南宋官窑 鬲式炉(薄釉品种)


高8cm 直径12.2cm



色为香灰黄,全器布满鳝血裂纹开片,折沿口处边因釉薄而露出紫褐色胎骨。釉中气泡密集如唾沫并参差匀布透亮如珠的气泡,呈“聚沫攒珠”状;层层釉中气泡核变己呈"癌化"(突显出黄褐.黑褐色的死气泡).此为宋官窑最主要特征,鳝血开片为宋官窑中的上品。



南宋官窑的胎土有褐.黑褐.灰.浅灰.深灰等色;炉足有柱形足,乳形足等......此炉当属南宋薄釉官窑之列(此炉为乳形足,足外是出土的红土壤渗色;至于胎骨可细观炉沿口剥釉处即知).而宋龙官的釉呈现厚釉的乳浊釉或玻璃釉



,烧结温度,感观比南官明显要高,这是宋官与宋龙官的区别.而二者气泡更是迥然不同.



南宋龙官是乌泥胎,
釉比南宋薄釉官窑厚,
烧结温度明显要高;20倍放大镜下,气泡与南宋龙泉一样,似鱼籽状密布;


而南宋官窑在20倍放大镜下呈现:"聚沫攒珠"状分布,高倍放大镜下呈现:藕粉汤糊状(色彩,形态均似),核变癌化的褐.黑色死气泡疏朗分布各釉层.

南宋官窑,釉有厚薄之分:厚釉纯正沉凝,腻润似玉;薄釉柔和光亮,透润似胶;


此炉当属南宋官窑薄釉品种.只有当你亲手揣摩并细研深究,或自己拥有,与其长期会唔.交流,日久便深谙其内涵......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1234567890多穆壶

多穆壶
2 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花卉多穆壶


多穆壶“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藏语称为董莫(mdong-mo)或多穆。口沿加僧帽状边,又添把和嘴,遂成为壶。多穆壶为藏人拌、盛酥油茶的器皿,酥油茶藏语称恰稣玛,是将由茶砖熬成的浓茶中,倒入少量的酥油和盐,有的还加入一些味精和牛奶等佐料,搅拌至水和酥油交融而成,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此件多穆壶K金胎,莲瓣座,珊瑚钮,筒形器身分为三节,开光处绘各种花蝶湖石,母子图,牧羊图,乡村风景等纹饰.此款多穆壶金光闪耀、皇家气派十足,兼具装饰与实用价值。



多穆壶 - 历史

多穆壶珐琅器分为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錾胎珐琅(又称内填珐琅)、画珐琅三大品种,是由珐琅釉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固着于金、银或铜胎的表面,经焙烧而成。

中国最早的珐琅器产生于元代,到了清乾隆时期,珐琅器的制作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由于皇室对西藏及藏传佛教的重视,许多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器物开始进入宫廷,多穆壶即是一例。


多穆壶是藏民盛拌酥油茶的器皿,造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藏、蒙、满、汉民族团结的主题。由于清代大量册封和法事需要精美的法器和摆设配合,造办处生产了许多这类器物,同时也供清帝赐高僧之用,多穆壶更加流行。7日上拍的这对多穆壶高28厘米,铜质精纯,釉质细润,鎏金灿然,为清乾隆时期养心殿造办处为宫廷制造的御用陈设品。



多穆壶 - 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花卉多穆壶

多穆壶明清时期,由于皇室对西藏及藏传佛教的重视,许多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器物开始进入宫廷,多穆壶即是一例。“多穆”本为藏语,是蒙古族和藏族人民的生活用具,原意为盛酥油的桶,也有用作盛奶及酒。最早的多穆壶是以木或其他物料制成,需用皮带或金属带箍起来,然后用金属钉固牢,后来演变为华美灿烂的法器。清代大量的册封和法事需要大量精美的法器和摆设配合,造办处因此生产了许多这类器物,同时也供清帝赐高僧之用,故多穆壶更是流行,各种材质均有制作,有金属也有瓷质,且以金属器为多,主要为各种金属胎珐琅器,存世常有所见,但瓷质多穆壶比较罕见。



多穆壶 - 参考资料

[1] 历史联盟网 http://www.zi66.com/ls/HTML/1259.html

大陸館藏元青花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1234567890团形松叶是元画

1234567890据传当时郎窑绿比郎窑红贵重十倍


http://www.hudong.com/wiki/%E9%83%8E%E7%AA%91%E7%BB%BF%E9%87%89

瓷器釉色名。清康熙时郎窑烧制的高温绿釉。

有的呈色浅翠,有玻璃光泽;

有的微绿而泛五色光、


满布极细纹片,色泽莹澈,叫“苍蝇翅”。


绿釉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


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我国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


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


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


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


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等。
据传当时郎窑绿比郎窑红贵重十倍。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1234567890永宣国宝微觀圖

宣德微观三个特征:
老化变色气泡,
苏麻离青青料,
DNA气泡排列。
三个特征都全,可以断宣德。

宏观看时代特征,
微观断藏品新老;
微观是宏观的继续,是眼学的延伸。
宏观微观并不矛盾。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古陶瓷的鉴定理念

http://bbs.wenbo.cc/viewthread.php?tid=74187&extra=page%3D1




传统的古陶瓷是指我国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末期,  经正式或非正式发掘和历代官府及民间流传于世的陶瓷器物。


传世古陶瓷与出土陶瓷相比,就其数量、款式、器型、釉彩、窑口、质量而言,不仅大相逊色,而且还掺杂着许多制器商和古玩商为谋求高额利润所制作的伪古陶瓷;使人真伪难辨,无所适从,从而降低了古陶瓷的可信性和科学性。


为了恢复古陶瓷的本来面目,使其成为可信的收藏品以及不可缺少的历史科学资料,对古陶瓷的辨伪与鉴定,已渐趋成为收藏家、文博古玩界及爱好者的迫切要求。


  传世古陶瓷,经过近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岁月侵蚀(包括使用和收藏),陶瓷在相当长的岁月中,经受空气中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所置环境中其它混合气体及无机化合物的“呵护”;

以及陶瓷器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年受冷热环境的变化和常年的擦拭,洗涤及油腻酸碱等有机化合物的侵蚀,陶瓷的外表逐年产生了“膜”一样光泽的“氧化层”,俗称“包浆”;这“氧化层”,我视之为“灵气”

灵气即器物在长年使用过程中,受空气中的微量无素和混合气体中的无机化合物的长期“呵护”,以及温差交替致使陶瓷釉面氧化和内在气泡膨胀,破碎等质变

而产生由内往外而释放的柔和光泽(这种光泽柔和舒适,虽然很多“精、真、新”的精品锃亮如新,但它的光泽具有一定“厚度”与“深度”,并不是(“浮光掠影”)。

而出土器物经受土地下长年的地温、地气的闷热炙烤,致使釉面在受地气温差过程中而积累氧化层(包浆);同样,器物会透澈由内往外的柔和光泽(即灵气)。

当器物长久受土中各种金属元素的侵蚀时,会产生特定的腐蚀痕迹,这种痕迹自然过渡,由表入肌,致使器物古韵昭然(笔者见解)。

这“膜”一样的光泽静穆深沉,莹润柔和,通体自然分布,似有一层极薄的尼龙膜笼罩;而器物的釉上彩表面,因氧化作用,致使彩绘边缘时隐时显地泛出粉晕似的“蛤蛎光”。

  陶瓷上的所谓的“包浆”,在古玩行中;历来是被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表。历代传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古玩界“行家”的吃饭本领,也是“专家”的鉴定绝招。

说穿了,这种包浆无非是陶瓷在常年所处的环境中,因混合气体的无机化合作用,以及有机物质的侵蚀作用,所形成的氧化反映,即:“氧化层”。可以肯定地说,只要能正确透澈陶瓷的“氧化层”,也就能识辨、看懂古陶瓷;不会再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色彩所迷惑,再不必化数十年的时间去探索辨伪古陶瓷的奥妙。


可以肯定说,没十年、二十年的真功夫,没一定的天赋和努力,是难于真正参透的!

而特定年代的特定窑口的的瓷器,它具有外观的特定特征和绝活,并具有内观的特定要素(微观)。当然,对于古陶瓷的断代、断窑口、评价等还得自已多看、多对照、多研究、多实践,才能全面了解古陶瓷的真正知识。

  出土陶瓷,因在墓穴或窑址中,经受近百年乃至几千年坑中的污水、尸体、腐烂物及泥土中的金属矿物元素的侵蚀,逐步产生了沁色;这种沁色通常被称为“土锈”或“水锈”,往往产生在出土陶瓷的薄釉之处,绺裂处尤为明显。而不同的地域,甚至不同的环境,其锈色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一般来说,燥土之锈干结,湿土之锈润溽;干结者色常鲜涩,润溽者色终灰暗;有土锈无水渍者,大都为沙土坑,无土瘢而有水锈者,大都是水坑。

  至于窑址或幕穴中的坑置陶瓷,因大都器物均未受泥土的直接侵蚀,因而往往似新陶瓷一般。然而,陶瓷在泥土的封闭与空气隔离中,受其环境的闷热影响,同样会产生氧化层,这种氧化层或如雾或如粉沫一样笼罩于器物的外表,显而易见。同时,陶瓷常年受闷热环境的“烘烤”,会本能地汲取地下及四周环境的土中的水分与之抗衡,

久而久之便“感染”了泥土的芬芳味。这种香味极似土层深处未曾开垦的“处 女”地的清香、淡雅、淳朴,而陶器的底部,土香味尤为醇浓。



  总的说来,墓穴出土的陶瓷比较干燥,窑址出土的陶瓷更显得干燥(因窑炉空间的余热所致),易绺裂;

而河水中的污泥深层所出土的陶瓷却显得湿润,似有一层浆糊的釉层包裹,犹如新陶瓷一般。这实际上是“真空包装”的原理。

  有关古陶瓷的旧气之说:旧气,只是外在的现象(有自然与人为), 我们千万不能被器表的外在假象所蒙敝,尤其是在当今的经济利益膨胀系数下,那些人伪的假象千姿百态、层出不穷......应该着眼於器物的内在古韵和器物由内往外而释放的灵气,只要我们用逻辑推理而加于仔细分析即迎刃而解!

有关陶瓷的一般鉴定常识,我想不必赘言重叙,因一般的陶瓷鉴赏书中的均有详述。关于陶瓷的“标型”法,以及“经验”,我认为只能作为参考,加于综合分析,不被其所束缚,才能甄别、看懂古陶瓷。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1234567890五彩瓷器成熟于明代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8769.htm


五彩瓷器成熟于明代
 据《陶雅》上说:“康熙硬彩,雍正软彩。” 五彩瓷


  又据《饮流斋说瓷》中解释
:“硬彩者彩色甚浓,釉付其上,微微凸起


  真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是相当珍贵的,瑰丽多彩,品种繁多


它的最大特征是:   
1、胎釉和青花、斗彩相似;  
2、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但以红彩为主;

3、其绘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画人的颜面,不填颜色,用红色笔加勾;  

4、多用小开片,裂纹向下而紧合。





  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的青瓷,又由青瓷发展到白瓷,而后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将近二千年的历程。


其中,从青瓷到白瓷的转变,是在唐宋时期完成的;而由白瓷到彩瓷的转变,则是明清时期实现的。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和盛行,使中国古代陶瓷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彩绘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源远流长。五彩瓷的出现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彩绘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宋时期,北方著名瓷窑磁州窑所烧造的白底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绿彩等品种,无疑是明清五彩瓷器的先声。

金代

  金代五彩瓷器的确定,是学术界对近十几年在考古发掘以及海外陆续发现的金代釉上五彩瓷研究的结果。特别是金代定窑的釉上红彩和磁州窑系统的釉上加彩,可以断定是釉上彩的原始阶段,为后期景德镇五彩瓷器的出现起到了启迪作用。

元代

  元代景德镇逐渐发展成中国瓷业生产的中心,“枢府窑”的瓷器为五彩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清朱琰《陶说》记载:“新烧大足素者,久润。有青色及五色,花且俗。”这一评述认为,作为新品种的五彩器不如元代以白为主的枢府瓷、卵白瓷和青花瓷好,反映了元代尚白的审美习俗。这对后人了解元代有五彩瓷这样一个事实,恰是一个有力的注脚。童书业先生曾说过一段话:“从整个瓷器发展史看来,元代是一个中衰时期,旧瓷虽然衰落,而新瓷已在酝酿,我们不能小看元代瓷器中的创新因素。”


天时

  五彩瓷器成熟于明代,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所促成的必然结果。“天时”是指明代全国几大著名的瓷窑,均出现衰落的趋势,尽管还有不少地区在生产各类陶瓷,但无论从产品的质量还是数量以及产品的多样性方面,均无法和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釉里红瓷及釉上彩绘瓷媲美


如浙江龙泉窑仍继续烧造青瓷,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器虽然仍为人们所钟爱,但在陶瓷的胎釉和制作工艺方面却无法和景德镇的瓷器相抗衡。


至明代中期,景德镇的瓷器几乎占据了当时全国的大多数市场。大量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景德镇陶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繁荣的瓷器生产中心。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当时景德镇瓷窑遍地,一派生机。


明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记录了景德镇当时的繁荣景象,“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

地利

  景德镇具有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这是形成瓷业中心的重要因素。景德镇四面环山,从祁门的大洪山向西贯穿江西的昌江流经景德镇。景德镇位于昌江中下游,距上游祁门140公里,距下游的波阳(曾名鄱阳)90公里。在景德镇附近有东河、南河与西河三条支流。东河源于浮梁东乡的东源山,仝长60公里,流经出产瓷原料和燃料的瑶里、界首、高砂、王港、鹅湖等地,于浮梁旧城注入昌江。南河发源于婺源西南山中,全长45公里,流经盛产瓷土原料和燃料的浮梁南乡之程村、东流、湘河、湖田等地。西河发源于安徽至德县,全长约50公里,经浮梁北乡的祁门、港口、大洲、三龙等瓷料和燃料产地。昌江各支流流经的地方,多为陶瓷原料和燃料产地,在历史上对景德镇的瓷业发展至关重要,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燃料供给和陶瓷产品对外运输的重要通道。这可以说是“地利”。

人和

   五彩瓷

所谓“人和”,是指由于明代全国许多名窑逐渐衰落和北方的战乱以及各种原因,各地身怀技艺的制瓷工匠汇集景德镇;外来人才和当地工匠的融合,迅速地推动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新发展,形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构筑了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基础。   


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在景德镇设置了御窑厂。御窑厂平时有饶州府的官吏管理,每逢大量烧造时,朝廷便派宦官至景德镇督陶。御窑厂烧造的陶瓷数量很大,不惜人力、物力,追求“至精至美之瓷”。   

《明史》记载:“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御窑厂所用的工匠技艺熟练而高超,并且“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因此,御窑厂的制作均非常精致,不惜耗时费力,精美的五彩瓷由此产生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明代五彩瓷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阶段:
洪武、永乐为初创期,
宣德至正德为发展期,
嘉靖、万历为成熟期。 ’




洪武至永乐时期

  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传世品不多见,因为当时景德镇延续元代制瓷主流产品青花、釉里红的生产。

然而从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洪武釉上红彩可以判定,洪武时期的红彩瓷器已为“五彩”瓷的蓬勃发展造声蓄势,可以说洪武釉上红彩已拉开了明代五彩瓷辉煌的序幕。  


 洪武时期的五彩瓷器很少见,主要原因是洪武朝御窑厂设置较晚,当时所造瓷器应为民窑所烧。


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所发现的洪武时期釉上红彩龙纹残片(图2),“盘壁表里各画五爪红龙两条及云彩两朵”。其构图动感十分强烈,笔意潇洒劲利,龙纹图案空间安排疏密得当,云朵画法也生动活泼,充满意味;胎壁匀称,轻且薄,对光透映,里外龙纹叠合为一,表现了明初高超精致的制作水准。器物虽小,但图案纹样布局合理,是明初釉上彩制作成就的展现。特别要指出的是,用红彩描绘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案,只是明初才出现于景德镇。  



 另外,明洪武《五彩束莲纹玉壶春瓶》,也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的印迹。它在造型上缺少明代中期的隽永秀美而显得比较粗犷,在尺度、比例上一些细节处不够严谨,装饰上还留有元代的多层装饰的遗韵,莲纹画得粗放活泼,但从整体看已和元代造型有很大的区别。   


关于永乐时的釉上彩瓷,过去未曾发现过釉上五彩,只有釉上红彩,如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明永乐《红彩龙凤纹墩式碗》、《红彩云龙直口碗》。


1986年,冯先铭先生曾在景德镇“见到一些新发现的永乐彩瓷,这批瓷中有白地釉上红彩、青花红彩、白地孔雀绿彩、白地刻填酱彩、白地刻填酱彩加绿彩、黄地绿彩等。冯先生认为,这些彩瓷品种的发现,说明了明后期的多数彩瓷在永乐时期已经开创。



宣德至正德时期

  宣德窑生产的瓷器品种之多是空前的,单纯的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彩。

有文献记载:“彩瓷始自宣德。”但从近年考古发现,洪武时已有红彩出现。


然而宣德时所烧红彩,较之洪武红彩更加鲜艳,
并且色调有浓重和浅淡之分
“宣窑五彩深厚堆垛”,
也许就是指这种色调浓重的红彩。



河北安次县曾出土明宣德《红彩缠枝八吉祥三足炉》,
其红彩色呈黑紫,深暗凝厚,表面无光
纹样线条粗犷。宣德时红彩是釉上红彩和五彩的开端,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宣德以后,明代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共28年。这一时段,在陶瓷史上称为“空白期”,在传世作品和非景德镇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从未见过一件可以确认为这三朝的官窑瓷器。

《明史》记载,英宗于宣德十年正月即位,曾一度减免征役、造作。御窑厂亦曾停烧。   《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三年,“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戍口外”。

正统十二年,“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
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景泰五年,“减饶州岁造瓷器三之一”。天顺三年,“光禄寺奏请于江西饶州府烧造瓷器共十三万三千有余。工部以饶州民艰难,奏减八万,从之”。从这些文献来看,正统时期对景德镇烧造瓷器有严格的限制,其他两朝也在减免瓷器的烧造。这些举措,对景德镇陶瓷在这三朝期间的发展必定产生影响。


近年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不少学者加强了对明代这三朝的研究,推断这时期陶瓷发展大概有几种状况:

其一,宣德末年留有未完成的瓷器在三朝完工而仍书宣德款或不落,
这一推断来自于成化早期官款器的胎、釉的情况及彩绘图案和宣德官窑并无太大区别。


其二,政治的不安定,宫廷内乱以及社会经济的衰退,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其三,上层统治者在兴趣爱好方面的转向,也可能是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  


 景泰年间特别流行一种铜胎掐丝珐琅器,这种工艺历史已很久远,但在明景泰年间制作最精,最为著名,后世便以“景泰蓝”来称谓这种铜胎掐丝珐琅器。


综其所述,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在官窑瓷器的烧造方面,的确存在停滞的现象,但从其他资料来看,民窑烧造的瓷器从未间断过。



1988年,景德镇在明御窑厂遗址西侧,发现了明正统官窑堆积层。
这一发现将随着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更多的问题。  


 明成化朝共23年历史,但在景德镇烧造的宫廷用瓷器的数量却很大。


《明史·食货志》云:“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


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记述:“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
宣窑以青花胜,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故宣不及成。”


《博物要览》记述:“成窑上品,无过五彩。”


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方面的情况,一是成化时御用瓷器烧造数量很大,二是五彩瓷的质量愈加精美。但是成化窑瓷器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斗彩。关于斗彩将另篇叙述。为研究之方便,

我们根据约定俗成,
将以青花色作为一种颜色用于陶瓷装饰中的作品称为五彩瓷。  


 成化时的五彩,己相当成熟
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所藏的明成化《五彩莲池禽戏纹盘》,内外两面都用红色的颜料画轮廓,没有用青花勾线,而盘面图案中的莲纹采用色泽明艳的进口青料。图案以鸳鸯莲纹为主,构图精巧活泼,彩绘技巧纯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在画面中使用了不少黄彩,主要图案以黄彩打底,上面再以红色渲染,使色彩更显浓艳厚实。这件彩瓷证实了明代彩瓷所谓“黄上红”的彩绘技法,开创于成化,非始于嘉靖。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明弘治朝的彩瓷基本是成化风格的延续,其中最有特色的品种是刻花填彩。刻花填彩的制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图案纹样,上透明釉时将刻好的图案留出,将其用高温烧成后再在白釉露胎的瓷器上施彩并用低温烧烤即可。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弘治款《五彩云龙纹盘》便是典型一例,龙纹在釉下胎上刻成,釉上用孔雀绿、矾红、黄等色彩绘,它标志着釉上五彩的制作已进入成熟时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另一件黄地绿彩器《娇黄地堆花绿彩赶珠龙高足碗》,侈口窄唇,深碗壁,高圈足;碗外壁堆饰双龙戏珠,间饰云纹;内壁光洁无饰,薄胎黄釉,花纹以绿彩填饰。碗心有“弘治年制”四字篆书款,加填绿彩。这些白地绿彩、黄地绿彩为弘治时最主要的品种。  


 明正德时烧造的彩瓷,其造型、装饰除继承前代传统外,还在创新中确立了正德朝独特的风格。正德五彩是在白釉器上直接另绘五彩纹饰,这种工艺,采用较广。正德白釉五彩器制作精细,使用较多的是红、绿、黄三彩,绿色多为翠绿和孔雀绿,绿色浅且闪黄。有些器物重用黄绿彩,红彩做点缀,或以套色来烘托纹饰,增加装饰画面生动活泼之感。   正德五彩瓷的装饰,除传统的花鸟和穿花龙、翼龙纹饰外,还以阿拉伯文或伊斯兰图案为纹样作装饰,成为正德五彩瓷又一鲜明特征。



嘉靖至万历时期

  明代五彩瓷器经过数朝的发展,到嘉靖、万历时已是相当成熟,质量和数量蔚然可观,开创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嘉靖朝瓷器生产量在明朝最多,由于采用“官搭民烧”的做法,出现了官窑民窑竞烧的局面。同时瓷器的对外输出也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陶瓷品种的创新。《景德镇陶录》记载:“制作益考,无物不有。”

嘉靖釉上五彩以红、绿、黄、紫、孔雀蓝、
黑彩描画图案,其中红、绿、黄为三主色,亦有金彩等多种色彩的五彩器。

嘉靖《五彩云鹤纹罐》,造型圆浑饱满,纹饰粗犷豪放,通体以青花加红、绿、黄三色彩绘;黄鹤均先以红彩勾画轮廓线,再填以黄彩,杂宝及朵花点缀其间,主题纹饰上下分别绘变形莲瓣纹及蕉叶纹,整个画面热烈而不浮躁,非常典型地显示了嘉靖五彩的特点。




 嘉靖五彩瓷器的装饰内容丰富,有以龙凤为主体并配以水波、祥云纹的图案,也有以花卉、禽鸟为主题的图案,还有以婴戏或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图案。


《五彩天马纹盖罐》造型端庄,胎坚釉润,主体纹饰绘四匹天马,形象夸张简练,极富动态,其他配衬纹饰有彩云、海水纹,整个画面不使用青花,属纯正釉上五彩作品。


  在国内外许多博物馆中,嘉靖五彩瓷传世品很多,其中大器较多,如大罐、大缸、大盘等。嘉靖五彩器,多数有六字青花楷书款。  

 明代万历窑的五彩瓷仍以前代风格为主体,没有新的创造。万历时五彩的装饰改变了前代构图清新疏朗的风格,以图案纹样满密为胜,特别是采用镂空工艺。装饰的内容仍以龙凤花草为主,并有婴戏、八仙、百鹿等图案。也有用雕塑手法来表现的,并带有道教色彩。另有以吉祥内容为题材的,如福、禄、寿这些祝福的吉语用得较多,更显出了平民化、市俗化的意味。《博物要览》载;“漏空花纹,填以五彩,华若云锦。”以镂空工艺和五彩相结合的装饰方法,是五彩瓷在明代出现的新品种。万历款《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是典型的镂空五彩装饰。该器运用镂雕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纹样繁密,多而不乱,镂雕工艺与施彩搭配得巧妙无比,色彩热烈,红、黄、绿、青花等诸多色彩把整个器物烘托得艳丽华美。


  嘉靖、万历五彩器的共同特点,即装饰繁密、色彩绚丽,制作工艺和造型大同小异,因此常被归于一类器物。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绿彩,而万历五彩则不然,这是两朝五彩瓷之间的重要区别。   



明代的五彩瓷博取中国陶瓷艺术近千年的精华,从初创到发展以至成熟,从洪武、永乐到嘉靖、万历,无论是五彩瓷的颜料,还是彩绘工艺、烧成工艺都已达到历史上的高峰阶段,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软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

万历五彩瓷绘画草率,线条刻板,绘画技法应用较少,画画昂得单凋,

明嘉靖五彩瓷的装饰纹样人多为图案式构图,并以开光形式突出主题纹样,题材主要钓‘龙、凤、鹤、鱼藻、莲池水禽、荷莲、花鸟、八仙、八宝、八扑、婴戏、天马、缠枝花、折枝花、璎珞等。人物故事有老子讲经、东方朔偷桃、《西游记》故事等。


此外还新兴—寸中以树干盘出“寿”宁的吉祥纹,寓意网泰民安、五谷丰登、万寿清平,后代多有仿效。

万历五彩瓷的主题纹饰多承袭嘉靖时期、但其构图方式‘改前朝清新疏朗的风格,以图案纹饰繁密为主,特别是采用的镂空工艺使这种情况更为普遍。纹饰仍以龙凤、花草为卞,并广;婴戏、八仙、百鹿等图案,也有道教色彩的图案。以吉祥内容为题材的纹饰如“福”、“禄”、“寿”等吉语。


万历五彩瓷绘画草率,线条刻板,绘画技法应用较少,画画昂得单凋,纹饰中以青花勾线但色彩常常漫出线外,致使纹饰显得祖率而模糊。所画人物不是上身过大,就是卜身过小,比例失调,人物形象不生动,缺乏神态,仅以色彩的热烈来烘托主题。特别是龙凤等纹饰缺乏变化,干篇一律。

1234567890晚明官窑最名贵的瓷器首推嘉靖五彩瓷,制作非常的讲究

晚明官窑最名贵的瓷器首推嘉靖五彩瓷,制作非常的讲究,

其中最为特别的是使用略带橙色的矾红,明嘉靖五彩瓷器在古董市场是非常名贵的珍品。


最著名的是2000年10月香港苏富比推出的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以4404.48万港币的价格成交,居中国陶瓷拍卖有史以来的第三高价。

1234567890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官窑特展

中國較著名古玩城評點

北海收藏網

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123景德镇学画瓷器是否有发展!这条路改怎么走?

景德镇学画瓷器是否有发展!这条路改怎么走?


提问者:zhuoajd 景德镇学画瓷器是否有发展!这条路改怎么走?本人有本科学历,因为是景德镇工作不好找,家里人建议我去学画陶瓷,但是不知道这条路怎么走,现在跟一个师傅那里学习画瓷器。我师傅是在作坊里帮别人画瓷器,不知道以后学会了瓷器,是不是也这样在作坊里画,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出路,我听说别人没有文凭的师傅,接一个单子就是几千块,而我的师傅的工资是按瓷器数来来算。画瓷器是不是有不同的风格,哪一种风格更佳适合现在市场的发展。哪位大哥,大姐,帮帮小弟,给小弟指条明路。

最佳答案 画瓷器这个是要看天分的,景德镇瓷器还是以人物山水为主的,市场上也是以这些卖的多。在景德镇画瓷器还是可以的,即使是混的差,只要你能吃苦,帮一些小作坊画画,一个月也是有4-5000的,不过那里的环境都是很差的,成天要跟泥土打交道,很辛苦的,我家作坊里就有,她们都是没学历文凭的,有的高中都没读过,画一个800件的山水,大概30来块吧,一个月也有4000多块,而且还同时接好几家的活,想必一个月6-7000吧。但是你有本科学历在那种地方工作,估计你心理会不平衡的,也会被人说长道短的,但是如果你天分好的话,可以跟着师傅出师,以后还是有些前途的,不要管市场的需求,关键看你擅长画哪种画。

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

元代釉里红的鉴定

元代釉里红的鉴定

http://www.njmuseum.com/zh/ww/content/content_803.html


  釉里红的工艺方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区别在于青花用钴料为呈色剂,而釉里红用铜料为呈色剂。



  元代釉里红和青花相仿,都在十四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出现


釉里红工艺要求高,品质难以控制,发展缓慢,产量远远少于元青花,故珍贵异常。目前发现的元代釉里红完整器不过数十件,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不亚于明清官窑瓷,因而为之奔走寻觅的大有人在,即使是残片标本也会被收藏家奉为全物而秘藏于室。



  元代釉里红完整器被发现并见诸报端的不过数十件,其中大体可确定制年代的有两次:


一次是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发现的釉里红诗文碟,烧制时间不晚于1331年;


另一次是江西发现的带元至元戊寅(1338年)款的青花釉里红塔式四灵盖罐和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


此外,江西高安发现的青花釉里红开光大罐、江苏吴县发现的元釉里红云龙纹大罐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二十年来,景德镇窑间有元釉里红残片出土,为研究元代釉里红提供了依据。



  目前发现的元代釉里红,大体可以归出这些特征:

胎骨一般比同期青花粗,前期龙纹白胎为多,元末有白胎。器物见明显的旋削痕和接胎痕。釉层早期的淡青白色或灰白色属影青釉,透明度高,有玻璃质感。

元末见卵白釉浅红油状青白釉,不见同期大型青花瓷上的透明白釉。呈色不稳、浅红、红和深红的夹杂灰色,有不同程度的晕散。大多见于铜红料边缘。因烧制温度过高,大多有烧飞状况。



  元代釉里红的装饰工艺远远落后于同期青花。早期的釉里红采用涂抹的方法,有些首先在胎上刻划纹饰后再在纹饰外填红,形成红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划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地红花。至于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是后期作品,时间大约在元末。这些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技法也很单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简单点染的方法。



  随着元青花热的持久不衰,元釉里红更成为热中之热,仿品大量出现。据报刊上有些藏品介绍文章看,大多不可靠。这些仿品严格来讲无论哪一方面都和真品有别,但其中几个地方可特别注意。胎骨过于细腻;底面旋削痕不清或有人为做出窑红的情况;釉层青灰、粗糙、肮脏或干枯,没有透亮滋润感,釉里红呈色暗红或铁红,过于均匀,不见灰黑或苔绿,也无烧飞情况;有些仿品是用其他呈色剂,发色与釉里红不同;纹饰有些采用明清瓷画法,有些模仿至正型元青花画法。而目前为止可以不再定为元代釉里红的,并不见同类大型青花瓷的画法;有的题“大元某某年制”款,均属臆造。



  元代釉里红特征性强,如能多看博物馆藏品或可靠的图录,尚易于识别。









南京博物院藏良渚玉真假良渚玉

真假良渚玉

http://www.njmuseum.com/zh/ww/content/content_1353.html



玉琮江苏省武进寺墩4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两节矮方柱形琮,上略大于下,四面雕琢精美的装饰花纹,一角的上下两区花纹组成一完整的神人兽面纹。为最重要的祭神之器。



  良渚玉器是原始社会的礼仪祭祀重器,被称为高古玉,是人们追求的高品质、高档收藏品之一。闲暇之时,你若与一件良渚玉器相对而坐,在欣赏、把玩之中,会从喧嚣浮躁的境况走出来,一种博通古今、温故知新的感情便油然而生。近年来,良渚玉在古玩市场上可是不少,不过大多都是赝品,让不少新入道者“吃药”。



  一次惊人的发现



  收藏和使用良渚玉器,最早是在2000多年前苏州吴县吴国窖藏中发现的琮、璧,宋人吕大临所编《考古图》中有良渚琮式瓷瓶


清宫中收藏着一批乾隆皇帝亲自鉴赏并留有御体诗的仿良渚玉琮,不过,由于当时认识局限,琮上题诗竟刻倒了



  良渚玉器是史前玉文化的高峰,了觧、研究这批玉器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至关重要。良渚文化发现于1936年,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郊良渚镇,分布范围主要是太湖流域地区的江苏、浙江和上海。



  良渚玉器则发现于1973年7月1日。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和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在苏州吴县草鞋山M198中,发现琮、璧、钺、串饰同良渚文化陶鼎、陶壶、陶盆和陶罐共存。这一发现使原本定于周、汉玉器的错误断代得以纠正。至今,经过科学发掘出土良渚文化玉器的重要遗址有30多处,大型墓葬50余座,出土玉器已达万件,精品约在500件。良渚玉器发掘数量多,年代久远,工艺精湛,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掀起了收藏与研究良渚玉器的热潮。



  不得不提的是,1982年,江苏省地质矿产局工程师钟华邦在溧阳南部小梅岭首次发现了透闪石软玉矿床。小梅岭系横贯宜溧地区的茅山支脉,玉料硬度5、5至6度,比重2、98,质地细腻坚韧,色泽呈白色、青绿色,有较好的透明度,呈蜡状光泽,同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性状相似。这样,良渚文化玉料的来源,可以确定为就地取材。






  随着我国良渚文化考古的发现和研究,仿制良渚玉器不断涌现。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良渚大墓和玉器被考古发掘,推动了国内外良渚玉的收藏热潮,市场上一旦出现古玉,就会被众多淘宝者收入囊中。


在货源少而买主多的情况下,以杭州为中心的仿古玉器圈逐步发展起来,第一次仿制良渚玉器的高潮也随之而来。



  良渚玉器作坊主要在江浙皖地区。在浙江余杭瓶窑镇一带,玉器作坊已达上百家,仿制水平逐步提高,“湖州造”也闻名全国。

另据媒体报道,1987年广州海关曾查收到3块沁色斑驳的玉璧,被当地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后经公安机关侦办,确认其实为安徽蚌埠作坊造仿古玉。据统计,目前蚌埠市有2000余家玉器作坊,从业人员多达数万人,市场上50%的仿古玉都出自这里。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以仿品充真品并借此牟取暴利,那么就存在造假与欺骗的问题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良渚玉的“东南风”也吹到了台湾,掀起了一股收藏热潮。而在世纪之交时,小小的良渚玉器还引发了一场风波,令大陆和台湾考古界、文博界震惊。台北故宫博物院高价购藏两件体积小巧的鸟立高柱形良渚玉饰件,被民间人士提出真伪质疑。最后通过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检测玉质,并经大陆权威考古学家的鉴定,确定其为既真且好的重要古玉。





  山寨版防不胜防



  今天的许多玉器收藏家们都会把良渚玉作为重点收藏目标,但山寨版的赝品使藏家防不胜防。



  一位老古董商告诉笔者,他店中所有的货皆可抛,惟有良渚玉琮、玉璧是—生所得、—生寄托,结果经鉴定实为高仿品;还有一位年轻收藏家,他非常得意竖起大拇指说:“玩的就是高古玉。”他颈上挂着的、手中握着的、腰上佩着的和家中藏着的玉器,被“专家”评为“良渚精品、礼仪重器”,然而事实上却是“辛辛苦苦,赝品为主”;某杂志曾介绍一位藏家收藏了上千件良渚重器,但实为地摊上常见的仿品。



  笔者考察南京的古玩市场,可说是赝品满天飞。卖主抓住藏家的“捡漏”的心理,屡屡得逞。现在是良渚玉器赝品盛行之时,收藏市场上极少能够看到真东西。所以,如果再抱着捡漏心理,藏家就会落入陷阱之中。在此,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给藏家们提个醒。为此,能够掌握简便、快速的鉴别方法,发现造假者遗留的浮躁痕迹,探寻良渚玉器的鉴定秘要,对于收藏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琮形锥状玉器-江苏新沂花厅18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细长的器身,呈方形,上面雕刻的纹饰与玉琮上的纹饰相同,纹饰精美。上端有一小柄,但无孔,小柄上还有一个筒套,用途更让人琢磨不透,不能将其归入简单的玉佩,应有特殊的宗教用意。







玉璧-江苏吴县草鞋山199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呈扁平圆形,中间对钻圆孔,孔壁有台痕,壁较厚,用透闪石玉琢磨而成,扁平光滑,剖料,钻孔,抛光痕迹清晰可辨。为良渚文化祭天重器。







透雕人兽鸟玉饰件-江苏昆山赵陵山77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该器构图奇巧,雕琢精细,通体以镂空加浅浮雕技法,下面琢一曲肢男性人像,头戴平冠,冠中出一粗壮的饰物,饰物顶部立一仰天长啸的神鸟,一只动物正在人、鸟之间跑动。这是反映良渚文化的鸟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生活画面。此透雕人兽鸟玉饰件为破译玉琮上神人、神兽、神鸟纹饰提供了实物。





  五招识破赝品



  良渚玉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作为礼仪神器,器型与纹饰都是古人祭祀、崇拜之物,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古人能够使用原始工具精雕细琢。


而今人为求快、追求最大利润,使用低档的原料、现代制作技术和艺术手段来仿制良渚玉器,只能近似,并留下大量浮躁痕迹,为鉴定提供依据。



  良渚玉器鉴定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学科,收藏已到真正比眼力、靠知识的时代。如果购价高的玉器,请专家鉴定是便捷实惠的途经。中国不缺鉴定家,就缺讲真话的人。不过,努力打造内功,提高自身的辨伪识真水平才是根本。



  招数一:从材料观察真品良渚玉料是就近取材,以透闪石、阳起石软玉为主,多见鸡骨白、赭褐色和湖绿色玉,有的含金属闪点的不规则的云母状结构,硬度为5.5-6、5度。

仿品多用硬度偏低的岫岩玉、南阳玉和地方杂玉,多用酸性、碱性和火烧快速腐蚀作旧处理。1982年发现江苏溧阳小梅岭玉料也被用于仿制。



  招数二:从工艺观察真品玉料的切割采用线切割法、锯切割法,也发现用砣切割痕迹。璧的器表多留有凹凸不平或弧形切割的痕迹。纹饰用燧石、石英、玛瑙等加解玉砂与水琢磨而成,阴刻线条挺拔有力;钻孔采用实心钻、管钻方法,中孔多由两面对钻而留有台痕,孔璧留有旋纹;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玉器表面的抛光面有粗细不均较顺畅的细凹线。


仿品由现代机械快工制作,线条走线均衡,深浅一样,多不自然、滞涩。钻孔由机械快速钻成,两面对钻的口径是一样,孔壁则较直,留有较细的螺旋纹;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抛光面有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招数三:从器型观察真品均为手工单件制作,同类器型无一相同,如琮即使同一块料裁下,制作也不相同。琮、璧多留有玉料或制作上残缺美。


仿品器形工整而显呆板,正所谓有形无神;璧、钺、带钩越制越大、琮越制越高,竟有—人高的琮。市场上三节以上神人、兽面组合的柱状高式琮、三角、六角形的琮、刻有神徽璧、钺、镯、带钩、三叉形器、半圆形器和琮形管均为仿品,并产量大。



  招数四:从纹饰观察真品多以阴线刻与剔地浅浮雕相结合,有的琢纹在不到1毫米的宽度内,竟在刻有四五条细若游丝线条,阴线条反复蹭划,转弯处多由多条小短线逐段接续而成,线条自然流畅。

仿品的纹饰多依图录或线图琢刻,减地、细部花纹均不到位,多雕纹饰外轮廓。模仿的神徽无神韵,浮雕感不足,线条生硬且交待不清楚,不管何种器型都敢往上刻,连兽骨也刻上。



  招数五:从沁色观察真品历经千年,鸡骨白是天然呈色,不浮躁并深入肌骨。器表与纹饰受沁一致,沁色多彩、斑斓,自然形成一层油脂状包桨,即常说柔润的宝光;

仿品多经化学方法快速作旧处理,多凹凸不平或有裂纹。快速抛光形成浮在器表光亮显得浮躁、刺眼而不自然,握在手中时有一种粗涩感,无土腥味。浮在器表鸡骨白或有大理石般纹多为赝品。









玉琮(浙江反山M20:122)真品



  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器。图例中的琮高6.8、射径8.5厘米。琮呈为矮方柱体,外方内圆,中孔系对钻而成并多留有台痕,两端有射;琮体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上节为神人面纹,下节为神兽面纹。器型端庄稳重,纹饰线条挺劲,结构谨严,整器沁色自然,光泽温柔。古籍中记载“黄琮祭地”,可见琮为良渚人最重要的祀神之器。







玉琮仿制品



  玉琮仿制品器型外方内圆,规整呆板而无神韵。中孔留有相错的台痕,上、下口径大小一致,纹饰减地不到位,横线条软弱无力、粗糙,缺细部纹饰,人、兽眼太圆、深浅一致。玉料为质次的地方杂玉,人工染色做旧呈土黄色,浮泛器表。







玉钺(浙江反山M12:100)真品



  钺作为一种由武器演变而来的礼仪之器,是一种复合工具。真品钺上端宽14.4厘米、刃宽16.8厘米、厚0.8厘米,呈风字形,上部小孔直径仅0、5厘米,小孔上方有捆扎和擦痕,两面刃部上角均有—浅浮雕“神徽”,与同墓所出“琮王”上的神徽形象相同。两面刃部下角均有一浅雕“神鸟”,也与“琮王”上的相同,为行政统辖权和军事指挥权的象征。













玉钺仿制品



  玉钺仿品器型貌合神离,纹饰减地不到位,神徽的线条则下刀拘谨,线条板滞,并交待不清楚。器表灰白色斑杂呈,浮泛表面,显系经人工作旧染色处理。













玉半圆形器(浙江反山M12:85)真品



  玉半圆形器真品器底宽5.8、通高3.5、厚0.3厘米,平面近似半璧形玉璜,亦被称为D形器。正面稍孤突,饰神兽面纹,各部位以浅浮雕凸起,重圈为眼,眼脸为橢圆形,冠顶与双眼紧贴,眉心作云雷纹,宽鼻、阔嘴。背面相应内凹并有3对燧孔,出土时多位于墓主头端,亦为高级贵族专用。







半圆形器仿制品



  半圆形器仿制品器型缺少神韵,正面纹饰浅浮雕机器工明显,浮雕感不足,双眼深浅、大小相同,下端二个小孔与纹饰颠倒,随意粗糙。器表呈鸡骨白和黄斑系人工作旧所致,轻浮刺眼。









玉三叉形器(浙江反山M14:135)真品



  真品宽5.9、通高3、65厘米。器型下端圆弧。因上端有三个并列的枝叉而得名。发掘品仅见于浙江反山、瑶山,出土时均位于墓葬主人头骨的上方,应是插在冠帽上的饰件。正面正中阴线细刻简化“神徽”,以兽面上方刻冠顶外缘。两边叉上端阴线细刻一对神鸟。背面四个凸块上也用阴线细刻出两只圆眼和卷云纹等繁细纹饰,线条流畅有力。此器为男性贵族专用,显示其崇高神圣地位。







三叉形器仿制品



  三叉形器仿制品器型模仿图录,仅仿其表,十分僵硬,纹饰即神徽仅刻出模糊轮廓,缺细部纹饰,随意粗糙,器表仿鸡骨白而明显不自然,作伪手法拙劣。



  该文以登载在《中国收藏》2010年7期为准。



  慧眼识真、无眼买假。藏之大道、其深如海。

  才智金钱搏杀,三眼用心过手。

  免费鉴定玉器、青铜器。

  预约:13182823460吴荣清





2011年2月2日 星期三

八仙的傳說

曹連明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副研究館員

http://www.artmuseum.gov.mo/showcontent2.asp?item_id=20081213010303&lc=1



元代八仙的地位達到頂峰,由於道教的全真派受到元統治者的扶持,
居於主導地位,全真派的祖師──八仙自是不可同日而語。


與之相適應,和八仙相關的故事、小說、傳奇、戲曲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其間,和八仙相關的戲曲、傳奇最為豐富多彩,

元代戲曲家們創作了大量的八仙作品,如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岳伯川的《呂洞賓度鐵拐李岳》、元末明初賈仲明的《鐵拐李度金童玉女》等等。

明清時期,八仙戲曲、傳奇的創作代不乏人,如明太祖朱元章之子朱權、之孫朱有燉分別創作有《沖漠子獨步大羅天》、《瑤池會八仙慶壽》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成語、俗語人們更是耳熟能詳,殊不知,它們即源自明雜劇《八仙過海》和清人葉承宗的雜劇《東嶽廟狗咬呂洞賓》。本文就八仙及八仙戲曲的起源、流變及故宮所藏八仙衣、清宮八仙戲的演出情況做一初步探討。





一 八仙個體的起源及八仙群體的形成



八仙作為一個群體,由傳說中的八位仙人組成,分別為漢鍾離、呂洞賓、藍采和、鐵拐李、韓湘子、張果老、何仙姑、曹國舅,他們的故事通過各種方式、各種管道深入人心,為人們喜聞樂見。八仙群體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隨著時間的遞進,八仙的形象日趨完善、豐滿。八仙最初是以個體的形象出現的,不同時期八仙的組成人員也各不相同。

有關八仙的記載已見於唐代,《明皇雜錄》云:“張果者,隱於恒州條山,常往來汾晉間,時人傳有長年秘術。耆老云:為兒童時見之,自言數百歲矣。唐太宗、高宗屢徴之不起,則天召之出山,佯死於妒女廟前。時方盛熱,須臾臭爛生蟲。聞於則天,信其死矣。後有人於恒州山中復見之。果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摺疊之,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噀之,還成驢矣……。”1



呂洞賓是八仙中影響最大,流傳故事最多的一位仙人,他斬妖除怪,除暴安良,且瀟灑、風趣,還好酒好色,極富人情味,後被漢鍾離度化成仙。

有關呂洞賓的籍貫和生活時代,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洪邁的《夷堅志》及《集仙傳》等書均有記載,但說法不一。《鶴林玉露》云:“世傳呂洞賓,唐進士也,詣京師應舉,遇鍾離翁於岳陽,授以仙訣,遂不復之京師。今岳陽飛吟亭,是其處也”。

2《能改齋漫錄》則為:洞賓“咸通初,舉進士不第,值巢賊為梗,攜家隱居終南,學老子法”。


3明《列仙全傳》則說:呂岩,字洞賓,蒲州永樂人,祖父呂渭曾任禮部侍郎,父親呂讓任海州刺史,呂洞賓是唐貞元十四年(公元七九八年)四月十四日巳時生,所以稱為純陽子。他母親將要臨盆時,屋裡異香撲鼻,空中仙樂陣陣,一隻白鶴自天而降,飛入他母親的帳中就消失了。生下來的呂岩果然氣宇不凡”。4為他日後的仙跡做了很好的鋪墊。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姓,她的經歷更富傳奇色彩,元《歷世真仙佛道通鑒後集》云:“何仙姑,廣州增城縣何泰之女也。唐天后時住雲母溪,年十四五,一夕夢神人教食雲母粉,可得輕身不死。因餌之,誓不嫁。常往來山頂,其行如飛,每朝去,暮則持山果歸遺其母。後遂辟穀,語言異常。天后遺使召赴闕,中路失之。……至玄宗天寶九載都虛觀會鄉人齋,有五色雲起於麻姑壇,眾皆見之。有仙子縹緲而出,道士蔡天一識其為姑也。代宗大曆中又現身於小石樓,廣州刺史高暈具上其事於朝”5。


《東軒筆錄》記載:“永州有何氏女,幼遇異人與桃食之,遂不饑無漏。自是能逆知人禍福,鄉人神之。為構樓以居,世謂之何仙姑。士大夫之好奇者,多謁之以問休咎。”6總之,八位仙人各有各的得道奇遇,他們或歷盡磨難,癡心不改期;或得高人點撥,頓然醒悟;或生來奇異,與仙道有緣,雖經歷各不相同,但殊途同歸,最終位列仙班。



八仙作為一個群體登上歷史舞臺,始於宋、元,明清時期不斷完善,但八位元仙人的具體組合,不同的記載則不盡相同,有較大出入



元馬致遠的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的八仙群體組成為漢鍾離、鐵拐李、藍采和、張果老、徐神翁、韓湘子、曹國舅、呂洞賓,其中沒有廣為人知的何仙姑,而多徐神翁;


另一位元代大戲曲家岳伯川的雜劇《呂洞賓度鐵拐李嶽》中的八仙則為漢鍾離、呂洞賓、張四郎、曹國舅、藍采和、韓湘子、張果老、鐵拐李,其間,無何仙姑、徐神翁,而多張四郎;


出入最大的莫過於清人俞樾在《茶香室叢鈔》中的記述了,書云:明人有《西洋記》一書,載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事,中有八仙:一漢鍾離、二呂洞賓、三鐵拐李、四風僧壽、五藍采和、六元壺子、七曹國舅、八韓湘子7。其中,無張果老、何仙姑,而別有風僧壽、元壺子。

明人吳元泰神魔小說《東遊記》,始將八仙定為漢鍾離、呂洞賓、何仙姑、曹國舅、藍采和、韓湘子、張果老、鐵拐李,後世一直沿用此說。從此,八人結伴而行,同出同入,憑藉手中的仙器扇子(漢鍾離)、寶劍(呂洞賓)、荷花(何仙姑)、玉版(曹國舅)、花藍(藍采和)、洞簫(韓湘子)、漁鼓或紙驢(張國老)、葫蘆(鐵拐李),降魔除怪,扶危濟困,造福於民。





二 八仙戲曲的起源和流變



戲曲作為一種傳統的文藝形式源遠流長,取材廣泛,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盡在其間。八仙群體誕生後,其仙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有關八仙的傳說、故事等順理成章地成了戲曲創作的素材,八仙成了戲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並自成體系,極大地豐富了戲曲的內容。

八仙戲曲起於何時,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清代史學家、文學家趙翼考證:“戲本所演八仙不知起於何時,按王氏《續文獻通考》及胡氏《筆叢》俱有辯論,則前明已有之,蓋演自元時也”8,現在,學術界多持此說。其實,宋、金時期八仙戲曲已被搬上舞臺演出,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雜劇百戲諸藝之外,又為漁父習間、竹馬出獵、八仙故事”,該書所列雜劇劇碼更有反映八仙故事的《宴瑤池爨》9;金代院本則有同類題材的《蟠桃會》、《瑤池會》、《菜園孤》、《白牡丹》等,祇是這一時期八仙戲曲尚處於初起階段,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均亟待提高、完善,但他們無疑為元、明、清八仙戲曲的豐富、繁榮提供了借鑒和幫助。



1八仙度脫劇的興盛及原因



元代八仙戲曲在宋、金的基礎上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作品繁多,品質上乘,名家輩出,八仙戲曲的創作進入了全盛時代。但這時八仙戲曲的創作有一種現象非常值得關注,即八仙戲曲作品雖多,但題材、內容單一,度脫劇占了全部作品的十之八九,著名的劇作有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岳伯川的《呂洞賓度鐵拐李岳》、陸進之的《韓湘子引度升仙會》、趙文敬的《張果老度脫啞觀音》、無名氏的《漢鍾離度脫藍采和》、紀君祥的《韓湘子三度韓退之》等等,這一現象的產生和元代統治者奉行的政治、文化、宗教政策有著直接的原因。



八仙度脫劇的興盛和元代統治者推崇全真教密不可分,佛、道、儒三教作為中國傳統思想體系的三大支柱,長期以來既相互衝突,又相互融合,呈三足鼎立之勢,某一朝代、某一階段由於統治者的偏愛和喜好,三者的勢力此消彼長。元代道教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的弟子邱處機於宋、金、蒙古殺場鏖兵,爭奪天下之時,審時度勢,謝絕了宋、金之邀,於元太祖十五年(公元一二二零年)應成吉思汗之召,以七十二歲的高齡率十八個弟子歷時三年抵達中亞,成吉思汗在大營隆重接待了邱處機一行。成吉思汗對邱處機禮遇有加,直呼其為“神仙”,不僅接受了邱處機的學說和建議,並下令免除全真教教眾賦役,命邱處機掌管天下道教事務。以此為契機,全真教大行其道,為了進一步鞏固全真教的地位,提高其感召力,遂將漢鍾離、呂洞賓等仙人的傳說附會於全真教之中,以證明其存在的合法性。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生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一一一二年),姓王,名喆,字允卿,因仰慕陶淵明之丰姿、神韻,取道號為重陽子,世稱王重陽。據《全真教開教密語之碑》、《終南山重陽祖師仙跡記》等文獻記載,王重陽在河南甘河鎮路遇二位仙人,授予仙訣,故而得道成仙,但文獻並未說明二位仙人姓甚名誰。然而,稍後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則將二位仙人附會成漢鍾離、呂洞賓,藉以抬高王重陽的身價,更有甚者,王重陽的大弟子馬丹陽,乃至邱處機等人的得道亦成了八仙之功,《汝州志》云:“相傳丹陽遇純陽子食瓜自蒂,怪而問之,答曰:香從鼻裡出,甜向苦中來。豁然警悟,遂修道成真仙,北街有丹陽觀”,10以呂洞賓為首的八仙最終成為了全真派的祖師,道觀、呂祖廟遍佈各地。由此觀之,八仙度脫劇興盛於元代也就不足為奇。



八仙度脫劇興盛的另一個原因是元代一大批才華橫溢,鬱鬱不得志的文人全身心的投入雜劇創作之中。元朝以武力統一中國,連年的戰亂和遊牧部族落後的生產方式,使中原的經濟文化受到嚴重的破壞。元統治者實行殘酷的民族統治,將人民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和南人四個等級,漢人和南人的地位低下,受到的壓迫也十分沉重。元代一度廢除科舉制度,官吏均是蒙古人和色目人,漢人和南人為官者極少。漢族知識份子仕途無望,自恨生不逢時,對蒙古統治者非常不滿,採取了一種不合作的態度,他們或隱逸山林,寄情於山水之間;或以文學藝術遣興抒情;或遁入空門,尋求精神的解脫,這是元雜劇,特別是八仙度脫劇興旺發達的另一重要原因。誠如晚清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所言:“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數者,唯雜劇之作者,大抵布衣,……蒙古色目人中,亦有作小令套數者,而作雜劇者,則為漢人(其中唯李直夫為女真人)。至蒙古滅金,而科目之廢,垂八十年,為自有科目來未有之事。余則謂元初之廢科目,卻為雜劇發達之因。蓋自唐宋以來,士之競於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廢之,彼其才力無所用,而一於詞曲發之。且金時科目之學,最為淺陋,此種人士,一旦失所業,固不為學術上之事,而高文典冊,又非其所素習也。適雜劇之新體出,遂多從事於此;而又有一二天才出於其間,充其才力,而元劇之做,遂為千古獨絕之文學”。11



八仙度脫劇的主旨在於宣揚道教神仙思想,勸誘世人皈依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擺脫現世的苦難,在另一個世界實現現時社會無法實現的願望和夢想。但作品在宣揚道教神仙思想的同時,從多方面反映了現實人生的種種苦難和無奈,揭示了世俗百姓皈依神仙世界的社會根源,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科舉功名是八仙度脫劇反映最多的題材,馬致遠的雜劇《邯鄲道省悟黃粱夢》中,主人翁呂洞賓是一個熱衷功名的讀書人,他十年寒窗苦讀,為的是一舉成名,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現實生活中的他卻是屢試不中,家中一貧如洗,夢中,他得中狀元,高官厚祿,娶妻生子,一步登天。然而,一覺醒來,一切盡為虛幻,在漢鍾離的點撥下脫度成仙。劇中,唱詞道得明白:“你早則省得浮世風燈石火,再休戀兒女神珠玉顆。咱人百歲光陰有幾何?端的日月去似攛梭,想你那受過的坎坷。你夢兒裡見了麼?心兒裡省得麼?這一覺睡早經了二十年兵火,覺來也依舊存活。瓢古自放在灶窩,驢古自映著樹科,睡朦朧無多一和,半霎兒改變了山河。兀的是黃粱未熟榮華盡,世態才知髩發皤,早則人事蹉跎”。劇中主人翁呂洞賓的生活經歷正是作者自身的真實寫照。馬致遠,大都人,號東籬,早年熱衷功名,曾作詩《獻上龍樓》,為統治者歌功頌德,以求博得統治者的賞識,實現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仕途之夢的破滅,


令馬致遠心灰意冷,轉而投身全真教,成了全真教的虔誠信徒,將自己的情愫寄情於神仙世界,用生花妙筆勾勒出一個個熱衷功名,胸懷理想和抱負,而鬱鬱不得志的漢族知識份子的鮮活形象,開創了八仙度脫劇這一全新的主題。元代八仙度脫劇的主要作家如岳伯川、范康、紀君祥等人的生活經歷和馬致遠如出一轍,均為仕途失意,懷才不遇,從而全身心的進行雜劇創作。

明清時期八仙度脫劇雖間或有一、二優秀作品,但時過境遷,八仙度脫劇已不是八仙戲曲的主流。



2 八仙慶壽及其他八仙作品



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老,自古至今始終是人類的一種願望和不懈的追求。在道教構築的神仙世界裡,鳥語花香,沒有塵世的紛擾和煩惱,眾神仙無憂無慮,錦衣玉食,長生不死,正如《抱樸子》中所言:“古之得仙者,……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處任意,寒溫風濕不能傷,鬼神眾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憂喜毀譽不為累,乃為貴耳”,12令人羡慕和神往。為了迎合人們這種普遍的心理,神仙祝壽成了戲曲不可或缺的主題之一,八仙作為神仙群體的主要代言人責無旁貸地肩負起了這一使命。

八仙群體形成伊始,有關八仙慶壽的戲曲亦隨之誕生,元代八仙慶壽劇不是很多,僅見鍾嗣成的《宴瑤池王母蟠桃會》,明清兩代是八仙慶壽劇的黃金時期,優秀作品層出不窮。主要有明朱有燉《瑤池會八仙慶壽》、王淑忭《蟠桃會》、無名氏《眾天仙慶賀長生會》、清傅山《八仙慶壽》、蔣士銓《西江祝嘏》、吳城《群仙祝壽》等等;地方戲曲、民間小戲中八仙慶壽之作數不勝數,最著名的莫過於清昇平署抄本《八仙慶壽子弟書》了,凡九卷,內容豐富、通俗上口。



八仙慶壽劇多是為帝王將相歌功頌德之作,展現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每屆壽誕,群仙畢集,飄然而至,韓湘子、何仙姑在壽者面前翩翩起舞,分別獻上花籃和鮮花,其餘六仙或吹簫、或打拍板,隆重、熱烈。八仙祝壽之物有蟠桃、金丹、靈芝等等,《八仙慶壽子弟書》中唱道:“年年歲歲增福壽,福比蓬萊壽比山。白猿獻桃增延壽,又降下福祿壽三仙。鍾離手拿桃花扇,洞賓背定龍泉劍。坐騎黑驢的張果老,藍采和品簫在雲端。曹國舅手持雲陽板,湘子提定萬花籃。手拿葫蘆鐵拐李,何仙姑的笊籬擔在肩。坐騎青牛的燕孫臏,龍王獻上海底鮮。黃石公又把壽詞兒念,杜康劉伶李白祝敬酒千罈”,充滿了快樂、祥和的氣氛。八仙是壽誕之時必須到場的角色,適時,如不到,則視為不祥。清《志異續編》中有一段記載甚為有趣:江蘇常郡某知府壽誕,八屬邑製錦公祝。屆時,七屬員俱至,惟靖江縣呂某,為風所阻,遲之又久不到。知府慍甚,曰:“為我封門,即到亦不必通名。”迨靖江縣到,已各就席坐定,門吏不敢通報。一優人告之曰:“送我十金,我能直言。”許之。開場《八仙慶壽》,獨不見洞賓。七仙以次上壽畢,洞賓方至。鍾離動問:“呂仙為何來遲?”眾齊答曰:“想因大江風阻,故爾來遲,望老祖恕罪。”知府曰:“靖江呂公到矣。”命開門迎之。13靖江知縣呂某因和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同姓,從而避免了一場尷尬,令人啼笑皆非。



八仙慶壽劇是壽誕日必備之節目,文人雅士往往親自撰寫劇本,或為自己生日增添喜慶的氣氛;或為父母慶賀壽辰,以示孝心。明朱元璋之孫朱有燉襲周王,卒諡憲,世稱周憲王,他於五十華誕時作雜劇《群仙慶壽蟠桃會》,他在引言中說:“自昔以來,人遇誕生之日,多有以詞曲慶賀者,筵會之中,以效祝壽之忱。今年值予初度,偶記舊日所製南呂宮一曲,因續成傳奇一本。惟以資宴樂之嘉慶耳。宣德歲在已酉正月良日書。”14清傅山的《八仙慶壽》是為其母壽日而做,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除慶壽劇之外,還有表現鬥法及其他內容的八仙戲曲。前文已言,八仙戲曲的產生和道教,特別是全真教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可以說元代全真教唯我獨尊的地位是八仙戲曲產生最直接的催化劑。但是佛、儒二教和道教的矛盾、爭鬥從來沒有停止過,這種矛盾和爭鬥不僅表現在教義和學術主張上,在八仙戲曲的創作和內容上也互不相讓,大有一爭高下之勢。如明代《呂純陽點化度黃龍》一劇中,道教的代言人呂洞賓和佛教的代言人黃龍禪師分別使出渾身解數,以本教教義和法術展開較量,黃龍禪師不敵,被呂洞賓點化成仙;而在《飛劍斬黃龍》中,呂洞賓和黃龍禪師相比則略遜一籌,被黃龍禪師度化皈依佛門。由於作者所持立場不同,結果自然大相徑庭。在山東萊州、招遠交界處還有一種專演八仙戲的劇種——藍關戲,八仙中又以韓湘子的傳說、故事為題材的居多,劇碼有《湘子出家》、《湘子還家》等,藍關戲即是以傳說為韓湘子的叔叔韓愈的詩句“雪擁藍關馬不前”而得名。





三 宮藏八仙衣及清宮八仙劇的演出情況



清代帝王對戲劇情有獨鍾,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乃至慈禧皇太后不僅喜歡看戲,且都是戲劇的行家裡手,往往能指出演出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親身參加到戲劇創作之中。

清代皇家的演戲機構—南府,始設於康熙年間,演員由宮內太監組成,故稱“內學”,內學又分“內頭學”、“內二學”、“內三學”。乾隆帝六下江南,江南伶人別具特色的表演,令乾隆帝耳目一新,遂命揚州鹽政和蘇州織造舉薦色藝俱佳的伶人進宮,以充實皇家的演員陣容。為此清廷特在景山後闢房百餘間,供伶人們排演、居住,為了區別太監組成的“內學”,稱其為“外學”,外學亦分“外頭學”、“外二學”、“外三學”,最盛的乾隆時期,兩處的藝人共有一千四五百人之多,如此龐大的皇家戲劇機構,堪稱中國古代戲劇史上的奇跡。道光時期,內憂外患接踵而至,清廷已無力負擔南府如此巨大的開支,遂大規模裁撤演職人員,並改南府為昇平署。清末,慈禧皇太后嗜戲如命,民間著名藝人幾乎被搜羅殆盡,成了皇家戲院的演職人員,清代皇家戲劇得以復興。



清宮演戲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

一為月令承應,即“節令戲”,如元旦、立春、燕九、端陽、中秋、重陽、除夕等等,每個節令演出相應的劇碼。

二為法宮雅奏,每逢皇帝大婚、皇子誕生、洗三、皇帝上徽號、冊封後妃等喜慶的日子演出的劇碼。

三為九九大慶,即皇帝、皇后生日演出的劇碼,屆時,要連演數天,或十數天,場面盛大、隆重。

四為連臺本戲,係由張照、莊親王允祿等根據歷史故事、小說《目蓮救母》、《西遊記》、《三國志》、《水滸傳》,改編而成的《勸善金科》、《昇平寶筏》、《鼎峙春秋》、《忠義璿圖》,這些劇碼,每部各十本,二百四十出,四部共約千餘出。連臺本戲最具特色,對後世戲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這些演出活動中,八仙戲佔有很大的比例,而節令戲的燕九、帝后生日的九九大慶,八仙戲更是不可或缺。燕九,即正月十九日,為道教的慶典,據說,這一天是全真教邱處機的生日。是日,京城白雲觀人山人海,各種慶祝活動隆重舉行。適時,清宮內則是好戲連臺,演出的劇碼有《太平勝事》、《鶴駕翩遷》、 《齊赴白雲》、《群仙赴會》、《聖母巡行》、《洞賓下凡》等等。這些劇碼多和八仙有關,《群仙赴會》說的是韓湘子、藍采和、鐵拐李、張果老、何仙姑、曹國舅、漢鍾離在赴白雲觀燕九盛會的途中先後相遇,七仙結伴同行,又遇北陰聖母和呂洞賓,眾仙合為一處,駕著七彩祥雲齊赴白雲觀參加盛典,全劇充滿了吉慶的氣氛。



帝后生日,場面宏大,百戲雜陳,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崇慶皇太后六十壽誕,“中外臣僚紛集京師,舉行大慶。自西華門至西直門外之高亮橋,十餘里中,各有分地,張燈結綵,結撰樓閣,……每數十步間一戲臺,南腔北調,備四方之樂”。15每數十步間一戲臺,戲臺之多,戲劇曲目之廣,可想而知。乾隆帝八旬大壽時,自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七月七日至八月二十一日四十天內,演戲多達二十天,由此可見,帝后壽辰中戲曲活動不可替代之位置。帝后壽誕所演多為吉慶長壽之劇碼,主要有《九九大慶》、《雙星永壽》、《添籌稱慶》、《佛仙會議》、《群仙祝壽》、《八仙祝壽》等等,其間,八仙是出場頻率最高的角色。此外,每逢瑞雪飄飄,皇宮內銀裝素裹之時,清帝在賞雪之後,描寫張果老、孟浩然、梅花仙子度脫鐵腳道人的戲劇《香雪因緣》是必演的劇碼。



清宮所演八仙戲多為慶壽劇,雖然劇碼繁多,但內容大同小異,不外乎吉慶長壽之類,和明代相比並無新意,但就演出品質而言,卻是前世無法比擬的,它和清統治者的重視、喜愛及皇家得天獨厚的條件密不可分。清宮檔案記載,為了保證八仙戲劇的演出品質,嘉慶皇帝曾命內學演員向外學演員學戲,並欽定演員陣容,分派角色,嘉慶七年(公元一八零二年)九月“二十五日,長壽傳旨:《玉露秋香》,著內頭學、內二學學出來,外學人教,上派角色,漢鍾離(黑子)、呂洞賓(魏得祿)、張果老(大劉進喜)、曹國舅(張進喜)、李鐵拐(張明德)、藍采和(喜慶)、何仙姑(壽喜)、韓湘子(李壽增)……,先學《混元盒》,後學《玉露秋香》,欽此”。16在《混元盒》的演出中,嘉慶帝亦親點內學演員孫魁、魏得祿扮演呂洞賓,如對每個演員的個人條件不是瞭若指掌的話,能做出如此周密的安排是不可想像的。清末,隨著崑、弋兩腔的衰落,以皮黃為首的亂彈成了皇家的新寵,慈禧皇太后喜之尤甚,不僅命人編排了許多亂彈新劇碼,並將大量傳統崑、弋優秀劇碼改編成亂彈,光緒十八年(公元一八九二年)七月初九日,“老佛爺旨意,著外邊學生七月十五日唱《青石山》,按府內總本翻亂彈”。17《青石山》是一出以呂洞賓為主人翁的劇碼,講得是呂洞賓、王半仙聯手捉拿九尾狐的故事,由此不難看出八仙戲在慈禧皇太后心目中的地位。



優秀的劇本,才華出眾的演員,設施齊全的演出場地是一部劇作成功的必要保障,而質地優良、符合人物身份的戲裝更是不可乎視的關鍵所在。清宮切末道具由內務府造辦處下屬的盔頭作和江南三織造統一製作,清內廷戲衣用料精良、製作考究,色澤鮮豔,五彩斑斕。每一件戲衣在製作之前都要先做小樣送呈皇帝親覽,恩准後方可成做,做成後如不滿意,還要返工重做,相關人員會受到罰俸、降職的懲處。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七月十四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高寶等交來八件八仙衣:大紅色,漢鍾離繡衣一件;明黃色,呂洞賓繡衣一件;紫色,藍采和繡衣一件;月白色,張果老繡衣一件;石青色,韓湘子繡衣一件;黑青色,鐵拐李繡衣一件;綠色,何仙姑繡衣一件;銀紅色,曹國舅繡衣一件。”同月二十九日“太監施良棟傳旨,韓湘子青色繡衣另換做香色,鐵拐李青色繡衣換成石青色。俱照此花樣、尺寸往細緻裡繡做八件,其衣上繡花要往好裡改繡,先畫一身樣呈覽,準時再做”。18日理萬機的雍正帝可謂事無巨細,對戲劇服飾製作的重視躍然紙上。



故宮博物院現珍藏清代各種款式的八仙衣近八十件,它們多為晚清製品,雖歷經百餘年,依然燦爛奪目,色澤如新,現選取幾件有代表性的八仙衣介紹如下:



一 各色緞繡折枝花卉蝶平金雙喜呂洞賓八仙衣

身長153、腰寬72、下擺109、5、裾96、兩袖通長217、寬52釐米。通體為黃、粉、藍緞,組成一個個獨立的長方形圖案,上彩繡折枝花、蝴蝶及平金喜字,領口、袖口及下擺邊部為月白色,上繡牡丹及平金喜字。背部花紋同前,唯中部有一平金圓環,內彩繡呂洞賓頭戴純陽巾,身穿藍色道袍,背懸寶劍,手舉佛麈的肖像,一派仙風道骨。



二 青緞繡葫蘆平金元壽李鐵拐八仙衣

身長87、5、腰寬75、下擺87、5、裾28、5、兩袖通長183、寬34、6釐米。青緞地,上彩繡葫蘆及平金團壽,領口、袖口及下擺邊部為月白色,上平金蝙蝠,寓意福壽。腰部以上繪肚腹,胸毛、肚臍清晰可見,以突出鐵拐李獨特之形象。腰下繫紅絛帶一。背部圖案同前,唯中部彩繡鐵拐李袒胸露腹,光腿赤足,一手拄拐仗,一手高舉葫蘆的肖像,憨態可掬,令人忍俊不禁。



三 雪青緞繡蝶藍采和八仙衣

身長147、腰寬74、下擺115、裾83、5、兩袖通長202、寬52、5釐米。雪青緞為之,上繡蘭花、彩蝶,領口、袖口及下擺邊部為藍色,上平金花卉。背部圖案同前,唯中部彩繡藍采和足踏祥雲,身著花衣,頭梳髽髻,橫吹玉笛的肖像,那悠揚的笛聲仿佛要穿越時空的隧道,把我們帶入美好的仙境。

故宮所藏八仙衣無論是用料、作工、品質均屬上乘,每件衣服繡上相應八仙的肖像,更是獨具匠心。近人徐慕雲先生的《中國戲劇史》堪稱集大成之作,他對晚清梨園掌故、戲劇服飾之熟悉,可謂無出其右,然在談到八仙衣時也祇是聊聊數語,更未涉及到八仙衣上彩繡八仙一事,現代戲劇演出中亦未見如此形制的八仙衣。可見,這一設計方案為清宮八仙衣所獨有。









注釋:

1.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開元天寶遺事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1,《叢書集成》本。

3. 《能改齋漫錄》卷18,《呂洞賓唐末人》條,《叢書集成》本。

4. 明《列仙全傳》卷6。核對。

5. 元•趙道一《曆世真仙佛道通鑒後集》,《道藏》第5冊,第478頁,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6. 宋•《東軒筆錄》卷14,《筆記小說大觀》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本,1983年版。

7.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14。

8. 清•趙翼《甌北集》下,卷31,70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9. 宋•周密《武林舊事》卷3,“迎新”條;卷10,“官本雜劇段數”條。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年版。

10. 清《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5,轉引自《汝州志》。

11. 馬美信《宋元戲曲史疏證》第九章,145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2. 王明校《抱樸子內篇校釋》卷3,52—53頁,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年版。

13. 清《筆記小說大觀》,《志異續編》卷2,優人條,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14. 清吳梅《奢摩他室曲叢》本。

15. 清趙翼《簷曝雜記》卷1,慶典。中華書局出版社,1982年版。

16. 轉引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

17. 轉引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

18. 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1234567890不過直到元劇《呂洞賓度鐵拐李岳》才開始有名字

http://www.twopera.com/d03.html


翻閱文獻野史,關於「八仙」的說法有甚多版本,不過後人最熟悉的莫過於李鐵拐、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和曹國舅,其中以李鐵拐的年代最久,資歷最深。但見諸於文獻卻是較晚者,有時亦作「鐵拐李」。相傳,八仙中第一個到達蓬萊仙島的神仙就是李鐵拐﹗


八仙其實都真有其人。關於李鐵拐的俗世原名,傳說也甚多,
不過直到元劇《呂洞賓度鐵拐李岳》才開始有名字。

傳說,李鐵拐原長得相貌魁梧,具五行之秀氣,心神宣朗,識天地之玄機。年輕時就立志修真,勤于修行,並拜華山老君為師。

一日,為與太上老君同游西域諸國,李鐵拐囑附徒弟楊子說:『我的神(元神)將出身體,赴老君之約于華山,留魄(身體)在此。倘若遊魂(元神)七日不返回。你可將我的魄火化。若七日未滿,定要看好此魄,切勿讓他被損毀。』囑附完畢,李鐵拐元神離體,神遊而去。

徒弟楊子受命守屍,直到第六日,因有家人前來報喪,楊子心意產生動搖,等不到第七日就將李鐵拐的身體火化,然後急忙奔喪而去。

隔日第七日,李鐵拐元神歸來時,遍尋不到魄,也不見徒弟楊子,乃知曉弟子已違背七日盟約。

李鐵拐的游魂無處可依,日夜憑空哭號。一日見一餓莩之屍,倒在山側,猛想老君臨別之偈:「欲得舊形骸,正逢新面目。」遂知這餓莩之屍,即是他的依附。於是李鐵拐將魂附在餓莩之屍,站了起來。那餓莩是蓬首垢面,袒腹跛足,倚紫色拐杖而行的。李鐵拐托屍而起之後,將手中竹杖以水噴之成鐵拐。後世人多不知其姓名,故以鐵拐李來稱呼。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民间鉴别紫檀木真伪的几种方法

http://baike.baidu.com/view/9739.htm


民间鉴别紫檀木真伪的几种方法


  1、紫檀木密度比水大,置于水中必下沉。  
 
 2、用利器刮开紫檀木,里料为红褐色,与表面的紫褐色对比鲜明。几日后,刮开面由于氧化作用也会慢慢变成紫褐色。  
 
 3、用浓酒精擦拭紫檀表面,酒精变成褐红色,切越擦酒精颜色越浓。擦拭表面不久会被氧化成紫褐色。  
 
 4、紫檀木雕刻品颜色为紫檀木氧化的天然颜色,不用上漆,只需用牛皮抛光、打蜡即可。   
 
5、大叶紫檀表面颜色偏黑,小叶紫檀偏褐色;大叶紫檀香味弱,甚至无香,小叶紫檀有香味。一般来说,收藏现代紫檀器物以小叶紫檀为佳。   
 
 
6、常见用普通红木增重、着色或用乌木替代假冒紫檀木,但经过认真鉴定是可以辨别出来的。

小叶檀为紫檀中精品,通常也简常“紫檀”(以下所述“紫檀”为小叶檀)。紫檀密度较大,棕眼较小,多产于热带、亚热带的原始森林,以印度紫檀最优。主要在迈索尔邦,其余各类檀木则被归纳在草花梨木类中。


  明朝紫檀为皇家所重视海上交通的发展和郑和下西洋,沟通了与南洋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各国在与中国定期和不定期的贸易交往中,也时常有一定数量的名贵木材,其中包括紫檀木。但是这对中国宠大的统治集团来说,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于是明朝政府又派官赴南洋采办。随后,私商贩运也应运而生。到明朝末年,南洋各地的优质木材也基本采伐殆尽。尤其是紫檀木,几乎全被捆载而去。截止到明末清初,率当时世界所产紫檀木绝大多数尽汇集于中国。清代所用紫檀木全部为明代所采,有史料记载,清代也曾派人到南洋采过紫檀木,但大多粗不盈握,曲节不直。根本无法使用。这是因为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明代采伐殆尽,清时尚未复生,来源沽竭,这也是紫檀木为世人所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欧美等西方人士较中国更重视紫檀木,因为他们从未见过紫檀大料,认为只可作小巧器物。据传拿破仑墓前有五寸长的紫檀木棺椁模型,参观者无不惊慕,以为稀有。



直到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见到许多紫檀大器,才知道紫檀精英尽在中国。于是多方收买,运送回国。现在欧美流传的紫檀器物,基本上都是从中国运去的。由于运输困难,他们一般不收买整件器物,仅收买柜门、箱面等有花纹者。运回之后装安木框用以陈饰。
  
清朝中期,由于紫檀木的紧缺,皇家还不时从私商手中高价收购紫檀木。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差不多每年都有收购紫檀木的记载。


这时期,逐渐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不论哪一级官吏,只要见到紫檀木,决不放过,悉如数买下,上交皇家或各地织造机构。


清中期以后,各地私商囤积的木料也全部被收买净尽,这些木料中,为装饰圆明园和宫内太上皇宫殿,用去一大批;同治、光绪大婚和慈禧六十大寿过后已所剩无几;至袁士凯时,遂将仅存的紫檀木全数用光。用途



  
 
 
紫檀木最早只用于制作些小件物,后来,紫檀木的色泽与良好的物理特性颇受宫廷及民间的喜爱,地位随之攀升。到了明晚期,文人发现了紫檀木的沉穆雍容之美,倍加推崇,紫檀木多制成文房用具,如镇纸、笔筒、炉、瓶、盒等。
 
 
清代初年,紫檀木用在家具上较多,大多被制成桌椅、几架、箱柜、盒匣等。  
 
 常言“十檀九空”,
最大的紫檀木直径仅为二十公分左右,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在各种硬木中紫檀木质地最为细密,木材的份量最重,入水即沉,棕眼较小,木纹不明显,多产于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
 
 
紫檀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颜色呈犀牛角色泽,它的年轮纹大多是绞丝状的,尽管也有直丝的地方,但细看总有绞丝纹,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尤其是它的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  
 
 
 紫檀还分为大叶檀、小叶檀两种。
 
小叶檀为紫檀中精品,木纹不明显,色泽初为橘红色,久则呈深紫色如漆,几乎看不出年轮纹,有牛毛纹。
 
小叶檀很少有大料,材料直径多在二十厘米以内,再大就会空心而无法使用。
 
 
大叶紫檀又称蔷薇木,纹理较粗、较宽些,颜色为紫褐色,打磨后有明显脉管纹及棕眼。   
 
紫檀木的鉴别其实并不难,用酒精棉球在其表面轻轻一擦,如果棉球呈紫红色,就是紫檀。
 
紫檀木上刮下来的木屑,浸在酒里,木屑会出现一道道血红色的丝条。老紫檀浸水不掉色,打上颜色一擦就掉,新紫檀相反,买时一定要小心。

紫檀名品介绍


  紫檀四开光坐墩(明) 面径39厘米,腹径50厘米,高48厘米 坐墩又称鼓墩,因为它保留着鼓的形状;腹部多开圆光,又有藤墩用藤条盘圈所遗留的痕迹。   此墩开光作圆角方形,沿边起阳线。开光与上下两圈鼓钉之间,各起弦纹一道。鼓钉隐起,绝无刀凿痕迹,是用“铲地”的方法铲出而又细加研磨的。四足里面削圆,两端格肩,用插肩榫与上下的构件拍合,紧密如一木生成,制作精工之至。 将此墩选作圆浑的实例,虽和它的体形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它的完整、囫囵、圆熟、浑成的风貌。不吝惜剖大材、精选料,简而无棱角的线脚,精湛的木工工艺,以至古旧家具的自然光泽(包浆亮),都是它得以形成这种风貌的种种因素。  
 
 
 紫檀藤心矮圈椅,系明朝名品。此椅紫檀木制,曲线形光素靠背板,扶手外拐,镰刀把式联帮棍,藤心座面。座盘下三面饰券口壸门,壸门边缘起阳线,圆腿直足无束腰。   本件紫檀三镶汉玉嵌金银御题诗如意,造型雍容而端庄,曲线婉转而流畅,结构严谨而和谐,工艺娴熟而精湛,彰显出至尊无上的皇家气息;制作完成于乾隆朝二十年(1755)。
 
 
这一年,清廷初度平定伊犁的回部叛乱,   准格尔部归降;内务府造办处适时的将本件如意呈奉御前钦览,乾隆皇帝鉴赏之后,喜悦有加,于是乘兴濡墨挥毫,写下了集颂功、纪事、寓戒的佳作《咏如意诗》,来歌颂本件如意,并命内府将原诗文铭嵌于器表,且收录于《御制诗全集》之内。  
 
 
 此件紫檀官宅配殿建筑模型长124厘米,宽83厘米,高79厘米,以明清时期四品、五品官员宅院配殿为依据,通体采用珍贵紫檀木手工制作而成。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德生先生描述:配殿三开间,歇山顶,正脊两端饰吞脊兽,垂脊饰垂兽,四角有仙人及五走兽。前部设廊,梁上装斗拱,双层椽沿,生动地再现了明清时期官宅配殿的建筑风貌。廊后装五抹屏门,每间四扇,每扇以三交六腕菱花饰窗心,下部浮雕云纹绦环。整件作品,结构复杂,做工精细,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收藏价值。  
 
 
 此对气势恢宏的清乾隆紫檀花鸟纹大柜为标准顶箱立柜式大方角四件柜,全部部件精选紫檀大料制成,是俗称“满彻”的紫檀家具。此对大柜着录于田家青先生名著《明清家具集珍》一书封面(2001年7月香港三联书店),是一件密藏多年、风华久闻于海内外的宫廷家具名品。今存于北京故宫的数件紫檀大柜雕刻图案多为云龙纹和图案规矩、装饰化的博古花卉纹样,而本件大柜则每扇柜门均能独立成画,是宫廷画师与紫檀工匠的完美合作,堪称家具中的“珐琅彩”。令人恍如置身乾隆帝华美雍容的起居室中。  
 
 
 宝座是供帝王专用的坐具,在大型椅子的基础上增加装饰来显示统治者的无上尊贵。宝座到了清代,其形象更是威严无比。由于清代中前期国力雄厚,人们不惜财力于家具制作之中。在用料选色之中,紫檀当推为首选。虽然紫檀稀少、珍贵,但为了营造气势,在制作的家具中,往往宽大厚重。同时为坚固牢靠,常用一木连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如床榻为鼓腿鼓牙结构,也用一木挖成而不拼接。这件紫檀大宝座就是这一时期的宫廷家具。整体造型简洁而厚重,利用大体量的紫檀木,和细腻精致的带有西方风味的雕饰,营造出一种威严、静穆的气氛,使人联想到王权的至高无上。   这件宝座上承古制,成为最典型的清代宝座式样。其结构明确地显示出它是由古时的床和床后放置的屏风相结合进化而来的。这样的结构,使得宝座脱离了椅子的形式,成为最威严、最有气势的一类坐具。   此宝座为典型的广作家具,如特别宽大的托腮,托腮上雕蕉叶纹;靠背上部装有套大的雕饰件,类似屏风的屏帽;雕饰风格受欧洲影响,有的部位近似圆雕。此外,广作家具用料侈费,此宝座有明显体现,如无疤,部件多为一木连作,不拼接,不插接,座面平铺厚紫檀板,不髹漆,穿带用宽厚的紫檀大料。   市场估价达人民币10,000,000元。  
 
 
 唐朝诗人王建的名句“黄金捍拨紫檀槽,弦索初张调更高”,给紫檀的定位已是十分崇高、准确。   紫檀因其质地如缎似玉、色泽耀眼逼人、沉穆典雅而一直深受皇宫及达官贵人的赏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出版之前,

紫檀家具在古典家具收藏界及各国大博物馆的收藏名单中一直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其它材质的家具不可替代的。   
 
 
紫檀木早已被国际上及印度政府定为濒危物种,与大象、檀香木一样禁止贸易,违者与走私毒品同罪。随着紫檀木的疯狂走私,紫檀木的数量已不会太多,且径级越来越小,质量也呈下降趋势,适用于明清家具制作,特别是大器制作的紫檀木比例也很少。
 
 
大学问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生前多次呼吁,对于珍稀紫檀木应视为国宝,不要轻易下锯而制成不伦不类的所谓仿明清家具,在创新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要仿也要原汁原味,不能暴殄天物。